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服上的千蝶之舞

汉服上的千蝶之舞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她创建的乐天创意周末集市已成为景德镇旅游的一个亮点。2013年10月的一天傍晚,这天是星期五,照例,晚上七点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大院内有一场乐天陶社驻场艺术家的艺术讲座,这样的周末讲座已持续多年了。祖父郑德坤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考古学。

郑祎,1963年出生于英国剑桥,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雕塑硕士。1995年成为香港乐天陶社掌门人。2000年后,陆续在上海、北京、景德镇创办多家乐天陶社。她创建的乐天创意周末集市已成为景德镇旅游的一个亮点。

2013年10月的一天傍晚,这天是星期五,照例,晚上七点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大院内有一场乐天陶社驻场艺术家的艺术讲座,这样的周末讲座已持续多年了。讲座是免费的,听的人会很多,大多是学习陶艺的学生,也有景德镇当地的手艺人,来晚了没有座位。我六点半进场时,座位就已经满了,我只好到外面的工作间借了一把小椅子靠边坐下,讲堂四周,还有一些站着的人群,其中有不少老外。

演讲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小松诚,他已经是多次来到景德镇,此次带着他的研究生正在乐天陶社驻场,进行创作。白天时,我去看了他的学生松山优树的陶艺展,各种花器的小型组合,造型现代,色泽古朴,或挂墙上,或置案头,里面插上几枝田间野草野花,别有一番风味。那种审美风格,让人联想起日本民族的姓氏:松山、田间、野泽、小山……有点忧郁的淡然,很超脱安静的美。

※上图/郑袆作品“蝴蝶衣”

※左图/“蝴蝶衣”局部

※上图/乐天陶社的无烟柴窑

※上左图/作品出窑了(乐天陶社)

※上右图/乐天周末集市一角

小松诚那天演讲主题是关于艺术设计的理念。讲座快结束时,我给郑祎的助手尹一打了电话,约好了待会在乐天咖啡屋碰面。

郑祎是我这本书需要采访的主要人物,她去香港了还得过几天回来。我本来也不打算一开始就直接采访她,对于她,应当先了解与她相关的外围环境和人物,才能更好地了解她目前在景德镇所做的一切吧。那两天,我白天以参观者的身份在乐天教育中心闲逛,与中心的志愿者聊天,看几位来自美国西弗吉亚大学的艺术家在工作台上忙碌,并因此知道了周末有小松诚的讲座。

据我所知,郑祎不光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陶艺家,更是一位热心于陶瓷事业的社会活动家。这后一种身份,对景德镇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从2005年景德镇乐天陶社开办以来,她使这座古老城市的一角发生了不少变化,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就必然会提到郑祎和她的乐天陶社。

那晚讲座结束后,我跟着散场的人群沿着雕塑瓷厂的中心主道走,白天很热闹的街面,现在关门闭户,到处显得黑黢黢的,但是前来听课的年轻人或步行或开车或骑摩托离开时,相互间兴奋地交谈和告别的话语,为这个清凉的夜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乐天咖啡屋外面的桌旁,已经坐着几位金发碧眼的姑娘,她们也是刚听讲座回来,在此一聚聊天;乐天咖啡屋是中外陶艺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地方不大,与乐天陶社的展厅、画廊、作坊连成一片,郑祎自己的工作间也在这里。外面的大院子,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著名的“乐天周末创意集市”。几年前我第一次到集市买过一套学生们做的酒具,后来被我作为礼品送给了一位四川的朋友,让他至今爱不释手。我还买过一些我喜欢的案头小件,现在这些作品的作者都开了自己的小店了。

稍等一会,尹一从教育中心那边忙完后过来了,我知道他可能很年轻,只是没想到这么年轻。

尹一是黑龙江牡丹江市人,1989年出生。2009年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设计专业,2011年在校期间,作为当年乐天创意大集市助兴活动中的摇滚乐演唱会主唱歌手,此后成为乐天陶社设计室志愿者。2013年毕业后成为郑祎的助手。

尹一说,正是在乐天陶社的工作,才让他真正喜欢上了陶瓷艺术。当年他考景德镇陶院是被动的,上大学后也不是个认真的学生,幸运的是大学期间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因为摇滚乐而认识了郑祎,进而认识了乐天陶社,也懂得了真正的陶瓷艺术所应追寻的精神实质。

郑祎也喜欢摇滚?

