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探析

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探析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幼儿美术教学的“双重任务”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富有浓厚生活化气息的美术教育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找寻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同时提升作品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去感受和欣赏,要支持幼儿自主地表达与创造。从这两个目标出发,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应从丰富美术教育材料的选择、创新美术教育模式、改革评价形式这三方面进行着手。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艺术领域目标中,从感受和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传统美术教育在幼儿园的现状

目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幼儿美术教学的“双重任务”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偏差。重视技能传授,轻视自身感受;重视技能学习,轻视创造能力表现,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表现得相当普遍。因此,许多的幼儿美术教师使用“范画”“成人化”的评价标准来教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这间接导致了幼儿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感受性、创造性。我们是应该教会孩子们画画,还是应该教会孩子们先喜欢上画画?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没有来自自身经验的积累,没有通过自身的感受,仅仅通过简单的模仿而绘画出来的作品也许很美丽,但却缺乏“灵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提倡在幼儿园中推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定义及特征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指的是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体验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个性,培养幼儿的兴趣与能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从而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这决定了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生活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形式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美术教育中也要针对幼儿内心对生活的具体感受,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只有通过自身对于大自然、社会的认识,才能将具体形象抽象出来,有了素材的积累,才能让形象跃然于纸面。幼儿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感知经验,才有助于他们进行艺术表现,从而提高表现的能力。

(二)游戏化

“艺术化幼儿的游戏”。艺术的材料和工具是幼儿的玩具,他们通过“玩”这些材料和工具时的肢体动作、声音和图形进行想象,来表征不在眼前的实物,反映他们的所闻所感,象征性地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因此他们的游戏艺术化感受是过程而非结果。

(三)心因性

幼儿期的绘画阶段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三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及生理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美术教育方法。例如在绘画时,幼儿并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方法,所以在画图的内容安排和组织上,他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直觉来执行的,这时候他们自身的主观意识已经得到了强化。

三、生活化美术教育的作用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的一个基础,智力发展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升,但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比较快,然后再逐渐地趋于平稳。在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主要以生活化的背景为依托,同时也为幼儿创设了熟悉而又真实的情景,使他们能够具体地感知,同时赋予了其生活性、形象性的内部特征,因此生活化的情景画面就能简单地被幼儿理解。具有浓厚生活意味的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致,使其具有饱满的热情,这样更有助于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展开他们的想象去展现生活,与此同时,他们的记忆力、创造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增强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个人在兴趣、意志等方面所具有的品质,幼儿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先天性,所以对他们的敏感刺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也导致了当所有的幼儿处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时,他们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有不同的偏向。在富有浓厚生活化气息的美术教育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找寻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同时提升作品质量。可想而知,当幼儿亲眼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而完成的一件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近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异常的兴奋,同时也会进一步地认同自己,这种成功的感觉正是提升幼儿自信力和荣誉感的源泉,并逐渐形成了幼儿非智力发展的中间元素。

(三)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要针对幼儿自身的特征,逐步地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教育囊括了多个方面,其中美术教育就是一个有机促成部分,因为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美术教育能通过一些具体的图像来达到教育人的实质作用。同时,美术教育也介乎在情感上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通过一些具有审美性的事物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评价,这也就会上升到道德的范畴,从而作用在幼儿的心理方面。从中可以了解到,美术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幼儿心理的,在美的感受和追求中促使幼儿心理素质的提升。

(四)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地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合力主要是幼儿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组成的合力,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但主要是以幼儿园的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并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地引导幼儿,使其形成具有独特趣味性以及操作性的特征,所以家长也可以融入孩子的氛围中,并努力地为幼儿开创一个积极的学习空间。

四、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

目前,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绘画教学的传统单一模式一般是:教师示范——幼儿作画——教师评价,这样的教学,幼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例。如果没有老师对绘画技能的标准,也许所有幼儿天生都会画任何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范画与临摹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范画临摹使幼儿对绘画丧失了信息和兴趣。大量的模仿容易使幼儿画概念化,失去敏锐的感知、思考和想象,失去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去感受和欣赏,要支持幼儿自主地表达与创造。从这两个目标出发,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应从丰富美术教育材料的选择、创新美术教育模式、改革评价形式这三方面进行着手。

(一)丰富美术教育材料的选择

1.挖掘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启发创作热情

《指南》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与孩子一起感受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山有水,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大自然中许多天然的素材,如果壳、树叶、树枝,种子、石头、花草等,都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易唤起他们的创造动机与制作热情。教师、家长可根据季节和环境特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生活,积累素材并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精美的艺术品,加以展示或保存。

例如在美术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教师讲完故事后,就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石头和一些材料来制作出一只毛毛虫,并通过这个创意品来进行故事表演,从而激发其他的幼儿也一起动手来创作毛毛虫,充分地发挥了孩子们的创作特色和创新意识。

2.提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大胆创作

废旧材料,唾手可得,只要做个“有心人”,便可以轻松地以最小的代价激发最大的创造力价值。教师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废旧纸盒、各种形状的瓶子、废旧纸箱等,通过这些生活上的废旧物品来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并为教室营造浓厚的制作氛围,从而避免幼儿的创作思维单一化、枯燥化。在这些生活材料的作用下,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他们会充分地利用空盒子来制作出火箭,并用袋子创设出五颜六色的裙子等。

