首页 百科知识 贸易与合作前景

贸易与合作前景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给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要推动宁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宁波贸易、文化等国际影响力,必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全方位合作更为密切。

郑健儿 汪广松 范志强 王巧铃 蔡佩佩 周兴华[1]

摘 要:“一带一路”是新世期国家重大战略,这一战略构想又一次为宁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推动宁波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宁波贸易、文化等的国际影响力,必须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特征、民族性格,商贸活动中的礼仪和禁忌,与中国贸易的历史和现状等,从而发现中国与这些国家进一步合作的机遇和前景,制定宁波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相关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文化 贸易往来 民俗 禁忌 宁波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概念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当代经贸合作的“升级版”。“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涉及国家众多,市场规模独一无二,合作潜力巨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给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宁波地处长江经济带与大陆沿海东部海岸线的“T”字形交汇处,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远交海外的重要起点,在近代历史上曾是首批五口通商城市之一,现在更是国家确定的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要推动宁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宁波贸易、文化等国际影响力,必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今天我们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6个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与中国的文化渊源、贸易往来情况及合作前景。

一、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Public of Pakistan)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伊斯兰国家,中巴两国建交60余年来,两国的关系不断成熟,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磨合适应阶段和20世纪70、80年代的平稳发展阶段,“冷战”结束后,中巴两国关系更是进人了全面合作、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堪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典范”。自1951年建交以来,两国在基于互信、互惠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的基础上,保持着长期、全天候和多方面发展的友好关系。进人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贸易出现了强劲增长,巴基斯坦不仅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地。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全方位合作更为密切。

(一)巴基斯坦的文化特点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接印度,东北与中国新疆毗邻,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连伊朗,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79.6万平方千米,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中巴是“患难见真情”的友好邻邦和战略合作伙伴,是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国家友好相处的典范,胡锦涛同志曾经用“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来比喻中巴关系。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合作的热点地区之一。

1.巴基斯坦人的宗教信仰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世界第二大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为其国教,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本,在巴基斯坦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97%以上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正常情况下,他们每天要做五次礼拜,其中有两次是在白天的上班时间,一般每次15分钟,周五下午还有一次大祈祷,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每次祈祷前,他们都要洗脸、洗手。每年还有斋月,在这个月内,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东西,只能上半天班。由于宗教信仰需要大批宗教人员,需要场地,因此巴基斯坦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连公司、学校或工厂里面也建有专门祈祷的地方,设有专门用于祈祷的大块地毯,还有用于其他宗教仪式用的房间、器具等。

在巴基斯坦人心中,真主是第一位的,而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只是为了更好地崇敬真主,他们的人生目的是对真主的崇敬和爱,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因为十分看重来世,大多数巴基斯坦人对现世的工作看得并不是非常重,对赚多少钱也不太在意。

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人在性别观念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他们以宗教教义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男女不平等,而且男女不平等有很多固定的外化形式。巴基斯坦人等级观念比较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等级意识。他们比较介意与自己的秘书或佣人一起用餐,不愿意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朋友;不喜欢和异性握手,不喜欢与异性有身体接触,男女相处时需要留出一定的距离,在社交活动时男女即使相邻而坐也都有可能让他人反感。女性在社会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阻碍,因为很多巴基斯坦男性更希望与同性工作。在巴基斯坦,绝没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说,在男女交往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2.巴基斯坦人的经营理念和贸易交往习俗

巴基斯坦人的经营理念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办事方式上,中国人会认为只要大的方面没有问题,协议就可以达成,但是巴基斯坦人很重视细节,与他们做生意,一般都要签一份很详细明确的计划书和协议,需要把所有条款落到实处,或者把每一条写在纸面上才算完成协议。他们对这种书面文件很重视,决不会随便签署和答应,他们一定会在仔细考虑后才会签署,之后也一定会认真处理和实施。那种大概一说就行的事情在巴基斯坦人眼里就只是一个构想,根本不算是答应,口头协议对他们而言一般是不起作用的,许多中国人也因此误以为巴基斯坦人说话不算数。

与中国人相比,他们喜欢从小问题下手的思维方式,更重视集体的力量。中国人在办事时很少完全就事论事,经常会涉及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所以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送礼经常可以行得通,也可以托关系讲人情。但巴基斯坦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很熟悉国际惯例,擅长谈判,而且有很好的信誉,送些小礼物,如鲜花、食品,他们会很高兴。如果在同他们谈生意的过程中向他们送贵重礼品或想通过在私人感情上套近乎以促成某笔生意,他们决不会答应,这些都是他们非常厌恶的。

中国人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盯住眼睛说话可以更好地交流,了解对方的态度,表达一种尊重;而巴基斯坦人觉得老盯着一个人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所以不喜欢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讲话。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讨论问题的话语表达方式不一样,中国人习惯用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切人主题,巴基斯坦人则更喜欢直接切人主题的方式。因此中国人在与巴基斯坦人交往尤其是生意谈判等往来的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接受国际惯例,淡化人情因素,多一些就事论事的成分。另外,对于巴基斯坦这个世俗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来说,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在一些情况下会与核心的宗教教义和仪式相对立,这时某些国际规则和惯例只能暂时失效。多了解他们的一些“特殊性”,这样会对双方的交往大有好处。

在贸易活动中,巴基斯坦人给人留下了不遵守时间、爱迟到爽约、工作效率低等印象。的确,在时间观念、性别观念、思维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观念和话语表达这些问题上,中巴两国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根本上看,伊斯兰教奉行来世(将来),信奉安拉,认为真正美好的生活在于来世,而信奉安拉的关键在于现世要好好表现,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巴基斯坦人侧重现在。

首先,巴基斯坦人的吃饭时间与中国人的吃饭时间有较大差异,上午工作从8点到下午1点,吃午饭半个小时,下午5点下班。其中除了有两次祈祷时间外,还有两次喝茶时间,上午11点左右和下午3点半左右,每次差不多20分钟。一般喝红茶,加牛奶和糖,有时还有伴餐的小点心,另有杯、盘、勺,很齐全。他们的吃饭时间很特别也很有趣,中午2点吃饭,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吃晚饭,这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巴基斯坦人不遵守时间和懒惰的印象。外国人到巴基斯坦一般也是人乡随俗,按照他们的饭点开饭。

其次,巴基斯坦人有做礼拜的习俗。因为从小的宗教信仰,巴基斯坦人每天在上班的时候,即使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做礼拜,做礼拜前还会洗手、洗脸。这不是不敬业的表现,不是为了偷懒而找的借口,只是他们的信仰虔诚而已。所以中国人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和尊重巴基斯坦朋友的宗教信仰和礼仪。

最后,巴基斯坦人“慢节奏、慢性子”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们产生了巴基斯坦人不努力工作的刻板印象。巴基斯坦人可能的确是那种慢节奏的人,喝茶也只是他们的习惯,在大街上人们走路都比较慢,很少有人行色匆匆,这与他们的民族文化有关,就像我们习惯于中午11点和晚上6点吃饭一样。

巴基斯坦人并不是没有时间观念,并不是爱偷懒,他们在工作中很遵守时间,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很认真的,实际上巴基斯坦人的工作状况也不错,国际贸易市场上巴基斯坦商人从来都以精明、能杀价而闻名。他们并不是不关心工作,只是不同的时间习惯和慢性子让我们误认为他们都是懒惰的和不遵守时间的。巴基斯坦人的加班意识明显强于中国人,他们会把手里没有做完的工作做完;中国人加班一般要看工作的性质、工作的重要程度或紧急程度,是在外力的催促或压力下完成的。

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交往中最大的文化障碍就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由于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中国政府重视与巴基斯坦的交往,巴基斯坦人也非常重视与中国人的友谊,不仅巴基斯坦政府把中国政府当作最好的朋友,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也非常友好,非常喜欢与中国人交往,看重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很少因为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感到交流不顺利,因此对中国人的异议不是很多。

(二)中巴贸易往来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时期,两国的领土由山脉与河川或称之为地理断层线而连接在一起,两国的僧侣和使节们不畏山势险峻,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将犍陀罗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连接起来。公元4世纪和7世纪,法显和玄奘没有因这些山脉不可企及的高度而却步,当时许多来自今巴基斯坦国土的学者也跋山涉水来到中国,了解和汲取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巴两国的相互交流早在近现代之前就已开始了。

1.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历史

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中巴两国签署了一份边界协议,这显示出两大邻国之间日益加深的信任,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由于巴基斯坦独特的地理位置——联系中国与中亚、南亚、东南亚、阿拉伯海地区和整个中东地区的重要枢纽,中国历来重视与巴基斯坦发展贸易关系,从与巴基斯坦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贸易额都位居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额的前列。1950—1956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年均贸易额超过3000万美元。其中,1952年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在巴基斯坦出口总额中位居第三。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占巴基斯坦出口总额的12%。1987—1988年,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1.12%,巴基斯坦从中国的进口只占其进口总额的3.54%。1995—2000年,中巴贸易额在10亿美元左右徘徊。虽然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增强,但是中国在巴基斯坦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呈逐渐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两国贸易额开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的11.6亿美元增长至2001年的14亿美元、2002年的18亿美元、2004年的30亿美元、2005年的42.5亿美元、2006年的50亿美元(估计)、2010年的70亿美元、2011年的106亿美元。

