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城山登山休闲旅游

青城山登山休闲旅游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 青城山登山休闲旅游蜀中名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南,距成都66公里。青城山在地貌区划上,处于四川盆地区成都平原小区西沿,主要为青藏高原东翼山地中的邛崃山小区。[17]其登山休闲游的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案例分析长久以来,青城山一直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18]自2001年起,青城山开始尝试开展休闲体育旅游。开创了针对成都及其周边城市居民的“都市登山休闲旅游”。

4.2 青城山登山休闲旅游

蜀中名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南,距成都66公里。距都江堰仅16公里。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山峰呈“口”形排列,周围青山状如城郭,俨然如城。山上林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山”。它背靠西山皑皑雪岭,俯临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以大面山(即赵公山)为主峰,层峦叠嶂,有36翠峰.8大洞,72小洞,108景,核心景区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

青城山在地貌区划上,处于四川盆地区成都平原小区西沿,主要为青藏高原东翼山地中的邛崃山小区。该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古人将它归入岷山山脉)。一亿多年前,当邛崃山脉随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时,成都平原却逐渐下陷.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青城山第一峰(高台山彭祖峰)海拔1260m,到建福宫青城山门处仅793m。高低悬殊.大起大落,形成一系列断块抬升的中低山。“云作玉峰时北起.山如翠浪尺东倾”形象地道出了青城山的地貌特色。[14]

青城山分前山、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由于交通不便,地势较险,使得自然风光保存非常完好,更具神秘色彩。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其著名景区天师一带,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静的一个。

青城山属道教名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后称张天师)曾在此修炼,道教称此山为“第五洞天”。全山树木葱茏,青翠满目,鸣泉飞瀑,清冷怡人。道家宫观,遍布其间,由下而上,建福宫、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令人目不暇接。登临峰顶眺望,成都平原,平畴千里,山风高畅,令人心旷神怡。它的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巧,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附近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

青城山著名的景点有:上清宫、建福宫、天师洞、天然图画等。坐落于丈人峰下的建福宫,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建福宫建在丈人峰下,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其左 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由此西行一千米,即至天然图画。它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苍岩壁立,绿树交映,云雾缭绕,游人至此,如入图画之中。

青城山景区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同时,从2001年开始开展以群众健身为主题的登山健身活动,经过近几年的悉心打造,深受群众喜爱,常年在青城山参加登山运动的人员已达到100多万人次。[15]景区从2003年开始推出青城山登山年票,前山160元一张,后山80元一张,前后山通用的年票240元一张。2003年青城山卖出6 000多张年票。到了2004年,年票数一下增加到16 000多张。截至2005年8月,登山年票已经卖出了21000多张。[16]2005年实现景区门票收入3454.4万元。现在每逢周末买票登山的在3000人~5000人,加上使用年票的登山者,周末青城登山的人数超过万人。[17]其登山休闲游的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

案例分析

长久以来,青城山一直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来单一的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旅游渐入颓势,青城山对现有资源“吃老本”的经营模式也遇到了瓶颈,以致出现了“外地游客比本地游客多”的尴尬局面。[18]

自2001年起,青城山开始尝试开展休闲体育旅游。至2003年“非典”后,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愈来愈重视,更多的开始向往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的传统观光游大幅下降。都江堰市政府和青城山景区管理处结合全民健身的热潮,积极转变经营思路,举办了以“全民健身、抗击非典”为主题的第一届登山节。到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同时,围绕登山节,青城山增设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展示项目,丰富了休闲内容。开创了针对成都及其周边城市居民的“都市登山休闲旅游”。2005年,青城山游客接待量达1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9亿元,招商引资1.03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亿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基本形成了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节会旅游、特色旅游于一体、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青城山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业界誉为“青城山之变“。[19]

分析其成功原因,有以下几点:

发掘特色旅游产品。青城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紧靠成都客源地,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但因其和著名的都江堰毗邻,在传统观光旅游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进入内耗的恶性循环。所以,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青城山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结合青城山高度适中,登顶往返不需超过一天的山体优势,从2001年起,青城山开始着力打造休闲体育旅游,围绕登山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于2003年推出登山年票,成功地吸引了成都,绵阳等周边地区的大量的登山和休闲体育爱好者。至2006年,“登山休闲游”已经成为青城山除观光旅游,道教文化旅游以外的另一大特色旅游产品。

