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吕大防仕蜀宦迹考述

吕大防仕蜀宦迹考述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吕大防在蜀时期的活动,既造福百姓,为其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试对吕大防在蜀地的活动情况及贡献进行考述。吕大防在险要处安排巡逻,严密防范,禁止上山樵采,以山林作为遮蔽的屏障。这一措施,得到朝廷的批准。在成都期间,吕大防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吕大防既颇知书,又为地方长官,进行文化活动自然也有便利条件。
吕大防仕蜀宦迹考述_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辑)

李如冰

内容摘要:吕大防为北宋名相,曾两次在蜀地任职。一为青城县令,一为知成都府。而在成都府期间,政绩尤著。改革织锦院,刊印书籍,修建杜甫草堂,并进行文学创作。吕大防在蜀时期的活动,既造福百姓,为其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吕大防;青城;成都;仕宦

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陕西蓝田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及第,调冯翊主簿、永寿令。迁著作佐郎,知青城县。入为盐铁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因刚直敢言,屡次上书反对濮王称考,出知休宁县。神宗立,通判淄州。熙宁初西夏入侵,曾随韩绛宣抚陕西,助韩绛平定边患。后因环庆兵乱,韩绛被黜,吕大防亦落知制诰知临江军。数月后徙知华州,除龙图阁待制、知秦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元丰初,徙永兴军(治所在京兆府,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居数年,知成都府。哲宗继位,宣仁太皇太后重用旧党,在司马光、吕公著等老臣的大力推荐下,吕大防主持了“元祐更化”。并在元祐三年(1088),超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国公。元祐八年(1093),宣仁后驾崩,哲宗亲政,新党上台。吕大防出知颍昌府,寻改永兴军。未几,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分司南京,居郢州。绍圣四年(1097)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赴贬所途中,卒于虔州。

吕大防为北宋名相,在他执掌政坛的元祐年间,“四夷无事,中国晏然,年谷丰登,家给人足”。“用人各尽其能,不事边功而天下臻于富庶。”[19]在吕大防的仕宦生涯中,曾两次在蜀地任职,政绩卓著,流风所及,惠及今人。本文试对吕大防在蜀地的活动情况及贡献进行考述。

一、吕大防仕蜀政绩考

嘉祐六年(1061),吕大防知青城县。《方舆胜览》卷五十五《永康军·名宦》条:“吕大防。《图经》云:‘嘉祐辛丑宰青城,至今邑人诵之。’”[20]青城县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徐渡乡杜家墩子。北宋属永康军。吕大防在青城的政绩,据《宋史·吕大防传》载:

故时,圭田粟入以大斗而出以公斗,获利三倍,民虽病不敢诉。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直,事转闻,诏立法禁,命一路悉输租于官概给之。青城外控汶川,与敌相接。大防据要置逻,密为之防,禁山之樵采,以严障蔽。韩绛镇蜀,称其有王佐才。

圭田,也叫职田,是宋代地方官员普遍享有的一项俸禄。由佃户耕种,所得租粟供官僚使用。据宋周《清波别志》所说:“圭田,养廉也。凡在职,皆当以廉责之。”[21]但有些不法官僚却利用大斗入小斗出的方法谋利,获利达三倍之多。老百姓深受其害,却不敢申诉。吕大防到青城任职后发现这个情况,立即进行整改,统一出入量斗,还百姓公平。此事辗转上闻之后,朝廷为此立法,命令西川路所有职田租税先输入官府,再由官府平斗支出。这样就杜绝了利用圭田渔利百姓的不良现象。难怪青城百姓“至今诵之”了。

宋代疆域远小于汉唐,青城县外控汶川,与西夏接壤,是近边地区,因此需要设防。吕大防在险要处安排巡逻,严密防范,禁止上山樵采,以山林作为遮蔽的屏障。宋英宗冶平二年(1065),韩绛以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了解到吕大防的这些措施,极为赏识,称其有“王佐之才”。韩氏为宋代的世宦大族,衣冠之盛,天下罕比。韩绛亦为朝廷重臣,他的赏识,无疑对吕大防的仕途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吕大防由青城令入权盐铁判官,应该就在韩绛镇蜀之后不久。

