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斯大林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

斯大林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从研究帝国主义的历史过程来说,斯大林是最后才提出帝国主义即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一理论的,但是这一理论却是他对帝国主义进行长期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斯大林的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和帝国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密切相联系的。

斯大林的帝国主义理论,从其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关系来看,便是对后者的补充和解释,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对后者的发展,这几方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从其自身具有的特点看,便是把帝国主义当作一个世界体系来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他的帝国主义理论,分见于各种著作和政治报告中,将其中有关的论点联起来,就可以看出,他是从世界体系这一角度来研究帝国主义即现代资本主义的,并已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资本主义总危机、两种对立制度的存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资本主义发展停滞。为了掌握整个理论体系,过去谈过的,现在也简要地提一提。

虽然从研究帝国主义的历史过程来说,斯大林是最后才提出帝国主义即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一理论的,但是这一理论却是他对帝国主义进行长期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从他对这一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把帝国主义看作一个世界体系的,因为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对宗主国的,也要对落后国的即前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居民,攫取垄断利润。这一点,和马克思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只是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不同,因为垄断利润的来源,还有个体生产者的“剩余劳动”、甚至必要劳动。我们知道,卢森堡错误地认为剩余价值的实现要有一个前资本主义的环境,并从而认为资本主义没有全地球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不成的,列宁和布哈林正确地批评了这种错误观点。在这种条件下,斯大林提出垄断资本主义不剥削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是不行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样做的时候,又不重复卢森堡的错误,姑且勿论他对这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尚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这个表述的基本思想本身,就已经是他对帝国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这样一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就更为完整了。

斯大林表述的基本经济规律,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取得垄断利润。国民经济军事化是要由国家机关来进行的。因此,他是把国家机关首先看成是垄断资产阶级取得垄断利润的工具。由此出发,他便坚持马克思提出的现代政府两种职能中、以剥削和统治人民大众的职能占首位的理论,认为“垄断组织和国家机关的结合”,这种提法只说明两者接近,而没有揭示这种接近的经济意义,是为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因而提出要代之以“国家机关服从于垄断组织”这个提法。这里谈论的实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不同意某些经济学家歪曲列宁的原意,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看成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机器的结合,也不同意布哈林的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是垄断的经济组织和包括一切政治组织的国家组织的结合的提法。

斯大林的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和帝国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密切相联系的。从他个人的认识经过来说,他先认识后者,后认识前者,或者不如说,他从后者和其他的因素,概括出前者,从而便对帝国主义有一个本质的认识。虽然斯大林分析帝国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目的,是要说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命题,并且他说明问题的同一角度,并不能用来说明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和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此外,他分析帝国主义基本矛盾时,有的地方有待于改进,尽管这样,我认为他的分析的意义要比这个具体目的大得多,因为他说明了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我们知道,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时,是从生产力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来说明的,列宁研究垄断资本主义时,是从垄断使生产过程进一步社会化,而资本主义占有却更加私人化,来说明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为尖锐的。现在斯大林分析帝国主义基本矛盾时,则突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范围,分析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方法论的变化,科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同一般资本主义不同,它是一种要剥削其他经济成分才能存在的世界体系这种本质。

