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分析与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寻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教学资源和教学保障条件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保障基础。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分析与实证研究[1]

奇志

(江南大学图书馆,无锡214122)

摘 要:探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并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两大因素——学习动力和教学环境。以我国普通高校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所得数据,分析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检索课;教学环境

1 引言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与终身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正式将信息教育纳入高校教学大纲,并作为一门课程,由图书馆专业教师讲授完成。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始于1984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992年,原国家教委以高教司(1992)44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200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经过多年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寻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2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2.1 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之后国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如Robert Taylor(1979)、Patricia Breivik(1987)、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质总统委员会”(1989)、道尔(1992)、亚利桑那大学(1996)、加拿大教师图书馆员协会和加拿大学校图书馆协会(1997)等都给信息素质进行了定义[1]。我国专家学者,如孙建军[2]、柯平[3]、李艺和祝智庭等学者也对信息素质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给出了定义。本文认为信息素质是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个体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组织和发布信息的综合能力,包含了信息意识与认知、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多个方面。

信息素质有着不同的层面,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认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是为提高高校读者的信息素质而进行的专门性教育,是一种旨在根据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个体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一种新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信息素质教育,使高校读者具有适应信息化社会所应具备的素质,确保高校读者会使用周围的信息资源,并从这些信息中学到有用的东西,知道如何学习,具备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使用及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自身信息行为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终身能力。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可用图1表示如下:

img106

图1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img107

图2 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学习动力和教学环境两部分(见图2)。学习动力是指学生内在的和主动的学习动力源泉,包括学生个体素质竞争力需求、学业与发展需求、学术科研需求和就业需求等;教学环境是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教育内容、课程建设状况、各种信息讲座与导引、教学保障条件、信息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手段、师资力量等。

3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所论述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影响因素,鉴于已有从读者的学习动力进行调研,笔者主要选择从教学环境方面对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力图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3.1 调研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研选择我国部分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发送电子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60余份,收回有效答卷40份,这40所高校分别分布在全国各地区的18个省市,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img108

图3 调研高校类型分布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高校包括5所985高校、21所211高校和14所地方高校,本次调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真实地反映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为了能全面地了解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从教育内容、信息检索课、信息素质短训与信息利用导引、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建设、教学方式与师资力量建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6方面进行调研。

3.2 调研结果与分析讨论

3.2.1 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分析

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知识产权保护四方面调查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表1 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调查

img109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把信息知识(100%)和信息能力教育(95%)作为核心教学内容,82.5%的高校开展了信息意识教育,但信息道德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72.5%)还有待加强。

3.2.2 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状况分析

信息检索课(即文献检索课)作为大多数高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一直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本调查从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时等方面调查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情况(见表2)。

表2 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状况

img110

(续)

img111

从调查统计可以知道,有90%的高校对本科生开课,70%的高校对研究生开课;有70%的高校本科生开课率在50%以上;37.5%的高校把信息检索课定为必修课程。从授课课时来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时从16~40学时不等;从学习时机来看,本科生开课从大一到大四均有,各个学校不一样,同一所高校也不统一。从课堂教学课时和实习课时的比重来看,37.5%的高校课堂教学和实习课时比例1∶1,32.5%的高校为2∶1。67.5%的高校检索方式全部为计算机检索,27.5%的高校机检与手工检索结合。说明我国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课程的开设时间、教学比例、检索方式等还有所分歧。

3.2.3 信息素质短训与信息利用导引

开展入门阶段教育、信息素质“1小时”讲座、信息利用指南与导引等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调查统计显示,我国高校90%举办新生入馆教育短训,87.5%的高校开设“1小时”信息素质专题讲座,部分高校同时对教师、馆员和社会人员开展信息素质讲座,讲座频次以每月1次及以上(42.5%)和每2周1次及以上(37.5%)为主,大部分高校开展了信息利用指南与导引活动,如表3所示。说明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短训与信息利用导引的建设还不容乐观。

表3 信息素质短训与信息利用导引

(续)

img113

3.2.4 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建设情况

教学资源和教学保障条件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保障基础。从教学课件、文献资源、使用教材、实习场所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37.5%的高校教学中使用动画演示或视频课件,60%的高校把教学课件上传到了教学网站,65%的高校在图书馆网站提供专题讲座PPT课件,42.5%的高校实体文献资源200万册以上,62.5%的高校各类文献数据库达到50个以上,75%的高校使用本校自编教材,15%的高校使用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随着信息时代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学术资源已经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印刷型(手工)检索工具在逐步减少。信息意识(含信息素质与信息意识/科技创新)、信息检索技术、信息道德(含信息道德、信息安全、学术规范、知识产权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此外,文献创作及发表(含专利申请文件、情报分析报告、毕业论文或报告写作)已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教学实习场所来看,45%的高校实习场所为图书馆专门的文献检索培训与实习室,32.5%的高校实习场所为图书馆数字阅览室,17.5%的高校在学校或院系计算机房实习,如表4所示。说明我国高校教学文献资源保障建设近年有较大进展,但教学课件电子化建设滞后,使用的教材各自为政,实习场所建设不够。