元丰五年(1082),吕大防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再次入蜀。成都以织锦著名,有“锦城”之称,每年都要向朝廷供锦。“上至帝后之服、禁省之用,下至疆臣战士之予赐,莫不在焉。”[22]元丰六年(1083)八月,吕大防上奏朝廷:“岁额上供锦,豫支丝红花工直与机户雇织,多苦恶欠负。昨创令军匠八十人织,比旧费省而工善。今先织细法锦及透背鹿胎样进呈,乞换充本府机院工匠。”[23]原来,成都府供锦都是预支丝红花工钱给机户,到期再到机户处收敛。因织锦过程没有监督控制,收来的锦往往质量即不好,又时有机户将预支的钱拿来私用,因此亏欠租税。吕大防到成都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于是创办织锦院,令军匠代替原来机户织锦,不但质量有所提高,而且降低了成本。既不烦于民,又得良锦而充贡。这一措施,得到朝廷的批准。

在成都期间,吕大防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寻访杜甫故居,发现松竹荒凉,便“复作草堂于旧址,而绘像于其上”[24]。吕大防率先在杜甫故居复建草堂,并绘像纪念。后来者在其基础上不断增进扩建,这才成就了今日杜甫草堂。他还大力刊刻书籍,并且请求朝廷增加教育投入,得到朝廷许可:“岁于蜀州拨州学钱二百千、导江县百千,与成都府赡生员;其见管田增给为十顷。”[25]

二、吕大防仕蜀期间刻书考

吕大防是位政治家,自二十二岁登第走上仕途,投身宦海,直至去世。除期间为父守丧三年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政务缠身。但他从政之余,不辍读书。晁公武云:“大防即拜相,常分其俸之半以录书,故所藏甚富。其在翰林,书命典丽,议者谓在元绛之上云。”[26]他还喜欢收集古本善本书籍,并加以整理刊印。北宋时期,成都是著名的刻书中心,文化事业发达。吕大防既颇知书,又为地方长官,进行文化活动自然也有便利条件。因此,在知成都府的短短三年时间里,吕大防曾多次亲自编辑并主持刊刻书籍。据文献记载,吕大防在蜀期间刊刻的书籍至少有以下几种:

1.《周易古经》二卷

据税与权《校正周易古经序》:“吕汲公元丰壬戌(五年,1082)昉刻《周易古经》十二篇于成都学官。”[27]吴仁杰编《集古易》,收录了吕大防《周易古经》,后有吕大防序曰:

右《周易古经》者。《彖》《象》所以解经,始各为一书。王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缀卦爻之下,学者于是不见完经,而《彖》《象》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经》二篇,《彖》《象》《系辞》各二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总一十有二篇。元丰壬戌七月既望,汲郡吕大防序。[28]

吕大防“好古学”[29],从此序来看,吕大防编定此书的目的是有感于学者“不见完经”,因此,“案古文而正之”,为学者提供一个《周易》古本。此序作于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正是吕大防知成都府时期。此后应即刊刻于成都学官。衢本《郡斋读书志》卷一经部易类著录《周易古经》二卷,云:“吕大防微仲编。其序云:‘《彖》《象》所以解经,始各为一书。王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缀卦爻之下,学者于是不见完经,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晁公武所录,当即是此蜀本。《直斋书录解题》卷一经部易类著录此书为十二卷,云:“丞相汲郡吕大防微仲所录上、下《经》,并录《爻辞》《彖》《象》,随《经》分上下,共为六卷,上、下《系辞》二卷,《文言》《说》《序》《杂卦》各一卷。”[30]是以一篇为一卷,故为十二卷。则已非吕大防蜀本原貌。

