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倾力增进民生福祉的五华承诺

倾力增进民生福祉的五华承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吴龙建夫妇一样,目前五华区已有13825户住房困难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来自五华区住建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五华区在建或者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6329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670余万元,在保障房建设工作中走在全省的前列。

共建共享,是五华坚守的民生情怀;扶贫帮困,是五华追求的民生温度;公平公正,是五华描绘的民生色彩……

近年来,五华区凝心聚力,一方面,务实苦干,紧紧抓住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经济发展再谱新篇,为民生改善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五华区民生改善行动计划,为增进民生福祉持续给力,着力打造“最具幸福感中心城区”,倾力加强社会建设,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社区和谐,人心愉悦。

生活在五华区的老百姓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发出由衷的感慨——件件实事,普惠民生;点点雨露,润物无声。

民生建设——解民忧办实事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四季如春的气候,更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的幸福感。梳理过去几年来五华区发展轴线上的大事、小事,不难发现,千头万绪、埋头苦干的务实奋进都围着一个核心:一切发展为了民生福祉,改善民生,始终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残疾人群体全方位帮扶

2009年,建成全国首家残疾人便民服务暨援助中心;2010年,与区司法局共同打造全省首创“五个服务无盲区”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新模式;201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扶残助残新模式,开展贫困残疾人“百户千人”帮扶行动;建成全省首家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起5个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面对残疾人这个需要社会关心和关注的特殊群体,五华区年年都在创新

查应琼,五华区丰宁社区的居民,“百户千人”帮扶行动的受益人之一。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她的儿子大部分时间要留在家中照顾她,不能正常工作,靠低保金生活的他们,连安装马桶的钱都没有。在“百户千人”帮扶行动展开后,查应琼家旧貌换新颜,客厅粉刷一新,墙上、地上都贴了瓷砖,洗碗池的高度和空间经过特别设计,她坐在轮椅上就可以洗菜洗碗,卫生间的蹲坑变成了马桶,还安装了太阳能洗浴设备和浴霸。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此项活动累计对辖区内516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居家环境改善、无障碍设施改造和生活必需品配置,解决辖区较为贫困的12477人(次)的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困难。

困难家庭终圆“住房梦”

今年冬季突然降温,但家住华福苑的吴龙建与老伴却没有感到一丝冷意。由于夫妻两人均为残疾人,没有收入来源,在搬进华福苑之前,他们只有能力租住7平方米的房子,如今,43.02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家,让两位非常满意。

和吴龙建夫妇一样,目前五华区已有13825户住房困难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来自五华区住建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五华区在建或者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6329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670余万元,在保障房建设工作中走在全省的前列。与此同时,五华区严控规范建设程序,严把工程质量关,使每一栋安居房成为百姓的安心房;不断完善分配机制,优化分配方案,严格按照保障性住房管理、分配办法,做好审核、分配、入住等工作,建立五华区保障性住房管理系统,坚守公平这条保障性住房分配的“生命线”。

去年底,五华区启动扩大廉租住房租金补贴保障范围工作,人均月收入低于1464元的家庭就可以申请廉租房(此前为家庭人均月收入425元),与此同时,人均居住面积标准也将从目前的低于12平方米提升至18平方米。这将使更多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住在这个小区,我们真是有福啊!”在学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7岁的马奶奶一边按摩一边说,“这里不是我的家,可我在这里却享受到了比家更温馨的关怀。”

作为主城核心区,五华辖区内共有11万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7.3%,五华区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

数据显示,五华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从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3年的16个。每个养老中心的面积原则上不低于800平方米,床位达到20个以上,并配有各种基础设施。以学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拥有电视机、躺椅、空调、棋牌、图书、健身器械、洗衣机等设施,向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等各种服务,同时还有专人对行动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运作,还带动了其他养老产业的发展,龙翔街道办事处通过市场化运作创办了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银发食坊”快餐店。“这里的饭菜丰盛可口,有鸭蛋、鸡蛋炒番茄木耳炒肉、炒豆腐皮和白菜圆子汤等,饭也很软,每顿饭只要10元左右。”80岁的刘名冈老人说,在这里吃饭还能认识许多平时很少来往的邻居,大家因吃饭成为朋友,日后也可以互相照应。

多渠道提高就业率

今年以来,五华区通过“五华就业日”、就业援助月、三下乡、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千企万岗入校园活动、农村劳动力特别转移行动、残疾人暨亲属(健全人)专题招聘等主题活动,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7551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09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85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收入5922.2万元,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在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五华区还让有项目、有理想的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培训,不仅能带动就业,也能培育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五华区先后把位于昆明市五华科技园管委会园区内及周边的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昆明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云南大学创业园和金鼎1919文化艺术园区等统一纳入五华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体系中,建设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五华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

医卫教“菜篮子”齐头并进

五华区的民生建设还扩张到了特殊教育、医疗改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菜篮子”“米袋子”等方面。

