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代民族关系演变与战争诗创作

周代民族关系演变与战争诗创作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周代,在不同时期,周族与殷商旧部及四裔民族之间的关系的消长决定着《诗经》战争诗的创作。西周初年商族及其属族在东方与管、蔡联合叛周,表明周、商关系并未因征服和怀柔而有所缓和。周人民族关系的具体形态和主导思想是《诗经》战争诗产生的背景,也是战争诗素材的来源。西周中叶昭、穆之后,直至厉、宣时代,周族与北方的狁、东方的淮夷的对立关系严重威胁着周的政权。

三、周代民族关系演变与战争诗创作

整个周代,在不同时期,周族与殷商旧部及四裔民族之间的关系的消长决定着《诗经》战争诗的创作。西周初年商族及其属族在东方与管、蔡联合叛周,表明周、商关系并未因征服和怀柔而有所缓和。周人在三监之乱后,始着手建立有效的统治,尤其着重在东方各旧姓居地进行分区控制。姬姓与姜姓的重要成员各有控制一个区域的任务。成周、卫、鲁、晋、燕、齐等,各占战略性的地区。至于各国内部,则以周与殷遗及东方旧族结合为基本原则,对于殷周以外的土著,则一方面以商周融合的势力楔入,另一方面也以“夏政”、“商政”、“戎索”来迁就当地文化。古代以姓族为集群条件的局面,遂因此改观,成为以诸侯相融合的新组合。各分封诸侯间的联系,颇赖祭祀祖先的关系(同姓)与婚姻关系(异姓)。终于在这个秩序的基础上凝结了一个强烈的族群意识,后世的华夏观念,当由周初族群结合而开其端倪[7]。周人民族关系的具体形态和主导思想是《诗经》战争诗产生的背景,也是战争诗素材的来源。《大武》、《大明》、《象》等仪式乐歌为周灭商的纪念性诗篇,而《豳风》中的《东山》、《破斧》则为反映周公东征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