可喜欢了。她会像我们年轻人一样投入。和我们在一起玩摇滚乐时,你真想象不出她的年龄。我们和她在一起没有一点距离感。尹一说。

尹一还提到郑祎和他们聊起小时候与陶瓷有关的趣事。那会儿,郑祎的父亲从剑桥毕业后,因继承家族产业赴港从事调味品生产事业,工厂的院里有一排排的酱油大缸,那些大缸比她人还高,她和哥哥就在这些大瓷缸四周跑来跑去捉迷藏。那时她没有想到,长大后,居然会与陶瓷结缘。

其实,郑祎与陶瓷的接触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幼年阶段。

1963年,郑祎出生于英国剑桥。祖父郑德坤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考古学。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便是其祖父在上世纪70年代回到香港后发起创建的。而郑祎的祖母,则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才女,也是艺术家。她平常见孩子们没事了,就取来一大块泥巴,让孩子们捏小人儿小动物玩。这种游戏一直持续到郑祎少年阶段。每逢寒暑假,郑祎会回到英国剑桥祖父母身边,和两位老人在一起的生活让童年的郑祎倍感快乐。郑祎也喜欢祖父书房里摆放的美丽瓷器古董。

不过年少时,郑祎的理想是做一名兽医,因此,1980年她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动物学。但在选修了几门艺术课程以后,她的艺术基因被激发出来,她决定同时攻读绘画学专业。在获得双学士学位后,她于1986年进入旧金山艺术大学攻读雕塑硕士。

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特立独行。21岁时,正在读大学的郑祎曾独自背着沉重的行囊,靠着每日50美元的生活费,游遍了整个欧洲。在全部行程中,她住的是青年旅社,吃的是简单的食物,有时靠打工为自己赚取下一程的路费。读硕时,她也是一名思维活跃,行动力很强的学生。大学里有一位教授现代艺术课程的老师艺术观念很前卫,当郑祎惊讶地发现老师居然在办公室使用刚刚被美国军方放开的网络时,就决定做了他的研究助理,帮助老师梳理资料,同时用了大量时间阅读有关行为艺术、概念艺术的书籍,打下了坚实的现代艺术理论基础,并成为最早在美国大学里接触到网络的一批人。在世界大多数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时,郑祎己学会利用网络联系艺术家,聊艺术,集合起来搞行为艺术,她觉得特别便捷有趣。

毕业后,郑祎在美国加州Pacific Grove Art Center当了一段行政助理,又在美国加州圣荷西艺术馆工作了一年。工作之余,她也经常到附近的社区学校学习陶艺,并与一群年轻的陶艺家成为朋友。由于外祖父的家族包括自己的母亲都是艺术品收藏家,她从小在家就见多了那些雍容华贵的中国古代官窑瓷瓶,而加州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与那些官窑瓷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充满个性的创意让郑祎一见倾心。在美国期间,一位著名艺术家的讲座也给了她很大的影响,这位艺术家的观点很独特,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在手工艺的边缘”,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茫然中的郑祎有了开悟的感觉:陶艺是人类最原始的手工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如何把这些最原始的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变成最前卫的艺术作品,不正是自己要追寻的方向吗?

上帝真的很看顾她,让她可以有很多种生命的活法。

在外人看来,郑祎,一位名门之后,一位有钱有才华的香港女子,一位培育了二子一女的幸运母亲,一位与音乐家丈夫琴瑟和鸣的幸福妻子,每一个单项,都足以让她安逸地生活,都可让一般人羡慕不已。

