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配位滴定时溶液的浓度较稀 ,活度系数近似为1,故通常采用浓度常数而不是活度常数。配位滴定中所涉及的化学平衡比较复杂,除了被测金属离子M与滴定剂 (配位剂) Y之间的主反应外,还存在不少副反应。同样,未参加主反应的滴定剂浓度应当用 [Y′]表示,所形成的配位化合物也应当用总浓度 [MY′]表示。它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5.3.1 配位平衡

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金属离子 (M)与EDTA(Y)的反应通式为:

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式中,KMY为一定温度时金属-EDTA配合物 (MY)的稳定常数 (stability constant),其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由于配位滴定时溶液的浓度较稀 (0.01 mol/L),活度系数近似为1,故通常采用浓度常数而不是活度常数。

常见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数值 (lg KMY)见表5-1。

表5-1 常见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 KMY(离子强度0.1 mol/L,温度20℃)

从表5-1可见,三价金属离子和Hg2+,Sn2+的EDTA配合物lg KMY>20;二价过渡金属离子和Al3+的配合物lg KMY在14~19之间;碱土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配合物倾向较小,lg KMY在8~11之间。在适当条件下,lg KMY>8就可以准确滴定 (讨论见后),因此,碱土金属也可用EDTA法滴定。

除了与EDTA形成1∶1型的配合物外,金属离子还能与其他配位剂L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MLn型配位化合物是逐级形成的,这时,在溶液中存在着一系列配位平衡,并各有其相应的平衡常数。

2.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配位滴定中所涉及的化学平衡比较复杂,除了被测金属离子M与滴定剂 (配位剂) Y之间的主反应外,还存在不少副反应。总的平衡关系表示如下:

很明显,这些副反应的发生都将对主反应产生影响。反应物M和Y发生副反应不利于主反应的进行;而反应产物也就是配合物MY发生副反应有利于主反应的进行。为了定量地表示副反应进行的程度,引入副反应系数α(side reaction coefficient)。下面分别讨论Y,M和MY的副反应系数。

(1)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

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以αY来表示:

它表示未与M配位的EDTA的各种型体的总浓度 [Y′]是游离EDTA浓度 [Y]的αY倍。配位剂的副反应主要有酸效应 (acid effect)和共存离子效应,其副反应系数则分别表示为酸效应系数αY(H)和共存离子效应系数αY(N)

①酸效应系数αY(H):由于H的存在,在H与Y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作酸效应。酸效应的大小用酸效应系数αY(H)来衡量。

在水溶液中,EDTA总是以H6Y2+,H5Y,H4Y,H3Y,H2Y2-,HY3-和HY4-七种形式存在。真正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是HY4-(为简化,以下式中均省去电荷)。所以:

当αY(H)=1时,[Y′]= [Y],表示EDTA未发生副反应,全部以Y4-形式存在。αY(H)越大,表示副反应越严重。由上式可见,αY(H)是 [H]的函数,其值随着 [H]增大而增大,EDTA在各种p H时的酸效应系数见表5-2。

表5-2 EDTA在各种p H时的酸效应系数

【例5-1】计算p H=5时,EDTA的酸效应系数。

②共存离子效应系数αY(H):当溶液中存在其他金属离子N时,Y与N也能形成1∶1配合物,因此使得Y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共存离子效应。其副反应的影响用副反应系数αY(H)的大小来表示。若只考虑共存离子的影响,则有:

即EDTA与其他金属离子N的副反应系数αY(H)取决于干扰离子N的浓度和干扰离子N与EDTA的稳定常数KNY

如果Y与H及N同时发生副反应,则总的副反应系数αY可由下式计算:

当αY(H)与αY(N)相差悬殊时,可以只考虑一项副反应系数而忽略另一项。例如αY(H)=105,αY(N)=103,这时αY≈αY(H),此时主要考虑酸效应系数;反之亦然。

(2)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系数

配位效应 (complex effect)是指其他配位剂L与M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Y进行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M表示,主要反映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由于羟基也可视作一种配位剂,所以其副反应系数也称为配位效应系数αM(L),由下式计算:

