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盛世话清明

盛世话清明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活动项目至今也盛行不衰,说明清明人文文化的生命力。所以,清明这一天,对女人来说,格外重要。清明时节要吃清明团子,这也是清明节衣食文化的一种特征。为了过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我以为一要加强爱护环境、文明过清明节的宣传。发现以上情况,有关管理方面要劝阻;二要文明祭祀,低碳清明。说到底,清明祭祀,需要把握现代文明和智慧。

赵一凡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过后约106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渐升,常温一般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适宜春耕播种农事,正是农村、农业、农民搞好粮食生产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还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为扫墓。这是全国性的传统祭祀活动,传承着农耕和文化的互动联系,互为烘托。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寻根问祖、血脉传续、万民同祭的一项神圣的社会活动,是传递血缘亲情的一项精神活动。

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这一天总使人具有肃穆之感。另一方面也使人出去走走,谓之踏青,是一个快乐的春游节日。尤其是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游,而到了清明节,她们就可以梳妆打扮,贴胭脂花粉,可以尽情地玩耍一天。清明时节,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大地生机蓬勃。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参与扫墓、踏青等活动,还有插柳条、戴柳枝、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等各项活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俗、民风。多数活动项目至今也盛行不衰,说明清明人文文化的生命力。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柳枝。明清时,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不仅儿童、妇女戴柳,男人也簪柳,寓意谓留住青春。嘉靖《茶陵州志》记述:“人皆插柳枝,谓之记年华。”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载民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所以,清明这一天,对女人来说,格外重要。她们在鬓发上结戴杨柳球,心中默念红颜不老。

清明时节要吃清明团子,这也是清明节衣食文化的一种特征。祖传,清明时分,艾草长得丰茂碧绿,遍野都是,于是人们将它收割起来辅以糯米粉或面粉,做成青团艾饺或艾青麻糍等糕点,有甜的、咸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吃。江南人家还有吃螺蛳的风俗。据说清明水清,螺蛳长得快,肥厚肉嫩,常食之可以明目。

清明是个传统文化节日,需要追寻历史的记忆,承续人文的意蕴,阐发心灵的遐想,唤醒文化的自觉,我感到这些都应表现在祭祀礼仪上。但在目前来看,这些似乎已经有些变了调,走了样。一是表现在构筑墓地上,有的地方停止了对生态坟的推广,而代之以圈地、划地,高价出售坟地。据报道,有一个城市老板一下子向墓地经营者购来10平方米土地,耗资30万元,准备营造他们的墓地家园。眼前我国的土地已少之又少,活着的人已经缺地少地影响生产、生活的发展空间,而富人购地建豪墓,这不是在与活人争生存吗?二是在清明扫墓上,有些地方出现了以纸扎的“小姐”“明星”“别墅”“豪车”等等东西用来作祭祀礼品,有的还带来干电播放机在墓地或周边播放一些不合清明文化的靡靡之音,扰乱了清明“慎终追远”的气氛,人们称它是“礼崩乐坏”的清明节。我认为过清明节应该具有生命清明、政治清明、生态清明这三种元素,任何新的艺术元素都不应该添加杂音,任何新的清明礼俗都要符合和谐规范。只有社会各个层面都遵守着公序良俗,我们的社会才会是和谐、幸福的社会,我们过清明节才会有天朗气清的景和岁月。

为了过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我以为一要加强爱护环境、文明过清明节的宣传。要求每个公民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奠方式,遵守社会公德,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如不在坟地墓道焚烧纸钱、冥物,不乱放鞭炮。发现以上情况,有关管理方面要劝阻;二要文明祭祀,低碳清明。如大力提倡种植纪念树,清扫墓碑、墓道,开展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召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环保、健康、安全的祭祀方式;三是党员干部、机关公务人员、共青团员、学校中小学教师、大专院校师生等人群要以身作则,带头行动,做“告别陋习、文明祭奠”的模范和先行者,积极地向亲朋好友、家人和身边的群众宣传文明、低碳的清明祭奠方式,相互监督,制止清明祭扫的不文明行为。

说到底,清明祭祀,需要把握现代文明和智慧。一方面要传承古时候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但也不能纯粹地复古,全盘地复原。在具体形式上,要坚持移风易俗,强调精神内涵。而在另一方面,要提倡与时俱进的人文情愫,融入具有现代元素的细节。一个移风易俗的清明节,体现着风清气朗的时空,社会和谐,人人健康,景和清明,国盛享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