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症监护内容与指标

重症监护内容与指标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心率较快,老年人心率较慢。血容量正常时,两者比例,即休克指数应等于0.5。休克指数等于1时,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20%~30%。心率的快慢与MVO2大小呈正相关。而舒张压的定点取自压力振荡下降达80%时。通过动脉压的波形能初步判断心脏功能。平均动脉压与心排血量和体循环血管阻力有关,是反映脏器组织灌注良好的指标之一。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和血容量。但当病人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单纯监测中心静脉压失去意义。

第三节 重症监护内容与指标

利用先进的、精密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持续多方面的监测,根据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治愈疾病的目的,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临床上常用的监测项目有20多项,合理地应用监测技术对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指导治疗均十分重要,是护士一定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分为无创伤和有创伤两大类,无创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应用对机体组织器官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黏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如自动的无创动脉压监测(NIBP)、心电图等,已成为常用的监测手段。有创的血流动力学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脏和(或)血管腔内,利用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生理参数,如中心静脉压、漂浮导管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适应证是:各科危重患者,创伤、休克、呼吸衰竭和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胸、脑外科及较大而复杂的手术。

(一)心率

1.正常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应在60~100次/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儿心率较快,老年人心率较慢。现在的生命体征监测仪均有心率的视听装置,心率的来源可通过心电图和脉搏搏动而得到,可在监测仪屏幕上显示数字并有声响。心率报警上、下限可随意设置,当心率超过设置的上、下限数值或在心脏停搏4秒钟之内,能够自动报警。

2.心率监测的临床意义

(1)判断心输出量:心率对心排血量影响很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心率的增加心排血量会增加。心输出量(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SV)与心率(HR)的乘积,但当心率太快(>160次/分)时,由于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减少,虽然心率增加了,但却由于每搏输出量减少而使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减慢时(<50次/分)虽然充盈时间增加,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搏次数减少而使心输出量减少。临床上,进行性心率减慢是心脏停搏的前奏。

(2)求算休克指数:失血性休克发生时,心率的改变最为敏感,心率增快多在血压降低之前发生。故严密监测心率的动态改变,对早期发现失血极为重要。休克指数=HR/SBp。血容量正常时,两者比例,即休克指数应等于0.5。休克指数等于1时,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20%~30%。休克指数大于1时,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30%~50%。

(3)估计心肌耗氧:心肌耗氧(MVO2)与心率的关系极为密切。心率的快慢与MVO2大小呈正相关。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反映了心肌耗氧情况。Rpp=SBp×HR。正常值应小于12000,若大于12000提示心肌负荷增加,心肌氧耗增加。

(二)动脉压

1.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压的因素包括心排血量、循环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液黏滞度等五方面。血压能够反映心室后负荷、心肌耗氧及周围血管阻力。虽然血压能反映循环功能,但不是唯一指标。因为组织灌注取决于血压和周围血管阻力两个因素,若血管收缩,阻力增高,血压虽高,而组织血流却减少,故此判断循环功能不能单纯追求较高的血压,应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2.测量方法

(1)无创性血压监测:常用的是袖套测压和自动化无创伤动脉压监测。前者用于手法控制袖套充气,压迫周围动脉(常用肱动脉)间断测压,后者用特别的气泵自动控制袖套充气,可定时间断测压。自动间断测压法,通常称为自动化无创伤性测压法(NIBP),是ICU、麻醉手术中最广泛应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血管监测史上又一重大发展。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自动化无创伤性测压法是采用振荡技术,即上臂缚上普通橡胶袖套,测压仪内装有压力换能器、充气泵和微机,可定时(2、5、10、15、30、60分钟)自动使袖套充气或放气。当袖套充气压迫肱动脉时,动脉搏动消失,接着渐渐放气。由于动脉搏动的大小,就形成了袖套内压力的变化,通过换能器又形成了振荡电信号,经放大器将信号放大,振荡最大时为平均动脉压,而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是通过监测压力振荡变化率各方程式而得。收缩压的定点通常取自压力振荡由最大值的25%高至50%时。而舒张压的定点取自压力振荡下降达80%时。测压仪能够自动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率。该仪器的特点是伪差小,可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型号的袖袋。

(2)动脉穿刺插管直接测压法: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测量血压的方法。它可以反映每一心动周期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通过动脉压的波形能初步判断心脏功能。并计算其压力升高速率(dp/dt),以估计右心室的收缩功能。经动脉穿刺导管取动脉血标本可定时多次测定血气分析、电解质变化。手术时应用的高频电刀,对心电图可形成交流电干扰,此时可通过动脉波形的描记了解心脏情况,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体外循环转流时,由于动脉搏动消失,用无创方法不能测到血压。通过动脉穿刺直接测压方法仍能连续监测动脉压。由于直接测压方法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可以弥补无创血压监测中的不足,因此,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血压的方法之一。但该法具有创伤性,有动脉穿刺插管的并发症如局部血肿、血栓形成等,故应从严掌握指征,熟悉穿刺技术和测压系统的原理与操作。

(3)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动脉血压可分为:①收缩压:其重要性在于克服各脏器的临界关闭压,保证脏器的供血。如肾脏的临界关闭压为70mmHg(9.33kPa),当收缩压低于此值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发生少尿。②舒张压:其重要性在于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③平均动脉压:是心动周期的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与心排血量和体循环血管阻力有关,是反映脏器组织灌注良好的指标之一。平均动脉压正常值为60~100mmHg(8~13.3kPa),受收缩压和舒张压双重影响。

