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代民族关系与《诗经》战争诗的演变

周代民族关系与《诗经》战争诗的演变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中的战争诗有两类:第一类是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纪念性仪式乐歌和抒情性诗篇。第二类诗偏重于对战争经过的正面叙述,涉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以叙事为主。考察《诗经》战争诗,应当兼顾以上两类。《诗经》战争诗的创作与演变受周人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影响,从周初到周末,周室民族政策经历了以武力征服为主到文、武并用的转变。本章与同类研究不同,重点寻绎周代历史文化演进中战争诗的阶段性诗体特征及成因。

第五章 周代民族关系与《诗经》战争诗的演变

《诗经》中的战争诗有两类:第一类是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纪念性仪式乐歌和抒情性诗篇。如周初的《大武》、《三象》,《大雅》的《大明》,《豳风》中的《破斧》、《东山》;西周末春秋时诗篇《秦风》中的《无衣》、《小戎》,《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之《伯兮》,《郑风》的《清人》,《王风》中的《扬之水》等。第二类是正面叙述和描写战争的诗篇。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产生于宣王朝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1]。第一类诗中的仪式乐歌侧重于追述周人开国祖先的武功,带有纪念性和仪式化特征,而其中的抒情诗则着重对战争参与者的心理感受进行抒写,以抒情为主。第二类诗偏重于对战争经过的正面叙述,涉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以叙事为主。考察《诗经》战争诗,应当兼顾以上两类。

《诗经》战争诗的创作与演变受周人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影响,从周初到周末,周室民族政策经历了以武力征服为主到文、武并用的转变。两周之际,因为国力日衰,周朝对异族则武备文治尽失。受其影响,《诗》战争诗中对战争的态度、异族的形象、表现战争的方式等,都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战争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主题与诗体特征。本章与同类研究不同,重点寻绎周代历史文化演进中战争诗的阶段性诗体特征及成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