2.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现状

2004年以来,巴基斯坦多次向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建设中巴能源通道、贸易走廊和巴中铁路的宏伟构想。2005年4月,温家宝出访巴基斯坦,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20多个双边合作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旨在提升中巴友谊与合作,宣布发展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温家宝总理这次访问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中巴经贸关系,双方还签署了《中巴政府关于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计划的协议》,根据协议,对于原产于巴基斯坦的769个8位税目的产品,中国提供零关税待遇,主要涉及水果、蔬菜、石料、棉坯布和混纺布;而中国可以享有巴基斯坦提供的486个8位税目产品的零关税待遇,主要包括水果、蔬菜、石料、有机化工品和纺织机械,旨在拓展中巴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2006年2月,巴基斯坦时任总统穆沙拉夫第六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来访,双方的关注焦点由政治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能源合作领域,签署了《中巴政府关于扩大和深化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协定》《中巴关于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等十多项双边合作文件,这些都意味着中巴之间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所谓“高政治”领域开始让位于以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更为宽广的“低政治”领域。同年11月,胡锦涛同志正式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近几年对巴基斯坦的首次访问。此次访问旨在加深友谊、扩大合作,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协定》《中巴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等多项合作文件,双方同意加强农业、交通、金融、能源、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

2007年3月,应外交部时任部长李肇星的邀请,巴基斯坦时任外长卡苏里访华。同年4月,李肇星出访巴基斯坦,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和充实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扩大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磋商。同月,巴基斯坦时任总理阿齐兹应温家宝同志的邀请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2011年被指定为“中巴友好年”,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文化、体育和教育领域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庆贺双边关系的牢不可破,展示了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新高度的决心。两国之间的贸易重点是港口发展和教育交流,设立中巴联合投资公司(PCICL)以及汽车化工、化肥、电信、能源等项目。2012年中巴双方已经确认了36个项目,涵盖教育、医疗、水利、农业、交通运输、能源、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目前,双方正致力于建立一种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这将为两国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处理水力发电、热能、燃煤、可替代能源与核能问题,创建一个永久性的对接平台。

2013年5月22日,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李克强分别会见了扎尔达里总统和霍索总理以及巴基斯坦各政党、议会和军方领导人,中巴还签署了经贸、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的多个合作文件。

(三)中巴贸易合作的机会与前景

南亚是我国西出印度洋,经波斯湾、红海到达中东、欧洲和非洲的捷径,中亚是世界第三大油气田地区,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重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巴基斯坦既连接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又为上海合作组织与波斯湾国家的往来搭建桥梁,南亚和中亚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成败和社会及经济安全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巴关系是我国对南亚、中亚政策的基石。因此,发展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关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多年来,中国有许多企业在巴基斯坦承包工程项目。自《中巴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签署后,中国企业对巴基斯坦投资出现量的飞跃,有人甚至认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所有基础设施领域,无论是能源还是交通,都有中国企业的参与。在巴基斯坦投资的中资企业,不仅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众多,而且在巴基斯坦分布较广,这为中国企业加强中巴文化沟通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赢得巴方员工和附近居民的信任。而在优势领域方面,中国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发展优势,巴基斯坦则在软件行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有发展优势,因此两国在贸易合作上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其紧扼阿曼湾和波斯湾的人口,距离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东部边界仅40海里(1海里≈1.85千米),距霍尔木兹海峡390海里。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价值的海上通道,可以通过载重16万吨的船只,全球大约一半的石油交易需要经过该海峡。因此可以说,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战略区位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实,我国在援建瓜达尔港、修建青藏铁路、扩建喀喇昆仑公路时就为上述构想变为现实做了准备。如果中巴能源、贸易通道能够运作成功,那么巴基斯坦将成为向中亚国家提供商品货物、资源、能源流通的最近出海口,我国商品可以通过瓜达尔港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洋和海湾沿岸各国。同时,我国海上石油运输也可以避开危险重重的马六甲海峡,缩短我国海上运输里程,节约成本。目前,两国已经同意改造中巴友谊公路,即喀喇昆仑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于1978年建成,迄今已使用30多年,有些路段早已年久失修,因此重新加宽和修整这条公路是加强中巴联系、促进民间交往的基础。此外,中巴“能源走廊”将对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发挥积极作用,也会促进能源安全的发展。建设中巴“能源走廊”不仅可以提高巴基斯坦的经济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两国经济的一体化,而且可以扩大两国贸易往来,提升两国人民的交流水平,促进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宁波港作为我国重要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具有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区位优势。而中西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对轻工业产品等有着很大的刚性需求。新疆等西部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和矿产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年来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物流需求量大,宁波及其腹地城市群与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和中西亚地区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宁波如果加快开通新疆—宁波班列,构建新疆及西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快速通道,就能同时连接宁波和巴基斯坦的贸易通道,开发宁波至巴基斯坦的国际拼箱铁路快递业务,吸引巴基斯坦直达铁路联运货源。

二、蒙古国

蒙古国位于我国北方,是我国古代“草原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我国历史关系密切。蒙古于1921年取得事实独立,之后长期受到前苏联的控制。苏联解体后,蒙古在政治上取得独立。

蒙古国多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两个邻国,最近几年蒙古推行“第三邻国”政策,与西方结盟,是北约组织的军事伙伴。中蒙两国边境线长达4710千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境线长42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的邻国边境线。目前共辟有18个长年开放或季节性开放的国际及双边口岸。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主要教派为黄教,即格鲁派。

(一)蒙古国的文化特点

蒙古人比较俄化和西化,性格独立,流行说英语。蒙古人嗜酒,他们用水和酒精勾兑就当酒喝。蒙古人去酒吧或者吃饭时,都是“AA制”。蒙古人有很多传统习俗与禁忌,他们无比敬重祖先成吉思汗,讳谈蒙古与前苏联的特殊关系及与中国的渊源两大问题。

蒙古人对红色十分崇拜,并且视之为本民族的标志。他们还认为,白色代表一帆风顺,蓝色表示忠贞、永恒,黄色象征荣华富贵,所以也非常喜欢这些色彩。他们将黑色列为禁忌之色,因为黑色被视为敌人、丧事的化身。男士的服装,多是军绿色和咖啡色;女士的服装,多是白色和蓝色,尺码一般都要大一些。

拜访蒙古包时,不能倚坐在蒙古包上,进蒙古包前,须将马鞭或棍杖放在门外,进人蒙古包后可不必脱帽,就座时,最好是盘腿而坐。与蒙古人交谈时,勿以鼻烟壶或手指对其指指点点,不能劝说蒙古人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

蒙古人欢迎嘉宾通常有三种仪式:献哈达、敬奶茶、吸鼻烟。现在,吸鼻烟已经慢慢淡出,比较流行的还是献哈达。

(二)蒙古国的贸易特点

1998年,中国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国。1999年起,中国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此后始终保持着这一地位。

蒙古是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贸易主要以资源贸易为主体。蒙古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发现或探明的矿产有石油、煤、铜、钨、金、银、钼、铝、铁等80多种,且储量丰富。蒙古的对外贸易主要就是资源贸易。

蒙古缺少粮食、建材及日用品等,因此其进口商品主要是粮食和轻工业品等。摩托车、汽车、家用电器、电脑、服装、奶制品等产品贸易不断增长。目前,蒙古国居民的吃、穿、住、用基本上是“中国商品”,其中约90%的进口大米、蔬菜、服装来自中国。近年来,牵引车、货车、拖拉机等产品进口量显1增长。

1.商业信用制度尚待健全

人们习惯上会以为“马背民族”性格豪爽,做人做事讲信用,这在其商业贸易领域也许并不准确。蒙古人尚未完全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精神,与蒙古人合作时,其单方面违约风险比较大。

矿业开采的稳定性协议在很多国家都是惯例,例如阿根廷、智利、刚果(布)、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秘鲁、菲律宾等,而蒙古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签署稳定性协议。蒙古国政策多变,而一旦政策改变,企业往往措手不及,给正常的经贸活动带来困难。

2.从“行商”变为“坐商”

蒙古人传统上是“行商”,现在依然保留着这种文化特征。近些年来,蒙古商人的足迹越来越广,他们从二连浩特人境,逐渐深人到浙江、广东、湖北等地采购商品,将中国的建材和服装鞋帽,源源不断地输人蒙古。

对蒙古人来说,货物包装越简单越好,因为在蒙古出人境时,货物是按照体积来收费的。蒙古人购买了服装和鞋帽产品之后,一律将包装丢弃。为了节省人境费,他们还将成捆的衣服用机器压得实实的,再将这些捆扎好的货物层层叠叠码放在车上。