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体循环血管阻力

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血压范围在90~140/60~90mmHg,脉压差30~40mmHg。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1.概念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经皮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主要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导管插至上腔静脉,也可经股静脉用较长导管插至下腔静脉。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和血容量。与静脉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不能反映左心功能。

2.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中心静脉压正常值:5~12cmH2O。小于2~5cmH2O表示右心房充盈不佳或血容量;大于15~20cm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但当病人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单纯监测中心静脉压失去意义。中心静脉压监测是反映右心功能的间接指标,对了解循环血量和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临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持续监测其动态变化,比单次监测更具有指导意义。中心静脉压结合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注意事项 ①判断导管插入上、下腔静脉或右房无误。②将玻璃管零点置于第4肋间右房水平。③确保静脉内导管和测压管道系统内无凝血、空气,管道无扭曲等。④测压时确保静脉内导管通畅无阻。⑤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4.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 ①病理因素:中心静脉压升高见于右心及全心衰竭,房颤,肺梗塞,支气管痉挛,输血输液过量,纵隔压迫,张力性气胸及血胸,各种慢性肺部疾患,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导致腹内高压的各种疾病等。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原因有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脱水、周围血管张力减退等;②神经因素:中心静脉压升高因素有交感神经兴奋,导致静脉张力升高,体内儿茶酚胺、抗利尿激素、肾素和醛固酮等分泌升高,均可引起中心静脉压不同程度升高;中心静脉压降低因素有低压感受器作用加强,使血容量相对减少和回心血量不足;③药物因素:中心静脉压升高因素有快速补液,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药物;中心静脉压降低因素有用血管扩张药或右心功能较差患者应用洋地黄改善心功能后;④麻醉插管和机械通气:麻醉浅和气管插管时,随动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升高,机械通气时,胸内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升高;⑤其他因素:如缺氧、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及肺水肿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5.并发症及防治

(1)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2%~10%,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5%,阳性球菌占25%,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加强护理,每天要更换敷料,每天用肝素水冲洗导管。

(2)出血和血肿:颈内静脉穿刺时,穿刺点或进针方向偏向内侧时,易穿破颈动脉,进针太深可能穿破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在颈部可形成血肿,肝素化后或凝血机制不好的病人更易发生。因此,穿刺前应熟悉局部解剖,掌握穿刺要点,一旦误穿大动脉,应作局部压迫,对肝素化病人,更应延长局部压迫时间。

(3)其他:包括气胸、血胸、气栓、血栓、神经和淋巴管损伤等。虽然发病率很低,但后果严重。因此,必须加强预防措施,熟悉解剖,认真操作,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四)漂浮导管应用

1.基本原理 在心室舒张终末,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均关闭,二尖瓣开放。这样就在肺动脉瓣到主动脉瓣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液流内腔,如肺血管阻力正常,则:

左心室舒张终末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小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

因此,左心室舒张终末压可代表左心室前负荷,并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但临床测量左心室舒张终末压较为困难,而肺动脉舒张压和肺小动脉楔压,在一定的条件下,近似于左心室舒张终末压,故监测肺小动脉楔压可间接用于监测左心功能。

2.适应证 ①危急病人ARDS时发生左心衰竭,最佳的诊断方法是测定肺小动脉楔压。低血容量休克应用扩容治疗时,测定肺小动脉楔压估计前负荷,指导合理治疗。施行各类大手术和高危患者,可预防和减少循环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②循环功能不稳定患者,应用正性肌力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和扩血管药等,通过肺毛细血管楔压测定,可用以指导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③急性心肌梗死,肺毛细血管楔压与左心衰竭的X线有良好的相关性。④区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肺小动脉楔压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基本一致,其升高的常见原因为左心衰竭或输液过量。正常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肺小动脉楔压之差为10~18mmHg。当压差减至4~8mmHg时,则发生心源性肺水肿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小于4mmHg不可避免发生心源性肺水肿,左心衰竭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肺小动脉楔压的阶差可呈负值。

3.监测方法

(1)器材和监护仪:根据临床需要可选用不同规格的Swan-Ganz漂浮导管,常用的是四腔管,成人用F7,小儿用F5,不透X线。导管长100cm,从顶端开始每隔10cm有一黑色环形标记,作为插管深度的指示。每根导管有三个空腔和一根金属导线。导管顶端开口供测量肺动脉压和采取血标本。导管近端的开口(距顶端30cm),用于测量右房压或中心静脉压,以及供测量心排血量时,注射生理盐水;第三个腔开口于靠近导管顶端的气囊内,气囊的充气量为1.25~1.5ml,充气后便于导管随血流向前推进,金属导线终止于导管顶端近侧3.0~4.0cm处,与热敏电阻相连,另一端接上心排血量计算机。不同厂商生产的Swan-Ganz漂浮导管,插头可相互通用。施行漂浮导管测压时尚需配套的中心静脉穿刺套管针及导引钢丝、静脉扩张器、导管鞘、三通开关、旁路输液管、充气用注射器、压力换能器、心电图机和压力监护仪等。

