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用通俗形象

多用通俗形象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中的声音转瞬即逝,听众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不能再重新回味或查询,因此更要在广播语言上巧做“俗”字文章,这里的俗是指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即尽量回避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数字,追求语言的通俗化和形象化。如何将会议内容和必须的数字以听众容易接受的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出去,是广播记者的必修课。

三、多用通俗形象、口语式的语言,拉近广播与听众的距离

美国的马克·霍尔在他所著的《广播新闻》中,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在写新闻报道时,要将听众定义在一种处于半收听状态中、只具有9岁孩子理解力那样的程度,精辟地指出广播新闻的特殊语境。广播中的声音转瞬即逝,听众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不能再重新回味或查询,因此更要在广播语言上巧做“俗”字文章,这里的俗是指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即尽量回避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数字,追求语言的通俗化和形象化。

会议报道内容一般缺少戏剧化,比较枯燥,并且带有一些必须报道的数字。如何将会议内容和必须的数字以听众容易接受的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出去,是广播记者的必修课。一次在泰安市召开邮电会议,会上通报了全市邮电事业的发展状况,其中有一条是全市程控电话安机量增长量和增长比例,如果直接报道具体数字,听众将很难形成直接的概念,因此,编辑在编发此条会议消息时做了形象处理,用“目前全市每两户居民拥有一部电话”,从而使听众对全市邮电事业的发展有了形象、具体的概念。

要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多用口语句式,少用书面语句式;把书面语言和文言词语转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使用的口语。精简语句,多用短语,少用长句。以电台记者李世权采写的获奖会议消息《不寻常的座谈会》为例,记者大量运用了口语,起到了较好地描写会议场景,渲染会议气氛的效果。记者在描写会议参加代表进入会场时“有的微笑,有的却绷紧面孔,见了熟人也不愿打招呼”,传神地写出了受表彰和受批评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紧接着,又用“打着手势,笑呵呵地说”,表现出某省领导的胸有成竹;用“扳着手指头数了几条经验”,刻画出一个认真、踏实的活生生的企业家形象。整个消息因合理、巧妙运用了口语而活了起来。

【注释】

[1]曹仁义:《实用新闻广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2]曹璐:《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周振玲:《广播现场播报中信息的取舍》,载《新闻前哨》2004年第4期。

[4]沈汉明:《广播新闻精品赏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5]徐心华、王大龙:《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