她却选择了最需要生命浪漫和勇气的陶瓷艺术创业,虽然这会是一场生命的马拉松,太需要耐力、自信和才情。如果意志薄弱,肯定半途而返。

最终她让生命的奢华,成为绽放在汉服上的千万只蝴蝶之舞。

郑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取得绘画学和动物学两个学士学位后,又在旧金山Academy of Art College学习木雕工艺,并于1988年获雕塑硕士学位。受英美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她,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踯躅,但她渐渐明白,最朴实的泥土,就是创意的源泉,而中国文化,则是她剪不断的根。也许是祖母在她幼年的心上种植下的种子,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她最终放弃木雕,选择了陶艺,在她看来,后者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美国加州圣荷西艺术馆工作一年后,郑祎回国加盟香港乐天陶社,这是一个为香港陶艺家和热爱陶艺的人士提供欣赏及制作陶艺的艺术空间。最初的乐天陶社只是一个位于简陋地下库中的工作室,由英国学习陶艺回港的艺术家Mak Yee Fun于1985年创建,营业执照上对工作室的介绍也极为简单:“陶艺教育、陶艺推广和制陶。”郑祎回港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那里教兴趣课。1995年,Mak Yee Fun决定跟丈夫一起退休回英国,乐天陶社面临倒闭,这时,郑祎决定接手,开始执掌香港乐天陶社。也许,除了继承祖父母的艺术基因,她也承继了父母的经商天分,乐天陶社在她的带领下,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香港乃至全中国最大、最活跃的陶艺中心。乐天陶社最初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广陶艺教育,通过香港教育署牵线,让中学老师来此接受培训。陶社刚创建时,全港几乎没有陶艺工作室,只有20家学校提供陶瓷艺术课程,从业者也很少。而如今,香港六七百家中小学中有五百多家拥有了陶艺课程。这其中,乐天陶社功不可没。著名歌手梁咏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等香港名流都曾经在乐天陶社学习过。

从2000年起,郑祎陆续在上海、景德镇、北京开办了乐天陶社。

2000年,带着“在内地开一家中国数一数二的陶艺工作室”的梦想,她首先将乐天陶社带到上海,并落户于闹中取静的市中心创意集聚区泰康路田子坊。在泰康路220号一幢显眼的红楼中,郑祎曾与同一条街的画家陈逸飞、导演尔冬升等知名艺术家为邻。但是在十年时间里,田子坊的房租涨了40倍,房租问题倒逼下,促使郑祎下决心以800万在上海市中心购置了一座独栋小楼,使上海成为乐天陶社的总部。由于工作的中心从香港转移到了内地,郑祎和身为音乐家的美国丈夫举家迁到了上海。17岁的大儿子正在美国念书,二儿子和小女儿则在上海的国际学校就读。

2005年,郑祎在江西景德镇创办了中国内地的第二家乐天陶社。从一开始,这里就带有郑祎特色的国际化视野。她邀请英国陶艺家安田猛先生担任乐天陶社艺术总监,将当地的老式厂房改建成乐天陶社的基地,从世界各国邀请陶艺大师来此驻场。短短两年半,这里成为全球陶艺家的胜地,每年驻场艺术家达到200余人。

2007年夏天,坐落在古老胡同——南锣鼓巷里的北京乐天陶社专卖店开张,生意极佳。用郑祎的话来说,全国各地想买好陶艺品的人,懂得欣赏陶艺的人,到了那里都会如获至宝。“常常是某个客人一出手,半个铺子就空了”。不过,有件事可以看出郑祎的精明能干,那就是不久前她在乐天陶社的隔壁又买下一间屋,这样就不怕北京房价涨了,“将来乐天陶社要给房东交多少钱,我就从隔壁收多少租”。她的本意并非地产投资,只是希望有助于乐天陶社的发展。

四地之中,香港、上海和北京的乐天陶社都能盈利,这在由艺术家运营的工作室中纯属罕见,可见郑祎的经营能力。说起经商,郑祎母亲家族可谓不一般。郑祎的外祖父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舅舅张仲宪则在赴港创业后,成为名震海内外的古董商和艺术品收藏家。母亲张永珍的名字更为大陆收藏界熟知:作为香港知名的商界巾帼,她曾将价逾4000万港元的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引起业界轰动。有人以为郑祎成为陶艺家是受到母亲的影响。但郑祎却说,在艺术方面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非身为商人的母亲,而是她的祖父母。不过,她与母亲最相似的地方就是敢作敢为。

所以,郑祎骨子里不是商人,她的祖父和父亲其实都是文人出身,父亲是因为继承家族产业才不得不经商的。郑祎很崇拜她的祖父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她很怀念小时候,祖父一有空就带一群小孩子去博物馆的时光。祖母爱好陶艺,一看孩子们闲着没有事情做,就说:来,拿块泥巴去玩吧。他们也会让郑祎从小读《红楼梦》,看艺术电影。父亲虽然经商,但依旧热爱文化,每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都一定会放几首古典音乐。大多数的古典音乐,郑祎都是从那个时候知道的。