现在蒙古人逐渐变为“坐商”,政府也积极鼓励实施“定居”政策。选择定居的蒙古人对住房和服务的需求很旺盛。由于语言的限制,二连浩特的各个商贸城,始终是蒙古客商们最密集的地方。二十几年来,来自中国各个地区的商品,大部分汇聚在二连浩特,再经由口岸进人蒙古。

(三)中蒙贸易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1.中蒙贸易现状

目前,中蒙贸易最主要的是能源和矿产资源贸易。在中国对蒙投资中,矿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2005年起,蒙古逐渐取代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焦煤进口来源国。蒙古也是中国第三大铜精矿进口来源国。

在蒙古,中国私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国有企业微幅下降,集体企业小幅增长。但截至2010年年底,4000多家在蒙中资企业,很多已经撤走、停止运作或是联系不上。在蒙古真正运营的中资企业有1000多家,在蒙古投资成功的中国大企业屈指可数。

中蒙口岸贸易繁荣,贸易条件正在改善。中蒙贸易以口岸贸易为重要特征,主要依靠公路口岸,铁路运输正在发展。其中二连浩特对蒙古的贸易额占到中蒙贸易额的64%左右,最高年份曾达到90%。由于蒙古国尚未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不规范之处依然很多。目前口岸的管理部门众多,关卡林立,导致进出口企业成本负担沉重。此外,蒙古基础设施不健全,软环境也很不完善。

中蒙边境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程度不平衡。中蒙边境贸易规模不大,实质上属于民间贸易或个体贸易。我国边境贸易企业规模小,容量小,资金不足,合同数量小,市场窄,大多数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和实体经济,主要是以贸易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速度。参与边境贸易经营的公司数量众多,资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贸易往来不规范,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在蒙古投资基础设施的热情高涨,中蒙贸易额直线上升,双方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一些季节性开关的临时过货点发展成为双边甚至是国际性的长年开放口岸,蒙古的道路交通、通信等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蒙古对我国轻工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但从事边境贸易的小商贩及一些小企业因利益的驱使不求长远发展,为获得超额利润不惜低价经营小工厂、小作坊的产品,因而在出口商品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边境贸易的长远发展。另外,中蒙贸易开展以来,大多数企业各自为战,实行分散性、盲目性、粗放性经营,造成内耗严重、效益下降。

2.中蒙贸易发展的前景

能源资源开发依然有重要价值。蒙古国人口规模小,市场相对较小,缺少资金和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还需要大量的外国投资。蒙古近年来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能源资源开发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其能源资源开发的特殊优势包括离中国近,能矿产品储量大、质量好,矿权成本低,地面附着物少,开采基本上不涉及拆迁问题,等等。但是,随着“矿产民族主义”的抬头,能源资源的大宗买卖已经变得不容易。

边境贸易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蒙古对我国轻工业品的需求量很大,但是“中国商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不高,这让日本、韩国获得了有利的贸易地位。为了促进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必须重视长远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商品。

蒙古农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蒙古农牧业是其经济命脉,但是目前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资金和技术。蒙古政府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展开了“白色革命”(畜牧业)和“绿色革命”(农业),因此其农牧产品的加工有较多投资机会。

蒙古羊绒产品尤其是地毯近年来受到消费者信赖,贸易量大增。蒙古的家禽饲养产业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蒙古产“生态鸡”大量销往中国、日本、韩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蒙古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需求量巨大。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他们由“游牧”转向“定居”。受到集体经济破产的影响,大量蒙古人涌向首都乌兰巴托,对住房的消费需求巨大,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五金等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蒙古的建材产品几乎全部靠进口,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由于中国建材种类和样式多、质量好、价钱便宜,目前逐渐成为蒙古建材市场的主流产品。但是,蒙古国市场有限,中国建材主要偏向中低档,附加值不高。

总体来看,蒙古的贸易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水平,但正在深人发展。对于宁波企业而言,如果能发挥“宁波帮”的团队精神,做好长期战略规划,可以在蒙古获得较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从短期来看,由于蒙古人口较少,市场容量有限,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真正有价值的合作领域还是蒙古的能源资源。

三、吉尔吉斯共和国

吉尔吉斯共和国(通称“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中亚,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一个内陆国家。吉尔吉斯意为“草原上的游牧民”。吉尔吉斯族在中国称柯尔克孜族,其民族传统、语言和宗教跟中国柯尔克孜族类似,均属同一个民族。

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近20万平方千米。东南和东面与中国相邻,北与哈萨克斯坦相连,西界乌兹别克斯坦,南同塔吉克斯坦接壤。吉尔吉斯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首都比什凯克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主要的交通枢纽。

吉尔吉斯斯坦水力资源丰富,境内间流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蕴藏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建有托克托古尔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较丰富,就其总量而言,虽不及邻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共发现各类矿产地2000多处,拥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大多数元素,而得到工业开发的仅是部分矿产资源,许多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勘探研究。

(一)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特点

吉尔吉斯斯坦由80多个民族组成,是伊斯兰教居主要地位的多宗教国家,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犹太教和佛教等教派。70%的吉尔吉斯斯坦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多信仰构成,使吉尔吉斯斯坦人形成诸多生活习俗与禁忌。

吉尔吉斯斯坦人的婚姻有指腹婚、摇篮婚、幼年婚和成年婚等,早婚现象比较普遍。不管以哪种形式订婚,男方都要向女方送彩礼。彩礼主要是牲口或财产,而且各种牲口和财产的数目应是9或9的倍数。

吉尔吉斯斯坦人把妇女分娩视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快乐的事件。因此,在分娩之前,他们会尽量保护好孕妇,不让孕妇干繁重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孕妇独自走出村庄,以免孕妇遭到恶魔鬼怪的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与吉尔吉斯斯坦人交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柯尔克孜人忌讳自己的身体裸露在外面,除了小孩子可以裸露身体到处跑以外,成年人是绝不可以将身体裸露在他人面前的。但是,由于受俄罗斯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柯尔克孜族人也开始追求时尚,在穿着服饰方面日渐开放。女性穿无袖、超短裙等也并不鲜见,反映出吉尔吉斯斯坦世俗化的社会发展方向;男性相对比较保守,一般不会在他人面前裸露上身,短裤也需要在膝盖以下。

在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习俗里,长辈们非常注重年轻一代的礼仪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就养成懂礼貌、遵守礼仪的习惯。所以,在柯尔克孜族的礼仪里有这样一些禁忌:在毡子上要盘腿而坐,忌脚底朝人;青年人不许在老人和父母面前饮酒;人前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忌媳妇的臀部对着长辈,媳妇从房间里出来时,只可退着出门,忌转身,客人出门时亦应背朝门退出;最忌讳撒谎、欺骗和赌咒,若有人撒谎或者诅咒他人,轻者受训,重者引起公愤;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也可以接待来客,但男客人不能直接从女主人手中接东西,要等女主人将东西放在客人面前,客人才可自取;男客人回赠女主人的食物只能放在餐布一角,由女主人自取。

吉尔吉斯斯坦人饭前必须洗手,而手上的水不能甩,须用布擦干;鸡头、鱼头、鸡爪等,他们认为是不干净的,不能食用。盐和食物自古被柯尔克孜族人视为最神圣的物品,用脚踩盐和食物,会被认为是极大的罪过。吉尔吉斯斯坦人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做客时,忌客人掀厨房布帘向里窥视,主人让吃时客人才可用餐;忌将剩饭剩菜倒在地上。

吉尔吉斯斯坦人视白毡帽为“圣帽”,平时不用时,把它挂在高处或放在被褥、枕头上,不能随便抛扔或用脚踩,不能用毡帽开玩笑,否则是不吉利的。吉尔吉斯斯坦人在服饰上忌讳用黑色,认为黑色可引起恐惧,带来灾难,为邪恶、黑暗、绝望之象征,所以他们除丧礼中穿黑色衣服外,日常生活中忌讳黑色。他们最喜欢红色,其次是白色和蓝色,因此他们的绘画、装饰和工艺品的颜色都十分鲜艳而明亮。

另外,吉尔吉斯斯坦人忌对月亮、星星诉苦,他们认为星星代表人的生命,是人的命星,月是冷神,向星星、月亮诉苦是一种罪过。

(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往来的历史与现状

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之初,就主张对外贸易自由化,任何个人、企业和组织都有权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对外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2010年,贸易额有所回升。其主要贸易伙伴有俄罗斯(占吉贸易总量的28.9%)、中国(14.1%)、哈萨克斯坦(11.8%)等。出口产品主要为贵金属、化学物品和农产品等,主要进口石油产品、二手汽车、服装、化工产品、天然气等。

