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凌源有这么一个人,他叫于广富,出身贫寒,孝顺父母,家庭融洽。兄弟五个,他是家里唯一的读书之人,并学有所成——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可以说是前程似锦。因为他的存在,使中国广大的玉米产区的农民填饱了肚子,有了余粮。第二天上午,他们用试管采集了许多谷子花粉,夜里给莠子授上粉,套上套袋,只等莠子不负众望,能够早日“十月怀胎”。

凌源有这么一个人,他叫于广富,出身贫寒,孝顺父母,家庭融洽。兄弟五个,他是家里唯一的读书之人,并学有所成——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可以说是前程似锦。但当他看到那么多家乡父老被饿死,那么多的土地打不出粮时,便毅然离开人人向往的北京城,还有当时被誉为“塞外好江南”的内蒙古,返回家乡,立志让现有的土地打出更多的粮食。

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奋斗在农业第一线,没有离开家乡半步,尽管道路艰难曲折,但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终于干出一番大事业,以致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30多年时间里,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他让“莠子变成了谷子”;他引进并繁育的“辽双558”产量高,纯度大,细棒变粗棒,短棒变长棒,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国形成一种“北种南移”的壮观景象!“二五三高粱”虽然其貌不扬,吃起来涩巴,但经与当地青高粱有性杂交成功,成了百姓熬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救命粮。他偕同农业同行们三下海南育种,间接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因为他的存在,使中国广大的玉米产区的农民填饱了肚子,有了余粮。

农业专家于广富

一时间,报纸上出现了他的名字,广播里听到了他的声音。周总理说:他是奋斗在农业第一线的有为青年;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接见他,各大媒体争先报道;时任国家农业部沙风部长说:农业如果和这里一样搞,辽宁省的粮食没处放;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为了支持他搞实验,说:你就是失败一百次,我也支持你!时任朝阳军分区司令员王吉道说:这才是朝阳地区的教授;一些农业专家、学者由开始时的吃惊、猜妒、不服,到由衷地伸出大拇指;老百姓说:活了一辈子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庄稼、这么能干的人,时任辽宁省省长的李长春同志曾经微服私访到他家,鼓励他为民造福。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的那双手的确解决了许多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人类的发展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在如今这个不知吃什么好的时代,回顾历史上为温饱而奋斗的人物,有人会认为有些过时,那就错了,那是忘本的表现。自然的发展有其规律性,更有其偶然性,谁也不能保证生活会永远美好下去。人类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光辉灿烂,也有很多饥馑相残、易子而食的时代产生。像本文中的人物,2003年已经故去,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发不出一点声音,这是不应该的。历史可以草率和疏忽,但人的良心不可泯灭,我们应该记住这样的人,讴歌这样的人。是这样的人让许多生命延续下来,并为今天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让后人们体验到什么是衣食无忧的幸福。但我们在幸福之余一定不能忘记这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记住那些曾经为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而艰苦奋斗、奉献终生的人们。在大力发展“三农”建设的今天,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37年于广富出生在凌源宋杖子,三年自然灾害那阵儿,他在承德农业学校读书,毕业后响应号召去支援边区,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农校任教,后来又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进修,无论他在草原,还是在学校,远离家乡的他始终都没有体会到挨饿是什么滋味,(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20多个省区中唯一没有遭灾的省区,国家副总理乌兰夫曾经把受灾严重地方的孩子送往那里。)近乎封闭的优越学习环境使他看不到一具饿倒的尸体。终于,在他护送到北京看病的父亲回家的时候,可怕的现状让他目瞪口呆,他万没想到一个农业大国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承载的却是一具具饿殍。他感到一座座新坟泛着泥土的气息在嘲笑他,他为自己在象牙塔里编织美好生活而感到羞愧。于是,关于前程的梦破灭了,他生平第一次真正流出伤心的泪水。于是,他拒绝留北京的工作安排——返回内蒙古巴彦农校;又从内蒙古搁置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辽宁省凌源县宋杖子。他决意带着自己的所学回到农村,回到家乡的土地上,回到实践中去。立志让土地多打粮,让家乡父老以至全国的百姓不再挨饿。

起初没有人相信他会让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土地能多打出粮食,更没有人相信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娃能解决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甚至人们从他的返乡中看到他的美好前程破灭了,有人私下里说:如果兔子能驾辕,还要大骡子大马干什么?!他为了争取八亩地的试验田求爷爷告奶奶,可得到的是冷遇和非议。为此,他苦闷、彷徨,他甚至后悔了自己的选择。于是,他抚摸着一棵棵羸弱的庄稼,欲哭无泪。也许是他的诚心感动天地,他终于争取下来八亩地做试验田。科学试验开始了,于广富首先借农闲时间,全国各地区跑,目的是选取良种,回来比对着种,看哪一种品种更适合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然后择优选用,向广大农民推广。可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太大,使他的选种试验险些宣告失败。选种、育种、试种的漫长过程,两年之后,终于见到了成效,看到同样多的土地收获的粮食却比以往多得多,得到实惠的农民笑了。

“莠子变谷子”这难以想象的实验难题成了打破传统观念的奇迹,震惊了这块土地,震惊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更让辽宁农业科技界感到振聋发聩。