这样的生长环境,郑祎身上的浪漫气质就可以理解了,也能理解她何以会将那三家乐天陶社盈利的大部分,转而投入规模最大的景德镇乐天陶社,在她看来,人生如果单单赚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她有自己更宏伟的梦想。就像汉服上的千蝶之舞,那些蝴蝶看似纤小柔弱,集合起来的梦想却连接着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未来,美丽而壮观。

景德镇乐天陶社的开办,是郑祎生命中的大手笔。从2005年开始运作至今,它已成为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平台,成为这座城市年轻陶艺工作者发展和依托的平台。为此,郑祎付出了太多,收获的,是这座城市开始因为一些新的名词和年轻人的创造而充满希望。

郑祎出生英国剑桥,在中国香港长大,又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她的身份和她的文化背景一样也十分多元:陶艺文化推广人,企业经营者,艺术家,创意力召集者。我在景德镇的采访过程中,郑祎和乐天陶社被提到的频率非常高。她为乐天陶社宣传册撰写的前言中提到乐天陶社代表的精神是:重视教育、强调创造、助人为乐、热衷慈善。说实在的,很多国内的企业文化阐述中都可以看到比这更漂亮的句子,但大多仅仅用于宣传。而我在景德镇结识的所有年轻人对于郑祎和乐天陶社的描述,几乎都是敬佩与感恩,没有乐天,他们的生命很可能会是另一种状态。

对于郑祎来说,最初的梦想是朦胧的。

1997年,郑祎第一次到景德镇时,就爱上了这里。拥有1700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至今仍保留着令世界所有产瓷区羡慕不已的手工制瓷工艺,郑祎感到非常震撼。2003年,郑祎在美国圣地亚哥参加一个艺术展览时,认识了英籍日裔现代陶艺家安田猛。当年秋天,两人共同游历了景德镇,就住在李见深刚刚创建的三宝陶艺术村。那次景德镇之旅,让郑祎有了更加清晰的想法:在景德镇建立一个国际工作室,让外国艺术家能够长住景德镇,不仅有地方安静地工作,还可与当地艺术家和工匠直接交流。这就是景德镇乐天陶社建立的初衷。她希望安田猛先生能够协助地在景德镇运营乐天陶社。当时的安田猛已经年过六十,刚刚辞去大学教授一职的他曾承诺妻子要一起好好享受退休后的生活,但景德镇同样也深深吸引了安田猛,他接受了郑祎的邀请,向妻子申请了三年“延期”,成为景德镇乐天陶社的艺术总监。

在选址上,郑祎和安田猛达成共识,这个中心,一定要深入景德镇制瓷产业链中心,才能真正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2005年5月,乐天陶社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内落户。

当时这是一片看上去又老又破的厂区,却位于市区中心,厂区那些大大小小不起眼的旧房屋里,隐藏着很多景德镇当地工匠和艺术家的各类作坊。乐天陶社建在这里,交通方便,人们交流方便,可谓是上应天机,下接地气。

艺术家驻场计划是景德镇乐天陶社最早开辟,也是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对于外国艺术家,乐天陶社每周的收费标准是人民币2400元。虽然贵了点,但因为乐天提供的服务方便周全,所以依然吸引了大量国外艺术家前来。在这里,驻场艺术家可以享受到24小时开放的全空调工作室,其中釉房、拉坯机、工作台、工具、作品架一应俱全,乐天也提供住宿、无线网络、每日的中晚餐以及翻译等服务。最重要的是,景德镇分工细致的陶瓷匠人对艺术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练泥、拉坯、雕塑、翻模到青花、粉彩、新彩各类画工,艺术家可以在这里找到拥有各种技术的能工巧匠,这在别的产瓷区是无法实现的。

除了国外艺术家,郑祎也邀请作品有着独特风格的学院毕业生成为驻场艺术家。每年她会通过景德镇陶院毕业生作品展览,挑选一至两位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学生,所有驻场费用由乐天陶社承担。在一年的驻场时间里,这些年轻人可以在乐天的环境里学习不同的创作技法,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上乐天完备而自由的创作空间,尽情地挥洒灵感的火花。一年结束时,乐天陶社将为他们举办一次隆重的作品展览。