(2)插管的方法:通常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从皮肤到右心房的距离最短,导管可直达右心房。操作方法与经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行中心静脉压测量方法极相似。易掌握,并发症少。当静脉穿刺成功后,将特制的导引钢丝,沿钢丝导管鞘送入静脉内,然后经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及外鞘管,拔除导引钢丝及扩张管,留置外鞘管在血管内。然后经外鞘管将漂浮导管插入静脉内。漂浮导管插入15~20cm左右,即可进入右心房,示波器上显示出右房压波形,此时将气囊部分充气有利于导管向前推进。导管通过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后,压力突然升高,出现典型的平方根形RVP波形,此时气囊完全充气,F7充气1.2~1.5ml,充气后既可减少导管尖端对右心室壁的刺激,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又使导管容易向肺动脉推进,当导管插入肺动脉时,舒张压较前显著升高,有重搏切迹,再继续向前插管,导管即可嵌入肺动脉分支,并出现肺小动脉楔压波形。

(3)注意事项:①导管顶端应位于左心房同一水平的肺动脉第一节分支,此时肺小动脉楔压才能准确反映LAP。②漂浮导管前端最佳嵌入部位,应在肺动脉较大分支,当气囊充气后生理监测仪上即显示肺小动脉楔压的波形和压力值,而放气后屏幕上又显示PA波形和PASP、PADP、PAP(肺动脉平均压)值。③呼吸时肺小动脉楔压有影响,用机械通气或自发呼吸时,均应在呼气终末测肺小动脉楔压。④做温度稀释法测心排血量时,注射液的温度与受试者体温的差别应大于10℃,通常采用0~4℃冰盐水,注射速度不可过快,一般每秒2ml,连续3次,取平均值。

(4)并发症防治:①心律失常:当漂浮导管进入右心时,由于导管顶端裸露部分触及心内膜,可以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为防止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当导管进入右心房时,宜将气囊充气,覆盖导管尖端,插入中遇到阻力时,不可用力插入。若心律失常频繁发生可暂停操作,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②气囊破裂:导管重复多次使用,气囊弹性消失,多见于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应注意保护和检查气囊。导管储藏在室温低于20℃的地方。温度过高会引起乳胶气囊破裂。充气量应少于1.5ml,并注意小心缓慢充气。如怀疑气囊破裂,应将注入的气体抽出,同时拔除导管,因为气囊乳胶碎片可形成栓子。有右向左分流的病人应用CO2充气。③血栓形成和栓塞:导管周围的血栓形成可堵塞插入导管的静脉,出现上肢水肿,颈部疼痛和静脉扩张,提示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导管尖端血栓形成,栓子进入肺循环可引起肺栓塞。休克和低血压病人处于高凝状态,或抽取血标本后没有冲洗干净,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应注意定期用肝素盐水冲洗,有栓塞史和高凝状态病人需用抗凝治疗。④肺栓塞:多见于导管插入过深,位于肺小动脉分支内。气囊过度膨胀和长期嵌顿,血管收缩时气囊受压及导管周围血栓形成。为减少此并发症发生,充气量不可超过1.5ml,间断缓慢充气,必要时摄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及气囊充气的情况。⑤导管扭曲、打结或损伤心内结构和导管折断:如果导管插入过深,可引起导管扭曲和打结,F5导管的发生机会较多。遇到有扭曲时应退出和调换导管。退出有困难时,可注入冷生理盐水10ml。打结的处理可在X线透视下,放松气囊后退出,有时也可输入细钢珠,解除打结后再退出。若不能解除,由于导管的韧性较好能将打结抽紧,然后轻轻拔出。在气囊充气状态下,退出导管可损伤肺动脉瓣或三尖瓣,为防止拔管时损伤心内膜结构,应注意气囊放气后才能退管。导管折断较罕见,但导管放置不宜太久,因为塑料老化,或多次使用,有可能折断。因此,置管前应特别注意检查导管质量。⑥肺出血和肺动脉破裂:肺动脉高压病人,可迫使气囊的导管尖端易进入肺动脉小分支,由于气囊过度充气和血管壁变性,可致肺动脉出血,甚至穿通血管壁。预防的措施是不要过度充气,测量肺小动脉楔压的时间尽量缩短。⑦感染:可发生于局部穿刺点或切口处,也可能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所以,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并加强导管护理,定期更换敷料,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4.临床意义 ①评估左右心室功能。②区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③指导治疗,为扩容补液、应用强心药物、利尿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治疗提供依据,同时还可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④选择最佳的PEEP。⑤通过压力波形分析,可帮助确定漂浮导管位置。

(五)心排血量测定

1.临床意义 心排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心排血量测定,可判断心脏功能,诊断心力衰竭和低排综合征,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2.正常值 心排血量正常为4~6L/min。

3.测定方法 临床上有无创方法和有创方法两种,无创有心肌阻抗血流图、多普勒、心排血量测定等。现介绍有创的温度稀释法测定。原理:经Swan-Ganz漂浮导管,将2~10℃的冷生理盐水作为指示剂注入右心房,随血流进入肺动脉,由温度探头和导管端部热敏电阻分别测出指示剂在右心房和肺动脉的温差及传导时间,经心排血量计算机、描记出时间-温度曲线面积,按公式自动计算出心排血量,并显示记录其数字及波形。同时,可从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平均压等计算出体循环血管阻力和肺循环血管阻力。

4.注意事项 ①一般情况下,用0~30℃生理盐水均可测出心排血量,但最好是生理盐水温度与肺动脉血温相差10℃,最大注射容量下,F7导管为10ml,F5导管为5ml,速度不可太慢,一般4~13秒,不然测不到心排血量或者不准确,室温和操作者手温可影响温度稀释法的准确性。②计算心排血量时,有些参数需要输入电脑,如体表面积,中心静脉压和肺小动脉楔压,可由电脑自动进行心血管功能计算,包括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