新萌学校是一所功能齐全的全日制智障教育学校,承担了来自省内外的116名中重度智残学生就读和全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教科研任务。如今,该校异地新建工程已开工,将建成为占地31亩,18个班级规模的一所全寄宿、九年一贯制的特殊教育学校。

为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环境,五华区将西坝小学列为试点,100%接收外来务工子女,打造新型的优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窗口示范小学”,以此作为示范,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文化强区魅力彰显

作为“文化区”,五华区人文环境优越,文化基础设施齐全,社区文化、群众文化等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室)免费开放,区图书馆2013年被评定验收为国家一级图书馆,63家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在社区文化中发挥着大作用,全年送戏下乡99场次,和谐社区达标率达85.22%。打造了昆明海鸥文化节、五华讲坛、昆明老街庙会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金鼎1919”文化创意体验区、“同景108文化创意园区”项目有序推进,打造“拾翠·滇文化中心”等新兴文化产业品牌。

2013年,五华区民生支出达22.0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7.32%。

在谈到2014年民生工作时,五华区的领导思路十分清晰:致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建设——重创新促和谐

五华区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架构,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五华、和谐五华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84510”畅通民情通道

近年来,一个被简称为“84510”的为民服务体系,在五华区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办实事、解难题”活动中提出。

“84510”为民服务体系,是指在群众工作中的“八必访”“四必问”“五到位”和“十条为民服务线”。其中,必访困难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8类人群;“必问”基本情况、困难问题、干部评价以及工作建议。对群众诉求合理的,要解决到位;对群众诉求不合理的,要思想疏导到位;对群众确有实际困难的,要多方协调帮扶到位;对群众缠访闹访,经多次劝诫教育不听的,要依法处置到位。并通过为社区群众提供:平安、救助、就业、社会保障等10条服务线,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通过预约走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等方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将社会矛盾预防控制在源头。

40岁的莲花池村残疾居民丁良友说起“84510”为民服务体系,激动得竖起了拇指。因为残疾,生活全靠母亲做点小生意支撑,近几年母亲年纪大了,做不动生意,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非常困难。走访中,社区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还为他申请办理了残疾人居家托养,每月得到一定生活补助,所以他由衷地感谢政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五华区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的意识早、行动快、落实强,为推进经济发展、树立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了有益探索。

五华区各级干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走千家、访万户、办实事、解难题”活动,就是要把绝大多数矛盾和问题及时在基层发现、并在基层解决,这是创新社会管理上的一次新的探索。目前,党员干部“大走访”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在“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后“为民之所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取信于民。

三级民情责任区构建群众工作网络

“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五华区积极探索出三级民情责任区完善群众工作网络机制,围绕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按照原则周密部署,将全区划分为街道、社区、居(村)小组三级民情责任区,全面落实分级分片的包保责任制。针对每一户“八必访”民情走访对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布局合理、外联内推、齐力共抓的民情工作联席会议和民情走访联合制度。

按照三级民情责任区要求,五华区共建立10个民情责任区。一级民情责任区是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由区级领导作为一级民情责任人,把区级四套班子成员全部下沉到街道;第二级民情责任区就是社区,由区科级干部,包括机关单位,区属部委办局联系到社区一级;三级则联系到小组,具体到人,每一名机关干部联系、走访的是谁?有什么诉求?一级民情责任区谁负责?都有联络员,确保来自最底层的信息传达上来,从而做到了百分之百全覆盖。

在实际工作中,五华区按照“四个一”的要求,每个民情责任区均设立一名民情联络员,开通一部民心电话,悬挂一个民意信箱,向民情责任户发放一张民情联系卡,密切与民情责任区内群众的联系,方便群众及时反映利益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统计,五华区制作了3500册民情工作日记本、98个社区民意信箱,分发到区属各部委办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居民(村)小组干部职工手中,并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对应分解落实到10个街道办事处(一级民情责任区)和责任区对口职能部门单位,强化与区群众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衔接,把责任区工作开展情况全面、真实、客观反映出来;明确了全区民情联系卡的格式标准,由各单位统一自行制作;力求“走千家、访万户、办实事、解难题”活动集中大走访过程中实现全走访、全覆盖。

通过“走千家、访万户、办实事、解难题”活动,五华区广大领导干部对做好群众工作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和升华。在群众维权,党委政府维稳的关系中,有了正确把握和认识,这是五华区的最大收获。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五华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推进和谐社区达标工作,实施建设品牌特色社区工程。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重点培育了一批社区公益慈善类、福利服务类、医疗卫生服务类社会组织。

不断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体系建设,使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强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关系、医患纠纷等权益纷争突出问题。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力度,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机制。

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全区积极开展法治五华、法治街道、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的舆情研判和处置工作。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65”工程3年建设计划,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建设,实现对全社会治安的动态性防控,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

“和谐稳定是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五华区委书记金幼和表示,2014年将推进和谐社区达标工作,确保达标率在90%以上,50%以上社区建成品牌特色社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体系建设,使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劳动关系、医患纠纷等权益纷争突出问题,强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力度,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机制。

(本文原载于《云南日报》2014年1月23日8版,记者胡江洪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