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僧上高原

高僧上高原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赞普的红山王宫突然遭遇雷击,河岸的佛寺也被洪水冲毁。从敦煌西上的摩诃衍大师,身着袈裟,手持禅杖,一路宣讲佛理。身着瑜伽法袍,手持密宗法杖,莲花生大师一路降妖伏魔。赤松德赞的本意是推行佛教,没想到佛教内部又起纷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派别之争令人困扰。摩诃衍上高原的本来目的是告状,不料想卷入当地派别辩论。莲花生的密宗神通广大,显然得到广大信徒的崇信。两相冲突,禅宗必将处于下风。

第二十八章 高僧上高原

复兴佛教,扩充军力,吐蕃的领土超出历史最大范围,赤松德赞的功绩堪比吐蕃最伟大的赞普松赞干布。可是,胜利者也有难处,突然袭来的一场疫病,改变了吐蕃的政治格局。赞普和佛教都不能制服病魔,就连藏地第一位僧人桑希也病逝了,还是苯教出头驱魔施药,终于度过灾难。近日,赞普的红山王宫突然遭遇雷击,河岸的佛寺也被洪水冲毁。朝中大臣以为这是神示,纷纷建议赞普重抬苯教。身为国王的赤松德赞,也难以遏制这股强大的势流,执政者毕竟不是高僧,难以在宗教问题上说服信众。外来和尚好念经,赞普决定从域外另请高明。

从敦煌西上的摩诃衍大师,身着袈裟,手持禅杖,一路宣讲佛理。大昭寺主持和尚身体虚弱,摩诃衍嘱其不必叩头长跪,口念佛号即是礼拜。赞普的王妃身体有病,摩诃衍嘱其不必上寺烧香,睡觉即是修行。高原百姓多病,大师不用施药,念佛就能治病强身!藏地民众纷纷传言:佛教禅宗大师道行深厚,远胜手无经典的苯教僧人。

莲花生大师像

天竺来者更是位圣僧,莲花生大师诞生于莲花之中,被邬仗那国王收为养子,不肯继承王位却专心修炼佛法,终于成就密宗大师。身着瑜伽法袍,手持密宗法杖,莲花生大师一路降妖伏魔。芒域云雾遮蔽,大师结成铁钩手印,登时云散日出。古格山谷山崩石坠,大师法杖一指,登时山静石停。战神木赞梅、地母岗盖玛、山神唐古拉,苯教崇拜的多位大神都被大师收服,成为密宗的护法神。藏地民众纷纷传诵:佛教密宗大师本领高超,远胜苯教法师的降神术。

两位大师尚未抵达逻些,佛法纶音已经笼罩雪域高原,苯教法师不战而败……

吐蕃佛教来自天竺和汉地两处,佛经有梵文和汉字两种,和尚有天竺僧和汉僧两派,两派各自传教授徒,派别之分就贯穿吐蕃社会。就连赞普的后宫也分派,长妃蔡邦笃信苯教,次妃喀青皈依莲花生,卓妃则拜师摩诃衍。

赤松德赞的本意是推行佛教,没想到佛教内部又起纷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派别之争令人困扰。摩诃衍带来昙旷撰写的《大乘二十二问》,显示唯识学的最高水平,想必得到玄奘大师的真传。莲花生施展的神术,当面慑服苯教法师,想必从佛祖诞生地得到真传。精通佛理的赤松德赞反复钻研,也弄不清孰高孰低。两派信徒却纷纷鼓噪,逻些将举行大法会,由密宗大师莲花生与禅宗大师摩诃衍对面辩论,胜者为国教,败者驱逐出境。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赤松德赞担心,辩论将导致两派分裂,后果不堪设想!

摩诃衍上高原的本来目的是告状,不料想卷入当地派别辩论。法成坚信禅宗必胜,玄奘大师留学天竺不占语言优势,却能在历次辩论中得胜。王锡却提醒要因地制宜,这藏地百姓笃信神灵,你学养再高也不如人家能降妖!

