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格言问卷调查及其相关分析

教育格言问卷调查及其相关分析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χ2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与教育格言有显著关联存在,身份与教育格言有显著关联存在,其他背景变量如年龄、学历、专业、教龄、职称、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变量与教育格言没有显著关联存在。其中,以χ2检验对性别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的各类别进行两因素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性别与教育目标类格言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867,p<0.05,且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信奉教育目标类格言。

第一节 教育格言问卷调查及其相关分析

2004年3月至12月期间,为了解教育格言的现实生存境况,笔者编制了教育格言调查问卷,先在曲阜师范大学2003级教育硕士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试测,而后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效度验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部分修改。最后笔者抽样对山东省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高师在校生等所掌握的教育格言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自己最信奉的教育格言和来源渠道及其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最不赞同的教育格言,自己创造的教育格言等(见附录)。调查共回收问卷233份,剔除6份不合格问卷(统计编号为95、118、187、188、193、212),共回收有效问卷227份。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学历、所学专业、教龄、职称、身份、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等,目的是研究他们对教育格言的倾向、态度及其与自身发展状况的联系,看其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总体来看,被调查者性别男性大大多于女性,年龄大致处在30—50岁之间,学历多为本专科层次,所学专业以文、史、理工和教育为主,教龄一般在6—30年,中级和副高级职称居多,身份以教师为主,获得的最高奖励和教研成果最高级别参差不齐。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表6-1来反映。

表6-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img18

对调查对象所填写的教育格言,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处理。具体操作为:由7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对调查表中内容进行分类评定,将教育格言按其反映的内容分为教育主体、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八类,将来源渠道分为实践感悟、媒体、人物、书籍和其他五类,将格言产生的影响分为努力工作献身教育事业、自我提高钻研业务、弘扬师德以学生为本、专注个性培养、利于教育管理五类。然后将所收集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了处理。(2)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凡涉及因素未填写的个案会自动剔除,因此不同关联分析的样本量N有所不同。

一、对“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的统计结果

关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被调查者共205人作了回答,缺失22人。频次统计结果发现,所反映的内容按其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教育主体类(占32.7%)、教育理念类(占23.9%)、教育过程类(占17.6%)、教育目标类(占9.7%)、教育方法类(占9.7%)、教育原则类(占3.4%)、教育环境类(占2.9%)、教育内容类(占0%)。

χ2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与教育格言有显著关联存在,身份与教育格言有显著关联存在,其他背景变量如年龄、学历、专业、教龄、职称、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变量与教育格言没有显著关联存在。

性别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两因素间所存在的关联程度为χ2(6,N=186)=13.592,p<0.05。观察原始数据,可以进一步发现,男教师和女教师信奉的教育格言的内容具有一致性,都较多地反映在教育主体、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方面,见图6-1。

img19

图6-1 性别与最信奉的教育格言间的关联

其中,以χ2检验对性别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的各类别进行两因素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性别与教育目标类格言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1,N=186)=4.867,p<0.05,且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信奉教育目标类格言。性别与教育过程类格言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1,N=186)=4.063,p<0.05,且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信奉教育过程类格言。性别与教育方法类格言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1,N=186)=4.676,p<0.05,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信奉教育方法类格言。具体情况见表6-2。性别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格言间不存在显著关联。

表6-2   对性别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的各类别之间关系的χ2检验

img20

身份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两因素间所存在的关联程度为χ2(24,N=204)=41.652,p<0.05。观察原始数据,可以发现不同身份的调查对象反映的教育格言内容较多地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方面,见图6-2。

其中,以χ2检验对身份及教育格言的各类别进行两因素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身份与教育目标间有显著关联存在,身份与教育主体、身份与教育理念、身份与教育内容、身份与教育过程、身份与教育原则、身份与教育方法、身份与教育环境间都没有关联。以χ2检验对身份及教育目标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N=204)=18.584,p<0.01。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来说,教育行政人员(13.9%)和校长(12.8%)比教师(5.2%)更倾向信奉教育目标类的格言。

