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乱世与盛世

乱世与盛世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华德福学校上我们的中国历史,肯定要比照西方的教学内容。关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和意识发展,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与历史形态的演化,是活生生,易经之生生不息的范本。思想的丰富性,人与世界、与他人关系的聚焦,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是大的相同。为了体现“乱”,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东晋与南北朝、十六国的表格,让孩子们感受到分裂的乱象。“雄”,“乱世出英雄”。

徐菡若 画

闸 睿 画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上面两首诗是我讲此阶段历史时引用的李白的两首诗,来代表汉末到唐的那个时代中国历史的一点演进。说到“中国”,顺便说一下,国家地域形态意义上的“中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以前“中国”是指首都、天子直接掌握的地区、中原、内地、华夏汉族之地或之国。

第一首内容是李白借“五胡乱华”后的东晋谢安的故事对永王的歌颂,也希望四海宴平。从汉末内侍宦官之争开始,北狄、西戎、东夷对汉人主导的华夏的冲击,一直到隋统一时方止。吕思勉所谓汉民族从此在民族关系中从主动变为被动。我借它表征400多年时间一幅乱麻麻的世道景象。第二首是用以表达上天入地、酣畅淋漓的大唐盛世气象。如李泽厚所言,李白诗歌肯定能够代表大唐这个气势恢宏、繁盛健力、群星璀璨的高峰时刻,也是龚自珍所谓“庄屈是实可并,并之为心,自白始”。

在华德福学校上我们的中国历史,肯定要比照西方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是给我们思路和方法,二是以此比照本身,这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十足的意义。前面五年级古代文明,六年级秦汉与罗马板块,我们谈到意识发展的课程。下面就有一个重大的话题:中国人的意识发展和西方的意识发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有点像社会形态是否一定经过原始到共产几大阶段)?关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和意识发展,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除施泰纳外,也通过历史名家和学术名士找寻答案,包括汤因比、吕思勉、李泽厚、许倬云、顾准、汤一介等。虽然他们给我很好的启发,但很遗憾没有一个令我满意的说法。通过我的研读、思考、教学,我现在冒昧地认为,三国以前,是大同,小不同。秦和罗马帝国之后,是大不同,小同。

这里试图界定几个东西。根据我的理解,意识发展,施泰纳(更可以追溯到黑格尔)是指物质与精神作用到人,在历史历时性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整体意识与天、地、宇宙的关系,个体意识与世界、自我的关系。总体上是从天到地,从自我与物一体到自我清晰作为(当然也可不作为)。西方,是指印度、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以及两希(希伯来和希腊)、罗马,以及之后的欧洲的整个文明发展。为什么东方的中国可以去对应或试图对应,这样的发展是因为4千年的华夏文明一直存在,还在绵延不绝,并且,有其自身的种种阶段特征。中国文化与历史形态的演化,是活生生,易经之生生不息的范本。

大同小不同指什么:假设文化精神有一个从神界到人间的下降过程,那么从血缘氏族、邦国到帝国,群体意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的精神会从与物质的内在与外在关系中寻找平衡。从历史来看,虽然希腊的海洋文明和东方的内陆文明有不同的特质,如约瑟夫·坎贝尔从宗教谈公元2000年前亚述宗教对个体性的渊源,顾准从经济政治谈古希腊与中国的不同,但其实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却是很大的相同:人神分离,“道术为天下裂”(《庄子·天下》)。思想的丰富性,人与世界、与他人关系的聚焦,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Axial Age),是大的相同。按施泰纳的说法,理智心发展到一个高峰;诸子百家与希腊各派出现,说客与雄辩士同时存在。而语言的高速发展,有大的相似性。一如个体成长,童年阶段的孩子不管东方西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人类的童年亦然,然后到青春期,然后到帝国,如秦帝国和罗马帝国。