莠子,即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耐旱、耐寒、结实、抗倒伏、存活率高,长得和谷子非常相似,莠子的存在,既影响谷子产量,又耗费大量人力。由此,他产生奇想,如果把谷子的花粉作为父本,授给莠子,莠子会不会变成谷子呢?于是,他和徒弟们昼夜轮流看守,每人两小时,观察莠子到底什么时候开花,而谷子的花期恰恰是辽西地区最炎热的三伏天,二者的花期必须一致。

经过多年的寒来暑往,观察试验,工夫不负有心人,一天后半夜二三点钟,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莠子花终于在人们的热望中开放了,真是“昙花一现”,借助手电筒的光束,只见那小小的、嫩黄的莠子花一朵连一朵竞相开放,此时此刻,有谁不为大自然中那神奇而伟大的动态生命之美而激动不已呢?人们屏住呼吸,紧张而兴奋到了极点,唯恐那怦怦的心跳声,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刻,把天使般的小花吓跑,就这样,人们目不转睛地一直盯到四五点钟,莠子花期结束,那张扬的生命只有二三小时,身高42公分。初战大捷,师徒欢呼雀跃。第二天上午,他们用试管采集了许多谷子花粉,夜里给莠子授上粉,套上套袋,只等莠子不负众望,能够早日“十月怀胎”。因为他们心里也没底,如果成功不了,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然而,于广富向来是一个只要认准的事就会义无反顾干到底的男人,当然,不是盲目的蛮干,而是本着务实的精神和丰富的智慧去创造奇迹,结果,奇迹真的出现了!

瞧,金黄色的谷子地里,那趾高气扬的莠子们终于低下了那高昂的头,变成谦虚而诚实的谷子,有的是双穗谷子,甚至是三穗谷子。实验成功后,因是继“大寨一号”以后,所以定名为“欺天一号”。谷子产量很高,从此,全面推广种植,远到建平、喀左、内蒙古等地广泛种植。

由此,于广富成了名人、奇人、神人。于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农业部长来了,专家学者来了,报社记者来了,五湖四海的农业干部来了,同时也吸引了西方人的眼球……斯诺先生三次接见这个“农业专家”,但谈论的内容是受限制的,于广富只好一次次巧妙地引开话题,与斯诺先生大谈特谈达尔文的“进化论”。日本株式会社也来信了。历史已经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但于广富在三大革命——“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中,除了科学实验,其余的一概不予过问,他说:“我的专业是农业,解决全国百姓的生存问题才是我的根本。没有粮食什么都谈不成,而且外国人正跷着脚看热闹呢!”也许上帝需要借助他的手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政治风波一时间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科学试验,而且辽宁农科院还“派”下来顶尖的农业专家,扎根在这个小山村,和他一起搞杂交玉米的研制。当地政府也有些头脑冷静的干部,他们也怀着“民以食为天”的朴素哲学思想,尽量淡化阶级斗争,给于广富的科学试验提供良好的契机和环境。

优良的玉米杂交种子“辽双558”终于试验成功,其高产、耐旱、抗倒伏的特性得到了全国农民的欢迎。于是,全国各地玉米产区还有许多种子公司都到这里来调种子,穿着各种服装、操着各种口音的调种人员纷至沓来。一位善良厚道的山西老汉也来调种,看到于广富,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竟脱口说出:“于主席万岁。”也就是这声“万岁”,给于广富后来的生活埋下了祸根。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一天,于广富兴冲冲地从外面走进大队院里,“海外来信了!”他一边跨进门一边喊。相关人员嬉笑着围上来,一看信皮,是日本来的,政治的敏感阻止了于广富拆开来看的做法,而是原封不动地交到了县“革委会”。不久以后,小村里又来了一位日本男青年,尽管他文质彬彬、虔诚备至,于广富骨子里与生俱有的民族情结让他不愿多说一个字。

育种专家于广富和女儿于艳天在河北考察

于广富的事越办越大,也越发的红极一时。他在北方十四省的农业科技大会上演讲;给东南亚许多国家派来的科技人员演讲;给全国的农业科技干部演讲……一时间,他自己也有些飘飘然了。不久,于广富便祸起萧墙、锒铛入狱了。家被抄了,他视作生命的讲义满天飞,甚至被当成擦腚纸。妻子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病倒了。于广富在狱中念及家中弱妻幼子,捶胸顿足,悔恨自己太疏忽大意,太没有政治头脑。他也因此失去了去坦桑尼亚讲学的机会。

转眼,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改革的大潮席卷着中华大地。

1984年3月,宋杖子乡种子公司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应运而生的。在乡政府的领导下,于广富领着大伙走出一条既有本地特色,又有规模档次的农业增效之路。果然,宋杖子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在市场一露面就成了抢手货,价钱直线上升,从几角钱竟卖到几元钱的高价,而且登堂入室,推进全国各大市场。

老百姓在同样的土地上挣的钱成麻袋往回拉,人们目瞪口呆。不说别的,几乎在一夜之间,宋杖子乡所有的单身汉都娶上了媳妇,住上了新瓦房。可是,富是富了,有些农民的思想就歪了。在利益的驱使下,老百姓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造假的能力。在一次因种子案件的交涉中,他急火攻心,殷红的鲜血从他的鼻子里汹涌喷出,顿时染红了他洁白的衬衫。他倒在了法庭上,但在他倒下之前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科技含量上来了,道德含量却下降了。”这句话让所有在场的人深思。18天后,追随他一辈子的妻子也死于病榻。

于广富的故事,告诉后人们,要懂得“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知道珍惜。还要知道今后好好过日子:过好个人的日子,过好大家的日子,更要过好国家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