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名师风范“学礼”为先

传道授业解惑,名师风范“学礼”为先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科生教学方面,侯健注重学生基础。由于理论推导过程十分细致易懂,很多并非侯健的学生也慕名听侯老师讲课。侯健教导学生最大的特点是高要求。高目标才会有理想的收益,同时侯健重视阶段目标。侯健对研究生要求十分严格精细,采取周报的形式,即每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一周内的成果及问题。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投身科研的同时,侯健同样注重学生质量的培养,希望学生德才兼备,养成高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坚持“产学研”结合特色发展,是校内有口皆碑的好老师。

在本科生教学方面,侯健注重学生基础。学校规定新老师3年之内上课要用板书,对于资历较老的教授并没有要求,然而针对主讲的渗流力学课程公式推导多、学生难于理解的特点,侯健上课基本全是用板书。特别是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他会用多达三四块黑板的板书逐步进行非常工整的公式推导,尽量将其简单细化。侯健常常将一些难点重点手写成一份理论推导手册扫描出来,印成讲义用来讲课。由于理论推导过程十分细致易懂,很多并非侯健的学生也慕名听侯老师讲课。

侯健认为教授知识讲究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因此在主讲渗流力学时侯健会把一些其他课程比如油层物理、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串进来,给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为了能让同学们学会利用一些工具解决问题,侯健会布置课题任务要求他们用编程序解决。“学生觉得编程可能就是计算机上面的事,在自己的研究上并没有太大用处,但实际上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有一种隐性作用。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学知识,学技术,更要锻炼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如何用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侯健教导学生最大的特点是高要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高目标才会有理想的收益,同时侯健重视阶段目标。五年、十年的目标要有,一年、一学期、每个阶段的目标也要有,才能敦促自己不断完成。侯健近5年带出的学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4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侯健常常教育学生:“再聪明的学生,也是需要勤奋的,你们的起点是相差不多的,最后的差别就在于学习钻研上的勤奋程度。”

研究生的教学上,侯健更是不遗余力的将平生知识倾囊相授,他强调3点能力:捕捉信息热点的能力、研究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侯健对研究生要求十分严格精细,采取周报的形式,即每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一周内的成果及问题。在此之前要求学生制定一份书面计划,这周的报告与之前的计划是否有出入,问题出在哪里,侯健都会一点一点的确认,确保学生的研究处于正确的道路。同时每个月整个课题组还会有面对面的交流,侯健会对研究方向,实验方式逐一指正。

侯健在指导学生

提及导师,他的学生陆努感慨到:“侯老师在学术上非常认真。”对于学生的论文报告无论是几百页还是几页他都会逐字逐句地看,认真到可以看出一个逗号是中文还是英文输入法。学生的项目做得不顺利,他也会陪着学生加班熬夜,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项目到深夜。“侯老师没有什么假期观念,法定假日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可能还回不了家。往往早晨很早就到学校了,中午一两点还吃不了饭,有时候项目繁重的时候,凌晨两三点打他电话都能打通,侯老师电话没有打不通的时候。”

“学术上一定要认真,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另一方面。人际上,要对人和善,守信用。”这是侯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侯健言传身教,每次出差回来,他总会给他的学生带一些吃的,小玩意什么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就连一些要出国学生也跑来请他帮忙给建议,写推荐信。他常常告诉学生,接人待物要和善,无论在学术上针对课题的讨论还是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要保持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侯健的学生这样评价导师:“非常认真,负责任,与人和善。既是学术上的导师,也是人生前行的指引人。”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回首这么多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侯健坦言油气田开发领域是他将奋斗终生的土地。“我感到十分幸运,我的职业就是我的兴趣。我在做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年年日日,侯健和他的创新团队始终在实验室里不断总结,寻找问题。“就像制造飞机一样,第一架飞机造出来之后,后面的就不接着完善制造了吗?油气田开发新技术用到了现场,还是会有问题存在,而我们就仍需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改。科研没有具体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侯健如是说道。问题有答案,科研无止境。对如何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侯健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作者简介】

唐晓静,女,1996年11月8日生,山东菏泽人。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13级本科生。入校后先后获得学校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学生干部、共青团优秀学生记者等荣誉称号,在《中国石油大学报》、《半岛都市报》、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及新闻通讯。代表作有《青春时“裳”,环保同行》《听大山“侃大山”》《从未想起,永不忘记》《思而美:遇见不一样的美好》等。

林承焰

林承焰,男,1963年9月生,福建福清人,中共党员。现为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担任“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长、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学术带头人、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储层重点实验室(华东分室)和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华东分室)主任。兼任山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学科组组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油藏地质学组副组长、山东石油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和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会员。同时还担任《岩性油气藏》、《特种油气藏》和《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及油藏描述、油气地质与勘探、沉积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负责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国家“973”、“863”等多项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次。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先后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金锤奖”、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孙越崎第七届“优秀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