到底是个禅宗高僧,缺乏胜算的摩诃衍并不准备功课,却在吐蕃京城游山玩水。这逻些有两座山,风水大师判定是魔女的两个乳房。还是文成公主识破天机,在红山建筑王宫,在药山修筑碉堡,镇压魔女改善了风水。红山有王宫不能游览,摩诃衍大步攀登药山。法成提醒师兄,高原空气稀薄,上山的步伐要慢,慢才能喘过气来。王锡一言不发跟着走,怪不得吐蕃兵马体力充沛,原来在高原地带锻炼出来。

登上药山,就可俯瞰逻些,平视红山王宫。二山并立,驻扎药山石堡的尚结赞大相,也是吐蕃的当家人呢。若要说服赞普,先要沟通大相,可此行的秘密使命正是状告此人!

正在担忧尚结赞,尚结赞就来了,吐蕃大相带领僧侣云丹,步出石堡。对于敦煌高僧,尚结赞还是礼貌待客:“大师即将出场辩论,怎么还有闲心游览我这小山头?”

“俗语云: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贫僧登台讲唱之前,先要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山。”

“入乡随俗,我到敦煌,也是先拜莫高窟。”

旁观的法成松了一口气。两个大人物会面,最担心的还是法成。尚结赞是上司,摩诃衍是师兄,两人都是法成的尊长,千万不要争斗起来。见二人找到共同点,法成顺势强调:“我吐蕃君臣无不尊崇佛教,莫高窟将来定会更加兴旺。”

兴旺佛教本来就是我的措施,尚结赞友善地打量眼前四个和尚,三个汉地和尚都是光头,只有云丹一人戴着法帽。“你们都是和尚,怎么有的光头有的戴帽啊?”

“此乃宗派有别!”云丹十分执著,“我密宗源自天竺真传,禅宗却来自汉地南方。”

法成不禁一凛,这就提前开始辩论了?

摩诃衍装作没在意,摸摸自己的光头:“热了光头冷了戴帽,不过随遇而安而已。我敦煌和尚到了雪域,也觉得光头太冷,正想讨个僧帽戴戴。”

布达拉宫 (张永刚 摄)

这和尚随和,尚结赞乐了,一把将云丹的帽子抓下来,套在摩诃衍头上。

这动作虽不礼貌,摩诃衍仍自如地接受:“贫僧在南方岳麓寺修行的时候,穿丝袍。到了北方的嵩岳寺,就穿棉袍,到什么山穿什么衣。”

此言莫非讽刺我蕃衣粗褐不如汉衣丝绸?尚结赞有些反感:“我到敦煌就不穿汉服,我让汉人也穿蕃服。”

“不热吗?”摩诃衍此话虽柔,却噎住了尚结赞。

云丹明白,这禅僧表面说的随便,内涵却是句句禅机!若要战而胜之,必须抓住不放。“我们蕃僧怕热,因为肉食。你们汉僧怕冷,因为素食。高原寒冷,禁止肉食的宗派不能适应我藏地。”

这话也噎住摩诃衍,这是在批评汉地佛教不适应藏地啊!同为蕃人的法成却是汉地禅宗派别,忍不住反驳:“依你此说,不肯素食的宗派,也不能适应宜农的汉地了?”

这辩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云丹不能说吐蕃统治不了河西走廊,一时语塞。

见双方僵持不下,尚结赞反而笑了:“我向你们请教宗教学问,你们却同我谈什么吃饭穿衣?”突然转向王锡,“小和尚,你喜欢吃肉吗?”

此言一语双关,也许是询问僧侣禁忌,也许是探查我是否接受蕃人统治?王锡怯怯地说:“到什么山吃什么饭,在汉地吃素,到藏地,到了藏地也可以考虑吃肉。”

“还是你行,一张大嘴吃八方,到哪里都饿不着。”尚结赞爽快地称赞,自己到敦煌也常吃蔬粮呢。

云丹还是抓住不放:“随风倾倒的小草,永远不能长成大树!”

