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勰笃学不娶著大作

刘勰笃学不娶著大作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刘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不久,饥饿和病魔便夺去了至爱双亲的性命,自此刘勰成了孤儿。  由于刘勰刻苦学习,十六岁时,就以学识渊博而闻名乡里。为了表明自己笃学不娶的决心,刘勰干脆搬到了附近的一个庙里,与和尚住在了一起。刘勰害怕为了家庭琐事耽误更重要的事情,决定终身不娶,这种选择不是普通人就能够做到的,现在的人看来,除了对他的贡献惊叹不已之外,对他的这种志向也应该怀有崇高的敬意。

  为了做学问而忽略了重视大事的事情,历史上也不少,在外国有牛顿,在中国有刘勰。“笃学”的意思就是刻苦学习,持之以恒,“不娶”就是不结婚、不讨媳妇。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文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为了钻研学问,放弃了成亲拥有家室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刘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那时,朝廷腐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不堪重负,四处逃荒。刘勰的父母体弱多病,当时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看病吃药。不久,饥饿和病魔便夺去了至爱双亲的性命,自此刘勰成了孤儿。吃穿用品全靠好心的邻居救济勉强度日。

  七岁时,刘勰开始自立。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上山砍柴,然后去换取微薄的收入来养活自己。十岁那年,刘勰像往常一样挑着满满一担柴去镇上卖,突然一阵琅琅的读书声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悄悄地走近学堂,头靠在学堂的门板上,侧耳倾听,一直到下课才恋恋不舍地走开。他一边走一边想:“我不是正愁着没钱上学读书吗?这下可好了,只要每天早早起床砍柴,完了可以挑着柴去学堂偷听先生讲课,听完还能卖柴,这样就可以学习、砍柴两不误。”从此,不管天气有多坏,刘勰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砍柴,然后赶忙去学堂听课,听完课再去卖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学堂有人讲课,他也从不松懈。

  由于刘勰刻苦学习,十六岁时,就以学识渊博而闻名乡里。加上他本人干活勤快,乡亲们非常喜欢他。特别是从小看着刘勰长大的邻居刘老汉一家,见刘勰这么有出息,一心要把自己的女儿——与刘勰从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伙伴嫁给他 ,时不时地暗示他快点结婚。刘勰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早就明白刘老汉夫妇的心意,可他心里早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结了婚,那么就必须真正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一大堆的家务活等着他干不说,整个家庭的生活就必须全靠他一个人来负担。这样,自己只能整天为一家人的生存忙碌奔波,哪还会有功夫看书呢?更别谈著书立说了!没办法,刘勰只能装作不明白的样子,和以前一样,不停地干活、看书。刘老汉一家看他丝毫没有求婚的意思,也不好强求。

  随着年龄的增大,村里给刘勰说媒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看中了这位有学识的小伙子。对于这些热心的介绍人,刘勰无可奈何,一再谢绝,但是人们以为他的眼光比较高,便介绍更加优秀的姑娘给他,刘勰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眼看他都二十岁了,在当时已经算是大龄的未婚青年了。为了表明自己笃学不娶的决心,刘勰干脆搬到了附近的一个庙里,与和尚住在了一起。他一面帮和尚干些事,另一面利用庙里清静无扰的环境拼命读书。这样坚持了十几年,他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的文论著作──《文心雕龙》,深为后人推崇。

   简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何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去实现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呢?二十几岁正是人学习的黄金时段,应该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学习。有非常之功的人,往往能够做非常之事,往往能够吃得下比别人更多的苦。刘勰害怕为了家庭琐事耽误更重要的事情,决定终身不娶,这种选择不是普通人就能够做到的,现在的人看来,除了对他的贡献惊叹不已之外,对他的这种志向也应该怀有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