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社区文化氛围下的社区公共秩序

和谐社区文化氛围下的社区公共秩序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这样几个主体:社区居民、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不同主体寻求满足自己需求的文化状态的过程。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区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以及高尚的思想文化意识,即社区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途径

一般而言,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这样几个主体:社区居民、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不同主体寻求满足自己需求的文化状态的过程。因此,要建设符合社区公共秩序要求的社区文化,可以由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一)政府主导

社区文化的运作对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现代国家的社区政府都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维持政府合法性的重要举措。相对而言,政府对于社区文化来说是一个较为外部的力量,因此需要将自己希望的社区文化状态作为一种可行的状态,运用可以调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寻求在社区建立一种既充分发挥社区内在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够体现社会的主导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社区文化构建模式。

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可以运用已有的经济力量,对社区文化发展进行认真的规划后,帮助社区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措施。例如制定社区发展纲要以及社区文化建设标准等,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社区广场、图书室等。第二,为了使社区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形态相互衔接,政府在社区宣扬社会传统优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社区民俗节庆活动以及国庆节等法定假日的节庆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这样就可以使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立起一种稳定的联系,从而实现社区与社会文化的相对同步发展。政府导向的道德文化活动、政治文化活动、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对于社区文化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的作用应该限制在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为社区文化运行提供外部动力并建立健全社区文化组织机制以及必要的物质条件。然而,具体的社区文化建设则是社区内部群体和个人之间文化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既不会使得社区文化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脱离,又可以在社区居民自己的手中建设属于自己的社区文化。

(二)社会参与

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共建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推动力量,高频度的社会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不仅会大大提高社区文化的总体水平,而且能产生跨越社区的社会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途径,实际上就是在社区范围内寻求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文化运行中的参与合作机制。追求自身文化需求满足的社区居民和群众性组织等,共同形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合作行为,这样就会使社区文化根治于社区,具备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一般以自发行为为主,一些群体性兴趣活动,如书法、舞蹈、戏曲等,是社区文化最为基础和普遍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老年协会、舞蹈队、合唱队等群众性组织,既满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社区交流平台,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和社区内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共建上。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载体、交流和各方参与,在这些方面,社会组织和社区内单位往往有一些比较具有优势的文化建设策略和既有的基础。社区内单位参与共建,不仅可以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可以打破单位、组织与社区之间的文化隔阂与界限,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特色和良好运行态势。

(三)居民认同

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认同是十分关键的,这实际上就是要形成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和运行中自觉的社区共同认识和社区归属感。任何社区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都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如果居民不满意、不认同,那么这种文化本身也会失去意义,只要外在维系力量一消失就会完全瓦解。

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之下,人们被分割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单位组织中,单位组织的维系靠的是行政权力或准行政权力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这种状况抹杀了公民对于共同体的自觉主动意识,总是被动等待组织的行动,被动地承受后果。在单位制瓦解之后的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有居民认同机制作为基本支撑。这种认同机制表现在: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内单位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成果的正向认识,主动参与协助他们的工作,配合具体的文化创建活动等;另一种认同机制就是将社区文化创建当作自己的社区认同感的一部分,主动积极地开展公益性文化建设,积极投身社区文化建设。

二、和谐社区文化的建构原则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它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能够充分自由地发展和运用,以便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同时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审美标准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物质上的富足使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就不可能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而是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其社会性需求越发强烈,从寻求归属感、集体的认同,到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区对人的塑造、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区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以及高尚的思想文化意识,即社区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着这一原则,社区文化发展模式构建的落脚点也应在此。“所谓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13]因此社区文化发展模式也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以让社区居民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的思想为指导,把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需求作为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避免“重物不重人”的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同时,重视对社区人的塑造,加强社区教育功能,在制度制定和活动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等方面都应以居民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把社区文化当作人的事业来做,面向广大社区居民,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精神依托,培养居民主人翁的意识,起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作用。

(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协调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几个层次,必须协调发展。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现象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这是社区文化建设必要的前提条件。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成员之间进行社会联系乃至社区成员与外部成员发生联系的制度保障。行为文化也被称作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通常所说的社区文化都是指这一类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模式。精神文化是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水平,其核心就是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归宿。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的物质文化建设成就稍大一点,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建设成就参差不齐。因此,今后要更加注重从健全制度和培育社区意识方面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三)社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要协调一致