中、吉毗邻而居,自然有合作的优势。中国的海上和陆上邻国中,吉尔吉斯斯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它连接了中国的西部边陲,与中国有1000多千米的边界线。还在苏联解体前夕,当吉尔吉斯斯坦只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时候,中国边境省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往来就很频繁,这是当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商业贸易关系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历史开端。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一样,都是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多元文化,这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魅力所在,也是在吸引投资等方面可资利用的资源。中国境内生活着包括柯尔克孜族在内的56个民族,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则生活着88个民族。两国都生活着一些跨国同源的民族,如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这些跨国民族在语言、文化和心理等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都在国境对面有朋友和亲人,这成为中国人民与吉尔吉斯斯坦人民增进感情和了解的纽带,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两国关系中,最主要同时也最重要的是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对中国来说,西部边疆常常是最不安宁的地区,而西部边疆又与广大的中亚地区在地理上相邻,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都非常关注本国安全,并且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威胁,为此,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现在已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对国家安全的共同关注和打击三股势力的共同需要,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首要议题。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日益增加,未来中国对石油的需求缺口将越来越大,为了能源安全,中国正积极实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战略,中亚地区是一个可能的重要来源地,而中吉关系在中国与整个中亚的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中吉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进展和成就,是两国之间的边境划界问题的解决。经过多年的谈判,两国将边界线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消除了潜在冲突和许多不和睦的因素。

中国正在实施开发西部的战略,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西部省份的快速发展问题现在被提上日程,这对于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吉尔吉斯斯坦没有出海口,几乎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国家。而正在拟议建设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就可以复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其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极其显1的。该铁路一旦建成,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成本将大大降低,运输将更为便捷;而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转站,也将因此在经济上受益。

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吉尔吉斯斯坦在国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吉尔吉斯斯坦部分政界和学术界的代表以及普通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如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使中国商品乃至中国本身的声誉受到损害(实际上,比起十年前,中国商品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要消除从前的消极影响尚需时日)。当然,对于过半数居民是贫困人口的吉尔吉斯斯坦来说,中国商品显得廉价、实用而更有优势。吉尔吉斯斯坦国民绝大多数日用品都来自中国,依赖中国的供应,一旦供应中断,会立即导致其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环境差,存在着许多社会政治问题,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挫伤了外商的投资积极性,也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此外,吉尔吉斯斯坦主管机关对外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人为设置障碍,设法对中国商人做出种种特别的限制等。甚至有吉尔吉斯斯坦人担心,如果中国公民大量人境,将会对吉尔吉斯斯坦民族的生存构成威胁,他们因此而限制中国资本和公民进人。当中国提议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候,吉尔吉斯斯坦未做出积极回应。许多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和企业家都有一种看法,即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里工作的吉尔吉斯斯坦职员工作不够勤勉,对工作难以适应,难于管理。吉尔吉斯斯坦应该努力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独立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中吉贸易合作的机会与前景

发展与吉尔吉斯斯坦这样的邻国的关系,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我国未来的国家定位所决定的。在未来的一个时期里,中国仍将对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经济援助,这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两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决定的。迄今为止,中国与吉尔吉斯签署了大量协议,进行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但是这些双向交流协议的执行情况却并不乐观。

从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吉尔吉斯斯坦与其他中亚国家一样,实际上只是获得了政治、法律上的独立,而在经济、财政甚至文化和外交方面,都严重依赖于其他大国,从而成为大国角逐中的重要因素。而世界各大国的势力纷纷进人中亚,实际上又将中亚变成大国竞争的新舞台。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对于中亚地缘政治现实的改变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中亚的智囊团和政治家们意识到,在大国之间(特别是在中、美、俄之间)周旋,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可以选择的政治外交战略。

对美国来说,中亚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亚的战略意图服从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可进可退;但是对中国和俄罗斯来说,由于地缘关系,中亚是与国家安全紧密关联的,是国家利益的自然延伸。其他国家也试图在宗教或语言文化方面影响中亚国家,其导致的后果包括:大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关系,将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互为表里;大国为争夺资源和战略要地而在中亚展开争夺;中亚国家积极引人外国因素以解决本国的国内问题;而中亚各国分别将互为战略对手的大国因素引人,难免导致大国在中亚的潜在对立和冲突。例如,美国势力在中亚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和俄罗斯来说,都是某种潜在的甚至是现实的威胁。此外,俄罗斯是中亚的一个极有分量的因素,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恢复,其在中亚的活动会更加积极。俄罗斯仍视中亚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对其他国家在中亚的活动心存疑忌。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国竞争作为背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并没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在角逐该地区主导权的所有竞争者中间,各国都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是中亚唯一的盟主,大国的实力在未来仍旧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设在美国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对外政策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预测,在2025年前后,中亚将会极大地影响世界进程。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还远远不能独立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尽管中亚的精英分子急于使自己的国家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独立因素而发挥重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宁波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可以合理规避风险,大力发展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关系。

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位于亚洲西部,属中东国家。伊朗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是其经济命脉,其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发达,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发展较快。

(一)伊朗的文化特点

1.伊朗是伊斯兰国家

伊朗是一个宗教国家,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其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在伊朗,男性穆斯林要戴礼拜帽,避免穿背心和短裤,女性穆斯林要戴头巾,有黑色、白色、咖啡色等颜色,外人不得随意品评穆斯林服饰特点。在商务活动中,女性身体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盖必须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

作为伊斯兰国家,伊朗在饮食方面有很多的禁忌,除禁食猪肉和猪肉制品外,还规定不食自死、病死或未经阿訇、毛拉念经宰杀的牲畜,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动物之肉。民众可以吃牛肉,大多数饲养禽类(如鸡、鸭、鹅等)是可以吃的,食用的鱼类必须有鳃和鳞,禁食软体动物。伊斯兰教忌饮酒,因此不能将酒类作为礼物送给穆斯林。不可将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混杂摆放。

2.伊朗男女比例与就业特色

由于是伊斯兰国家,伊朗的“男女有别”观念特别强。出海关时有女士通道,地铁有女士车厢,清真寺有女士包间,健身房也有不同时间的男女专场。平时若未经本人许可,也不得随意给穆斯林女性拍照。

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损失了近60万的青壮年男子。战后,伊朗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据一个伊朗全国青年组织的调查,目前伊朗20~29岁的年轻女性有620万,而25~34岁的男性仅有480万。有伊朗媒体指出,就算是所有男子都结婚,也仍有100多万妇女要过单身生活。因此,在女性地位原本就不高的伊朗,男性享有了更多特权。此外,伊朗女性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是相当低的,与其他人口和经济水平相似的伊斯兰国家相比,伊朗的职业女性在全国就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低的。

3.伊朗的商务礼仪

伊朗人喜欢别人在打招呼时称他们的姓并加上学术或职务的头衔。他们对打招呼的礼貌语言很注重,在与宾客相见时,一般习惯以握手为礼,然后亲吻对方的双颊。他们等级观念很强,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礼节。身份相同的人以相互吻嘴唇为礼,身份稍差的人以吻面颊为礼;身份相差很大的人,则以一方俯拜在另一方面前为礼。男性与女性是不握手的。他们素有敬重长者的美德,并以此为豪。在每个家庭中,晚辈都非常尊敬自己的父母,尤为敬重父亲。

伊朗人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习惯准时赴约,认为这是外交的礼节。在伊朗拜访商界、企业界或政府部门,须先预约好,谈公事要遵守时间,见面时应握手为礼,递上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东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礼而讲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时宜以正式而保守的方式进行。根据伊朗的商业习惯,进行商务活动时,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价格、条件,然后相互让步达成协议。生意洽谈,按伊朗人的习惯往往相当费时,虽然起初所提示的价格很难接受,但不必心急、慌张和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挠地进行交涉,会谈中可多赞美伊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多强调古代中国与波斯商贾的友好往来。忌谈中东政治和宗教等问题。

与伊朗人交往,不论是邀你吃饭、去家里做客,还是送给你礼物等,一定要拒绝三次。三次后,如果对方依然坚持,那你才可以欣然接受。与此相同,你要是邀请伊朗人吃饭、做客或者给伊朗人送礼也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不要因为伊朗人一两次客气回拒而收回你的邀请,这只是伊朗人客气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果对方邀请你吃饭,你客气、礼貌地挽拒一次,对方再也没坚持第二、三次,那说明对方只是客套而已,没真想邀请你。如应邀到当地人家里做客,可带些糖果之类的礼物,忌带酒和女人照片、雕塑,对主人的热情要多加赞赏,但切勿过份赞赏他们拥有的东西。伊朗人尤其忌讳别人议论婴儿的眼睛,若出言不慎,双亲可能会出钱让人挖掉婴儿的“邪眼”。

在伊朗人面前,不论是称赞对方或为什么事叫好,千万别竖大拇指,尤其是对伊朗女性,那是绝对的不礼貌,甚至是带有侮辱性质的。在穆斯林做礼拜时不要打扰他们,也不要驻足观看。游览清真寺应在获准后进人,进人礼拜殿需脱鞋。伊斯兰教尚右,以右方为尊,接、递东西时,要注意用右手或者双手,切忌用左手,为穆斯林倒水送餐时只能用右手。