这之后的发展我认为欧洲和中国是大不同,小相同。从西方来看,中世纪的精神取向,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兴盛,中国没有经历过,“大不同”之最大,是西方个体意识的觉醒过程。但对中国来说,更多是不倒翁似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的帝国及帝统文化,个体性从未真正彰显。我们谈更多的是所谓“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宗教从没有胜过世俗权力;个人从未真正高扬和站立;世界即帝国,帝国即世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小的相同是——其实也不小:外族征服性入侵——蛮族入侵与五胡乱华;宗教的兴盛——中世纪与魏晋隋唐;人的觉醒——文艺复兴与魏晋风度;发现世界——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以及非原始意义的“封建”和“封建主义”的相同等。

《国际大纲》中,谈到七年级这个年龄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儿童需要凭借自己的判断能力建立通往世界的桥梁。他们同教师的权威关系减弱了,所以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从而促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接受历史课提供的材料”。

我选择这些方面来切入:“乱”“雄”“信”“气质”“一统”“盛大”“交通”。

“乱”,我们从戚宦之争,董卓西凉兵进洛阳讲起。

“帝国皇权时代,皇帝的权力很大。跟他有密切关系的几种人也可能权力大——亲戚、大臣、宦官。他使用这几种人,帮助他维护统治。现在外戚和宦官相争,董卓这个驻外的大将,就有了机会,带外族兵进入。”我给孩子们讲这些试图归纳出一些皇权背后起作用的东西。

怎样“乱如麻”?王粲的《七哀诗》更生动具体描写了乱象:京城混乱不堪,豺狼作乱,抛弃中国(指中原),逃向蛮荒之地。大家悲苦而逃,出门见白骨遮蔽平原。路上饥饿的妇人把自己孩子丢弃草间,听到孩子哭泣,也只有流泪离开,自己都不知生死,又有什么办法!惨不忍睹、悲不胜听。

“乱”,还有淝水之战。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汉民族退败,少数民族向南驱进并融合的时代。而淝水之战是一个重要内容。里面除了“五胡乱华”的故事,还有故事里留下的成语,如“投鞭断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

为了体现“乱”,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东晋与南北朝、十六国的表格,让孩子们感受到分裂的乱象。罗列出来二十多个朝代,孩子们印象深刻,我们探讨冲突与融合。

“雄”,“乱世出英雄”。曹操就是乱世英雄,当然还有刘备刘玄德。“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除了像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故事本身,不同的气质也是可以比较的,就如同六年级比较项羽与刘邦。千万不能简单地给人物画像,像三国演义做的那样。可以以吕思勉《秦汉史》和常璩《三国志》为线索,努力进入人物中去。曹操雄才大略、不计较,任能人为我所用,以及视刘汉为正统;刘备的愈败愈战,亲民,任用人才,情感大于理智;诸葛孔明的智慧,鞠躬尽瘁。《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关羽、张飞、赵云等英雄人物,当然也可以向孩子们作一些介绍和交流。可以给每一个孩子分配一个人物角色,让他们去讲故事,也可以画火花画,演出皮影,参观武侯祠

“信”,外在的乱和无常世事带来内心的依托向往。外在征服也并不能解决内心的诉求。所以宗教繁盛起来。我们介绍了道教、佛教,特别是佛教的兴起。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道教的比较性学习,可以放到西方历史教学之后。

佛教东来兴盛是文化大事件。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佛教的起源简介、释迦牟尼的故事、明帝梦金人,鸠摩罗什的故事。

“气质”这个中心主题内容主要依据《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等人编的,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故事集,也是中国“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清谈、品题、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及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这实际上是从群体团体特征,转向个性特征,是中华文化史上很重要的节点,是个体的觉醒,是“文的自觉”(鲁迅语)的自我之彰显的精神气质。只可惜这样的彰显对于群体性的社会倾向来说,太格格不入而没发育起来。

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这里有两个故事值得提出,一个《魏武捉刀》。匈奴使者来访,曹操怕外邦说自己丑,让一个英俊的臣下顶替自己,自己提刀站在一旁。匈奴使者走了,赶快派人去追问。使者告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听完报告,曹操赶快又派人,这次去是杀掉使者。不然,这番做作,岂不贻笑外邦!好一个曹操,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另一个故事是《看杀卫玠》。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晋代八十八年十二月七日。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娱乐无极限》。本台综合报道:风流才子卫玠突然死亡,波斯遭到恐怖袭击,阿拉伯王妃自杀,罗马近日宣布非法入境者一律斩杀。