20世纪50年代,社区研究中出现一种“亚文化”学派,这是人类学家刘易斯在对墨西哥城贫民区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来的,即社区的文化特质会和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但却能对社区居民产生重要的影响。社区亚文化理论认为亚文化必须和社会主流文化取得协调,否则,受亚文化影响的居民很难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比如,分布全球大城市的“唐人街”是大量华人聚居的社区。华人社区产生了自己的亚文化,这是不同于所在地文化的海外中国文化。而这种文化和中国本土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必须得适应和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当前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住宅商品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居民就业流动性增强等原因,不同社区的亚文化特性正在形成,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也正在增大。所以,改造和协调社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发挥亚文化对社区居民的正面影响,努力减少或避免其副作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建设符合社区公共秩序要求的社区文化系统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模式应在建构原则的指导下,既要完善社区文化内部系统功能,又要改善其外部环境,并彰显特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所有社区成员共享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事态和内在规则,社区公共秩序所着力打造和引导人们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社区文化系统,而构建这个系统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制定本社区文化的特色目标模式

一个国家的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城市社区的文化也应有自己的名片,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因此,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掘出本社区的特色,树立品牌的观念。要发掘特色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因地制宜,发掘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离开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搞出有特色的东西;二是了解本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广大居民的需求反映了一个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的趋势,最能满足居民需求的东西往往是最适合本社区发展方向的,也最能体现本社区的特色;三是居民自己创造,社区文化本来就是居民自己参与创造的文化,在居民的创造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有特色、有生命力的东西。

(二)完善社区文化外部系统的功能

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功能的建设,它直接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其中包括社区的经济功能、社区管理功能、资源整合功能以及社会控制功能等。

1.增强获取资源的能力,资金投入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由政府提出和推动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也是资金投入、场地建设和设施配备的主体。但是政府的投入必然有限,很难满足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建立社区文化多元化集资体系,对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硬件的加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加大驻区单位的支持力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驻区企事业单位承担着“办社会”的沉重负担,改革开放以来,企事业单位把“办社会”的许多职能剥离出来,转移给了社会,但这绝不意味着企事业单位从此脱离社会,更不意味着脱离所在的社区,而是标志着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和社区关系的重组,要从“办社会”转变为依托、参与、支持社会和社区。“办社会”是包揽社会事务,以致繁杂的社会事务阻碍了企事业自身的发展,而依托、参与、支持社区则是在解脱了社会事务的沉重负担以后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来发展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必要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共建文明社区,为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的一种新型的关系。企事业内部有可供广泛利用的设施、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可以向社区开放,为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这既支持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创造了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条件。其次,社区自筹。可以通过拉赞助、寻求社会各方资助等方式自筹资金,这样既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又可以起到宣传本社区文化品牌的作用,为社区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同时,发展社区文化产业也是社区文化建设资源获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涉及教育、文化、科技、娱乐、休闲等诸领域,包括产品生产、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发展良好的社区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使社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还可以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丰富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2.社区自治、政府宏观调控是建构社区文化系统的动力来源

政府必须下放权力到社区。目前政府与社区角色模糊不清,导致社区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社区建设的探索中,各地区对此也有不同的解决模式,例如,上海采取的是“两级政府,三级社会”的管理模式,沈阳则是采取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模式,这些地区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摆脱政府对社区的主导角色的限制,政府对社区的工作还处于主体地位。对社区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组织,社区虽然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力,但还是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力,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而且,政府主导社区文化导致各社区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趋同性,必然会出现与各个社区文化需求不符的地方,从而导致社区文化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但这并不表示政府必须完全退出社区文化领域,而是需要政府处在宏观调控的位置上,这样既有利于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更有利于政府对社区主流文化的调控,保证社区文化一直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流之中而不偏离。