吕大防《周易古经》问世后,反响甚巨,继起者不断。晁说之、李焘、程回、薛季宣、吴仁杰、吕祖谦等人都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编。但最符合《周易》原始面貌的仍属大防《周易古经》。故当吕祖谦不满于晁氏等人之作,重编《古周易》时,其内容次序竟与大防《周易古经》不谋而合。尤袤《与吴斗南书》即云:“顷得吕东莱所定《古易》一篇,朱元晦为之跋,当以板行,乃与左右所刊吕汲公《古经》无毫发异,而东莱不及微仲尝编此书,岂偶然同邪?”[31]由于朱熹对祖谦本的推崇,并在作《周易本义》时采用,加上吕祖谦本人的声名,祖谦本《古周易》广泛流传开来。而有创始之功的大防本《周易古经》流传渐少,宋元以后即不见著录,其单行本疑亡于宋末。

2.《华阳国志》十二卷

南宋李塈在嘉泰四年(1204)所作《华阳国志序》云:“本朝元丰间,吕汲公守成都,尝刊是书,以广其传。”《郡斋读书志》卷七史部伪史类著录《华阳国志》十二卷:“右晋常璩撰。华阳,梁州地也。纪汉以来巴蜀人物。吕微仲跋云:‘汉至晋初四百载间,士女可书四百人,亦可谓盛矣。复自晋至周显徳仅七百岁,而史所纪者无几人,忠魂义骨,与尘埃同没,何可胜数,岂不重可叹哉!’”《郡斋读书志》所著录,应即是吕大防元丰年间知成都时所刊。吕大防所刊蜀本《华阳国志》久佚,但其序尚存。在《华阳国志后序》中,吕大防认为“此书虽繁富,不及承祚之精微,然议论忠笃,乐道人之善。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镂行诸世,庶有益于风教云”。可见,吕大防刊印此书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华阳国志》本身内容可观,另一方面也希望《华阳国志》的传播能有益于风俗教化。

3.杜甫诗集及年谱、韩愈文集及年谱

吕大防所作《杜诗年谱》《韩愈年谱》是现存最早关于杜、韩的年谱。谱末有吕大防后记云:“予苦韩文、杜诗之多误,既雠正之,又各为《年谱》,以次第其出处之岁月,而略见其为文之时。则其歌时伤世、幽忧窃叹之意,粲然可观。又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健,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至此。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汲郡吕大防记。”[32]由此可知杜、韩年谱作于元丰七年(1084)吕大防知成都府时。吕大防当时先是对杜诗、韩文进行校勘,然后又分别编写年谱附于后。随后即应已刊行。吕大防所校勘的杜甫诗集已经失传,无从得其面貌。似乎不仅对杜诗进行了校勘,而且还对杜诗进行了简单的注释。现存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的《补注杜诗》,其注解多有引用前人处。卷前列“集注杜诗姓氏”有“吕氏:大防,撰年谱”字样。此外并未列其他吕氏。该书不但在卷前《年谱辨疑》中对吕撰年谱进行了多处辨证,而且正文中也有引吕氏注者,标明“吕曰”。则其所谓“吕曰”,应该即是引吕大防注。吕大防所校勘的韩愈文集国内亦不见踪迹。日本福井亭崇兰馆藏有北宋刊本《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据日本人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六著录:“唐李汉编。首有李序,题‘昌黎先生文集序,门人李汉编并序’,次《文录序》,题‘天水赵德’,次《韩吏部文公集年谱》,次《目录》。年谱后有吕大防识语云(略)。每半板□行,行十八字,界长六寸九分,幅□寸□分。每卷有金泽文库印记。”[33]一般认为此本即是吕大防所校正过的北宋刊本。