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尤其是垄断资本集团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是通过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一规律的作用,才使帝国主义的战争不可避免。这个原理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霍布森虽然看到,一个帝国统治世界为几个帝国相互竞争所代替,是新帝国主义和老帝国主义的不同之处,但他无法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当一些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追上来,和先进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均衡时,就出现几个大国争霸的局面,就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托洛茨基反对列宁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在19世纪比20世纪更为严重,为什么那时不发生资本主义大战,现在反而发生,从而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斯大林反驳这种歪理,认为托洛茨基的错误在于:把帝国主义时期发展不平衡和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差别混为一谈;论证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均衡,恰恰是帝国主义时期发展不平衡加强,即可以跳跃地发展的条件之一,正因为取得发展水平的均衡而又跳跃地发展,才导致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帝国主义战争。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然后最终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消灭是一个历史过程,斯大林将这个时期称为资本主义总危机。斯大林提出总危机这一理论,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取代的规律,意义当然是非常重大的。但是,我认为它的意义实际上更大些。因为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总危机,正如下面将要指出的那样,必然要研究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果再将这种研究推进为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那末,这就是对世界经济的进一步的研究。前面说过,布哈林认为,世界经济是在世界规模上的各种生产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交换关系的体系。我认为这个定义是可取的,因为这样能揭示出不同的生产关系发生经济联系时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而那种把世界经济看成是各国经济的总和的定义,是不能揭示出任何特有的规律的。从这一点看,卢森堡研究过资本主义经济和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她是无意识地在研究世界经济;布哈林从他提出的定义出发,也研究过资本主义、尤其是金融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关系,他是有意识地研究世界经济;斯大林提出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则为研究资本主义、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联系的世界经济,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但是,可惜的是,资本主义总危机这原来十分清楚、确定的概念,后来却变成十分模糊、很不确定的概念。斯大林是在分析30年代经济危机时提出这概念的。1930年他说:“目前的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资本主义总危机早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就爆发了,它破坏着资本主义的基石,促进了经济危机的到来”[22]。接着他对总危机的涵义作了说明,这就是“资本主义已经不是唯一的和包罗万象的世界经济体系,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外,还存在着社会主义体系,它日益成长着”[23],这就是说,这是资本主义崩溃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十月革命开始,将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全部消灭时结束,它指的不是经济危机。但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的提法,却与此不同,它说:“战争原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反映”[24],这里的总危机成为是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济危机了。其后,斯大林又称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因此,它的第一次危机的结果,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第二次危机的结果,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称资本主义总危机为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因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它进一步加深。直到现在,除了《联共(布)党史》使用的概念同斯大林使用的概念有矛盾外,斯大林自己使用的概念并没有自相矛盾之处。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分析了二次大战,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进一步加深后,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由这种危机产生的[25]。这样,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这个概念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它好像是资本主义总危机,又好像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由于这样,苏联经济学家便向斯大林请教。斯大林最后的回答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是否仅仅是政治危机或仅仅是经济危机呢?二者都不是。它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是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机”[26]。这里的解释,同斯大林开始使用这个概念时的解释,显然是不同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混乱呢?看来,为了表明资本主义逐渐崩溃、社会主义最终在全世界胜利这个历史时期,不应使用资本主义总危机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在苏联理论界,原来指的是总的或普遍的经济危机,亦即总的生产过剩。例如,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就发生这样的情况:有人建议用另一种表述来说明“纲领中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提法。这些意见的实质可以归结为:提出‘总的生产过剩’来削弱或取消比例失调的因素”[27]。我们知道,比例失调,只能说明局部生产过剩即局部经济危机的发生,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才使普遍或总的生产过剩即总的或普遍的经济危机发生。这样看,总危机就是总的生产过剩或普遍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联共(布)党史》和后来的斯大林其所以说,战争原是总危机的反映和总危机产生大战(第二次)的原因。苏联理论界对资本主义逐渐崩溃和社会主义最终在全世界胜利这个历史时期,是用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这个概念来说明的。这是一种说明:不应当把“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设想成这样:资本主义几乎在一切国家或者在大多数国家都正在垮台”,这要有一个过程,“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切矛盾……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灭亡”[28]。斯大林虽然有时也用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这个概念,但有时又用资本主义总危机这个概念,并且认为两者同一,但又常常受到总危机即普遍经济危机这个概念原有含义的影响,以致发生混乱。苏联理论界有人也从原有的含义去理解资本主义总危机,也发生混乱。看来,有必要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这个明确概念,来代替资本主义总危机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这个时期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问道,这对矛盾同帝国主义基本矛盾中的另一对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哪一对矛盾更为剧烈。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斯大林的看法是:“有人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从理论上讲来,这当然是对的”[29];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和发展情况看,“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以及它们想把自己的竞争者淹死的愿望,在实践上是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30]。应该说,后一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这个论断只有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其发展作为一种政治运动,以及作为在一个国家内的两种对立力量时,才是正确的,但将这两者作为不同的国家时,就不正确了。因为作为国家,社会主义不侵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侵犯社会主义国家时,也并不是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只是作为恢复或扩大它的市场、投资场所,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长期地联合行动,以统一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身份或资格,去消灭作为对立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已经一再证明,它们虽然打着反对共产主义、拯救“民主”“自由”的旗号,以武装力量妄图消灭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都在侵犯过程中,因经济利益的冲突,即因占领的地盘(假定它们能占领)大小不一,导致散伙。这就证明,对立尖锐的不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而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结伙侵犯社会主义国家失败后,它们就散伙,然后又相互交战。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论。因此,理论上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不一定正确。