二、心电图监测

(一)应用范围

心电图主要是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替代心电图在这方面的作用。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塞最可靠和最实用的方法。供血不足、药物及电解质改变,均可导致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因此,心电图监测多少年来被列为常规的监测手段,特别是对心脏病人,施行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各类休克病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心肌病,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电解质紊乱和COPD及呼吸衰竭病人更具有重要意义。

中年以上的手术或老年危重病人,要求术前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心电图改变主要包括:心房扑动和颤动;房室传导阻滞;S-T段及T波改变;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左右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T波高尖等。40岁以上者心电图异常显著增加,一般阳性率为20%以上。超过70岁者高达40%~50%。

(二)临床意义

1.及时发现和识别心律失常 各种有创的监测和治疗、手术操作、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心电图监测对发现心律失常、识别心律失常性质、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均十分重要。

2.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严重的缺氧、高二氧化碳血症、酸碱失衡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发生。心率的增快和血压的升高,均可使心肌耗氧增加,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的发生。因此,持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心肌缺血。

3.监测电解质改变 危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是低钾和低钙,持续心电监测对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4.观察起搏器的功能 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患者,监测心电图,对观察心脏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均非常重要,在做与起搏器无关的手术,特别是手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时,也应作心电图监测,以免发生意外。

(三)心电图监测的方法

1.心电图监测仪的种类

(1)心电监护系统: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内,常配备心电监护系统。心电监护系统由一台中央监测仪和4~6台床边监测仪组成,现在的床边监护仪,常以生命体征监测仪代替。床边监护仪的心电图信号可以通过导线、电话线或遥控输入中心监测仪。中心或床边心电图监测具有以下功能:①显示、打印和记录心电图波形和心率数字。②一般都设有心率上下限报警的视听装置。报警时可同时记录和打印。有心律失常分析功能的监护仪室性早搏每分钟大于5次即可报警。在心脏停搏发生4秒钟以上可自动报警。③图像冻结功能,可使心电图波形显示停下来,以供仔细观察和分析。双线心电图显示、连接下来的第二行心电图波形,可以冻结,并能及时记录。④数小时至24小时的趋向显示和记录。⑤有的生命体征监测仪配有计算机,可分析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识别T波改变,诊断心肌缺血。

(2)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可分为分析仪和记录仪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随身携带的小型的心电图磁带记录仪,通过胸部皮肤电极可24小时记录心电图波形,可记录心脏不同负荷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便于动态观察。第二部分为分析仪,可应用微机进行识别。动态心电图监测仪主要用于冠心病和心律失常诊断,也可用于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寻找晕厥原因及观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效果。

(3)遥控心电图监测仪:该监测仪不需用导线与心电图监测仪相连,遥控半径一般为30m,中心台可同时监测4个病人,患者身旁可携带一个发射仪器。

2.心电导联连接及其选择 监护使用的心电图连接方式有使用3只电极、4只电极及5只电极不等。①综合Ⅰ导联:正极放在左锁骨中点下缘,负极放在右锁骨中点下缘,无关电极置于剑突右侧,其心电图波形类似Ⅰ导联。②综合Ⅱ导联:正极置于左腋前线第4肋间,负极置于右锁骨中点下缘;无关电极置于剑突下偏右,其优点是心电图振幅较大,心电图波形近似V5导联。③CM导联:是临床监护中常选用的连接方法(表8-3)。

表8-3 CM导联连接方法

img112

另外,每种监护设备,都标有电极放置示意图,请参照执行。

三、呼吸监测

(一)呼吸运动的观察

呼吸运动主要靠胸腹部呼吸肌的活动,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有节律地进行着呼气与吸气动作。病理情况下,呼吸运动的频率和节律均可发生改变。因此,对呼吸运动的观测最为直观。

1.呼吸频率 是呼吸功能最简单的基本的监测项目,可以通过目测,也可以通过仪器测定。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每分钟为10~18次/分。小儿随着年龄减小心率增快,一岁时呼吸频率为25次/分,新生儿为40次/分。呼吸频率的增快或减慢,均提示可能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量]×呼吸频率。可见呼吸频率与肺泡通气量有着明显的关系,当肺泡通气不足时,机体为了维持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内,就必须增加呼吸频率加以代偿,但由于呼吸频率增快,死腔量增加,呼吸做功也明显增加,反而使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减少。因此,监测呼吸频率变化,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呼吸功能监测手段。

2.常见的异常呼吸类型

(1)哮喘性呼吸:发生在哮喘、肺气肿及其他喉部以下有阻塞者,其呼气期较吸气期延长,并带有哮鸣。心源性哮喘是哮喘性呼吸困难的一种。以左心室病变引起者为多,表现为阵发性端坐呼吸,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及劳累后出现,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之久。

(2)紧促式呼吸:呼吸运动浅促而带有弹性,多见于胸膜炎、胸腔肿瘤、肋骨骨折、胸背部剧烈扭伤、颈胸椎疾病引起疼痛者。

(3)深浅不规则呼吸:常以深浅不规则的方式进行呼吸,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脑膜炎,或因各种因素引起的神志丧失者。