它表示未与Y配位的金属离子各种型体的总浓度([M′])是游离金属离子浓度 ([M])的αM(L)倍。式中β为MLn的各级累积稳定常数。

实际上金属离子往往同时发生多种副反应。如溶液中有OH缓冲液 (NH3)、掩蔽剂 (F)时,金属离子可能同时发生三种副反应。若有P个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发生副反应,则:

αM与αY一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处理。

【例5-2】计算p H=11,[NH3]=0.1 mol/L时的αZn值。

解:从附录查得,Zn(NH342+的lgβ1~lgβ4分别是2.27,4.61,7.01和9.06。

p H=11时,lgαZn(OH)=5.4

故αZn=αZn(NH3)+αZn(OH)-1=105.1+105.4-1≈105.6

(3)配合物MY的副反应系数。

配合物的副反应主要与溶液p H有关。

当溶液酸度较高时,MY能与H发生副反应,生成酸式配合物MHY。若以KMHY表示MY与H形成MHY的稳定常数,则副反应系数为:

αMY(H)=1+KMHY·[H

当溶液碱度较高时,MY能与OH发生副反应,生成碱式配合物MOHY。同样以KMOHY表示MY与OH形成MOHY的稳定常数,则副反应系数为:

αMY(OH)=1+KMOHY·[OH

事实上MHY与MOHY大多不太稳定,一般在计算时可忽略不计。

3.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如前所述,在没有副反应发生时,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EDTA的反应进行程度可用稳定常数KMY表示。KMY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但是在实际滴定中,由于受到副反应的影响,KMY已不能反映主反应进行的程度,因为这时未参与主反应的金属离子不仅有M,还有ML1,ML2,…,MLn等,应当用这些型体浓度的总和 [M′]表示未与EDTA发生配位反应的金属离子浓度。同样,未参加主反应的滴定剂浓度应当用 [Y′]表示,所形成的配位化合物也应当用总浓度 [MY′]表示。这样,在有副反应的情况下的平衡常数变为:

K′MY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conditional stability constant)。它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由于 [M′]=αM[M],[Y′]=αY[Y],[MY′]=αMY[MY]

所以

以对数形式表示为:

lg K′MY=lg KMY-lgαM-lgαY+lgαMY

在一定条件下 (p H、试剂浓度等),αM,αY和αMY均为定值,因此K′MY在一定条件下是个常数,它是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由于金属离子发生了副反应,未与EDTA发生配位反应的金属离子的总浓度 [M′]等于游离金属离子浓度 [M]的αM倍,这就相当于主反应常数KMY缩小αMY倍;滴定剂Y发生副反应使KMY又缩小αY倍;而配位化合物发生副反应使KMY增大αMY倍。只有不发生副反应时,α均为1,此时K′MY=KMY

如前所述,配合物的副反应系数对稳定常数的影响常可忽略,因此条件稳定常数的对数形式可写成:

lg K′MY=lg KMY-lgαM-lgαY

根据配位反应的条件可计算副反应系数α,从而算出条件稳定常数K′MY

【例5-3】计算p H=2和p H=5时的lg K′Zn Y

解:查表5-1知:lg KZn Y=16.50

查表5-2得:

p H=2时,lgαY(H)=13.51

PH=5时,lgαY(H)=6.45

p H=2时,lgαZn(OH)=0

p H=5时,lgαZn(OH)=0

所以,当p H=2时,lg K′Zn Y=lg KZn Y-lgαY(H)=16.50-13.51=2.99

当p H=5时,lg K′Zn Y=16.50-6.45=10.05

尽管lg KZn Y高达16.50,Zn2+和EDTA配合物非常稳定,但计算结果表明,在p H=2时,由于EDTA的酸效应系数很大,实际上lg K′Zn Y只有2.99,这说明Zn Y配合物极不稳定,不能用于配位滴定。而当p H=5时,lg K′Zn Y为10.05,可以进行滴定。

【例5-4】计算p H=11,[NH3]=0.1 mol/L时的lg K′Zn Y

解:查表5-1知:lg KZn Y=16.50

当p H=11时,lgαY(H)=0.07,lgαZn(OH)=5.4

从 【例5-2】计算知,当p H=11,[NH3]=0.1 mo L/L时,lgαZn=5.6

所以lg K′Zn Y=16.5-0.07-5.6=10.83

计算结果表明,在p H=11时,尽管Zn2+与OH及NH3的副反应很强,但lg K′Zn Y仍可达10.83,故在强碱性条件 (p H=11)下仍能用EDTA滴定Zn2+

