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当好通讯员

怎样当好通讯员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敏感,是采写新闻报道者应该具备的职业习惯,也是新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通讯员认识在感受事物能力的集中体现。比如,今年9月5日《辽源日报》三版二题位置发表了一篇农民通讯员写的稿子《西孟村有了自己的图书馆》。2003年8月15日,富国街党工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和党员7
怎样当好通讯员_报海启悟集

一、什么是新闻,它与宣传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新闻?新闻就是把受众,也就是读者或听众、观众想知道的(关注的)又是最新发生的事,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消息、通讯、图片、图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迅速传播开去,这叫新闻。简单地说,新闻对大多数受众来说应当是新鲜的、有趣的、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其实从新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经过、什么结果等新闻“五要素”就不难看出,新闻的“新”与受众的“心”是紧密关系的。

那么宣传是什么呢?宣传是(如某个市、某个局、某个厂)某个主体要把他想让别人接受的主张、思想、理论,甚至是自己的作为、成绩,等等,通过一定的形式(教育、新闻、文艺、出版、广告、组织链)把影响扩大出去,这叫宣传。

从上面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与宣传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是传播,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闻要考虑受众是不是感兴趣;而宣传的基本特征是我说你听,说的人可以不考虑受众是否感兴趣,只要考虑如何让受众肯相信你、接受你就行了。其他还有很多异同之处,比如,宣传的概念要大于新闻,新闻是宣传的一个手段,但反过来宣传不等于新闻的全部。

作为基层通讯员来说,当你手里有了题材后,你要去掂量一下它的“新闻价值”,即使是单位领导要求你反映工作政绩,你也要看清新闻宣传形势,寻求领导要求和现在新闻形势的结合点,谋定而后动。“新闻价值”的评判依据是什么?就是受众的关注度!我们基层通讯员在选择题材时,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想一想:“这个题材读者感兴趣吗”。如果我们这样去想了,这样去做了,我们就不会在选择工作、经验、好人好事、先进典型作为报道题材时,与受众要求相距甚远,我们出手的新闻就会令人耳目一新,就会提高你的上稿率。

二、要提高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是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者敏锐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比如,有两位通讯员同在一个单位,都在一个科室工作,一个同志一个月写了4篇稿而且全发了,而另一个同志一个月写了5篇稿却只发了一篇稿。差距就出在新闻敏感上。新闻敏感,是采写新闻报道者应该具备的职业习惯,也是新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通讯员认识在感受事物能力的集中体现。缺少这种敏感的通讯员像鼻子不通,眼睛不灵一样,无法抓到新闻。而新闻敏感强的通讯员,遇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传闻,马上都会想到新闻报道问题,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那么如何培养提高新闻敏感呢?

(一)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新闻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虽然每个时期、每条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正确向人民群众阐明党的政策。因此,在任何时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是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心。只有熟悉党的政策,才能够用政策的尺度去衡量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或者当他发现一件新鲜事物时才能提到政策的高度去认识和判断它,从而确定它的新闻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掌握政策就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基础。比如,今年9月5日《辽源日报》三版二题位置发表了一篇农民通讯员写的稿子《西孟村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为什么一个农民写的不起眼的小稿,而且事也不那么突出,上了这么重要的位置呢?这就是因为这件事既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又能说明它符合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鼓与呼。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政策对于一个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来说,就如同人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在其全部工作过程中都是离不开的。通过对政策的消化理解,来衡量哪些素材有价值,哪些素材没价值,从而使报道真正富有新意。

(二)深入社会,仔细观察生活

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善于深刻地反映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丰富多彩的沸腾生活。对群众生活越了解、越熟悉,对基层的情况看得越透彻,就越能抓住新闻线索;抓的问题越深刻,也就越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大量的新闻线索就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有时,由于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观察得不够,一些看似平淡无奇、而实际上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新闻素材,就不知不觉地从自己身边溜过去了。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从有关部门中得到新闻线索,并和群众广交朋友,发挥群众的耳目作用,这样才能活动广、钻得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做到耳朵灵、眼睛明,也才能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比如,2003年7月21日,《辽源日报》发表了一篇《“小信封”拱不动廉洁心》的稿子。这篇新闻稿的作者就是从听说县地税局一名副局长收到一个装有2000元钱的信封后,主动将钱存入廉政账户的一件小事而写出的,稿子虽然不大,但反映出了一种精神。再比如,常看《辽源日报》的人都会经常看到一个名字:秦广友。他写稿、发稿比较多,大多都是社会新闻,不知情的人一定会以为他是个年轻人,其实他已78岁了,从西安区商业局党办主任的岗位退休已十七八年了。一个退休人员是从哪里获得那么多新闻线索的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愿广交朋友,利用广场晨练、参加活动、澡堂洗澡等各种场合了解新闻线索,一旦觉得线索有新闻价值,就马上骑自行车去采访,然后进行写作。因此,他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