(4)叹息式呼吸:此种呼吸方式见于神经质、过度疲劳等患者,有时在周围循环衰竭时,也可见此种呼吸方式。

(5)蝉鸣性呼吸:病人在吸气时发生高音调啼鸣声,可因会厌部发生部分阻塞、空气吸入发生困难所致。吸气时,患者的肋间及腹上部软组织内陷,形成所谓的“三凹征”。

(6)鼾音呼吸:患者在呼吸期间可闻及大水泡音。主要是上气道中有大量分泌物潴留,当空气进出气管激动这些分泌物而形成大水泡音。多见于昏迷或咳嗽反射无力者。

(7)点头式呼吸:因胸锁乳突肌收缩的原因,在吸气时,下颏向上移动而在呼气时下颏重返原位,类似点头样,故此得名。多见于垂危患者,其呼吸变得不规则。

(8)潮式呼吸:这是一种交替出现的阵发性的急促深呼吸后,而出现的一段呼吸暂停时间。一般每个周期历时30~70秒,在呼吸暂停阶段病者昏迷,而在急促呼吸阶段,患者可有不安及咳嗽表现。在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肾病、哮喘、脑炎、颅内压增高者及中毒者均可出现此种呼吸方式。

(二)呼吸功能测定

1.肺容量的监测 在肺容量的监测中,作为床边监测较为简便易行,并有指导意义的是潮气量和肺活量,这也是临床上应用机械通气时常调整的参数。功能残气量可根据需要进行监测。

(1)潮气量:因人体每分钟摄取的氧量为250ml而排出二氧化碳为200ml,故每次吸入气量和呼出气量并不相等,吸入量稍多于呼出量,床边监测多数应用呼气流量表或呼吸监测仪,先测定每分钟通气量,除以呼吸频率即得潮气量。潮气量监测必须作动态观察,最后依据血气分析结果确定潮气是否适宜。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时,测定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临床上潮气量增大多见于中枢神经性疾病、酸血症所致的过度通气。潮气量减少多见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梗死、肺瘀血等。

(2)肺活量:肺活量的测定可分为一次和多次两种。一次肺活量即深吸气和补呼气一次完成。而分次肺活量即深吸气和补呼气分次测定,然后两者相加即分次肺活量,正常人两者应相等。有阻塞性疾患者则分次肺活量大于一次肺活量。肺活量可用呼气流量表、呼吸监护仪或肺活量计在床边测定。正常肺活量为30~70ml/kg,肺活量的预计值比较正常可有±20%波动,同一病人可有5%波动。临床上小于15ml/kg即为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应用呼吸机指征。肺活量大于15ml/kg为撤掉呼吸机的指标之一。临床上任何引起肺实质损害的疾病,胸廓活动度减低,膈肌活动度减低,膈肌活动受限制或肺扩张受限制的疾病均可使肺活量降低。

(3)肺通气量:通气量中进入肺泡的部分称为肺泡通气量,或称有效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量)×每分钟呼吸次数,肺通气量=(潮气量-死腔量)×每分钟呼吸次数。潮气量即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它包括进入肺泡内的和口、鼻腔、气管及支气管等的容量。后者称为死腔量,正常成人约150ml。若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16次/分,则相应的肺泡通气量为(500-150)×16=5 600ml,若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增加1倍则肺通气量为(250-150)×32=3 200ml/min。可见呼吸越浅促,肺泡通气量的减少越显著。这在临床上极为重要。

(4)功能残气量:是平静呼气后肺内所残留的气量。

2.肺通气功能测定 肺通气功能测定,主要是肺通气量的测定,是测定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体量,能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动态变化。

(1)每分钟通气量:在静止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是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值男性6.6L/min,女性4.2L/min,是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测定项目之一,用肺量计测定。

(2)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到达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的正常值为70ml/s。可通过潮气量减去生理性死腔量再乘以每分钟呼吸频率求得: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死腔量)×呼吸频率。正常自主呼吸时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为5~7ml/kg,潮气量不足,机体为了维持CO2在正常范围内,就必须增加呼吸频率加以代偿,但由于呼吸频率增快,死腔量增加,呼吸做功也明显增加,反而使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减少。

(3)最大通气量:单位时间内病人尽力所能吸入或呼出最大气量。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在15秒钟作最大最快的深呼吸,用肺量计测通气量,正常成年男性每分钟为104L,女性为82.5L,它是通气功能中较有价值的测定项目。

(4)时间肺活量(TVC):亦称为用力呼气量(FEV)或用力肺活量(FVC),为深吸气后再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气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可用肺量计测定,1、2、3秒的呼气绝对值,正常值分别为1秒量(FEV 1.0)2.83L、2秒量(FEV 2.0)3.30L、3秒量(FEV 3.0)3.41L,或1、2、3秒呼气率(FEV%)即占肺活量的百分比,1秒率(FEV1.0%或FEV1%VC)88%,2秒率(FEV2.0%)96%,3秒率(FEV3.0%)99%。其中FEV1.0%和FEV1%VC意义最大。

(5)生理无效腔:即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正常情况下解剖无效腔与生理死腔量基本相等,疾病时生理性死腔量可增大,一般认为了解无效腔量和肺泡通气量较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意义更大。只要测出生理无效腔气即可求出生理无效腔/潮气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3,生理无效腔/潮气量比值对正确应用呼吸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脉搏氧饱和度监测(SPO2

SPO2监测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能无创持续经皮监测血氧饱和度,临床上SPO2与SaO2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0.98,正常值:96%~100%(图8-1)。

图8-1 氧解离曲线

临床意义:通过监测SPO2,间接了解患者PaO2高低。是通过已知氧饱和度和氧解离曲线对应关系,求算出的患者的氧分压。从图8-1中可知,已知数值,经过坐标点画一直线与S交点,经过交点的垂线与横坐标交点就是时相对应的PaO2值。一般有以下规律,见表8-4。