表4 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建设情况

img114

(续)

img115

3.2.5 教学方式与师资力量建设

从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知道教学改革的力度,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统计结果显示,87.5%的高校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式,30%的高校采用在线教学手段,7.5%的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板书式教学方式。77.5%的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检索报告、综述或考试(考查)相结合。90%的高校由图书馆教师任课;67.5%的高校教师参加由图书馆组织的进修、培训。说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还需要改进,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表5 教学方式与师资力量建设状况

img116

3.2.6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ILI)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OILI)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基于Web的信息素质教育,其教育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同时强调教学的交互性和个性化。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45%的高校建有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27.5%的高校建有《信息检索》网络教学系统,87.5%的高校提供OPAC使用指南,57.5%的高校提供数据库检索操作指南,有57.5%的高校提供教学课件下载,7.5%的高校提供在线练习题库,37.5%的高校对不同层次读者提供专题培训,27.5%的高校对不同学科专业读者提供专题培训,有50%的高校开展了网上新生入馆教育,有90%的高校提供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37.5%的高校提供教学动画演示或视频课件,42.5%的高校提供虚拟导览服务,但没有一所高校提供在线信息素质测评。说明我国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在平台开发、知识构建与评测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4]

4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对信息检索课程不够重视,把课程的性质定为选修课,部分高校未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和日常教务范围,且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信息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许多学校没有把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纳入到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并把信息素质教育简单化。在高校教学改革活动中,许多学校的信息检索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

4.2 教学体系老化,目标陈旧,缺乏创新

当前信息素质教学体系凸显滞后,教学目标仍然局限于信息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缺少创新,跟不上信息资源更新和发展的速度。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如何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4.3 信息素质教育方式和手段陈旧

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以信息检索课为主,主要就是讲课和上机实习,方式单一,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单一,只有PPT课件,声频和视频课件极少。

4.4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高校图书馆大都采取自行建网站的方式,教学资源只能简单浏览,没有查询功能。在线教学资源库开发标准不统一,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通用性不强,难以共享、重用等。且教学资源的开发周期长,且需要多媒体等技术支持,人力物力消耗大,各图书馆各自为阵,自行开发,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线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单一,信息意识、信息法律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明显缺少。内容组织不合理,缺少生动的视频、音频和声像教学资源。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还没有评测模块可以为读者利用[5]

4.5 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信息素质教材内容陈旧老套,缺少创新。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信息检索工具的发展速度。如网络博客(Blog)、RSS等新信息工具层出不穷,导致教材内容“老化”。有些教材理论部分偏多,而研习型、课题型案例内容偏少,有的理论与检索实践脱节,有的案例陈旧、针对性、趣味性不强。教材仍以单一的纸质教材为主,缺少电子化和立体化教材,不能适应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快速发展。

4.6 师资力量落后

我国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大多为图书馆馆员,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本身就存在信息观念淡薄、信息素质不高的问题,再加上有些学校对现有教师漠不关心,不培训、不进修,造成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技能落后。

5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策略

5.1 面向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体系

必须转变观念,全面革新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不应该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而是面向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在新目标的前提下构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和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将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即“信息素质通识教育培养”、“专业信息素质培养”和“特色信息素质培养”[6],分别对应三阶段教育。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更为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结构,以全面信息素养教育和培育创新精神来确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材,革新和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丰富实习内容,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5.2 强化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质的培养必须包括对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灌输、训练或提高,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加强信息意识的培育,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捕获信息的能力,强化信息检索、组织、信息分析利用和创新能力训练,传授科技创新、课题选题方法和核心期刊投稿策略,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方法,宣传信息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必须注重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并引导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引导大学生把信息能力转化为创新能力。

5.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材

教学内容的更新不但要适应学术资源的增长和变化,而且要迎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要选择学科前沿课题进行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图书馆各种专题讲座、教学课件和信息指南资料等也必须紧跟学科发展。《信息检索》教材要围绕新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传导、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检索技能进行整合,与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把更多更好的学科案例融入教材,要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例如RSS、Open Access、Blog等。

5.4 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要围绕人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7]。开展研究型学习,注重科技查新、课题综述和分析报告的学习和撰写,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写作。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学中尽可能精简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加强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增加教学范例的演示,检索案例的分析。增加实习课时,设计好实习作业,使学生在实习中获得知识和快乐,在快乐中将所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5 构建和完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强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应加大力度,利用校园网建立和完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开发互动型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动态专题讲座、自适应实习平台、动态学习题库、多媒体视音频课件、Flash教学动画和虚拟导览服务等学习资源,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逐步规划和建设区域共享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应有友好的界面、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互动功能、个性化教学、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8]

5.6 加强信息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的过程。当前教师应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授课艺术的研究,积极争取参与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可通过继续教育或培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手”。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主体和教育客体双方的信息素质教育。

5.7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信息素质教育发展

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理论研究才能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9]。我国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大多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有所局限,需要有更多的教育界、图书馆界乃至信息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探索教学改革,改革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有效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启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1-21.

[2]孙建军.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16-19.

[3]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5]彭奇志,汪洋.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图书馆建设,2009(1):80-82.

[6]邢燕丽.信息素质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57(3):94-96.

[7]Wang H,Zhang LL.A discussion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ture of univer sity students and th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s.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8,26(4):77-79.

[8]Huang RH.Improv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platform based on 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Library and Information,2007(5):60-62.

[9]Yi B.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s on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Library,2006(6):64-66.

【注释】

[1]中国高等教育“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编号:06AIJ009005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编号B-a/2009/01/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