下面是本台详细报道:如果说张国荣的死惊动了全中国,MJ的死惊动了全世界,那么卫玠的死一定能惊动到天堂地狱。昨日凌晨四点,深受巨量妇女爱戴,也受少年们追慕的当代风流不二才子卫玠突然暴尸街头。当时,卫玠因私事刚刚从自家后院走出,一名守候已久的“芥末”孟浪走出,大喊一声“卫玠!!”其余“芥末们”如泉涌奔出,个个都用硕大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注视着卫玠——他们仰慕万代的巨星。导致一代才子巨星卫玠突然倒地,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据卫玠经纪人透露,卫玠一直患有羸疾,最近又因太多演出而感身体不适,至于卫玠为什么要在凌晨四点钟的时候从自家后院走出,又没有带保镖,经纪人不愿透露。现在卫玠的家人正沉于悲痛状态下。事情的详情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卫玠近日刚推出的新碟《我是帅哥》,其中的主打曲有道:“帅哥很累,也很无奈。”嗯,也许是这样的,让我们一起为他说一句:(跳出四个大字)卫玠走好!!

这是一个学生根据美男子被围观者活活“看死”的故事改编的报道。煞是切题而又风趣!

关于“一统”“盛大”“交通”,下面的教学总结有提及。

“所以,具体内容来说,我选择乱世生民、佛教传入与道教兴盛、魏晋人物、盛唐气象等内容,以及伊斯兰教及穆罕默德、中世纪的三种人、达·芬奇与文艺复兴的星空等内容,上一个板块做到魏晋南北朝,本板块是从运河与漕运开始,谈到隋朝科举、李世民、玄奘、李白与杜甫、怛罗斯之战,以及伊斯兰教及穆罕默德、中世纪的三种人、达·芬奇与文艺复兴。

如果说帝国是从秦到清为止的古代治理模式,道路系统和漕运就是联系这张巨大网络的血管。运河的开凿是打通这个网络重要的方式。它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帝国的生活,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交通。隋朝科举是对管理国家人才选拔的方式,它是除去天生血缘、权贵关系、军功进爵之外很重要的方式,也为帝国的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盛唐之音的重要代表是李世民、玄奘、李杜。此时,内与外、疆域体量与文化达到最大的平衡。李世民的军功与政治,玄奘的意志与智慧,以及“脊梁”——李白——的诗文的璀璨,杜甫诗文的沉郁,都是值得作为典型学习。怛罗斯之战是唐向外与阿拉伯人的一次强硬对话,据称也是为西方输送印刷术等东方技术的一场战役,它把华夏与阿拉伯世界,与西方联系起来。伊斯兰教对世界的影响今天还存在着。中世纪的三种人——祈祷的人(教士)、战斗的人(骑士)、劳作的人(农夫),是中世纪文明的简略概观。文艺复兴的达·芬奇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个人的科学能力、艺术能力、个性,都呈现出鲜明特色。

西方部分会有其他板块陈述。上课时是既有中国板块的学习内容,也有西方板块的学习内容。这里聚焦在中华。

大一统是中国从秦开始到现代的主旋律,让孩子们直观明白什么是大一统,以及大一统代表什么,表征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且不评判优劣。

“书同文、车同轨”是大一统,“郡县制度”是大一统。当打开网状的漕运系统,像血管一样布满神州之上,我想孩子们会多少明白大一统的含义。而唐德宗时,长安已经缺粮10天,当江南粮船的消息传来,德宗竟感动地对太子高呼:“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的故事,也能生动体现运河血脉的重要,大一统工程的重要性。

帝国的疆域、帝国的管理、帝国的交通、帝国的经济交流、帝国的文化传播与控制都可以从运河与科举来看。动辄褒贬得咎,帝国两千年,我们对它客观地研究了多少?

