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普通教师成为知名教授

从普通教师成为知名教授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留校之初,孙宝江到了流体力学教研室,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1999年11月,36岁的孙宝江便晋升为教授。“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只有科研工作做好了,才能成为一名创新性知识传播的大学教师。”无论是刻苦求学、潜心科研,还是用心教学,孙宝江始终脚踏实地,不断追求卓越,用自己的一片丹心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留校之初,孙宝江到了流体力学教研室,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他刻苦钻研、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很快过了教学关。此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并于1999年10月进入石油大学(华东)[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胜利油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他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迅速提升。1999年11月,36岁的孙宝江便晋升为教授。

孙宝江(右一)教授在指导学生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只有科研工作做好了,才能成为一名创新性知识传播的大学教师。”这是孙宝江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总结出的心得。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孙宝江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到担任海洋工程与流体力学系第一届系主任,都非常注重教学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搞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他率领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了培养课程计划、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并积极联系油田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他关心每一位所教的学生,每次上课,都会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坐在第一排,并不厌其烦地进行辅导。他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课程安排、评优评奖方面主动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逐步打造了一个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科研能力都非常突出的团队。与孙宝江同一个教研室共事多年的倪玲英说:“孙老师踏实的作风、认真的态度、开阔的眼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在团队里,他总是以身作则,做事公正,不图私利,一切为了团队的发展,他是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孙宝江在指导学生

2003年6月,孙宝江成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经培养了14名博士研究生、41名硕士研究生。孙宝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的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他都会认真修改许多遍。每次学生答辩,再忙他都要亲临指导。已经毕业的王志远是跟随孙宝江从硕士研究生读到博士后的学生。谈起孙宝江老师,有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他所在的课题组的学生都有跟老师邮件交流问题的习惯。有一次,他跟随孙宝江出差,经过一天的奔波和汇报交流,大家都非常疲惫。赶到机场时,王志远觉得自己一闭眼就能睡着了。这时他看到孙老师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趁着等飞机的间隙一封一封认真地回复学生们的邮件。对于孙老师,王志远充满了敬佩:“孙老师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不仅是学术上的,还包含做人做事的道理。他给了我们一把生活的标尺,让我们自己时时去丈量;他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只有武装好自己,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不能仅满足于做好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学生创新的引导者。”孙宝江一直坚持学习性教学,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他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状态和需求,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会他们创新知识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作为一名教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他与其他老师一道全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牺牲大量业余时间耐心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还亲自担任了SPE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分会等大学生学术组织的指导老师,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使得学院大学生各项创新活动不断取得骄人业绩。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孙宝江还兼任多个学术职务,同时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院长的职务,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在孙宝江看来,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同时兼顾不同的社会责任。他努力在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工作过多的时候,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自己科研团队的团结互助和家庭的理解支持给了孙宝江工作上不断突破的支撑和动力。经常因为工作太忙,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这也成为了孙宝江的遗憾。

“做人坦坦荡荡,做事踏踏实实”——这是孙宝江的人生信条。无论是刻苦求学、潜心科研,还是用心教学,孙宝江始终脚踏实地,不断追求卓越,用自己的一片丹心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简介】

代海燕,女,1980年出生,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宣传部编辑记者。

王艳鑫,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记者团秘书长、总编助理。先后担任中国青年网、教育部大学生在线、中国高校之窗学生通讯员,人民网-中华慈善新闻网青岛学生记者团秘书长,光明图片网络摄影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大学生通讯社负责人等职。在新华网、人民网、齐鲁网、半岛都市报等媒体发表多篇稿件。

戴彩丽

戴彩丽,女,1971年3月生,山东省威海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采油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石油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齐鲁巾帼十大发明家、孙越崎青年科技奖、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最具有影响力女人等荣誉称号;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