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吸引听众参与广播新闻改革

吸引听众参与广播新闻改革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吸引听众,就要把他们请进来,让他们也参与办广播,让他们现身说法,实行双向参与,这样就能给电台的新闻改革增添新的活力。吸引听众参与广播评论不仅能解决过去广播言论“无的放矢”、隔靴搔痒的毛病,也能发挥评论新鲜及时的作用。针对社会上出现热点难点问题,该电台没有采用简单批评的方式来处理,而是在《茶余饭后》节目里,请听众座谈,使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出来。

第六节 吸引听众参与广播新闻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今天广播界的新闻改革多是着重于整体的研究。它涉及新闻报道有关的各个方面,要协调和理顺与此有关的各种关系,也就是着眼于宏观追求整体效果。广播新闻改革不单是广播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人民是广播的主人”这个主体意识在广播新闻改革中的具体体现,空间如何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新闻改革,进一步加强与听众平等的观念,把广播新闻办得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变单向参与为双向参与,通过吸引听众参与广播,推动电台的新闻改革。

广播电台的基本功能就是“传达政令,以布新闻,文艺娱乐,干预生活”。如果把参与理解为记者只是深入社会,采访新闻素材,发点新闻稿,或者请某上级部门领导或播出些形势教育材料等,是远远不够的。要吸引听众,就要把他们请进来,让他们也参与办广播,让他们现身说法,实行双向参与,这样就能给电台的新闻改革增添新的活力。如广播评论,历来是新闻改革中的“老大难”。评论是广播新闻中的“旗帜”,过去一般都由电台编辑撰写。新闻改革打开了电台同志的思路,他们认为,广大听众工作在改革的第一线,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新闻编辑感触得更直接,发表议论、阐述观点、抨击时弊、颂扬先进的欲望更强烈。吸引听众参与广播评论不仅能解决过去广播言论“无的放矢”、隔靴搔痒的毛病,也能发挥评论新鲜及时的作用。

其次,变狭义参与为广泛参与,为促进文明建设服务。要克服听众参与就是企业赞助、“笔杆子”应征稿件的思想。广大听众参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改变过去电台由几人办为大家办;由要我听变为我要听;由被动式转为直接参与式;要打破电台的神秘感,尽量缩小电台与听众的距离,培养听众对电台的感情,使宣传报道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节目要基本上做到正点播出,全部节目由主持人主持,大部分节目采取直播,如某电台在提高听众参与方面,开办了《热线电话》、《茶余饭后》、《社会瞭望》、《点播音乐会》等节目,大量播发听众来信,实况录音或让听众进入播音室,提问、咨询、提意见、发表评论,参加文娱活动等,为群众提供了一条社会民主协商对话的渠道,形成以电台为点,社会为面的“辐射交流”。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听众也直接来电台播音室参与讨论。针对社会上出现热点难点问题,该电台没有采用简单批评的方式来处理,而是在《茶余饭后》节目里,请听众座谈,使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出来。经过录音讨论,使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其他如人才流动问题、住房改革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该电台都是采用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听众参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相信我们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相信听众中的正气,相信主持人的威信可以压倒邪气。事实证明,广播电台广泛参与社会为听众服务,其影响越来越大,路子越走越宽广。

最后,不仅欢迎听众参与提供信息,也欢迎听众参与引导舆论。正面教育是否能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是否回答了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过去谈这类道理常常是照本宣科,有的材料“大”而“空”,脱离实际,不大为听众所接受。如果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注意选择人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寓理于事,则容易使听众口服心服。事实证明,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让听众走进广播编辑部,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舆论,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譬如某电台举办的两次宣传改革开放形势活动,前一次谈物质生活变化的比较多,这次则要深入一步,把听众对改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来。因此,不仅就事论事谈变化,还要就事论理;不仅要谈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更要谈思想观念的变化。电台在要求听众在应征稿件的过程中,要善于以“一滴水反映太阳光辉”的手法,或剖析一个事例,或阐明一个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也要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作具体分析。随着大众传播学这一新型学科的引进和发展,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参与会日益增强,这就为电台进一步深入改革,充分发挥广播优势,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参见冬青:《行为科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2]参见赵振宇:《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3]参见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8页。

[4]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26页。

[5]参见刘崇顺:《2003年武汉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50、70页。

[6]参见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9页。

[7]参见鲍祖安:《广播受众学简说》,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0页。

[8]参见赵虹:《“知情权”刍议》,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5期。

[9]参见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10]参见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43页。

[11]参见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