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适应时代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其开发主体是广大教师,而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要求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吴小玲

耿文侠2002年对河北省三个区域的18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相当差。[1]吴伦敦等2001年对参加湖北省级培训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及来自其他部分大中城市(广东、海南、江苏、四川等)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调查。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工作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的能力素质中,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表现最差。调查显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科研成果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达不到要求。只有7.1%的教师能够对本专业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大多数教师还只停留在对教材教法的一般分析上,这使得科研缺乏理论根基和方法指导,大多为简单重复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性、描述性的文章不利于骨干教师的科研工作走向科学化和深层次。[2]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科研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它不再停留在高校和教科研部门的研究层面上,而是深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适应时代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一、研究型教师

“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3]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去搞研究,而是指要具备浓厚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新课程增设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是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4]教师自己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开发实施,体现办学理念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广大教师,而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要求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因此,课程改革亟待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如何才能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变革及其新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有着最佳的研究机会。由实践中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改进,比外来研究者更能切入问题的关键。

(一)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教师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努力实现新时代教师角色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教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教材的解说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有一种正确选择,那就是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教师。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宏观把握和指导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和“现代教育质量观”。[5]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把对学生终生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放在了首位。而现代教育质量观则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特别重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看其有没有专长与爱好,个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与研究者,建立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

(三)掌握基础教育理论和基本科研方法

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关教材教法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前沿信息。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等理论,只有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深厚,才能对实践有深刻的洞察力。

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同时,还应熟悉教育科研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方案的撰写、研究的实施、结题报告的撰写等。

要勇于创新,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博采众长,能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信息加工,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四)加强反思

区分一个教师是简单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标志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6]

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操作的过程,其中总会出现计划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经常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说课、评课、撰写教学随笔等多种形式进行反思,深入到实际当中去反思,哪些行为有利,哪些行为不利,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从见解的形成过程、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到点滴的收获和意外的尴尬都可以写。一学期坚持下来,就会体会到反思的重要。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事实上,新的课程改革在对教师传统角色、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的同时,也为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让我们迎接挑战,不断追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努力成为适应时代和新课改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耿文狭.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研究.教育探索.2002.9

[2]吴伦敦,李莉,黄荣洲,吴红斌.新教师新挑战新发展——我国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透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5

[3]康卫国.走向研究型教师[J].文教资料.2006.8上旬刊

[4]王水玉,徐晓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J].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5

[5]朱德江.研究型教师的特征[J].中小学管理.2002.9

[6]郑金洲.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J].江苏教育.2005.2A

(此文发表于《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