对于年轻人来说,乐天实行的志愿者计划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通过乐天的工作平台,他们在国际化的交流中可以接受到不同的艺术创作理念,对待在乐天陶社服务的年轻人,郑祎总是强调自我革新的必要性,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参观过乐天的设计工作室,里面有电窑、柴窑、苏打窑、煤气窑,可以尝试各式窑种的不同烧法。为了让乐天陶社的工作平台更加完备,郑祎往往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热衷于试验,也很乐于分享试验结果给前来求教的年轻人,她希望年轻人们能够了解更多的新技术,并且有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技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功能齐全的工作空间,整齐划一的整理方法,各种细节都显示出郑祎非常西化的管理理念。

当郑祎开始在乐天实施最初的梦想时,就没有打算让梦想止于起步。

梦想与生存并行的命题,一直是年轻人的困扰。郑祎在对乐天陶社的掌管中很好地平衡了这个关系。她还将这一经验运用到对年轻人的帮助中,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很多人看来难以两全的命题前不再局促。

2008年夏天,在当时的艺术总监安田猛先生的帮助下,组织创意市集的工作开始有序有规律地展开。为了确保创意市集的高品质和创新度,郑祎对于想要进入创意市集的年轻人十分严格,每一次的甄选都由她亲自完成。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被个人好恶所左右,而是建立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类系统上。这个系统可以简单归纳为:候选人名单被分为A、B、C三区。A区为免选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年轻人通常长时间不会被替换,因为他们的作品总能带给郑祎不断的惊喜,所以最值得被信赖;C区为常换常新区,这个区域的名单每个月都会发生变动,如果他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新变化,郑祎就希望他们能够停下来沉淀一下,把机会暂时交给那些能够看到进步的艺术家;B区则处在两者之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便也有了进步的动力。

2007年创意集市第一次尝试举办时,只有17人报名。而现在乐天周末创意集市已经是景德镇旅游的一个亮点,并且带动了其他创意集市的出现。虽然摊位费只需交纳一点点,而且乐天陶社还免费提供遮阳伞,却不是那么容易能申请到。每月申请人数大约有三百来人,只有一百多人可以获得通过,通过的标准仅仅是看你的作品有没有新鲜创意。乐天集市的作用不仅在于展示和交流,还在于为年轻人提供了作品商品化的机会。除了普通游客,很多采购商现在都会慕名前去采购。给年轻人提供创意市集这样一个平台,首先是因为郑祎想让市场给他们一个判断。同样身为艺术家的郑祎明白,能够用手上的技艺赚取生活费,对做艺术的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其次她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无论是艺术家之间,还是艺术家与受众之间都能借由这个场合更好地完成共享互助。

从最早创立的艺术家工作室,到后来建立的设计工作室,再到最近几年开放的画廊、咖啡店和教育中心,乐天的规模在不断壮大中。郑祎却并不留人,只要员工和驻地艺术家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她就鼓励他们自行创业并把机会让给新人。最早从乐天走出的李立波,就是其中的典型。李立波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毕业后,本来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但是对于教学体制的质疑,让她在一年之后就中途辍学了。随后她回到景德镇,在乐天陶社谋得一份管理艺术家驻场工作室的职位,这份工作让她得以接触到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她认为比刻板的教育体制更能吸引她。对于李立波这样自我意识很早就得到觉醒的年轻人,乐天陶社是很好的自由场地。后来她曾谈到自己人生经历中影响最深刻的,是在乐天的三年。那三年间她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白天工作结束后,晚上便可以利用工作室继续自己的创作。每天都充满了创作激情,常常工作到夜里12点。她的英文能力也由于常和外国艺术家交流,得到迅速提升。这些都为她后来能够到美国学习并担任教课老师奠定了基础。正是在乐天,李立波遇到了自己后来的美国导师。这个在中国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学生,却得到了洋伯乐的赏识。一个附带全额奖学金的留学机会摆在了她的面前。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她以全新的视角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和创造,现在是景德镇年青一代陶艺家中的佼佼者。

目前,景德镇乐天陶社也已成为国内外很多大学的陶艺教育基地,每年,南京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日本武藏野大学等大学的老师都会带着他们的学生入驻,郑祎希望将景德镇乐天陶社办成一个中心和亮点,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聚拢过来。她盘算着买下当地另一所老厂房,改建成一个国际陶艺学习交流中心,只收取少量租金,从而吸引世界各地大学陶艺系的学生来景德镇参观实践。对于当地的工厂,这是复兴大计,对于陶艺新人,亦是很好的交流平台。而更多连串的复兴计划还在郑祎的心中酝酿。