二、对“该格言的来源渠道”的统计结果

关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的来源渠道,有180人作了回答,缺失47人。由频次统计结果发现,按其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书籍(占34.4%)、人物(25.6%)、实践感悟(占16.7%)、其他渠道(占16.7%)、媒体(占6.6%)。

img21

图6-2 最信奉的教育格言与身份间的关联

χ2检验结果表明,教育格言的来源渠道与身份有显著关联存在,χ2(16,N=179)=30.247,p<0.05。观察原始数据,主要反映在人物和书籍方面,说明人物和书籍是教育者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的主要来源,见图6-3。其他背景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教龄、职称、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变量与来源渠道间没有显著关联存在。

以χ2检验进一步对作为来源渠道的人物与身份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N=179)=10.023,p<0.05。相对来说,校长和教师比教育行政人员信奉的教育格言更多地来源于人物。以χ2检验对作为来源渠道的书籍与身份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N=179)=12.810,p<0.05。相对来说,教育行政人员比校长和教师信奉的教育格言更多地来源于书籍,见表6-3。

img22

图6-3 教育格言的来源渠道与身份间的关联

表6-3 关于人物与身份、书籍与身份的独立性检验

img23

三、对“教育格言产生的影响”的统计结果

关于“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给自己的影响”,有188人作了回答,缺失39人。由频次统计结果发现,按其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自我提高钻研业务(占30.8%)、培养个性(占21.8%)、发扬师德以学生为本(占21.3%)、努力工作献身教育事业(占18.1%)、有利于教育管理(占5.3%)、其他(占2.7%)。

χ2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背景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教龄、职称、身份、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变量与影响变量间都没有显著关联存在。但是,以χ2检验对背景变量及各影响类别进行两因素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身份与“个性培养”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N=187)=11.377,p<0.05。身份与“利于教育管理”两因素间有非常显著关联存在,χ2(4,N=187)=16.976,p<0.01。获得最高奖励与“发扬师德,以学生为本”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N=178)= 12.727,p<0.05。获得的最高奖励与“利于教育管理”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4,N=178)=9.621,p<0.01。有非常显著关联存在见表6-4,其他背景变量与各影响类别间没有显著关联存在。

表6-4   以χ2检验对背景变量及各影响类别进行两因素独立性检验

img24

四、对“我最不赞同的教育格言”的统计结果

关于“我最不赞同的教育格言”,有93人作了回答,缺失134人。由频次统计结果发现,反映的内容按其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教育主体(占51.6%)、教育理念(占19.4%)、教育方法(占12.9%)、教育过程(占7.5%)、教育目标(占3.2%)、教育内容(占3.2%)、教育环境(占2.2%)、教育原则(占0%)。

χ2检验结果表明,年龄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身份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间分别有显著关联存在,观察原始数据,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和过程方面,见图6-4、图6-5。其他背景变量如性别、学历、专业、教龄、职称、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等变量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间没有显著关联存在。

img25

图6-4 年龄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间的关联

以χ2检验进一步对年龄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12,N=89)= 33.866,p<0.01;30—39岁的教育者不赞同的教育格言所占比例显著超过其他年龄段,且集中在教育主体和理念方面。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育格言过分评价教育主体而造成的,另一方面30—39岁业已具备相当的教育经验。以χ2检验进一步对身份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24,N=92)=43.739,p<0.01。教师和校长提出不赞同教育格言比例超过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其他人员,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在实践中检验教育格言,发现教育格言的错误。其结果见表6-5。

img26

图6-5 身份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间的关联

表6-5   对年龄、身份分别与不赞同的教育格言进行的独立性χ2检验

五、对“自创的教育格言”的统计结果

在被调查者中,自创教育格言者共101人,占调查对象的44.5%。由频次统计结果发现,反映的内容按其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教育主体类(占25.7%)、教育理念类(占25.7%)、教育过程类(占13.9%)、教育目标类(占11.9%)、教育环境类(占7.9%)、教育方法类(占6.9%)、教育原则类(占5.0%)、教育内容类(占3.0%)。

χ2检验结果表明,专业与自创的教育格言间有显著关联存在,χ2(21,N=96)=35.647,p<0.05;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类格言方面;而且教育类专业自创意识和行为较强,其次是文史类,比较而言,理工类专业人员自创意识和行为相对较差,如图6-6所示。(3)其他背景变量如性别、学历、教龄、职称、身份、获得的最高奖励、教研成果最高级别等变量与自创的教育格言间没有显著关联存在。