(二)中国与伊朗贸易往来的历史与现状

伊朗是1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古称波斯,很早以前就与中国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贸易联系。据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就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当时张骞就已经派了他的副使访问过安息,也就是当时的波斯,安息王下令两万骑兵出来迎候,接待的礼仪极为隆重。东汉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来汉访问,并在中国待了多年。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波斯派使节到中国北魏王朝友好聘问达十多次。随着双方友好往来,汉文化传至西域,西域文化传至中国,中国、伊朗等国的丝绸之路也全面畅通,为两国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纪元。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打井、炼铁、制漆、缫丝等工艺源源传人伊朗等西亚诸国,伊朗的物产如蚕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传人中国。

到了唐代,两国往来曾达到鼎盛时期。后来,波斯遭外来侵略,波斯王亲自到唐朝访问并请援,唐高宗封他为都督,遣将派兵护送他回国,但他还未来得及回国,就已经死于长安。其子尼列斯谋策复国未成,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返华,最终也死于长安。当时,尼列斯率领数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当上了将军、外交官,有些成为天文学家、医学家和学者。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1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今天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晷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1作达到了很高水平。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波斯人在艺术、音乐、建筑、诗歌、哲学、传统和思想体系方面也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与盛唐时期的中国文化交融互通。

宋朝战乱频仍,陆上丝绸之路几度中断。这时,造船业开始繁荣,罗盘针相继投人使用,许多伊朗人经由海路来到中国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经商,有的还在那里安家落户。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海上陶瓷之路”。

据记载,中国发行钞票的方法在元朝时传到了波斯,后来,波斯钞票上的图案还保留了中国文字。当时,两国的史学家还合编史书《史集》。波斯等国的西域乐舞也盛行于长安。在明代,明成祖和波斯的沙哈鲁王子曾先后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团互访;郑和7次航海访问亚非各国时,有3次访问了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即今霍尔木兹)。当时,随同郑和访问的费信曾写纪行诗描写当地的风俗及特产。伊朗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1516年撰写的《中国纪行》一书,后来成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和重要见证。据考证,多年来,两国植物的传播和移植就达几十种。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还曾在中国流行。

如今中伊两国在经贸上互相合作,中国是伊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其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后,中伊两国高层领导互访不断,经济交往随之不断扩大。中伊双边经贸联委会于1985年成立,至今已召开了十几次会议。1980年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仅为1.79亿美元,2004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已达到了70.46亿美元,24年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40倍。近几年,两国的贸易额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第一次突破100亿美元,2006年双边贸易额创下了接近145亿美元的新纪录。尽管近年来两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有所波动,但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是持续上升的。

(三)中伊贸易合作的机会与前景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强国,又是世界级的能源大国,但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工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很多商品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每年依靠巨大的石油外汇收人进口大量的工农业产品。利用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来摆脱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维护国家安全是伊朗近期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强中国对伊朗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1.技术贸易与服务贸易方面

众所周知,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商品贸易的扩展,也更符合中伊两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需要。21世纪初期以来,商品贸易额占中伊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长期保持在85%~90%的水平,居高不下,而中伊之间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却发展滞后,这一方面说明了中伊之间商品贸易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伊之间商品贸易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中伊商品贸易中,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伊朗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中,绝大多数为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是具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在中伊商品贸易的21类商品中,中国有17类商品对伊朗具有比较优势,伊朗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较少,仅有活动物、动物产品和矿产品。

2.农产品贸易方面

中国与伊朗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但中伊农产品贸易规模小、地位低;贸易方式单一,贸易量和时间不均衡;贸易的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农产品比重低,农产品品种单一;农产品贸易的体制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和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企业总体实力不强。中伊两国经济的增长和政府的推动,将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提供前提和保障。

宁波农产品丰富,在对外贸易中宁波的民营企业主导农产品出口,国有企业比重较少。目前宁波口岸农产品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相对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13年,宁波口岸水海产品、肉类、水果、蔬菜和粮食等五大类初级农产品合计出口20亿美元,占同期宁波口岸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9.9%。与此同时,食用植物油、果蔬汁、罐头、酒类等典型深加工农产品合计出口总值仅2.2亿美元,所占比重仅为6.6%。此外,水海产品为最大出口品种,填充用羽毛、羽绒出口成倍增长。不过,2012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继续遭受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壁垒波及范围相当广泛,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制品,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出口农产品,这也打击了宁波农产品出口。目前,宁波的农村种植户比较分散,专业化的种植基地相对较少,加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包装过程过于粗放,导致果蔬产品在流通渠道损耗率较大,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才能使宁波农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五、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横跨欧亚两洲,三面环海,综合国力居欧洲第七。独特的地理位置,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土耳其愈加引人注目。土耳其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国土包括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和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与8个国家接壤,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东色雷斯地区之间的土耳其海峡,是连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曾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1971年土中两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一路一带”的建设倡导下,研究土耳其的文化特点,对推动中土两国的经贸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宁波这个和土耳其有着贸易往来的港口城市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土耳其的文化特点

土耳其人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建立在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奥斯曼和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土耳其的地理位置特殊,一边是欧洲,一边是亚洲,在历史和民族性格上也被两种文化深深影响。土耳其是连接亚欧两洲的桥梁,是东西文化的集合点,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土耳其沿地中海海岸及岛屿是古希腊殖民城邦旧址,有着“沟通东西方金桥”美誉的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这标志着土耳其“脱欧人亚”,土耳其从此成了伊斯兰文化势力的掌控中心,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历经辉煌的奥斯曼帝国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土耳其这块欧洲文化的故土被嫁接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上,蕴含着古典文化的土耳其披上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盛装。

17、18世纪伊斯兰文明的衰落又重新唤醒了土耳其的深层文化情感,土耳其走上了“脱亚人欧”的社会变革之路,直到今天其都在力争完全“脱亚人欧”。但是土耳其的“脱亚人欧”并没有改变土耳其民众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仍然是现代化的土耳其民众信仰的宗教。

由于土耳其一直致力于实现“脱亚人欧”,使其民众在心理上偏向欧洲,以欧洲人自居,在贸易中按欧洲人的心理来对待,外交重心在西方和中亚地区,在与美国保持传统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土耳其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他们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的,使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是对人的极大不敬,并有污辱人之意。他们对已婚的男女或恋人在公共场合相互亲昵的举止是极为反感和厌恶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他们布置房间最忌讳使用花色,认为花色预示着凶兆,对主人来说是很不吉利的。土耳其信奉基督教的人忌讳数字“13”,认为“13”是不吉祥的,是预兆厄运和灾难的数字,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设法回避这个数字。

土耳其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是先互致问候,再施握手礼,同时祝愿客人身体健康。在同亲朋好友相见时,有的也会施亲吻礼(即互相亲吻对方的双颊)。土耳其人为亲友宾朋送别时,多施鞠躬礼,施礼时,两手交叉放在胸前,鞠90°大躬,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和惜别之情。倘若两手不交叉于胸前,则寓意不欢迎再访。土耳其在社交活动中与客人闲谈时,不喜欢议论有关政治以及塞浦路斯与希腊的冲突等方面的问题。他们禁食猪肉、猪肉制品及一切外形丑陋和不洁之物,如甲鱼、螃蟹等,也忌讳议论猪或与猪有关的问题。

土耳其人会在周末的傍晚去邻居家的阳台上,大家一起坐着喝茶聊天,因为这样的行为是《古兰经》所鼓励的。在土耳其,人们会尽情享用甜品,因为《古兰经》上讲“享受甜蜜的味道是虔诚的标志”。他们也喜欢邀请客人到自己家中做客,并会十分热情地招待。咖啡、香烟、点心、水果要让客人一一品尝,最后还会邀请下次再来。土耳其人普遍对大蒜怀有特殊的感情,人们会在自家门口挂上几瓣蒜,用它来消灾解难。他们特别喜欢外国客人用土耳其语同他们讲话,哪怕刚刚学会一句同他们对讲,他们也会因此而格外高兴。

土耳其是世界闻名的烹饪王国之一。他们的烹饪技艺在中东及北非许多国家流传甚广,影响颇大。他们乐于别人品尝及赞赏他们的美味佳肴。他们喜欢谈论无异议的国际问题、家庭、职业以及个人的业余爱好等话题。他们特别喜爱花,郁金香尤其受他们的青睐。郁金香在土耳其人的心目中是幸福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并被尊为“国花”。他们偏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认为这几种颜色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土耳其人非常守时,去土耳其从事商务活动,最好的时间是9月至次年5月,6—8月他们大多休假,休一次假往往长达一个月。

