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勾践灭吴》译文推敲

《勾践灭吴》译文推敲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礼·夏官·坏人》:“颂敌国,扬军旅。”《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是战可也。”《荀子·礼论》:“损有余,补不足。”《战国策·齐策一》:“振困穷,补不足。”《仪礼·丧服》:“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郑玄注:“节,法度也。”此句应结合上文“十年生聚”理解,勾践采用种种措施复兴国家,故言者称复仇时机业已成熟。

《勾践灭吴》译文推敲

教师教学用书》中《勾践灭吴》一篇译文有八处值得推敲,兹依序胪列,略作辨析。

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译文: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兄弟……

“父辈兄弟”“同姓兄弟”概念含混交叉。“子姓”指“子孙一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注:“子姓,谓众子孙也。”此句言越王勾践下令,所有父辈、同辈及子孙一辈人中,凡可出谋划策战败吴国者,即可与其“共知越国之政”,反映出勾践不拘一格渴求人才的决心。应译为“所有父辈、同辈及子孙一辈……”。

②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及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文: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原文作“养而择”,译文颠倒词序作“择而养”,看不出变换词序的理由。“养”乃“培养”之“养”,而非“供养”之“养”。《仪礼·文王父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也。”郑玄注:“养者,教也。”“养而择”,先行培养而后从中择用。又:“四邻”之译失当,越国滨海,敌国吴楚居北部西部,不存在“四邻侵扰”之事。此句应译为:“在平常没有战争的时候,谋臣和武士也需要加以培养,以备随时录用。”(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第268页)

③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译文:吴国和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

“仇雠”,同义复词,仇恨。下文“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可见义。“敌”,敌对。《周礼·夏官·坏人》:“颂敌国,扬军旅。”“战”,作战。《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是战可也。”三个词连用,作“国”之定语,程度上有所加深。分析具体语境,此句强调的是吴越对峙的现实,而非吴越结仇的历史。史载,吴王阖闾五年(前510年),“吴王率军伐越,越君允常迎战,吴越始交兵”(张习孔、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一卷227页)。其时越已传二十余世(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初战至吴国灭亡(前473年),其间相距不过三十余年,“世代”“打仗”云云,增字解经,是一种缺少历史依据的说法。此句应译为:“吴国和越国,是互相仇视,互相敌对,互相征战的国家。”(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第107页)

④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

译文: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

今言“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现代汉语词典》第1630页)。伍员谏夫差之语,强调的是多山少水之国不可与战,显然,今之“黄河下游地区”不在其列。释“上党”作“中原”外延太宽不合语境。“上党”,旧有二说:一说“上所之国”(《国语》韦昭注),即高地国家;一说春秋“地名”(吴曾祺说),即晋国上党。前说可通,后说为好,因春秋末期“上党”之名已频见于典籍。“上党”为晋地,此以地名代称多山少水之晋国。此句应译为“像晋国那样的多山少水之国,我们即使进攻并战胜它……”。

⑤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文: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补”,补充,补助。“不足”,不够。“补不足”,动宾短语,为先秦典籍习惯用语。《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荀子·礼论》:“损有余,补不足。”《战国策·齐策一》:“振困穷,补不足。”引文中“补民之不足”,“补助百姓不足”之义甚明。此句应译为:“去除百姓厌恶的,补充百姓不足的。”

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文: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月的赋税。

“支子”系一般读者不熟悉的概念,不应漏译。“支子”指“嫡妻的次子以下及妾子”(《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2729页)。《仪礼·丧服》:“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贾公彦疏:“支子,则第二已下庶子也……支者,取支条之义,不限妾子而已。”韦昭亦注“支子”作“庶子”,越国百姓纳妾者究为少数,故“支子”不仅仅指庶出之子,也包括嫡妻所生而未“当室”之子。此句应译为:“嫡长子、次子死,减免三年赋税;其余儿子死,减免三月赋税。”

译文: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

“孺子之游”的“游”,非游客“出游”之“游”,乃“游民”“游手”之“游”。“孺子”指生计无着外出漂泊的年轻人。凡“出游”者,必有准备,必备钱物,何需国家供其饮食?此句紧承上文“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言越王凡遇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的年轻人,必供其饮食,问其名氏,施以恩惠,“为后将用之”(韦昭注)。应译为:“对越国漂泊无依的年轻人,勾践供给食物,供给饮水,询问他们的姓名。”

⑧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译文: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先秦无训“节”为“克制”例。韦昭注此句之“节”为“有节度也”,“节度”之意为“法度、法则”。《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郑玄注:“节,法度也。”“此指越国的发展已步入正轨,一切都走上了轨道。”(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第272页)越国有了法度,国家得到治理,这就为报仇雪耻准备了条件。此句应结合上文“十年生聚”理解,勾践采用种种措施复兴国家,故言者称复仇时机业已成熟。应译为:“现在越国的政治走上轨道了,请求报仇雪耻。”

(原载《语文知识》2003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