3.居民作为参与主体,多元组织共建

首先,明确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参与主体。社区文化必须以居民为主体,少了居民的社区文化不是社区文化,因此必须提高居民的参与率,让居民做社区文化的建设者。然而居民参与不足一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遗憾,提高居民参与率不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参加就能实现的。有些社区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强制要求每家或每个楼道必须参加多少人。这种手段只能够达到数量上的满足,而无法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反而让居民更加反感,无法引起共鸣。提高居民参与率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在文化活动上真正能够吸引居民,切实满足居民的各种文化需求。只有居民真正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同时加大居民的自主权,给居民自由创作、自由发挥和自发组织的权利和空间,实现社区文化从“精英视角”向“平民视角”的转变,这样才能使居民更有主人翁的意识,更自觉地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是居民自己的文化,也可以说是“草根文化”,是与居民生活最为贴近的文化,因此要将社区居民自身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居民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其次,形成多元组织共建模式。社区文化本质上就是要求融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于一炉,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享之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除了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外,当然也少不了企业与社会共同建设,这就需要社区文化工作者、文艺团体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多元化的组织进行共建,从而促进社区整合。因此,必须加强这些组织的建设与整合,必须定期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同时还应该广纳贤才,为社区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开拓更广阔的视野,组织发展各种社区文艺团体,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从而丰富、壮大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资源,共同带领社区居民实现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加强社区法制建设是维持社区文化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因素

社区文化整体功能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完善的社区法律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应根据现阶段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逐步健全系统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社区步入法制化轨道,从而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从法律上明确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地位,规定每一位成员应从事社区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性的政策,进一步推动社区服务志愿者的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使社区文化建设不至于中断。

(三)完善社区文化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

城市社区文化系统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组成部分,这四部分缺一不可,共同为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要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系统,就必须保持各子系统的和谐平衡发展,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1.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优化社区文化资源

首先,加强对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文化品位和经济水平的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并积极倡导居民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使居民能够有优良的物质文化环境。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现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为中心,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其次,在配备文化设施的同时应注意避免“一刀切”现象。在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一刀切”的现象还很普遍,往往是上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购置设备。实际上,不同居民之间的文化需求是有差别的,而不同社区的居民数量、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样“一刀切”的直接结果就是社区文化设施的不合理配置,有些社区的文化设施不足,而另一些社区设施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应该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配置资源,避免不足或浪费。再次,美化社区环境。社区的生态环境是居民每天都要面对的,环境脏乱差,居民不可能有好的心情,更不用说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因此应注重对社区环境的美化与保护,塑造良好的社区形象,同时还能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并陶冶情操。

2.加强制度管理,发展现代文化

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制度管理和规范,社区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是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的基础。社会只有在协调有序的状态下才能向前发展,社区文化也是如此,为了确保社区文化的协调有序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社区文化活动中的问题,使社区文化和谐发展。首先,要对社区内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定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奖惩规范,避免发生冲突时无章可循。同时,这一系列人性化的规章可以反映出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如奖惩分明体现出社区人性化的管理,条理清晰反映出社区的细腻规矩。其次,要做好建设规划,对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和程序等都予以规范,让社区内的一切活动都能有序进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做好解决方案,做到有条不紊,避免临时抱佛脚。

3.培养社区行为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是社区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社区居民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社区文化的形象。首先,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行为体现了社区的亲密程度,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居民的交往和熟识程度,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让居民加深了解,进行心灵的沟通,形成和谐、亲密的邻里关系。其次,就是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反映出社区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模式等文化特征。要重视社区调查,了解居民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化活动,如专门为老人组织的舞蹈队,为小朋友举行的绘画、书法比赛等。再次,要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重视少年儿童的成长,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爱老人,老人不仅需要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心理上不感到孤单、失落,应发挥社区的特点,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他们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同时更不能忽视社区的中青年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他们的文化引导着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中青年事业繁忙,社会交往圈子较广,无暇顾及社区文化,但他们也是心理和精神压力最大的群体,应重视对中青年人文化的建设,多多关注他们,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缓解他们的压力,慰藉他们的心灵。最后,社区文化活动应体现“寓教于乐”的主旨,避免“只乐不教”或“只教不乐”,这样都不是社区文化的最终目的。“寓教于乐”要求使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从而提升居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重视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和谐有序的家园

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它体现的是社区的精神、道德、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重视社区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只有人们有了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有和谐的社区公共秩序;其次就是要有共同的社区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这样居民才能有心理归属感和信任感。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任危机,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已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不能再让这种危机在社区内蔓延,宣传诚信、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居民互帮互助,互相信任,只有有了这些共同的信念,社区成员才能拧成一股绳,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

【注释】

[1][美]桑德斯:《社区论》,徐振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94—95页。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吴文藻编,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74—75页。

[3]吴文藻:“文化表格文明”,《社会学界》1939年第10期。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5]奚从清、沈赓芳:《城市社区服务》,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6]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7]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8]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9期。

[9]郑永富:《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10]张胜康:“城市社区文化及其效应分析”,《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

[11]陈春红:“东北经济区的社会人文环境问题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2]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13]冯杰:“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