开展丰富多彩的登山活动。青城山自2001年起便开展了一系列围绕群众健身的登山活动。2003年以“全民健身,抗击非典”为主题举办了第一届“登山节”,并邀请了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等省市各级领导参加。每届登山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丰富的活动内容,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青城山第三届登山节由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和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主办,由成都金石映画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进行总体策划,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打造红色青城”为主题,以“用绿色青城、做红色文章”为办节理念。节间设有5个主题,分5个阶段,安排在从4月2日到5月7日之间的周末进行。5个主题分别是:“党旗插上青城第一峰共产党员争先赛”、“浪漫情人携手登山赛”、“和谐家庭温馨登山赛”、“休闲健身登山赛”,“以及游客登山争霸赛”。其重要内容“党旗插上青城第一峰”,则倡导省、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先进性教育学习班的党员参加登山活动,以“争先”赛的形式将党旗插上1260米的青城第一峰老君阁,体现共产党员永攀高峰无止境的象征意义。此届登山节得到了中国新闻社、中国旅游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的大力支持。

2006年景区又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成为“2006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的首发地,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海外的登山爱好者共2000多人参加了首发式。而当天都江堰市有20万人参加了登山活动。[20]一系列的大型登山活动吸引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目光,青城山“都市休闲登山游”的品牌不胫而走。

大力完善配套设施。登山游的兴起不仅打开了“都市休闲登山游”的广大市场,同时也反过来带动了景区其他旅游项目的发展。青城山在经历“巨变”的同时积极贯彻持续发展的理念,投入巨资对景区的配套设施进行补充和完善。

2005年初,青城山投入2亿元,对青城后山进行综合整治。更换了景区内所有标志、标牌、电话亭、景点石、导游图、垃圾筒等。同时利用旅游淡季,对景区内桥、亭、路等进行整修。新开发了大千梅林、神仙卷碑林等许多景点。并重点对泰安古镇实施全方位的改造,同年11月,景区投资1500万元修建沙平至两河的公路。同时,后山山门向后移至沙坪村以减少旅游旺季自驾车停车购票造成的拥挤。

2006年青城山景区又被纳入建设部“全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成为首批全国18家数字化风景名胜区建设试点单位之一。接连不断大手笔的对配套和基础设施投入,为日后青城山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城山虽是AAAA级景区,并在全力进行AAAAA级景区建设,但现有的配套设施仍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方面,在游客接待能力上,景区最大接待能力为5万人,3万人为最佳,但仍不能适应诸如“黄金假日”,“登山大会”和“周末度假”这样的旅游高峰。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最高日接待游客43700人,累计接待了192600人。[21]加上滞留和返程的游客则数量上大大超过了景区的接待能力。“停车难,食宿难”成为此间游客投诉最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登山游”的开展,青城山吸引了大量登山游客,但景区却并未针对这些游客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如2006年,26岁的黄克戬及25岁的女友孟庆华一起游青城山时,选择了从青城山建福宫旁边开辟一条新道。结果,双双受困山中。黄克戬独自探路求生,与女友走散。黄克戬打手机报警,于5月3日获救;其女友孟庆华由于没携带手机,搜寻人员于4日下午发现她时,已因伤势过重身亡。[22]

又如2005年12月一法国留学生20日在青城山登山途中,不慎从高约20米的一处山崖摔下,当即丧失行动能力。此后靠吃身旁的草、虫,饮雪水坚持了5天,直至12月26日下午16时才被两名打柴的当地山民发现,并向当地警局报案。[23]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景区的安全保障体系还非常薄弱,缺少危险地段的安全提示。而两例事故都由当事人或村民报案,景区未能及时发现游客的失踪并主动开展搜救。相比之下国外的登山景区一般都设立有专门的登记点和专业的搜救队伍,一旦游客超过时间未返回就会主动的开始搜救工作。由此看来,青城山的安全保障意识有待提高,针对登山等体育旅游活动的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