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带着克文给慈禧太后拜寿,慈禧见到英姿勃发的袁克文喜上眉梢,直夸二公子一表人才,聪明伶俐。问到克文几岁了,克文回答年已十七。慈禧扭头对站在身旁的李莲英说:“李总管,皇族中是否有合适的闺女?你给物色一个。”袁世凯担心慈禧指婚,给自家招惹是非,马上回道:“犬子驽胎之躯,岂敢与金枝玉叶相配?再者,小儿已经订亲,谢老佛爷恩典。”
克文十七岁那年,袁世凯为其谋了个职位,“以荫生授法部员外郎”。按照清廷规定,因祖先的官职和功劳,后辈享有入国子监读书或做官的资格。有一次,法部处理一起命案,克文到东华门大街去会同验尸,由于他不愿意看见尸体难看的样子,就用墨汁把他所戴的眼镜涂黑,糊里糊涂地走了个过场,就算交代了这个差事。他回来以后,大病了一场。
宣统登基后,袁世凯以足疾被罢官。有一天,庆亲王奕劻私下派人向袁世凯报信,说摄政王载沣将采取不利于他的举动,最好赶快躲避一下。袁世凯连夜乘车躲到天津,隐居在英租界利顺德大饭店,并准备逃往日本。时任天津盐运使的张镇芳,悄悄来到利顺德饭店送给袁世凯三十万两银票,劝他不要有别的念头,赶紧回京。他的老部下直隶总督杨士骧,派其子杨毓英送来六万两银子,并安排专车,将袁世凯送回北京。收拾了一番细软,袁世凯迅即携眷离京,回到河南彰德。
袁氏家乡本在项城,袁世凯早就选定了彰德附近的洹上村作为养老居所,主要考虑这里紧靠京汉铁路,向北几十里就是直隶,离自己的老巢保定和京城都比较近。
当时洹上的袁宅刚刚开始修建。袁世凯便带了两个姨太太由北京先到河南辉县暂住。除了北京锡拉胡同的住宅里留有一些人看家以外,袁家大部分家眷避居天津。
袁世凯给克定、克文兄弟写了一封信,命克文辞官回籍,监修园林。克定留驻京城,收集政坛情报。克文自述道:“日随先公营田园,起亭榭,疏池沼,植卉木,饮酒赋诗,极天伦之乐事。”在朱启铃的指导下,袁克文潜心钻研,精心筹划,借鉴江浙南派园林和京城颐和园等北派风格营造“养寿园”。
“养寿园”以养寿堂为主屋,凡三巨楹,周拓广廊,阶前列二奇石,系自太行山移来。楹联集龚定庵诗:“君恩彀向渔樵说,身世无如屠钓宽。”甚为堂皇。谦益堂、五柳草堂辅之。东北为乐静楼,西为红叶馆。更有纳凉厅、澄澹阁、葵心阁、啸竹精舍、杏花村、临洹台、天秀峰、碧峰洞、散珠崖、汇流池、鉴影池、卧波桥等。有垂钓、盖影、滴翠、枕泉、待春、瑶波、泻练、洗心等亭榭。匾额大都为克文书题。
“养寿园”完工落成时,张镇芳带着嗣子张伯驹专程由天津到洹上村道贺。在闵尔昌、陈夔龙、沈祖彦、费树蔚等老部下的陪同下,袁世凯领着众人畅游一番,从此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为表明自己无心问政的心迹,并传达给清廷中枢,袁世凯让克文从天津请来摄影师,拍了一些他在湖中乘小船披蓑戴笠垂钓的照片,在照片背面题写游园诗,分赠京城僚属和友人。其实袁世凯在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他在“养寿园”的“乐静楼”设有电报房,与驻守在京津一带的北洋军各部及各地亲信一直保持着秘密联络。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惊慌失措的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委以内阁总理大臣之职,妄图借助北洋军的力量镇压革命。袁世凯到京赴任时,克文留驻彰德洹上照看家眷,并时常奔走于彰德北京之间。
一次,克文从北京返回彰德,大家一看,他已经剪掉了辫子,全家为之震惊。沈氏和金氏以为他要闹革命了,拉着他的手哭哭啼啼。克文无奈地说:“好啦!好啦!我以后留起来就是啦!”尽管如此,金氏还是放心不下,派人把他看管起来,让他不得随意外出。
就在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为宣统皇帝退位一事讨价还价的时候,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与袁克定暗中密谋,准备切断京汉铁路,反攻北京,一举推翻清廷。
袁世凯得知内情后,深感彰德很不安全,即令克文将家眷全部转移至天津,分别安置在几个住处。金氏和克定妻儿住在德租界,沈氏和克文住在意租界,其余的几位姨太太和子女住在英租界。待北京局势稳定后,袁世凯又指示克文,将天津的家眷分批搬到北京,先住在石大人胡同外务部(今外交部街),之后又迁至铁狮子胡同陆军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