三、吕大防仕蜀期间的文学创作

吕大防仕蜀期间的种种举措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而蜀地的山水物产也为吕大防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灵感。衢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九集部别集类著录吕大防别集“《吕汲公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但此书久佚,吕大防的作品也因此大部不传。《全宋诗》收吕大防诗六首并三则残句。《全宋文》收吕大防文68篇,则绝大部分为奏议。而其所存不多的文学作品,多作于仕蜀时期。

早在嘉祐年间在青城任职时,吕大防就有描绘青城县风景的诗句。如吕大防的五绝《飞赴山》:

最盛西峰下,林梢四望亭。江山观掌握,梁益布丹青。[34]赞美蜀地江山如画。其残句“天仓三十六,寒拥翠微宫”写青城山的三十六峰。“岩晖万古照,泉漏六时飞”写青城山的六时水。“树向仙山老,枝经汉水燔”则是写青城山特有的树木天师栗。

成都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茂盛。奇花异草,多北方所无。吕大防再次入蜀,仍对蜀地风物赞叹不已。他在《瑞香图序》写道:

瑞香,芳草也。其木高才数尺,生山坡间,花如丁香,而有黄紫二种。冬春之交,其花始发。植之庭槛,则芳馨出于户外。野人不以为贵,宋景公亦阙而不载。予令青城后二十年守成都,公庭僧圃,靡不有也。予恐其没于草,一日见知于时,殆与人事无异,感而图之,为之序。[35]

瑞香是成都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当地百姓习以为常,并不以为贵。但吕大防却对其表而出之,不但画图描摹,还专门作序以记之。

蜀地的另一种香草,也引起吕大防的注意。此草如谖,紫茎黄叶,当地人称为“石蝉”,但楚人认为是兰。吕大防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又专门请教了在楚地做官的朋友,确认此草即为《离骚》中所说的石兰,因蝉、兰音近致误。搞清楚这种草就是古人认为有君子之德的兰草之后,吕大防非常兴奋,特意在府治西园修建了一个小亭,亭旁栽种上这种兰草,并将亭命名为“辨兰亭”,作《辨兰亭记》。还邀请致仕后在成都闲居的李大临和成都路转运使李之纯来赏兰,并诗酒唱和。三人唱和的诗流传至今。吕大防《西园辨兰亭》:“手种丛兰对小亭,辛勤为访正嘉名。终身服佩骚人宅,举国传香楚子城。削玉紫芽凌腊雪,贯珠红露缀春英。若非郢客相开示,几被方言误一生。”李大临和诗:“沙石香丛叶叶青,却因声误得蝉名。骚人佩处惟荆渚,识者知来遍蜀城。消得作亭滋九畹,便当入室异群英。非逢至鉴分明说,汩没人间过此生。”李之纯和诗:“绿叶纤长间紫茎,蜀人未始以兰名。有时只怪香盈室,此日方传誉满城。恩意和风扬馥郁,光荣灏露滴清英。庭阶若不逢精览,何异深林静处生。”

吕大防在成都时,还与友人去万里桥西拜访僧辩。并作诗《万里桥》:“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彻骨清。”诗前有小序云:“万里桥西有僧居曰圣果,后濒锦江,有修竹数千竿。僧辩作亭于竹中,予与诸公自桥乘舟,溯流过之,因名亭曰万里。盖取其发源注海,与桥名同而实异。作小诗识之。”

作为成都地方官,吕大防的文学创作往往与其政事相关。如其《锦官楼记》就是记其创设织锦院事。其《合江亭记》则是记其重修合江亭之事。合江亭在唐代是晏饯之地,因此亭上有不少名士的题咏。但到宋代,亭已荒废。吕大防命人进行修整,作为舩官治事之所。吕大防还将秦汉至历代成都牧守有政绩可考者,图像于大慈寺阁,命为“观政阁”,作《观政阁箴》以授寺僧。

吕大防两次仕蜀,既造福了当地百姓,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产。蜀地风物既给吕大防带来了创作灵感,吕大防也为蜀地文化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