(二)中土贸易往来的历史与现状

1.中土贸易的历史

中土两国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中土友谊的见证。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土耳其人的祖先突厥人与中国中原人民就有友好往来。中土分别位于亚洲的两端,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起点和终点,两国交往的历史久远,彼此都已深人了解。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此后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其中也包括主动谋求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1925年10月17日,凯末尔领导下的土耳其共和国主动谋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让当时土耳其驻比利时代办联络中国驻比利时公使,表示土耳其政府有意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签订通商条约。中国北洋政府收到土耳其政府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信息后,立即电令中国驻比利时公使王景岐,让其与土耳其代办进行联系,以磋商签订有关通商条约。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土通商条约工作中断。中土两国虽然在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方面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双方政府都能够以中土两国友谊的大局为重,持之以恒,不断磋商,最终相互妥协达成了协议,签订了中土友好通商条约,实现了中土两国邦交关系的正常化,增进了两个国家的友谊,使中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更加频繁。据中国海关报告,中土两国正式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后,中国当年对土耳其的贸易出口额就超过了10万银元,比以往贸易出口额增加了1倍,占当时中国贸易总出口额的2.5%。土耳其到中国来考察访问的人员不断增加,中国到土耳其学习与经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各种交流。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1年8月4日中土两国建交,这期间由于受“冷战”国际大背景的影响,在漫长的22年中,中土关系成为美、苏战略棋盘上反复争夺的牺牲品,历经曲折。1971年8月4日,中土两国共同发表了关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声明两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于1972年4月互设大使馆。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中土关系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2.中土贸易的现状

中土直接贸易始于1965年,1971年建交后两国贸易有所发展。自1971年土耳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1974年7月,两国签订贸易协定,规定以现汇进行贸易,并成立贸易混合委员会。1981年5月,两国签订了经济贸易议定书。1981年12月,双方又进一步签订了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1999年3月,中土双方签署了建立贸易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同意建立贸易磋商机制。1999年,中土双边经贸额为6.84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6.36亿美元,进口0.47亿美元,分别较上年下降2.6%、3.4%和增长10.6%。2000年1月至3月,双边贸易额为2.2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1亿美元,进口1655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0%、81%和72%。中土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安卡拉贸易署(ATO)在2005年发布的《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在土耳其市场上正以“喷气式飞机”般的速度发展,并指出:“10年前,在那些我们从之进口最多的国家中,中国位居第18位;2005年,中国已经上升为第4位;在2004年它还是第6位,那时,我们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是45亿美元。土耳其从中国的进口变成了68亿美元,增长了53%。同年,我们从中国的进口占我国总进口额的6%。”2011年土耳其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87.5亿美元,同比增长52.7%;2012年土耳其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超过190亿美元。据土耳其统计局统计,中国为土耳其第3大贸易伙伴、第14大出口市场和第2大进口来源地。

(三)中土贸易合作的机会与前景

近年来,中土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增强,为双边经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目前,中土两国在贸易工程承包、相互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已粗具规模,并在近几年出现跨越式发展。中土双边经贸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体现着发展的新思路。中土经贸合作可以逐步扩大,两国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承包工程已成为中土两国经贸合作的亮点,而且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在土耳其承包工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承包的工程项目少、规模小,只有几个零星的煤矿、小水电站、钢厂改造项目。据中方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公司累计在土耳其承揽承包工程合同额53.97亿美元,仅2007、2008、2009年三年新签承包工程合同就达46.5亿美元,为以往累计合同额的6倍多。目前,中国在土耳其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主要有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航技国际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中国企业以合理的成本、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融资条件,为土耳其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此之外,在信息通信领域,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土耳其设厂生产通信设备,并与土耳其两大电信运营商开展良好合作,为双方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开了好头,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能源领域,以哈尔滨电气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与土耳其开展能源项目合作。此外,土耳其计划在未来10年至少投资1200亿美元到能源领域,如火电与水电项目、石油开采、炼油、运输等,土耳其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到土耳其开展投资。在文化旅游领域,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土文化旅游网”的开通,中土两国互为旅游目的国项目的实施,为双方在文化旅游方面深人开展合作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中土两国高层领导人交往频繁,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和发展,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包括推动两国在贸易、金融、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大规模合作等。

宁波作为港口型的贸易城市,和土耳其之间的贸易也非常频繁。要想进一步扩大与土耳其的贸易活动,宁波需要更了解土耳其的市场特点。

首先,土耳其市场是一个具有放射性的市场。土耳其是欧盟海关同盟成员国,在贸易上享受成员国待遇。1996年土耳其加人欧盟海关同盟。土耳其与欧盟成员国之间进出口互免关税,取消数量配额限制,这为土耳其生产的产品进人欧盟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同时,除农产品和一些特殊商品外,第三国产品可在土耳其和欧盟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土耳其有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其与周边的中东以及北非的伊斯兰教国家又有宗教文化上的一致性。虽然土耳其与大部分邻国的睦邻关系不是很好,但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并未中断。

其次,土耳其市场是一个档次不高的市场。土耳其市场总体说来档次不高。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收人不均,贫富差距较大,大部分土耳其人还是属于工薪阶层,对中低档商品的需求旺盛,对品牌无特殊要求,因此中国小商品在土耳其有市场。

再次,土耳其市场是一个不成熟、不太规范的市场。土耳其商人精于经商,善于砍价,在土耳其的自由市场上,甚至在一些商店里都能砍价。在自由市场上,土耳其商人最多能砍掉报价的2/3。但相当一部分商号信誉不佳,开出的支票不按时兑现或不兑现,赖账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商人以种种理由不提货,等到海关拍卖时,便作为法定第一购买人以极低的价格买进。土耳其公务部门的执法尺度也存在偏差。在土耳其市场经商,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重要。

最后,土耳其市场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市场。土耳其市场开放,进出口自由,无贸易管制,金融开放,自由汇兑,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少见的。土耳其无排外情绪,民风比较淳朴。但由于土耳其市场开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土耳其通货膨胀严重,利率奇高。另外,与土耳其商人打交道,土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总之,土耳其市场存在机遇和挑战。只要认真研究,谨慎把握,善于操作,在土耳其市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六、俄罗斯

中俄之间的贸易源远流长,根据孟宪章主编的《中苏经济贸易史》中的观点,中俄直接的贸易关系始于17世纪,而此前,中国的丝绸等产品已经通过古丝绸之路,经中亚及伊朗商人之手贩运到俄罗斯人的居住地区,出现了间接性的经济联系。作为相邻的两个大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中俄一直互为贸易伙伴。俄罗斯独立以来,两国关系陆续实现了从睦邻友好关系到建设性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渡。进人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增长,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进展,中俄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更为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对俄罗斯这个贸易伙伴做更加深人的了解,以便进一步推进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贸易交往活动中的俄罗斯文化表征

在中俄贸易交往中,文化的差异与碰撞是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两国间的贸易活动不仅是中俄两国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是两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因此,了解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对方的商务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两国的贸易活动。

1.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与贸易作风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自然资源丰饶充沛,它的版图占亚洲的1/3,但其发源地以及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下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俄罗斯地域及文化的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俄罗斯民族自信而懒散。幅员辽阔的广大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但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又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他们愿意随时谈生意而不是严格按照时刻表的安排做事。

在思维方式上,俄罗斯人遵循由小到大、先分后总的模式,先探讨具体细节和步骤,然后进行总体目标和框架的商讨,并且会在同一个条款上反复磋商。一旦交易达成,俄罗斯人会送上一份书面的正式合同来保护双方利益。这与中国人通常从总体上观察事物,即首先从全局出发,先对目标事物进行总体的评判,然后再对目标事物进行进一步细致的综合研究的方式完全不同。

与俄罗斯人做生意,必须先赢得他们的认可与喜爱。成功的生意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在生意刚开始时,双方的关系是非常正式的,但是到了后来,生意能否做成功就取决于双方的关系。所以在贸易活动中,不要轻易下最后通牒,不要只想着速战速决。因为一旦与他们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长期的生意伙伴关系。

2.俄罗斯人的习俗与贸易交往活动中的忌讳

俄罗斯人有许多与民族传统风俗相关的习惯与忌讳,在贸易交往活动中要加以注意。俄罗斯人偏爱炸、煎、烤、炒类食物,一般都不吃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等食品,喜欢烈酒伏特加酒和“格瓦斯”饮料。俄罗斯人偏爱数字“7”,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

在交谈中,俄罗斯人忌讳说“你发福了”之类的话。朋友久别重逢,寒暄问候时,切不可谈论胖瘦,俄罗斯人觉得这是在形容其臃肿、丑陋;也不能说“你应该”一词,因为俄罗斯人向来尊重个人意见,反感别人来发号施令;打招呼忌问“你去哪儿?”,这不是客套的问候,对俄罗斯人来说,这是在打听别人的隐私;称呼女性时,“太太”一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在行为举止上,见面握手时,双手忌成十字形交叉,俄罗斯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俄罗斯有“左主凶,右主吉”的传统说法,因此,无论是握手还是递还物品,都切忌伸左手给对方;俄罗斯忌讳用手指指点点,他们认为这是对人的极大侮辱。美国人常用的“OK”手势,在俄罗斯被理解为非礼。在社交场合,俄罗斯人讨厌别人劝酒或蓄意灌酒,他们厌恶故意让别人喝醉的行为。给俄罗斯人让烟时不能给单支,要递上整盒;点烟时忌讳划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同时给三个人点火,不能将别人的烟拿来对吸。不能在桥上或桥下告别,这样的告别意味着永远地离去。