表8-4 SPO2与PaO2关系对照

img114

四、体温监测

(一)正常体温

正常成人体温随测量部位不同而异,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腋窝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为36~37.5℃。昼夜间可有轻微波动,清晨稍低,起床后逐渐升高,下午或傍晚稍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二)测温部位

1.直肠温度 为中心温度,临床上应用较多,但易受粪便影响。

2.食管温度 为中心温度,将测温电极放置在咽喉部或食管下段。

3.鼻咽温度 将温度计插到鼻咽部测得,可间接了解脑部温度。

4.耳膜温度 将专用的耳鼓膜测温电极置于外耳道内鼓膜上,该处的温度可反映流经脑部血流的温度,认为与脑温非常接近。

5.口腔和腋下温度 腋下测温是常用监测体温部位,腋下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低0.3~0.5℃,将腋窝温度加0.5~1℃与直肠温度接近,因口腔温度在临床应用上有诸多不便,被腋下温度代替。

6.皮肤与中心温度差 皮肤温度能反映末梢循环状态,在血容量不足或低心排时,外周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皮肤各部位温度差别很大,受皮下血运、出汗等因素的影响,要作多部位的测量,一般测12~16点,取其平均值方才有意义,应用很麻烦,不太适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测胸壁、上臂、大腿和小腿四个部位温度,按下列公式求算出平均温度,即:

平均皮肤温度=0.3(胸壁温度+上臂温度)+0.2(大腿温度+小腿温度)

通过临床长期观察,大腿内侧皮肤温度与平均皮肤温度非常接近,故现在常规将皮肤温度探头置于大腿内侧。平均皮肤温度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故持续监测在稳定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十分重要。中心温度探头置于后鼻孔或直肠内(距肛门10cm)。

(三)临床意义

目前的监护设备均具有T1、T2两个插孔,这两个插孔用于监测中心温度与平均皮肤温度,以显示温差。正常情况下,温差应小于2℃。连续监测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是了解外周循环灌注是否减少或改善的有价值的指标,如当患者处于严重休克时,温差增大,经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后,温差减少,则提示病情好转,外周循环改善;温度差值逐渐进行性扩大,是病情恶化的指标之一。

(四)发热程度分类(口腔温度)

低热:37.5~38.0℃;中等高热:38.1~39.0℃;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五、脑功能监测

昏迷指数判断能客观反映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便于判断病情分析预后,对脑功能的判定有可靠的可信度,但要参照其他参数全面分析。

(一)颅内压监测

持续颅内压监测,是观察颅脑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改变可在颅内疾患出现症状之前出现。

1.测压方法

(1)脑室内测压:经颅骨钻孔后,将硅胶导管插入侧脑室,然后连接换能器,再接上监护仪即可测试颅内压。

(2)硬膜外测压:将压力换能器放置于硬膜外,避免压迫过紧或过松,以免读数不准,一般高1~3mmHg(0.133~0.4kPa),此法感染较少,可长期监测,但装置昂贵,不能普遍应用。

(3)腰部蛛网膜下腔测压:即腰椎穿刺法,此法操作简单,但有一定危险,颅内高压时不能应用此法,同时颅内高压时,脑室与蛛网膜下腔间可有阻塞,测出的压力不能代表颅内压。

(4)纤维光导颅内压监测: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监测仪器。颅骨钻孔后,将传感器探头以水平位插入2cm,放入硬脑膜外,此法操作简单,可连续监测,活动时对压力影响不大,常使用。

正常成人平卧时颅内压为  10~15mmHg (1.33~2kPa)

轻度增高  15~20mmHg  (2~2.7kpa)

中度增高  20~40mmHg  (2.7~5.3kPa)

重度增高  >40mmHg   (>5.3kPa)

2.颅内压监测的适应证 ①进行性颅内压升高的患者。②颅脑手术后患者。③使用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的患者。

(二)脑电图监测

脑电图是应用脑电图记录仪,将脑部产生的自发性生物电流放大100万倍后,记录获得的图形,通过脑电活动的频率、振幅、波形变化,了解大脑功能状态。脑电图检查方法简单,经济方便,又便于在疾病过程中反复监测。不但可以通过脑电活动变化反映脑部本身疾病,还可以根据异常脑电图呈弥散性或局限性,以及脑节律变化等估计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对某些颅外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近年来国内外更强调对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相预后判断,以及在“脑死亡”判断方面,有重要诊断价值。

(三)脑血流图监测

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脑重量仅为体重的2%,脑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15%,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25%。脑功能需要依赖足够的血供才能维持,一旦脑血氧供给障碍或血流中断,脑功能就难以维持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甚至发生“脑死亡”。故通过脑血流监测,也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目前常用的脑血流测定装置,主要有脑电阻检查和Doppler血流测定仪等。其他脑功能监测方法还有脑地形图、脑诱发电位及CT、磁共振等。

六、肾脏功能监测

(一)尿量

尿量变化是肾功能改变的最直接的指标,在临床上通常记录每小时及24小时尿量。当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时,多为肾血流灌注不足,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不足。当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表示有一定程度肾功能损害,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为尿闭,是肾功能衰竭的基础诊断依据。

(二)肾浓缩-稀释功能

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现在临床上常采用简化的或改良的浓缩-稀释试验。方法为:在试验的24小时内病人保持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晨8时排弃尿液,自晨8时至晚8时每2小时留尿一次,晚8时至次晨8时留尿一次。分别测定各次尿量和比重。