受到讥讽的王锡十分尴尬,这不光是吃肉还是吃素的问题,唐官赵彦宾参拜吐蕃大相,自己确实是个叛逆呢。

这时,摩诃衍出面缓颊:“无论酒肉还是蔬粮,无不穿肠而过。吃肉还是吃粮,并非两派相争的实质,佛祖的本意是禁止杀生。”

禁止杀生?智慧的尚结赞有所领悟:“高僧劝我少杀人?”

法成立即跟进:“古天竺有阿育王,立国时杀人四万八千。据有天下后幡然悔悟,建塔四万八千赎罪,终成正果。”

“我岂不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是,人心难测啊……”

“我本无心,何必测心?愿意吃素的,不强迫他吃肉。愿意戴帽的,不强迫他光头。随心所欲,方为自然天下。”

“羊儿想吃什么草就吃什么草,那还要我们牧羊人做什么?”

“转益多师是我师。贫僧本来是禅宗南派神会门下,后来我师北上与北宗合流,你说我是北派还是南宗?”

尚结赞句句双关,摩诃衍字字禅机,两人的话头始终不离西部政治,听得赵彦宾心惊胆战,还没有参加宗教辩论,这已经提前开始政策大辩论!

云丹却越听越有味儿,原来你禅宗内部也分派?生于藏地,遍游汉地,坚信密宗,兼通禅宗,云丹突然悟出:分来分去都是佛教,何必分派内斗?

双手合掌,云丹向对话的双方致敬:“都是佛教信徒,我们异派同源。这天下,惟我佛教可以融化各族人心,了无滞碍。”

此话一出,五人都得合掌致敬,佛教是大家的共同点啊。

赵彦宾在心中默念:我敦煌以和平宗教软化你吐蕃好战之心,将来必定重归祖国!

尚结赞望着脚下辽阔的原野,心中豪情更高:我吐蕃尊崇佛教,必将赢得天下……

对于即将到来的辩论法会,虽然赞普忧心,不少大臣却相当兴奋,说是切望目睹大师风采,其实都想看看笑话。你们外来和尚不是比本地和尚会念经吗?现在看你们窝里斗!

选择宗教,对于普通人是个信仰问题,对于政治家还是政治需要。赞普试图削弱贵族势力,当然大力宣扬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贵族力图保持权力,自然顽固坚持等级修行的苯教。尚结赞虽然也是贵族,却超越阶级利益,为国家前途着想。苯教只在藏地流行,佛教却能超越族别跨出国界。吐蕃若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奉行佛教。

可是,宗教却未必完全配合政治的需要。莲花生的密宗神通广大,显然得到广大信徒的崇信。摩诃衍的禅宗玄机灵活,也能得到高层文人的喜好。两相冲突,禅宗必将处于下风。如果以辩论的胜负决定吐蕃的国教,河西走廊就要改变信仰,那对吐蕃的统治可是大大不利啊。

到什么山爬什么山的闲聊,启发万全之策。尚结赞走下药山爬上红山,进入王宫与赤松德赞密商,君臣得出共识:吐蕃全境尊崇佛教,藏地高原以密宗为上,西域河西以禅宗为主,尊重当地民众意愿。

佛教两派各得其所,接下来的辩论,就变成各自演讲,皆大欢喜。

吐蕃君相开明若此,摩诃衍不失时机地把敦煌百姓的告状信呈送大相。尚结赞没有埋怨臣民告状,反而向赞普建议:敦煌百姓无论蕃汉,俱为吐蕃子民,理应同等善待。吐蕃赞普宽容地接受状书,特派云丹赴敦煌现地调查处理……