玄奘的事迹是把“信”“一统”“盛大”与“交通”结合起的故事。

他对佛教的执着(取经),经历一统(高昌国鞠文泰的故事),时值盛唐(与李世民的故事),交通中西(《大唐西域记》),孩子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内容整体学习。

我教的几个班级选择的重点学习的是《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他的身世和到高昌国的文段节选。

“于是旋辔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每次跟孩子们读到此处,我的眼睛都是湿润的,内心澎湃,什么叫做追索理想,什么叫做舍身求法,什么叫做担当苦难而无所畏惧!我们不把这些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不知道还应该传递什么给他们!

《大唐西域记》中讲到屈支国(龟兹)的风土人情,孩子们也可学习。屈支国刚生出来的孩子要被木头压扁头的风俗,至今还是个谜。

真的要来体现唐的盛大还挺不容易,李杜的诗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唐代人才辈出、佛道教的兴盛、城市的壮大和功能齐全,等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教学要落到细节,我选取唐骑兵与唐刀,并请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的老师教“胡腾舞”和“胡旋舞”——西域唐风,男为“胡腾”女为“胡旋”,画就用诸如“簪花侍女图”来表现盛唐。

教学如何呈现立体的特性?语言、音乐,用在时间性的教学上很好;绘画、色彩,用在空间性的教学上不错;而当胡旋舞转动起来时,音乐、肢体、律动,一下就把唐风立体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那个兴奋劲儿和投入的程度,也一下子打开我对“立体教学”的理解。教学有点、线、面、体。我希望我的文章和教学大多也能呈现点、线、面、体。

“李白,不得了,了不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问。

“诗写得好。”

“床前明月光,疑似……”

“当然,但是你们想想,他的朋友圈诗人是杜甫、孟浩然、贺知章、高适,书法家族的是李阳冰,国际友人是阿倍仲麻吕,粉丝是唐玄宗皇帝、杨贵妃。敌人是权臣太监高力士,情敌是王维……”

“李白是什么?”

“诗仙嘛。”

“对,除此之外还是什么仙?”

“不知道了吧?酒仙、剑仙、道仙!”

我一天讲李白,一天讲杜甫,一天对照身世。

李杜的壮丽与沉郁,浪漫与现实,拓宽精神的空间;杜甫的“快诗”,李白的痛苦遭遇,让孩子看到人性及思想的丰富。

怛罗斯之战陈舜臣在《西域余闻》里讲得比较详细。孩子们可以阅读。而锋利的唐刀与锐利阿拉伯乌兹钢刀的怛罗斯对抗,让孩子体验到力量与血性,也为印刷术传入欧洲、与欧洲文化交流埋下伏笔。

现在简单谈一下教学方法。教学除了故事的聆听与撰写,地图的描绘、实物临摹、时间表的制作外,有几个东西我觉得有必要谈到。

第一,上课的过程中,考虑孩子们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有一节课,我让孩子们说出他们想学习的内容,他们从成吉思汗到“五四”“文革”,从越南史到太阳花。我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学什么。虽然只是一些术语交流,但挺开阔思维的,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第二,发动每一个孩子去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不少,老师能讲到的有限,假期我布置每一个同学选一个这个阶段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研究,效果也不错。

第三,孩子到七年级以上,完全可以请他们写一个板块结束之后的总结。我们能从里面看到孩子的需求。比如一个班级孩子就说武则天那么重要,我好想听喔。这也给我以启发和调整。总之“温故而知新”对孩子是最好的学习。

“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歌德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用来看人类经验与历史的某种座右铭类的东西。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中接着这话说,“我们为了生活和行动而需要它,而不是将它作为逃避生活和行动的一条便宜之计,或是为一种自私的生活和一种怯懦或卑鄙的行动开脱。”

中国历史教学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唯有在其中奋力体察,跳出来纵览旁证;尊重历史,彰显人文,灌注精神,方可有所得益。

主要参考书目

[1]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张撝之,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隋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章学诚.文史通义[M].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