1.正常值 昼尿量与夜间尿量之比为(3~4)∶1;夜间12小时尿量应少于750ml;最高的一次尿比重应在1.020以上;最高尿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应大于0.009。

2.临床意义 夜尿尿量超过750ml常为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昼间各份尿量接近,最高尿比重低于1.018,则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当肾脏功能损害严重时,尿比重可固定在1.010左右(等张尿),见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肾动脉硬化等的晚期。

(三)血尿素氮(BUN)

BUN是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血中BUN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当肾实质有损害时,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致使血中浓度增高,因此,测定血中BUN的含量,可以判断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正常值 2.9~6.4mmol/L(8~20mg/dl)。

2.临床意义 血中BUN含量增高常见于:

(1)肾脏本身的疾病:如慢性肾炎、肾血管硬化症等。肾脏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当血BUN高于正常时,肾脏的有效肾单位往往已有60%~70%的损害,因此,血BUN测定不是一项敏感方法。但对尿毒症诊断有特殊价值,其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故对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动态监测BUN浓度极为重要,进行性升高是肾功能进行性加重的重要指标之一。

(2)肾前或肾后因素引起的尿量显著减少或无尿时,如脱水、循环衰竭、尿路结石或前列腺肿大引起的尿路梗阻。

(3)体内蛋白质过度分解疾病:如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四)血肌酐

1.正常值 83~177μmol/L(1~2mg/dl)

2.临床意义 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由肾小球滤过而排出体外,故血清肌酐浓度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各种类型的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明显增高。

(五)尿/血渗透压比值

1.正常值 尿渗透压600~1000mmol/L(600~1000mOsm/L)、血渗透压280~310mOsm/L,尿/血渗透压比值为2.50±0.8。

2.临床意义 此比值是反映肾小管浓缩功能的指标。功能性肾衰时,尿渗透压大于正常。急性肾衰时,尿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两者比值小于1.1。

(六)酚红排泄率(PSP)

酚红经静脉注入后大部分与血浆白蛋白结合,除极少一部分从胆汁排出外,主要由肾脏排出,94%自肾小管排泌。测定规定时间内酚红排泌量,可作为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之一。此试验主要反映肾小管的排泌功能,但并不是一种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因为其排泌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肾血流量的影响。

1.正常值 酚红排泄率受年龄的影响,正常成人15分钟排泄率为25%~50%,30分钟为40%~60%,60分钟为50%~75%,120分钟为55%~85%。判断的标准是15分钟的排泄率应在25%以上,2小时总排泄率应在55%以上。儿童的排泄率较成人略高,老年人排泄率略低。

2.临床意义 肾功能损害,若15分钟PSP排泄率低于12%,2小时总量低于55%,而又无肾外因素的影响,则表示肯定有肾功能不全。若2小时排泄总量为40%~55%则表示有轻度肾功能损害;25%~39%为中度损害;11%~24%为重度损害;0~10%为极为严重的损害。

七、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是ICU常见的检测指标,应用于呼吸衰竭、酸碱失衡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通常采用动脉采血监测,也可在肺动脉导管中取混合静脉血进行监测。常见监测指标: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含量、AB(实际img115)等。血气分析参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pH(血液酸碱度) 是[H+]负对数。

(1)正常值:动脉血中的pH为7.35~7.45,平均7.40,静脉血比动脉血pH低0.03。以[H+]表示,正常为35~45nmol/L,平均40nmol/L。pH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受代谢因素的影响,又受呼吸因素影响。

(2)临床意义:pH小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或酸血症(失偿性代酸或失偿性呼酸),pH大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或碱血症(包括失代偿性代碱或失偿性呼碱)。pH在7.35~7.45有两种情况:正常,无酸碱失衡;代偿了的酸碱紊乱(即有酸碱失衡,但是代偿)。人体能耐受的最低pH为6.90,最高pH为7.70,pH的抢救限度为6.80~7.80之间。

2.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是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张力。

(1)正常值:35~45mmHg(4.7~6.0kPa),平均40mmHg(5.33kPa)。

(2)临床意义:由于CO2的弥散能力很强,比氧大25倍,因此动、静脉血中的CO2差值很小(40∶46,差值为6)。PaCO2临床意义如下:①判断肺泡通气量:PaCO2正常,表示肺泡通气正常,PaCO2降低表示肺泡通气过度,PaCO2升高表示肺泡通气不足,两者呈反比关系,这一点在应用机械通气时极为重要。②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PaCO2若大于45mmHg,表示通气不足,持久的通气不足造成呼酸,也称高碳酸血症。呼酸时,PaCO2应有原发性升高。大于50mmHg诊断呼吸衰竭。呼碱时,PaCO2应有原发性降低。③判断代谢性酸碱失衡有否代偿及复合性酸碱失衡。代酸代偿后,PaCO2降低,代碱代偿后,PaCO2应升高。④诊断Ⅱ型呼吸衰竭必备的条件:按照血气分析将呼吸衰竭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呼吸衰竭:PaO2降低,PaCO2降低或正常,pH增高或正常。Ⅱ型呼吸衰竭:PaO2降低,pH降低,PaCO2升高应大于50mmHg(6.67kPa)。⑤其他方面作用:肺性脑病时,一般PaCO2应大于65~70mmHg(8.66~9.33kPa)。70mmHg以下PaCO2起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再高则呼吸中枢进入麻醉状态。同时还用于估计脑血流量:PaCO2<25mmHg,脑血流量减少30%,由于PaCO2降低,脑血流减少,会引起组织缺氧和水肿,二氧化碳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PaCO2增高到80mmHg,脑血流量增加1倍;PaCO2增加到120mmHg,脑血流量增加2.4倍,无疑将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组织水肿。