我与郑祎最初是在网上联络,以后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与尹一交谈过后的第二天,她刚从香港回来,在她的工作间,她一边吃早饭一边与我聊。其间谈起她在法国时,每天早上要花很长的时间应对法国主人一家从大人到小孩子的种种礼节,问候加上一个个的拥抱,郑祎很形象地比画着:哎呀,你们不知道,得花上好半天才能结束!工作间的年轻人听了都笑了起来,她也开心地哈哈大笑。她看上去是一个天真可爱没有丝毫城府的女人,不过一谈到不久前一些年轻人自建的窑炉遭到城管强行拆除的事件,她立马义愤填膺:“年轻人建一个窑炉多不容易,说拆就拆,那不是要了他们的命!”我已经听尹一说过,郑祎为这事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到处协调,最后才获得妥善解决,为一些年轻人的创业解决了大难题。这种古道热肠的事,她做过好多回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但如果再次遇到令她气愤的事情,她依旧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哪怕事不关己,也要争个水落石出。第二次见面,是我那几天在乐天陶社约好采访一些年轻人,有一次在工作间听见玻璃窗被敲得咚咚响,回头一望,系着工作围裙的郑祎隔着窗向我笑着热情地打招呼。第三次见面,是几天后的景德镇国际瓷博会期间。每年一次的瓷博会,对年轻的陶瓷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机会,乐天陶社为此组织了不少活动。那几天,乐天创意集市有摇滚乐演唱会,有拉坯比赛,有最佳创意生活器皿评选。郑祎还亲自参加了拉坯比赛:看谁的坯拉得最高。获胜者是一个叫九烧的年轻人组合,奖品是由郑祎私人提供的一台进口的拉坯机。九烧工作室是三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孙翊朔、于秉右和雷鸣于2012年9月在湘湖槐树下村成立的,12月时又吸收了女孩KEN加入。他们合作建了一座倒焰高效无烟柴窑和一座横焰苏打柴窑,研究学习以柴烧为基础的各种烧成表现方式,坚持所有作品全流程都由个人亲自完成。对这几个刚刚打拼天下的年轻人来说,一台进口的拉坯机价格不菲,所以那天我见他们将奖品放在乐天集市的展位上,高兴得合不拢嘴。

瓷博会那些天我只是远远地看着郑祎忙上忙下,虽然我知道过几天她就要离开景德镇去香港,可能就没有时间再采访她了,但我依然不忍心占用她更多的时间。她要做的事太多了,乐天陶社的各类活动她要亲自安排,自己还要准备即将在香港举办的陶瓷作品展。我希望她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她的成功和努力,会为景德镇一大批正在奋斗的年轻艺术家带来新的机遇。

其实,在好几年前,我就见过郑祎的作品。那时我刚来景德镇不久,在雕塑瓷厂的一个院子里,我看见几张从未见过的青花桌。桌面和桌凳,用青花绘着非常豪放的动物图案,无序中透出一种有序的美,让我眼睛一亮。夸张的马头,活泼的大眼鱼,一直留在我的印象中。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出自郑祎之手。郑祎的手绘青花作品,不仅大气,而且看上去充满激情,感觉就像她自己,热情,奔放,不拘小节。不过,她的另一组系列作品才真正展现出她的内心世界。

在乐天陶社的展厅里,我欣赏着郑祎创作的著名的“蝴蝶衣”。而此时,她的另一组系列“蝴蝶衣”——“福系列”正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展出。

汉服,雍容宽和飘逸,如中国传统文化,变化万千,包容万象。蝴蝶,是动物世界的奇迹,从小小青虫到吐丝结蛹,经历了多次生命的裂变,最后才惊天动地,破蛹化蝶,为世界献上极致的美丽。郑祎将景德镇工匠们手工捏制的千万只白色瓷蝴蝶绣缀在一件件汉服上,奇妙的创意产生了令人惊讶的美。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1世纪的舞台上,一位现代女子踩着大风歌的节奏在翩翩起舞,刘邦的野心,是安邦定国夺得天下,她的野心很小,只想为中国传统陶瓷的创新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想做一个中国现代陶艺文化的热忱推手。但汉代开国皇帝强悍的诗风,却正合了这位女子的心意:窑火灿烂,吾意已决,大风起兮,汉服飞扬……

景德镇,将会是她心灵最后的故乡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