5.3.2 配位滴定曲线

酸碱滴定的情况相似,在配位滴定中,若被滴定的是金属离子,则随着EDTA的加入,金属离子浓度会不断减小,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溶液的p M′值 (-lg[M′])发生突变,产生滴定突跃。选用适当的指示剂可以指示滴定终点。

1.滴定曲线

如果待测金属离子M的初始浓度为c M,体积为VM,用浓度为c Y的EDTA溶液滴定,在滴定过程中加入EDTA液的体积为VY,则滴定液中M及Y的总浓度有如下关系:

由方程组得:

此式为配位滴定曲线方程,在滴定的任一阶段,K′MY,c M,c Y,VM,VY都是已知的,故可算出 [M′],从而求得p M′。图5-3及图5-4分别为不同K′MY及不同c M时计算所得的滴定曲线 (即滴定过程中的p M′)。

从图5-3、图5-4可见,配位滴定的滴定突跃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条件稳定常数K′MY;②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c M。在浓度一定的条件下,K′MY越大,滴定突跃也越大;在K′MY一定的条件下,金属离子的浓度越低,滴定曲线的起点越高,滴定突跃则随之减小。

图5-3 EDTA滴定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在不同K′MY时的滴定曲线

图5-4 EDTA滴定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的滴定曲线

2.化学计量点p M′值的计算

在配位滴定中必须特别强调化学计量点p M′的计算,因为它是选择指示剂的依据。由于配合物MY的副反应系数近似为1,可以认为 [MY′]= [MY]。

在化学计量点时 [M′]= [Y′]。若所形成的配合物比较稳定,[MY]=c M(sp)-[M′]≈c M(sp)。将其代入式K′MY,整理得:

取对数形式:

式中,下标sp表示化学计量点,c M(sp)表示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的总浓度。若滴定剂与被滴定物浓度相等,则c M(sp)即为金属离子原始浓度的一半。

【例5-5】用EDTA溶液 (2.000×10-2mol/L)滴定相同浓度的Cu2+,若溶液p H为10,游离氨浓度为0.20 mol/L,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的p Cu′。

解:化学计量点时,c Cu(sp)×(2.0×10-2)=1.0×10-2(mol/L)

则pc Cu(sp)=2.00

当p H=10时,αCu(OH)=101.7≪108.62

故αCu(OH)可以忽略,即αCu≈108.62

当p H=10时,lgαY(H)=0.45

所以lg K′Cu Y=lg KCu Y-lgαY(H)-lgαCu=18.80-0.45-8.62=9.73

5.3.3 金属指示剂

在配位滴定中,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简称金属指示剂(metal indicator)。

1.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

金属指示剂是一种有机染料,它与被滴定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种与染料本身颜色不同的配合物。例如常用的指示剂铬黑T(Eriochrome Black T,EBT)在p H=7~10的溶液中呈蓝色,而其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呈红色。

若以EDTA滴定Mg2+,用EBT作指示剂,滴定开始时溶液中有大量的Mg2+,部分Mg2+与EBT配合,呈现Mg In的红色;随着EDTA的加入,EDTA逐渐与Mg2+配合,在化学计量点附近Mg2+浓度降得很低,加入的EDTA进而夺取Mg In配合物中的Mg2+,使EBT游离出来,呈现指示剂HIn2-的蓝色,表示到达滴定终点。其反应如下:

作为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金属指示剂大多是有机弱酸,颜色随p H而变化,因此必须控制适当的p H范围。以EBT为例,它在溶液中有以下平衡:

当p H<6.3时,呈紫红色;当p H>11.6时,呈橙色。但均与EBT金属配合物的红色相近。为使终点变化明显,EBT的酸度应使p H控制在6.3~11.6之间。

②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 (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 (MY)的稳定性低。这样EDTA才能夺取MIn中的M,使指示剂游离出来而变色。一般要求K′MY/K′MIn>102