3.俄罗斯人的商务礼仪

在与贸易交往相关的活动中,俄罗斯人认为礼物不在重而在于别致,他们喜欢高质量的生意礼品,尤其带有鲜明公司标志的礼物,但如果太贵重,收礼方会过意不去,有时还会误认为送礼者另有企图。俄罗斯人酷爱鲜花,无论生日、节日,还是平常做客,都离不开鲜花。赠送鲜花,少则一枝,多则几枝,但是必须是单数。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它被称为“太阳花”,是俄罗斯人最喜爱的礼物之一。如果俄罗斯商人请他的生意伙伴去家里,那是一种荣耀,不容推辞。客人应该带一些鲜花、酒类或者名贵的食材。礼品要亲自为对方挑选,这样才能表达对对方的重视。刀和手绢是不能作为礼物的,因为在俄罗斯,刀意味着交情断绝、彼此将打架或发生争执,手绢则象征着离别。

在商务活动中,俄罗斯人习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迎接贵宾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而将对方名字与父名连称也是对其尊重的表现。俄罗斯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片,一般不轻易散发,除非确信对方的身份值得信赖才会递上名片。在进行商业谈判时,俄罗斯人很注意合作方的举止细节:站立时,身体不能靠在别的东西上;坐下时,两腿不能抖动不停;在谈判休息时也不能做一些有失庄重的小动作,比如伸懒腰、掏耳朵、挖鼻孔或修指甲等,更不能乱丢果皮、烟蒂和吐痰等。

中俄两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及社交礼仪方面都存在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并且用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能增进互信,促进两国贸易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中俄贸易往来的历史足迹

早在17世纪初,中俄两国就已存在非正式的贸易关系。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中俄建立了以条约为基础的正式贸易关系。虽然中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落,但贸易往来未曾完全中断。近年来,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也日益密切,并且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局面。

1.中俄贸易往来回溯

自中俄建立正式的贸易关系以来,两国贸易往来大体可分为封建帝国的对等贸易时期(1689—1850年)、沙皇俄国对华经济扩张时期(1850—1917年)、苏联与旧中国贸易时期(1917—1949年)、苏联与新中国贸易时期(1949—1991年)和新型贸易伙伴时期(1992年至今)五个历史时期。1949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贸易关系一度处在“黄金阶段”(1949—1959年);但随着中苏国家关系的恶化,中苏贸易也因此进人了“衰退期”(1960—1979年);1980年以后中苏贸易开始了“恢复期”(1980—1991年);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中俄贸易渐人佳境,进人“创新期”。

1992年,中俄双边贸易进人较快的增长时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进行了调整重组,国内商品十分短缺,两国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中国的一系列易货贸易优惠政策对中俄贸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贸易额由1992年的58.6亿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76.8亿美元。但1994—1996年,由于双方贸易方式从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过渡,双方企业都缺乏资金,中国向俄出口的商品又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双边贸易额出现下滑。虽然1996年俄总统叶利钦访华,1997年江泽民同志访俄,双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以后两国贸易的增长打下了基础,但是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额仍然下滑,直到1999年以后,双边贸易额才开始回升,并且连续十年保持持续增长状态,年均增速超过30%。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总理签订了七项贸易协议,为中俄贸易创造了良好的贸易环境,中俄贸易额达106.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此后两国又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中俄贸易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达568亿美元,到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950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俄目前已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未来经贸合作目标,即中俄贸易额到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

从中俄贸易发展历程看,中俄贸易关系是在新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顺应了新的历史潮流。中俄贸易突破第一个百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而超过第二个百亿美元仅用了3年时间,突破第三个百亿美元用了2年时间,超过第四个百亿美元只用了1年时间。而在中俄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国际战略、政治关系、地缘因素、社会文化交流等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税总水平、汇率因素、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都会对两国的贸易关系与贸易总额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中俄贸易结构

中俄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多年来比较稳定,长期以初级产品、轻工制品与资源性产品的贸易形式为主,双边贸易产品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及电信录音设备、电子器械、家用电器等一般技术密集型商品。以前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占前五位的依次是:服装、鞋类、纺织和织物制成品、玩具、动植物产品。现在,这些商品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机电产品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上升。近几年,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包括:机电、电器和音像设备及零件;核反应堆和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产品及其零件。从2006年开始,机电产品一跃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除对俄出口机电产品贸易额增长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也不断增长,但所占的比重一直都较低。这种出口结构既不符合中国外贸出口的发展战略,也难以适应俄方市场的变化和中俄贸易发展的要求。

俄罗斯由于受自身产业结构的限制,对中国的出口以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为主,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能源产品,木材、纸制品及金属矿石等自然资源,鱼类等动物产品,钢铁、肥料、化工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仍以矿产品等能源类商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械类商品的出口长期停滞不前,这与俄罗斯拥有高精尖技术的情况不符。俄罗斯机械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在航空、航天、核能、电力设备、矿山机械等领域优势明显。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双边贸易而言,中俄投资合作发展缓慢,不仅两国间相互直接投资规模较小,而且投资领域有限。中国对俄投资主要集中于贸易、微电子、通信、家用电器组装、木材加工、服装加工、餐饮和农业等领域,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核电站、农机组装、化工等行业。中俄两国贸易结构没有反映两国的经济和技术潜力,这种情况与中俄两国的制造业水平和科技实力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合作潜力巨大。

除此以外,中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贸易秩序混乱;两国银行直接结算规模不大,信用证项下的结算比例很低,缺乏公正、合理、有效的仲裁机制;俄罗斯政策不稳定、执法人员腐败、高关税和灰色清关、包机包税等使对俄出口企业面临很高的政策风险;两国在保险、信贷领域合作水平不高,检验检疫和俄方海关货物通关的速度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三)中俄贸易合作的机会与前景

俄罗斯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不仅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国,更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国家,俄罗斯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因此,发展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中俄贸易合作的机会

中俄贸易存在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因素:中俄两国具有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强烈愿望,两国政府在金融、贸易、能源等多个领域建立了旨在加强双边合作的混合委员会,形成了两国间加强沟通与政策协调的有效机制;而中俄两国经济结构明显的互补性,又给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绝佳的商机;俄罗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大国、科技大国、重工业大国之一,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电子产品生产中具有全球性竞争优势,两国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为发展紧密的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能源领域的合作仍会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重头戏。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由能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过渡的调整,更加注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能源领域的出口也强调更多的能源加工产品的比例,这将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两国要根据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立足长远,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开展更加广泛的能源合作。

目前,中俄两国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方面的合作与两国实际需求和生产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表明未来两国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中国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急需开发国外市场,而俄罗斯市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对汽车、家电、通信设备、机床及加工设备、农用机械、食品和包装设备的需求逐渐扩大,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满足不了国内需求,唯有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这为中国开拓俄方市场提供了条件。

在中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的情况下,中俄两国双向投资规模较小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与中俄两个大国的地位和两国4300多千米长的共同边界线十分不相称,也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两国人民加快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十分不相称。根据两国领导人共同提出的双边贸易目标,未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将从目前的商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商品贸易与投资贸易并重。目前俄罗斯正在建立以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的经济特区,这也为双方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全面展开创造了重要的契机,为日益升温的中俄经贸合作拓展了新的合作空间。

服务贸易也是中俄双边合作中极具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据悉,中俄在国际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售后维修保养和技术指导服务、文教卫生的国际交往服务、信息服务、国际旅游、跨国商业批发和零售服务、跨国金融服务、国际保险与再保险等领域的合作已开始起步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任务,也是俄罗斯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变中俄经贸的增长模式,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2.中俄贸易背景下的地区合作前景

