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古论今话清明

谈古论今话清明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3月13日,冢斜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绍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清明时节雨纷纷。在余氏宗祠摆清明酒席10多桌,按人数多少、房族大小吃酒,还要分上坟烧饼、清明艾饺及其他果品,到三天祖宗坟上完后各户祭祖扫墓。冢斜村清明前三天祭禹。

余雅堂

这块当年是“冢园”的荒芜的土地,经历唐、明、清、民国千百年的峥嵘岁月,由大禹后裔定居成了闻名的文化古村——冢斜。

冢斜村坐落在会稽南部绍兴县稽东镇,有256户,780多人口。据《绍兴府志》记载,“冢斜在会稽平水三十余里,接嵊界,相传越之坟墓多在所谓斜者,如唐宋宫人斜之类冢者,大也,斜者,宫人之坟也”,冢斜由此得名。大禹后裔,余姓占80%,是大禹第三代儿子罕祖延续来的。由始祖96世孙余子陵1401年从绍兴柯桥潘彭坞迁居入住,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11年3月13日,冢斜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绍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

冢斜村也是大禹后裔集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大禹及舜妃子均埋葬于村东首的大龙山脚下的铜勺柄(已毁)。民俗风情和清明文化习俗淳朴,古建筑多,有唐朝建的永兴公祠,清代建的余氏宗祠、余氏老台门、八老爷台门、高新屋台门等九个文物保护点和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代官员来祭禹时的驿站马厩、永济石桥、古井、古邮道等等,文物史迹登记在册的有10多处。

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孕育了许多名人。冢斜历代曾出过7名一品官,有明代状元余煌、清代河南布政史余炳焘等等。民国时期出过医师、教师,是医师之乡、教师之家。冢斜古村风景幽雅,有大龙山仙人洞、轰溪山岩屋、石水缸下瀑布、美女潭等10多处景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自2004年始,冢斜村将3月31日定为祭禹日(即祭祖日)。在民国时期,村里有头产田10多亩,以供房族轮流祭祖,吃上坟酒。一般规定清明前三天上头代太公坟,依照辈分大小上坟,从头代开始。在余氏宗祠摆清明酒席10多桌,按人数多少、房族大小吃酒,还要分上坟烧饼、清明艾饺及其他果品,到三天祖宗坟上完后各户祭祖扫墓。孩提时代我们几个顽童只要听到山上鞭炮响,就纷纷跑上山去拿烧饼,每人两个,高高兴兴回来。

斗星转移,万物复始。时代在变,风俗也得变,扫墓的观念也在改变。现今人死后要上三年坟,并且要择“社日”,说这天扫墓逝者知道自己已入土,子孙尽孝,并将早已准备好的祭品烧给死人,如有七个、九个、十二个老太婆念的佛经,纸糊的红箱、电视机、汽车、冰箱、宝塔等七大件。每年一般上两次坟,冬至前一次,清明前一次,说是给逝者装修“房屋”。清明这一天去扫墓,风雨无阻。上海、北京的余姓子孙提前二三天到冢斜兄弟或亲戚家,年年如此,从不间断。老祖宗在冢斜有坟冢的还连夜乘动车或自己开着轿车赶来扫墓,表孝心,示纪念。有位居住在上海的年轻人,清明来扫墓时自豪地说:“我的老祖宗在冢斜村,我们的根在这里,为了寻根,为了纪念前辈,一年一次是必定要来扫墓的。”“我们在城市已住几十年了,一年一次到乡下来祭祖坟很有意思。近几年来,看到农村变化大而快,空气新鲜,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环境幽雅,交通便利,轿车多,楼房高,喝的自来水是从高山流下的泉水,清洁又干净没有污染,人们过的真是小康生活,昔日农民要跳‘龙(农)门’,向往过上城市生活,如今,城里人很羡慕过农村的美好生活。”从北京来祭祖扫墓的余萃生大伯如是说。

冢斜村清明前三天祭禹。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村民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志愿服务,还举行道士拜忏、老太念佛等等活动,共有200多人参加,鸣锣放鞭炮,热闹非凡,企业主还赠送一些小纪念品。这真是清明追思亲人,感悟生命,几千年来的习俗,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