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从MIn中将金属离子置换出来,因而在化学计量点时指示剂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从而使终点推迟,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 (blocking)现象。例如EBT与Fe3+,A13+,Cu2+,Co2+,Ni2+生成的配合物非常稳定,用EDTA滴定这些离子时,即使较多的EDTA也不能把EBT从M-EBT的配合物中置换出来,因此在滴定这些离子时,不能用EBT作指示剂。此外,在测定其他离子时,如果有这些离子 (封闭离子)存在,同样会对指示剂产生封闭现象。例如在滴定Mg2+时,即使只有少量Fe3+杂质存在,也会对EBT产生封闭作用。在配位滴定中,为了消除干扰离子产生的封闭现象,常加入某种试剂,使之与封闭离子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而不能再与指示剂配位,以消除干扰,这种试剂称为掩蔽剂。例如,用EDTA滴定水中Ca2+,Mg2+时,Fe3+,Al3+常有干扰,可加入掩蔽剂三乙醇胺,使之与Fe3+,Al3+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从而消除干扰。

2.金属指示剂颜色转变点p Mt的计算

若忽略其他副反应,只考虑指示剂的酸效应,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配位化合物在溶液中有下列平衡关系:

p Mt=lg KMIn-lgαIn(H)

因此,只要知道金属离子指示剂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MIn,再计算得到一定p H时指示剂的酸效应系数αIn(H),就可求出指示剂颜色转变点的p Mt。值得注意的是,当M离子有副反应时,p Mt的计算还应减去lgαM

【例5-6】EBT与Mg2+配位化合物的lg KMIn为7.0,EBT作为弱酸的二级离解常数分别为Ka1=10-6.3,Ka2=10-11.6,试计算p H=10时的p Mgt

3.常用金属指示剂

配位滴定中常用金属指示剂有EBT、二甲酚橙(Xylene Orange,XO)、1-(2-吡啶-偶氮)-2-萘酚[1-(2-pyridylazo)-2-naphthol,PAN]和钙指示剂 (calcon-carboxylic acid,NN)等,它们的应用范围、封闭离子和掩蔽剂的选择情况如表5-3所示。

表5-3 常用金属指示剂

5.3.4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EDTA标准溶液 (0.05mol/L)的配制和标定

EDTA在水中溶解度小,所以常用EDTA二钠盐配制标准溶液,也称EDTA溶液。EDTA二钠盐摩尔质量为372.26,在室温下溶解度为每100 m L水中11.1 g。配制时取EDTA-2 Na·2 H2O19 g,溶于约300 m L温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 L,摇匀即得。储存于硬质玻璃瓶中,待准确标定。

EDTA的标定常用Zn O或金属Zn为基准物,用EBT或二甲酚橙作指示剂。

①以Zn O(摩尔质量81.38)为基准物:精密称取在800℃灼烧至恒重的Zn O约0.12 g,加稀盐酸3 m L使其溶解,加蒸馏水25 m L及甲基红指示剂1滴,滴加氨试液至溶液呈微黄色,再加蒸馏水25 m L,NH3·H2O-NH4Cl缓冲溶液10 m L和EBT指示剂数滴,用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如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则当Zn O在盐酸中溶解后加蒸馏水50 m L,0.5%二甲酚橙指示剂2~3滴,然后滴加20%六亚甲基四胺溶液至呈紫红色,再多加3 m L,用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成亮黄色即为终点。

②以金属锌 (Zn摩尔质量65.38)为基准物:先用稀盐酸洗去纯金属锌粒表面的氧化物,然后用水洗去HCl,再用丙酮漂洗,沥干后于110℃烘5 min备用,精密称取锌粒约0.1 g,加稀盐酸5 m L,置水浴上温热溶解,其余步骤均与上述方法相同。

2.锌标准溶液 (0.05mol/L)的配制和标定

精密称取新制备的纯锌粒3.269 g,加蒸馏水5 m L及盐酸10 m L,置水浴上温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转移至1 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即得。也可取分析纯Zn SO4约15 g,加稀盐酸10 m L与适量蒸馏水溶解,稀释到1 L,摇匀待标定。

标定时,精密量取锌溶液25 m L,加甲基红指示剂1滴,滴加氨试液至溶液呈微黄色,再加蒸馏水25 m L,NH3·H2O-NH4Cl缓冲溶液10 m L与EBT指示剂数滴,然后用标准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

此标定也可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标定方法同上所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