3.PaO2(动脉血氧分压) 是指物理溶解于动脉血中的氧产生的张力。氧在动脉血中的溶解的多少,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PiO2)高低成正比关系,而PiO2的高低又决定于吸入气(肺泡气)中的氧分量(FiO2)。

肺泡气的氧分量(FiO2):鼻导管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吸入的氧分压(PiO2)=(760-47)×FiO2

(1)正常值:中青年PaO2,正常值为90~100mmHg(12~13.3kPa)。PaO2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其年龄预计方程式为PaO2(mmHg)=103-年龄(岁)×0.42±3.5mmHg。但年龄再增长,PaO2不应低于70mmHg。

(2)临床意义:衡量有无缺氧及缺氧的程度:PaO2在90~100mmHg(12.0~13.3kP)或年龄预计值以上为正常,低于此值为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多采用以下标准分级:

90~60mmHg   轻度缺氧

60~40mmHg   中度缺氧

40~20mmHg   重度缺氧

理论上低氧血症以PaO236mmHg(4.8kPa)为生存极限,但缺氧患者由于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脑血流量代偿性增加,常常能耐受30mmHg(4.0kPa)以下的PaO2。PaO2<20mmHg(2.67kPa),大脑皮质细胞不能从血中摄取氧,生命将会停止。PaO2是反映机体氧供情况的重要指标,PaO2高低直接关系氧供。HbO2→Hb+O2释放的速度,直接决定于血液中与组织之间的氧分压差,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部位向分压低的部位弥散。

诊断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①海平面,760mmHg大气压。②休息状态。③吸室内空气,测得的PaO2小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升高,并排除右→左分流,肺V-A漏,即可诊断。

诊断酸碱失衡的间接指标:实践证明,PaO2<40mmHg(5.33kPa),机体乳酸产量增加;PaO2<35mmHg(4.67kPa),血内乳酸增加2倍;PaO2<30mmHg(4.0kPa),血内乳酸增加3倍。临床上有循环障碍,PaO2<35mmHg(4.67kPa),可诊断为乳酸性代谢性酸中毒,如果循环功能尚好,PaO2<30mmHg(4.0kPa),也可诊断乳酸性代谢性酸中毒。

4.SaO2(SAT)动脉血氧饱和度 系指动脉血单位Hb带O2的百分比。

(1)正常值:96%~100%。

(2)临床意义:SaO2与Hb的多少无关,而与PaO2高低、Hb与氧的亲和力有关。PaO2越高,SaO2越高。两者并非直线关系,呈“S”形曲线关系,即所谓的HbO2解离曲线。临床上可用脉冲式氧饱和度仪显示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多少,以判断机体缺氧状况。

5.CaO2(动脉血氧含量) 指100ml动脉血中携带O2的毫升数。它包括与Hb结合氧的量,还包括溶解于血浆中的O2量(以ml/dl表示)。

(1)正常值:16~20ml/dl。

(2)临床意义:CaO2受PaO2与Hb质和量的影响。CaO2减少与缺氧、Hb减少有关。

6.AB(实际HCO-3) 实际测得的动脉血中HCO-3含量,亦有以HCO-3表示。

(1)正常值:(25±3)mmol/L。

(2)临床意义:AB受代谢和呼吸因素的双重影响。AB下降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代偿;AB升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代偿;AB正常,不一定正常。

7.SB(标准HCO-3) 取全血在标准状态下(PaCO2为40mmHg,T37℃;HbO2100%饱和)测得动脉血中HCO-3的含量为标准HCO-3

(1)正常值:(25±3)mmol/L。

(2)临床意义:由于排除了呼吸因素的影响,所以SB上升为代谢性碱中毒,SB下降为代谢性酸中毒。正常情况下AB=SB,AB-SB=呼吸因素,AB-SB为正值为高碳酸血症,说明AB大于SB,为CO2潴留。若AB-SB为负值为低碳酸血症,说明AB小于SB,CO2呼出过多。

8.BE(碱剩余) 在标准状态下(条件同SB)将每升动脉血的pH滴定到7.40时所用的酸或碱的毫摩尔数。若滴定所需要的是酸,说明血内为碱性,BE为正值,若滴定所需要的是碱,说明血内是酸性的,BE为负值。

(1)正常值:±3mmol/L,平均0。

(2)临床意义:BE的正值增大,表示代谢性碱中毒;BE负值增大,表示代谢性酸中毒。但有的血气分析仪,BE也受呼吸因素的影响,呼吸性酸中毒代偿后,BE也升高;呼碱代偿后,BE也下降。BE临床意义与SB完全相同,故在用作酸碱平衡诊断参数时,SB与BE可任选其一。

9.BB(代表缓冲碱总量或碱储备) 是血浆中具有缓冲能力的负离子总量。主要包括血浆HCO-3占35%,红细胞内HCO-3占18%,HbO2与Hb占35%,血浆蛋白占7%及有机、无机磷酸盐占5%。

(1)正常值:45~55mmol/L。

(2)临床意义:BB升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代偿;BB下降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代偿。

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意义概括如表8-5。

表8-5 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意义

img116

(许爱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