(三)善于思索

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善于思索是很重要的。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本身是纷繁复杂的,只有多动脑筋,反复研究,才能从大量客观事物的现象中认清其本质,也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报道才有思想性,有说服力。这就是说,我们既要深入生活,还要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要时刻注意把自己所见所闻在脑子里过滤一下,加以分析、联想、思考,把一般人往往不大注意的平常现象、偶然遇到的细节,与现实政策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和新颖的材料来。比如,西安区富国街辖区有一条大沟,多年来附近居民一直把垃圾、废弃物倒进沟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大垃圾场,夏天蚊蝇滋生,污水横流,冬天成为冰山,阻碍交通。群众都称这条沟为“龙须沟”。2003年8月15日,富国街党工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和党员70多人,顶着烈日和腐臭气味,清理沟中垃圾。通讯员栗智得知这件事后,没有马上简单地去写,而是深入采访,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选取了机关干部和党员清除“龙须沟”是为了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百姓谋利造福的角度,写出了《“龙须沟”的故事》。稿子发表后,受到了编辑和读者的好评,当年被评为好新闻。

三、围绕什么去写

新闻报道,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重点。作为通讯员,还是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写一些常规报道为好。从宏观上讲,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写。

(一)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主旋律唱得更响。新闻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新闻工作者必须讲政治

怎么讲政治,说白了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离开了中心和大局搞宣传,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就是杂音,就会混淆视听,搅散人心。我们要积极宣传市委、市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新决策、新部署、新措施,特别是要紧紧围绕经济转型、项目推进、扩大招商、农村经济、为民办实事等方面进行宣传报道,以调动干部群众参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辽源的积极性。

(二)紧扣优化发展环境,把特色工作报得更透

紧扣优化发展环境,报道我市特色工作,塑造我市创新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真功夫,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辽源,让辽源走向世界,是对我们宣传工作的根本着力点。作为交通系统的基层通讯员,首先要全方位推介辽源交通的各项事业发展。要大力宣传辽源交通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辽源交通的优势产业,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向全市人民充分展示辽源交通局的全面开放的新举措、加快发展的新战略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二要不断拓宽对外宣传的途径。要牢固树立“大发展、大宣传”的思想,不断拓展宣传途径。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市内外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交流与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途径宣传辽源交通。

四、如何提高上稿率

(一)要学会在平淡中找出“亮点”

比如,每年的“3·15”期间,活动内容特别多,又是维权、又是诚信、又是打假……可把我们的业余通讯员忙坏了。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你手中的文章关于轰轰烈烈的“3·15”活动是否显得单调?可以说,95%以上的报道都是发宣传资料、回答咨询、教你辨假,等等,无论是文章还是图片在报纸上,都缺乏吸引力。也许你会说,活动就是这么些活动,叫我们到哪里去找新鲜的东西?其实,“好新闻就在你的眼前”,关键是你要有“在平淡的新闻中找出亮点”的本事。

比如,2006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出一则标题《南京:“诚信月活动”太累人》的组照,第一幅画面是诚信维权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禁不住疲劳在打哈欠,第二幅、第三幅是辨假、咨询等一系列照片。其实这位作者拍的照片原是很普通的一组稿件,上传人民图片网时是以《南京市“诚信宣传月”活动拉开帷幕》为题,传了观众、辨假、咨询、领导讲话共4张照片,结果有一幅观众的照片中,诚信维权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禁不住疲劳打起了哈欠引起了图片网总编的注意,他认为这组照片无论是标题、文字和画面,都属于是很平面的工作性报道。唯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打哈欠的照片,但为什么会打哈欠,小说明上没有、总说明里也没有。他觉得要想化腐朽为神奇,让这组照片靓起来,必须强化“打哈欠”这幅,淡化其他三幅。于是,他重新做了一个标题《南京:“诚信月活动”太累人》,同时将这幅照片放在主打的位置,对总说明也作了相应的修改。结果就这么一改,这组照片马上有了精、气、神,变一般工作性报道为能针砭时弊的好稿。