3.重视民间艺术的感染价值,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深入到传统民间美术中去感受一些创作上的瑰宝。在孩子们欣赏工艺制作品的同时,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就可以尝试为他们提供一些原料,例如泥面、颜料等,从而让他们对这些工艺品进行模仿。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例如我园开展的民间泥塑活动,不仅鼓励幼儿大胆使用泥塑作品进行创新,还发动家长力量,开展广场吉尼斯亲子泥塑活动,此外,还发动全园教师力量共同编写泥塑教材,将本土民间泥塑艺术进行了弘扬和传承。

(二)创新美术教育模式

生活化美术教育注重情境设置。情境能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水果沙龙”的美术活动中,老师对幼儿说:“妈妈下班累了,今天我们动手做‘水果沙龙’给妈妈吃,好吗?”然后,让幼儿在画好的大盘子里,贴、画妈妈喜欢吃的水果,并在水果盘里加糖、冰激凌、豆沙、龟苓膏等。幼儿一边“加”,一边“品尝”,还用鼻子使劲地闻,并煞有介事地说“好香啊!”“真好吃!”这种教育形式是以情境感染为切入点,让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是“我要画”不是“老师要我画”。

绘画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时间、地点、条件、内容不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绝对没有一种固定的、万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大胆改革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多样的、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形式,并且灵活运用。

1.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幼儿作画——教师评价模式

范画与临摹的使用,使我们的教学与此目标背道而驰。作为一个老师,你听到过孩子对你说“我不会画”吗?为什么老师教了以后,孩子们反而开始变得不敢落笔?没有教过的东西,孩子们会画吗?范画演示后,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该反思的问题。

2.鼓励开展开放性的美术教育新模式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能激发幼儿自我表现欲望的教育新模式。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例介绍我们经常采用的几种绘画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下,幼儿不但能创造性地绘画,而且,由于老师的深入指导,幼儿掌握一定绘画技能的任务也能有效地完成。

(1)引导观察——幼儿创造——共同评价

这种模式不是教给幼儿现成的技能,而是让幼儿观察对事物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摸索方法,表现要画的主题。例如美术活动“我的动物朋友”,教师可请幼儿从自己家中带来喜欢的宠物朋友,大家在共同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观察进行创作绘画。

(2)幼儿思考——幼儿创造——共同评价

如画命题意愿画“幼儿园”,首先幼儿围绕“幼儿园”这一主题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各种题材,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画出的“幼儿园”主题突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画小朋友在儿童游乐场玩耍,有的画小朋友上书法课、画画、跳舞、弹琴等多种活动,有的画了一座现代化的幼儿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抒发情感,而且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幼儿评价——幼儿创造——共同评价

这种模式中,教师首先出示一张或几张绘画作品,幼儿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及改进的地方,然后幼儿根据同一主题作画,最后共同评价。

(4)幼儿创造——品述画面——共同评价

这种模式中,教师首先出示一张或几张绘画作品,幼儿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及改进的地方,然后幼儿根据同一主题作画,最后共同评价。这样引导作画,不仅教会幼儿评价作品、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更高层次的创造,有利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绘画作品。

(5)听故事——幼儿创造——讲故事

如画想象画“未来世界”,就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幼儿不会受任何约束大胆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老师和小朋友乘坐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游玩;小朋友在月球上过生日,爸爸妈妈打电话给他祝生日快乐;“小外星人”坐飞船来到地球上和小朋友庆祝“六一”儿童节;科学家去海底采宝石;机器人给人治病……幼儿再用语言对画面进行介绍和解释,最后共同评价,这样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6)听录音——幼儿创造——共同评价

绘画的叙事性很强,通过故事讲述,孩子们在脑海中勾画出属于自己的画面,将这幅画面记录下来,锻炼了孩子们的专注力、理解力,也培养了概括能力和创造力。如画“狐狸和乌鸦”,首先听录音故事,然后幼儿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构思、自由想象、大胆作画。

(三)改革评价形式

在以上各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忽视“共同评价”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既是本次绘画活动的总结,又是下次绘画活动的前导,它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欣赏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共同评价”即教师引导全班幼儿对每个幼儿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关键在于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幼儿的每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由于受身心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教师应充分理解幼儿绘画作品及创作心理,了解幼儿的绘画语言,读懂幼儿的每幅作品。对自己不理解的幼儿作品,应多问幼儿,让幼儿讲画,讲出其创造意图。评价时对幼儿的任一创造表现都应加以肯定,而不能过分追求绘画技巧,更不能用成人“画得像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幼儿自己往往不在乎“画得像不像”,他们作画时一点也不拘泥于真实的形状和色彩,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图随心所欲地去画。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特点,给予正确评价。

在新的形势下,认真解读《指南》艺术领域的重心,理解美术教育,发挥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真正价值,是每个幼儿园教师的当务之急。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通过生活化活动,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美术活动的真正价值。它要求教师要有处理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要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对生活教材要有创意的设计和操作;要有让每个幼儿提升经验的能力;要从生活出发,以童心为基础,具有观察、分析、评价幼儿作品的综合能力。

(求瑾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