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笔观澜文脉远

正笔观澜文脉远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麓旧有芦江书院,一名观澜书院。说起正笔山上的文昌阁,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观澜书院在正笔山下,面对芦江河。此处河道接近穿山入海口,是芦江河分支的最终汇合之处,水面宽达200米,稍有微风,即波澜涌动,粼粼波光,茫茫水色,遍岸芦苇,几叶轻舟,虽无太湖之浩荡,却可窥洞庭之魂魄,因此文人雅士常登正笔顶以览胜,临芦江畔以观澜,并于此处建芦江书院以讲学。正笔山顶的文昌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拆除。

在柴桥镇北隅有座几十米高的小山丘突兀地立在一片平地之中。至于它的名字,有的人叫它“饭蒸山”,有的人叫它“万景山”。叫它“饭蒸山”的人会对你说,这座山在一片平地中拔地而起,上小下大多像一只蒸饭的“饭蒸”,然后又会津津乐道地给你补充一段“饭蒸蒸馒头,对面犬山吃馒头”的传说作为佐证。而叫它“万景山”的人会对你说,这座山上有文昌阁飞檐凌空,下有芦江河回环呈碧,远眺柴桥镇,乌瓦白墙,屋脊鳞鳞,俯视芦江畔,良田平展,阡陌纵横,加上春雨、秋月、晨雾、夕晖,如此无限风光,万千气象,不就是名副其实的“万景”山吗?

“饭蒸山”也好,“万景山”也罢,都是它的俗名,而它的真正名字叫“正笔山”。《镇海县志·地貌篇》记载:正笔山俗名饭甑山。居镇北0.9公里处,海拔30米,孤山。处石澜桥南,山巅旧有文昌阁,壁有孔子刻像,匾额书“正笔”,取“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之意。东麓旧有芦江书院,一名观澜书院。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样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丘之所以能有这样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并成为柴桥的胜境,是因为在它之上建有文昌阁和观澜书院,还有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刻像。

说起正笔山上的文昌阁,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相传,明朝时,柴桥出了个沃御史,穿山出了个邹太监,在京同朝为官。邹太监是个宦官,就想巴结外臣。有一天,邹太监为了拉拢沃御史,就到东宫悄悄地将皇帝要在上朝时叫大臣倒背《百家姓》的事,告诉了正在教太子读书的沃御史。不料沃御史不但不领情,还骂邹太监专给皇帝出坏主意,事后邹太监越想越气,决计要报复沃御史,但因沃御史为官清正,一时没有办法。后来,邹太监打听到沃家的祖坟在与饭甑山隔河的横山上,此山形如犬状,每天凌晨此狗就到饭甑山来吃刚蒸出来的“馒头”。如盖住山顶,“饭甑”就不能出气,馒头蒸不熟,“狗”就会饿死。于是他就以传播文化为名,奏请皇帝,派人到饭甑山顶上盖了这座文昌阁。沃御史知道家中风水被破坏后很气愤,但是也无计可施。一日听闻邹太监要回乡探亲,为了显示荣华大兴土木,要在回乡的路上造能并排走五匹马的桥和可让马车过去的路。于是沃御史就立即奏请皇帝派人在邹太监必经的五马桥边造一座节孝牌坊。当邹太监耀武扬威地回乡时,见到牌坊上的圣旨石,只得灰溜溜地下马叩拜,被狠狠地杀了威风。从此两人的怨仇越结越深,最后落得个“死御史智斩活太监”的两败俱伤的结局(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波北仑卷》)。斯人已逝,文昌阁却从此屹立在饭甑山上,成为柴桥文化的象征,山也因此有了“正笔”之美称。直到解放初,这里的儿童在入学前还由家长领至山上,向孔圣人顶礼膜拜,以求一丝灵气。