斯大林认为,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两种对立的阵营,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导致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产生。他认为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促使社会主义国家间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互助关系。曾经存在过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否真的能形成一个新的世界市场,从而使统一的世界市场瓦解,是一个值得另行研究的问题,因为市场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政治的障碍,趋向于扩大为一个更大的统一市场,但政治上又妨碍这样做,其中矛盾如何解决,需要专门研究。

现在的问题是:斯大林认为,由于有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就不会扩大而只会缩小,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增长将在缩小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量将要减缩下去”[31]。这种论断不仅从事实上看,因为其后两大阵营中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市场也不存在,是错误的,即使这一切都存在,从理论上看,也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只要还存在,从趋势来看,它的生产增长不可能在缩小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它的资源范围缩小后,就要改变生产结构,其后就能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市场深度就能扩大,生产就能增长,在扩大的基础上增长。看来,斯大林只把市场看成是广度问题,而没有看到它还有一个深度问题。

根据上述,斯大林就断然认为:列宁在1916年春天提出来的论点,即资本主义虽然腐朽,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以前要快得多”的论点,已经失效了。这当然不符合事实。但这论断是以两个平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还要研究一下,如果两个平行市场存在,情况如何。我认为,根据前面的分析,经过生产结构的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还要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的技术变革,战后用到生产上,有一段时间仍使资本主义发展得比从前快,然后又慢下来。列宁的论点并没有失效。

【注释】

[1]布哈林:《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布哈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6页。

[2]布哈林:《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共产国际纲领草案的报告》,《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81页。

[3]同上。

[4]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第131页。

[5]同上书,第135页。

[6]布哈林:《帝国主义强盗国家》,《布哈林文选》下册,第247页。

[7]布哈林:《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72页。

[8]布哈林:《帝国主义强盗国家》,《布哈林文选》下册,第248页。

[9]同上。

[10]同上书,第248—249页。

[11]布哈林:《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共产国际纲领草案的报告》,《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87页。

[12]布哈林:《资产阶级理论家对现代资本主义某些问题的看法》,《布哈林文选》下册,第406页。

[13]布哈林:《有组织的经营不善的理论》,同上书,第417页。

[14]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第115页。

[15]同上书,第8页。

[16]布哈林:《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共产国际纲领草案的报告》,《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89页。

[17]布哈林:《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共产国际纲领草案的报告》,《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89页。

[18]同上书,第389—390页。

[19]《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86页。

[20]布哈林:《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同上书,第376页。

[21]参见布哈林:《资产阶级理论家对现代资本主义某些理论问题的看法》,同上书,第409页。

[22]《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216页。

[23]同上。

[24]《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莫斯科中文版,第224页。

[25]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89页。

[26]同上书,第582页。

[27]《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88页。

[28]《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76页。

[29]《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4页。

[30]同上书,第565页。

[31]《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