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存在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各具优势、相互补充。至近现代社会,一般都倾向于强调法律调整的突出作用,建立法治国家成为世界民众普遍认同的政治制度选择。现代法律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法律对本国宗教政策的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和谐社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一)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存在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各具优势、相互补充。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古代社会更多强调道德在社会调控中的首要或主要地位,对法律的强调也更多在其国家惩治功能上。至近现代社会,一般都倾向于强调法律调整的突出作用,建立法治国家成为世界民众普遍认同的政治制度选择。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社会主体的行为准则。其主要区别有四方面:

(1)法律在创制上一般都与国家活动有关,由国家授予权力的权威主体经过一定的程序主动制定或认可;道德则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生成的,不是自觉制定或程序选择的产物。

(2)法律以法律渊源或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有前置的、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具体确切,可操作性强;道德无特定、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体现在一定的学说、舆论、传统和典型行为,其对行为的要求笼统、原则、标准模糊,只有一般的倾向性,理解和评价容易发生歧义。

(3)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强制则是内在的,主要凭内在良知认同或责难。

(4)法律具有可诉性;道德不具有可诉性,道德主要表现为无形的舆论压力和良心谴责。

(二)法律与政策

政策一般是指国家和政党的政策。政党政策是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做出的政党决策。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包括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不同方面主要表现为:

(1)意志属性不同。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政党政策体现执政党意志。

(2)规范形式不同。法律表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或国家认可的其他形式,以规则为主,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权利、义务的规定具体明确;政党政策表现为决议、宣言、决定、声明、通知等,更多具有纲领性、原则性和方向性。

(3)实施方式不同。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为后盾;政党政策以党的纪律保证实施,其实施不与国家强制相关。

(4)调整范围不同。政党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领域比法律要广,对党的组织和党的成员的要求也比法律的要求要高。

(5)稳定性不同。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法律不能因时随意而变,法律的任何变动都须遵循严格、固定且专业性很强的程序;政策则可根据形势变化作出较为迅速的反映和调整,其程序性约束也不及法律那样严格和专门化。

(三)法律与经济

经济是整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活动是社会物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称。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法律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化。法律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要受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法律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认经济关系、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和服务经济生活等方面。

(四)法律与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法律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宗教可以推动立法。许多宗教教义实际上都表达了人类的一般价值追求,部分教义被法律吸收,成为立法的基本精神。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宗教提倡与人为善、容忍精神有利于公民循规蹈矩,宗教对超自然的崇拜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现代法律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法律对本国宗教政策的规定。宗教政策是指一国关于处理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等问题的指导性方针。管理宗教事务是我国法律对待宗教问题的一贯原则。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主要包括: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五)法律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具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2)法律通过国家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的实现,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法律可以为诚信友爱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

(4)法律为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创造制度条件。

(5)法律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6)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