再比如,2000年“五一”长假刚一结束,一份份由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市政府办公室干部亲手写的社情民意调查报告送到了市长刘永新的办公桌上,这些报告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市民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什么。报社记者于晶华就此写出了《七天长假与五十二份报告》的新闻,当年获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二)要做到“四个坚持”

每次谈到新闻,都要老调重弹,一再强调这“四个坚持”,即心到、眼到、手到、腿到。所谓“心到”,就是要多动脑,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如何从线索堆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是最难也是最考验新闻基本功的。这里面有没有规律?说有也没有,说没有也有。说有规律,即常规不是新闻,异常才出新闻;共性不是新闻,特性才出新闻。正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事件往往是越异常、越有特性,新闻价值越大,你若想写这样的新闻,与别人写的有“不一样”之处,这样就能写出能发表的新闻,乃至好新闻来。比如,领导关心群众疾苦的事,在任何一个单位都会出现,但能去写的不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稿子来,就更不多了。2001年12月,辽源日报副总编石岩和记者张庆春在东丰县国税局采访中发现,该局局长和办公室主任一行五人到市场查找一个税管员。经了解,是他们为了找一心扑在税收事业上,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省、市、县劳动模范王志财去看病。于是,他俩写出了《“押解”劳模》的稿子来,不仅在报纸显著位置刊发,而且当年还获得了吉林新闻奖。

所谓“眼到”,就是要多加强学习,这与“心到”是相辅相成的。在考虑新闻价值的同时,要多看报、多看书,从别人的报道中,从新闻传播学的书籍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想到问题、想出问题,从悬念中挖掘新闻体裁,写出好新闻。这里看报纸很关键,看报主要是看报纸的版面和一个时期的选题方向,思考别人报道为什么会上,你写的话会怎么写?或者是你上了稿后,编辑修改成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你自己的文章,找出差距不断进步。

所谓“手到”,就是要勤记、勤写。关于勤记是采访方面的,基层业余通讯员采访的多是你的专业或是你熟悉的人,这是好条件但也会带来弊端,就是听不认真、记不齐全,要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才能从中思考、分析问题,写出好角度;关于勤写是写作方面的,基层业余通讯员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三分钟热度”,听完新闻课后回去有冲动写了一两篇传到报社,但没被采用,一下就灰心了。你要记住,要在一个报刊上投稿提高中稿率的第一步是混个“脸”熟,除了有通过熟悉的人去接触编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多学习别人上稿作品的同时,多写多传稿。

所谓的“腿到”,除了到现场,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效,让新闻不要成旧闻,再苦再累,当天的新闻必须要当天写当天发出去。

(三)要有的放矢地投稿

稿件写好后,要根据各个报刊和报纸版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婆家”,做到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使稿件能“门当户对”。比如,比较重大而且时效强的稿件,给一版;纯经济方面的稿件,给二版;党建民生等方面的给三版。稿子选对了婆家,会更加提高命中率。

(四)要会写稿还要会打扮

我曾写了一篇看稿札记,题目是《靠什么吸引编辑》。前苏联著名记者、作家格里巴乔夫在谈写作体会时曾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让编辑看了心里掀起波澜,激奋不已,热泪涌动,能把编辑的视线紧紧吸引在字里行间,使其达到如痴忘情之境。”

作为编辑,每天都看大量的通讯员来稿,但还真是很难看到能令人如痴如醉、动容落泪的稿件。不是编辑“胃口”太高,过分挑剔,而是一些通讯员写的稿件质量确实很一般,吸引不了编辑。那么,靠什么“吸引”编辑呢?一要靠新颖的标题“吸引”编辑;二要靠美丽的“凤头”“吸引”编辑;三要靠别致的结构“吸引”编辑;四要靠稿子规整的页面“吸引”编辑。总之,通讯员写稿要想“吸引”编辑,就要学会打扮自己的稿件,多学一点“化妆”“美容”本领,多准备一些“时装”“发式”,把同样的主题、类似的情节的新闻,好好打扮打扮,让新闻有新意,吸引人,这样才能真正“吸引”编辑。吸引住了编辑,才能让稿子见诸报端,才能呈现在读者面前。

各位朋友,新闻报道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不能有怕写不好、怕不会写的思想。只要多学多写多练,就一定能写出好稿来。相信各位一定能为交通局的新闻报道工作和《辽源日报》的新闻事业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