六、关于“就教育格言问题我想说”的回答状况

尽管该问题属于开放性的,并不要求调查对象必答,部分被调查者还是主动言说,各抒己见,但这些随想五花八门,态度悬殊,褒贬不一。具体情况详见表6-6。

img28

图6-6 专业与自创的教育格言间的关联

表6-6   “就教育格言问题我想说”的回答状况

img29

续表

img30

从对调查所得材料的整理中,可以看到,教育者对教育格言的态度尚难达成一致,总的来看,持积极正面的态度者多,持消极反面的态度者少。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教育格言体系庞杂,内容丰富,但鱼目混珠,加之教育格言成熟程度不一,不可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其二是,教育者知识、能力、德性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别,对教育格言的认识态度自然会有差异存在,尤其是那些热衷于教育理论者,可能对教育格言持另类看法。然而,本调查对研究者来说是一次信息收集、教育诱导和学术研究意向启动的过程,对被调查者来说则是一次知识回顾、思想梳理、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契机,我们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七、小结:问题及其表现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体梳理和分析,我们在教育格言的现实境遇上主要发现下列一些问题:

第一,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普通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和家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缺乏教育格言的独特意识,把教育格言与一般格言相等同,加之所有格言均具有教育性,所以常常存在概念理解和辨认上的偏差,把一般格言作为教育格言来对待。例如,在“我最信奉的教育格言”一栏,填写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教育者在格言上,还没有理顺一般社会生活与教育生活之间的关系,教育专业素质尚待提高。

第二,被调查者提到的教育格言的范围宽泛、类型多样,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是最好的教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但关注最多的是教育主体类和教育观念类,其次是教育目标类,而较少关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类格言。这说明,现实中人们比较看重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对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归宿也比较重视,但是没有花费较多的心思去顾及教育活动和关注教育行为,或者说是想得多而做得少。对于男性教育者更是如此。这就有可能导致教育格言很精彩但实践效果不理想等类似的问题。

第三,被调查者的教育格言来源渠道不一,但主要来源于人物特别是教育名家,其次是读书,至于老师、教育环境和社会舆论方面的来源提到的相对较少。调查中涉及的教育名家有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蒙田、夏丏尊、叶圣陶、鲁迅、茅盾、陈元辉等;涉及的书籍报刊有《论语》、《孟子》、《学记》、《中庸》、《师说》、《教育漫话》、《魏书生文选》、《名言录》、《读者文摘》、《中国教育报》、教育学课本和杂志等。老师和优秀教师方面的来源主要是受业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外出考察、听专家讲座或演讲等;社会和教育环境方面的来源涉及学校征集格言活动、校园宣传栏、教室张贴画、谚语、同事的影响、广告词、网络等。这说明教育家、教育传统和教育的成功经验是传播和运用教育格言最现实的因素。

第四,被调查者在教育格言的影响和功能上认识相对不足,往往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且倾向于极端化。有的谈得比较具体,认为“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在教与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坚持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增进教育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有的谈得较为笼统,认为对自己做人、治学、教书、选择和热爱教育工作、改进教育和管理方式、献身教育事业都有很大影响。真正能够采取辩证的认识态度者并不多见。

第五,被调查者所不赞同的教育格言,集中在人们日常争论的焦点上,且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例如,多不赞同“棍棒出孝子”;“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校是文明监狱”;“学生与老师完全平等”;“为了孩子的一切”;“树大自直,人大自知”;“严师出高徒”等这类表述方式比较绝对化的教育格言,也有少数提出了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教育格言的质疑。

第六,被调查者对教育格言多数停留在认识、理解和接受水平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敢于发展和创造教育格言,特别是教育行政干部和家长,创造意识更是淡漠。即使有自己创造的教育格言,其成熟度也高低不等,如“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惩罚是最严厉的教育”;“文化育人,德润天下”;“学习可以充实自己,更能影响孩子”;“不可一时不学,不可一日无师”;“教育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仅此而已”。因此重视发挥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在教育格言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教育者在教育格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积极发掘其潜力,乃是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