摩诃衍荣归故里。赞普诏令提高僧团地位,都教授与节儿并治敦煌。老昙旷却并不受命,说服了老对头尚结赞,心愿已结。老主持闭关修行,摩诃衍接任教职。随同大师登上高原的王锡飞笔撰写《顿悟大乘正理诀叙》,宣扬摩诃衍在逻些弘法的历程。

吐蕃特使随后也来到敦煌,到什么山爬什么山,云丹爬了三危山爬金鞍山,到沙州后不食荤腥,与当地僧人一起吃素,到什么山吃什么饭。吃饭穿衣之中,云丹体察本地风俗民情,唐人部落最反感的就是强制婚姻。饮食男女乃人之本欲,男女之事定婚姻,婚姻之事定宗族,宗族之事定地方,地方之事定国家。部落外婚再加抢亲,就把地方的男女之事搞乱了,基础乱了,吐蕃还能治理敦煌吗?

千手千钵文殊 莫高窟第三六一窟
此图系密宗题材,依据《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绘制。

云丹召集尚绮心儿和法成,三蕃官关门密议,敦煌的婚姻之争终于有了结论。云丹主持,吐蕃代表尚绮心儿和汉人代表张谦逸,第二次歃血盟誓。

蕃人婚姻依照蕃俗,汉人婚嫁依照汉俗。蕃人继续部落外婚,汉人也可部落内婚。跨族婚则兼用两族婚俗,汉人嫁女不准排斥蕃人,蕃人娶汉女不准抢亲。这种婚制非蕃非汉,又兼蕃兼汉,到什么山吃什么饭,当然得到敦煌所有族群的同声拥护。

唐人部落的百姓感激涕零,主动捐款,要为吐蕃特使开凿一个佛窟!

僧侣云丹当然也要参拜佛窟,到了莫高窟顿时折服,金光山,千佛洞,数百年长盛不衰,这佛家胜景不逊天竺祖地啊!不可小看汉地佛教,密宗的云丹也开始同禅宗的摩诃衍交流,还拉上战将尚绮心儿,天下佛徒是一家。

用心深远的云丹,还要让藏地佛教进入汉地。云丹指示尚绮心儿,东道行军要在莫高窟为赞普开凿一个大窟,不能逊于现有的北大像!开窟尚绮心儿有把握,造像就有些难处,北大像是坐佛,我们这里是立还是卧?这题目云丹一时不好解答,还要回逻些请教吐蕃第一高僧,父亲塞囊。至于敦煌百姓为云丹所开洞窟,云丹自己就有高见——采用密宗图像!考虑到此行解决了婚姻争端,就在这里塑像欢喜佛吧。男身菩萨怀抱女身魔,拘谨的汉人看到这男女双修之异象,定会心灵震撼。

圆满完成敦煌使命,云丹胜利回返逻些,还为赞普带回一件重宝——敦煌青玉。云丹不把宝贝藏到箱子里,就让青玉在担架上躺着,露天行进,吸吮蓝天的气息,重宝才能充满灵气。

路经玉门关,云丹心潮激荡。“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中原汉人敬畏的边远地方就是这里了?

玉门关扼守疏勒河与宕泉河交汇处,水源地就是军事要地,从这里出关向西的人,不装满清水就不能通过千里无水区。关外黄沙漫漫,关内绿草青青,此处又名古董滩,至今残留汉军营房的砖瓦。这里过去是中国的对外海关,税收极其丰厚,云丹回去要建议赞普开通丝绸之路,在这里增设税卡,为吐蕃积累更多的财富,带回更多的经典……

城楼高处,六把强弓正瞄准云丹的队伍。把守玉门关的六个汉卒,认出担架上的青玉,准备为敦煌夺回重宝!

首领氾国忠却制止射击,示意放行。

敦煌重宝离了敦煌,就不再是重宝,只是一块石头,谁拿着就是谁的。我敦煌的地面却是谁也拿不走,那是国家重器。

我们弟兄不能为了块石头拼命,我们拼命的时候要拿回敦煌!

玉门关 (李战吉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