观澜书院在正笔山下,面对芦江河。此处河道接近穿山入海口,是芦江河分支的最终汇合之处,水面宽达200米,稍有微风,即波澜涌动,粼粼波光,茫茫水色,遍岸芦苇,几叶轻舟,虽无太湖之浩荡,却可窥洞庭之魂魄,因此文人雅士常登正笔顶以览胜,临芦江畔以观澜,并于此处建芦江书院以讲学。乾隆五十八年(1793),乡人杨人模、石斡、郑修璇等募金改建。书院以教授科举八股文为中心工作,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有许多学子到这里钻研交流。嘉庆二年(1797),浙江学政阮元莅临书院视察,见书院内文风兴盛,书籍满壁,欣然题写“浙东邹鲁”的匾额予以表彰,并为书斋题名“积书堂”。此后,书院名声更为响亮,各地学子纷纷来书院学习交流,面对书院前波澜壮阔的滔滔芦江,兴趣盎然,遂将书院改称为观澜书院。说起与杨人模、石斡共同发起改建书院的郑修璇,长辈口中还流传着一段关于他的趣话。据说郑修璇年少时聪明过人,一日到柴桥财神殿寻找爷爷,一群文坛长者正在天井中边晒太阳边吟诗作对。其中一个秀才见少年伶俐可爱,欲考考他的文采,就随口说出上联“昼坐财神殿”,郑修璇即不假思索地应以“暮登天子堂”的下联,众人皆惊其不凡。后来郑修璇果然考中举人。

万景山

观澜书院后经乡人不断修缮,至清末,有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房子,前进三间为门房,中间一间辟为大门,门前两旁设置石凳,迎门为六扇堂门,学子从堂门两旁进入两进房屋之间的明堂。明堂约有70平方米,上面铺红石板,整齐干净,天井内有花坛,种植天竺葵,东西两边两棵老桂树,与书院一起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两旁有厢房可通后进,以免下雨天走湿路。后进是三间二弄楼房,中堂两边是书房,东西为弄堂。中堂内原竖有一块石碑,为观澜书院碑记。最后面是一圈粉壁乌瓦的闭合围墙,与屋墙相连形成一个小天井。

光绪末年,西学东渐,一些有识之士,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纷纷提出“维新”“变革”的主张,探索“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道路,柴桥籍的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便跟随历史潮流回到家乡,与曹赞辰、郑允中等有识之士创办新式学校,1912年以观澜书院田产屋宇变卖,在柴桥公输殿观音阁东建造形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新式校舍,开办芦渎高级公堂(即现柴桥镇中心小学前身),进行新式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又借助芦渎(柴小)的“血缘关系”,建立了柴桥中学、芦渎中学、芦江书院与柴桥实验学校,使观澜书院的文脉得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延续。而观澜书院的房屋最后由柴桥宁远堂的芦江胡氏后裔——饱读诗书的讷庵先生居住,以自己对国学的孜孜追求,捍卫着儒学教育的神圣殿堂,直到房子成为江南油厂的厂房

正笔山顶的文昌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拆除。电视刚普及时政府在遗址上建成镇电视转播站,转播站旁是一个个伞状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山脚下建起了邮电大楼,楼顶耸立着无线通信的高大铁塔。它们直插苍穹,无比雄伟,好像在骄傲地对人们说:“现代文明已经继承和替代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柴桥镇正同世界一起走向更新的文明社会。”

现在万景山建设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民生工程,不久的将来,葱茏的万景山和山脚下的几十亩土地将建成融景观与休闲于一体的万景山公园。公园中将会展示我国光电源之父胡西园、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念的郑友揆、最早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虞和钦、最早制成国产香精的曹莘耕以及王阳元院士、李志坚院士等乡贤的事迹。今后还拟在山顶新建文昌阁,山脚下的广场将矗立起钟观光先生的雕像,向人们展示芦江的悠长文脉,让家乡后人知道自己肩负的道义和责任。于是,我再次仰望正笔山上新建的胡焦琴烈士纪念亭,自问:祖国的文明、繁荣和富强,不正是千千万万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所期盼的吗?

注:本文参考了胡洁先生所写的关于观澜书院的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