结合中俄贸易发展战略,促进边境与地方间的合作,一直是研究者重申的议题之一。在地缘方面宁波不处在边境位置,但在地区性合作方面宁波大有可为。目前宁波已形成工业门类众多、特色明显的三大产业板块:一是以石化、电力、钢铁、造纸、汽车、修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型工业;二是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以纺织服装、日用家电、输变电、注塑机、模具、金属制品及汽车零部件等为主体的传统优势产业。而这些优势产业恰与俄罗斯经济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是宁波市第六大出口市场,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进口市场,俄罗斯人对日用品等轻工类商品有着强烈的需求,节能家电在俄罗斯市场也有很大的潜力,这给宁波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商机。宁波自俄进口主要商品为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纸浆和成品油。对俄出口第一大商品为机电产品,其次为服装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宁波有3000余家企业从事对俄贸易,其中贝发集团是较早在俄罗斯设立销售网点的宁波企业。目前,在莫斯科专营贝发笔的商店有数十家,兼营贝发产品的商店有上百家,贝发文具覆盖了俄罗斯大半个市场,累计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创造了俄罗斯笔业的神话。宁波贝仕迪电器的壁炉、中环公司的取暖器和灯具、迈特公司的散热片等产品,如今也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俄罗斯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卢布暴跌,原油价格暴跌,这一方面对宁波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宁波市作为国家重要的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口岸,应抓住原油价格暴跌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有关经营权的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加人大宗商品进口行列,丰富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品种,拓展宁波市进口商品分销渠道,提升宁波港口经济圈辐射能力。西方封锁与卢布暴跌,加深了俄罗斯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其部分优质资产、技术和资源价格低廉,可借机扩大并购和投资开发力度。俄罗斯周边的中亚、欧亚地区,受俄罗斯经济控制减弱,基建需求增强,存在较多市场空白,可积极引导甬企及早介人,加快建立境外创业基地,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对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深人拓展双边合作,并积极开发其他产业合作市场的可能,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延续了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内外开放、海陆统筹、东西互济、虚实结合、中外共赢。它以经贸合作为平台带动人文交流,带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充分了解中俄贸易文化,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贸易合作,将是我国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 语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宁波作为长江经济带海上开放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已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国家级出口名牌20个,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人从事与外贸有关的行业。基于这样的基础,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等重大事项,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加快开放统领全局,发挥通江达海、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应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形成投资“一带一路”的产业资本高地。借助宁波企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工业制造方面积累的技术、管理和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积极“走出去”投资兴办实业,顺势而为推进本地企业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和国际化经营。随着宁波本地工业生产成本的全面高企,土地、环境等要素供给的日见逼仄,甬商早在多年之前就开始“走出去”,至今还占据了全国各省市区(省、境)对外投资的前列。伴随着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对外开放新常态的到来,宁波企业必定会高举国际化发展的旗帜,更加自觉、更加理性地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在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造福民生的同时,做大做强自身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与此同时,宁波本地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要推进新型城市化,全力育强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增强其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品牌销售和系统集成等综合营运能力,逐步形成能够和国际打通的“总部—制造”新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有的拥有畜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有的更是全球石油、天然气最富集的地区,但这些国家也急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诉求。宁波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有限,如以获取资源为动机,可考虑合资,同时分担风险,并和合资方在长期互利合作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以获得海外市场和技术为动机,可考虑并购,以减少进人壁垒并加快进人速度、降低进人成本。宁波民营企业还可利用境外生产制造基地、境外贸易营销基地和境外资源开发基地,一方面可降低信息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国际市场风险,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和服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搜集效率,实现信息和人才的共享及互补,提高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概率。

对宁波各大中小企业而言,在拓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应该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特点、贸易的文化渊源,遵循各国的交往礼仪。在对外交往中,商务人员的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城市的形象,只有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礼仪习俗,才能与外国友人和谐相处,增进友谊,促进发展。“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面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只要怀着尊敬的态度,一切文化碰撞和摩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房建昌.近代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史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3):63-68.

[2]傅小强.巴基斯坦民族宗教概况[J].国际资料信息,2013(2):26-33.

[3]谢峰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战略合作探讨[J].商业时代,2014(12):37-39.

[4]马苏德·汗.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J].葛静静,译.南亚研究季刊,2011(2):1-3.

[5]黄君宝,赵鹤芹,毕世宏.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J],亚太经济,2008(2):64-67.

[6]殷毅.把宁波港建成对接“一路一带”的国际枢纽——访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令红[J].中国船检,2014(3):39-40.

[7]保建云.中蒙国际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7(5):19-23.

[8]尹元超.十字军东征、蒙古军西征与东西方贸易[J].武汉大学学报,1992(5):75-81.

[9]方华.中蒙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10(6):47-51.

[10]林玉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角——浅析新世纪中蒙贸易发展及其前景[J].农业与技术,2006(6):171-174.

[11]侯艾君.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论坛,2004(3):35-39.

[12]周戎.为中国企业的进步喝彩——访巴基斯坦经济界人士艾山·拉贾和杜拉尼[EB/OL].(2008-12-17)[2015-04-40].http://www.gmw.cn/01gmrb/2008-12/17/content_869949.htm.

[13]国际投资贸易情报(蒙古卷)[EB/OL].(2009-09-01)[2015-04-10].http://www.made-in-china.com/actives/guide/112/145414/international_trade_info_mongolia.pdf.

[14]陈端端.后冷战时期的中巴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5]邹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新丝绸之路”的兴起[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6]尚勤振.中国投资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风险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4.

[17]崔瑛.中国汉族与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族禁忌文化对比[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18]王海军.中国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经贸合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19]赵晓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0]姜晗.中俄商务礼仪的对比[J].黑龙江科学,2014(12):148-149.

[21]刘雪英.中俄商务文化对比[J].中国市场,2014(42):126-128.

[22]布娲鹣·阿布拉,张凯,陈俭,等.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6):1130-1136.

[23]史谢m,吴宏伟.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人传统社会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7-73.

[24]谢锋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战略合作探讨[J].商业时代,2014(34):37-39.

[25]章传政.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6]谷秋锋.中国伊朗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7]王月永,田桐桐.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功能初探[J].山东经济,2008(1):147-151.

[28]陈亚农,孙荟.对伊朗贸易结算特点及不符点一般处理方式——从一起信用证案例引发的几点思考[J].武汉金融,2006(3):41-42.

[29]杨珊珊.简论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妇女的就业状况[J].世界民族,2007(3):87-92.

[30]李伟,杨兴礼.简论中国—伊朗双边贸易特点及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6(1):39-43.

[31]冀开运.论“伊朗”与“波斯”的区别和联系[J].世界民族,2007(5):66-70.

[32]王伟琴.论春秋时期中原商业贸易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11(19):23-24.

[33]赵静,杨兴礼.试论新时期中国与伊朗的贸易及其影响因素[J].宜宾学院学报,2005(4):22-25.

[34]王珂,杨兴礼,赵伟红,等.我国与伊朗油气资源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08(7):110-112.

[35]安宝钧.伊朗经济现状及中、伊贸易关系[J].西亚非洲,1995(4):66-68.

[36]张永振.伊朗贸易风险与防范[J].商业文化,2011(4):392-393.

[37]侯建华.伊朗石材界热衷中国市场[J].石材,2008(5):8.

[38]顾尧臣.伊朗有关粮食生产、贸易、加工、综合利用和消费情况[J].粮食与饲料工,2006(8):45-47.

[39]谷秋锋,杨兴礼,郭巧梅.中国—伊朗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220-224.

[40]杨涛.中国与伊朗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与制约因素[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58.

[41]赵伟红.21世纪初期中国对伊朗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2]王玉芝.土耳其文化认同双重性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5):72-76.

[43]昝涛.中土关系及土耳其对中国崛起的看法[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4):59-66.

[44]阿麦特.土耳其——中国贸易特征及其发展趋势[D].银川:宁夏大学,2014.

[45]吴刚.土耳其——中国商品进人欧洲的跳板[J].国际市场,2002(3):14.

[46]伊国栋.对土耳其加人欧盟的文化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7]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48]2014年宁波口岸、宁波市对土耳其进出口贸易情况[EB/OL].[2015-01-30](2016-01-30).http://nb.zjol.com.cn/system/2015/01/30/020490367.shtml.

[49]土耳其对外贸易情况[EB/OL].[2014-12-31](2016-01-30).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3362/2014/1231/438718/content_438718.htm.

[50]刘亭.浙江筑梦一带一路[N].浙江日报,2015-05-25(09).

[51]中国企业与土耳其贸易应该注意三大问题[EB/OL].[2014-11-28](2016-01-30).http://www.chinairn.com/new s/20141128/170429675.shtml.

[52]方平原.宁波:引导甬企走进俄罗斯[J].国际商报,2014-12-29.

[53]何英杰,俞永均.俄罗斯需要中国,也需要宁波[N].宁波日报,2014-07-24.

[54]为柑橘出口开辟“绿色通道”[N],中国国门时报,2008-12-24(03).

[55]李金轲,马得汶,李小虎.珞藏传统贸易文化联系考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4):53-57.

[56]沈商.“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浙江机遇[J].今日浙江,2014(23):34-35.

[57]孙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5(4):41-43.

[58]何天时.地缘经济视野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J].理论学习.2015(1):27-29.

[59]张博显.中俄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60]于洪晶.中俄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61]Panchenko Marina.中俄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62]Dremina A lexandra.中俄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63]周宇琪.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J].黑龙江科学,2015(1):68-69.

[64]刘陶陶.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高校社科动态,2014(4):41-46.

[65]张权威.中俄贸易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2X):37-37.

[66]丁莹.中俄贸易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264-265.

[67]王庆.中俄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初探[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1-53.

[68]张斌文.宁波茶饮料首次大批量出口俄罗斯[N].中国国门时报,2006-07-17(09).

【注释】

[1]郑健儿,女,1965年11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汪广松,男,1972年11出生,浙江万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范志强,男,1964年3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王巧玲,女,1979年11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中国哲学。蔡佩佩,女,1981年10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周兴华,女,1960年11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批评理论、中国文论、宁波地方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