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原上的向日葵

高原上的向日葵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少年的戴凌云一开始就使自己的诗作具有一种深度,并追求一种思辨的色彩。所以我觉得,戴凌云的诗歌创作,有自己的追求,这不只表现在内容的开拓上,也反映在形式的创新上。戴凌云写世态炎凉,并没有只停留在自我这一点上,他的眼光更为辽远。总之,戴凌云对生活的认识,不像有些青年诗人老是在自我的恩怨中兜圈子。这虽不是戴凌云最好的诗句,但那指向是清楚的,它告诉人们生活就像潮汐,有涨便有落。

高原上的向日葵——读戴凌云的诗

1982年,还是中学生的戴凌云,曾写出一首叫《幻想》的诗,最后一节是:“哦,它给予人们的究竟是什么?/徜徉在大厦建筑工地上的我,/却拾起一块发热的砖,/递给流着汗的瓦工师傅。”十几岁的青年喜欢幻想,而作品中荡漾的是他们所特有的“春潮”。可当我读戴凌云的这几句诗时,却为他的早熟既悲哀又惊喜:悲哀是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季节,他成熟了;惊喜是他已经体察到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到生活的维艰,对于创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关童年的记忆,是创作的一个母题。而少年的戴凌云一开始就使自己的诗作具有一种深度,并追求一种思辨的色彩。而这种思辨的色彩,不仅拓宽了他的认识范围,而且使他的诗沉甸甸的,能给人以启示。他是一个喜欢沉默的人,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冷峻的。

母亲的脚是缠过的
因此,从树下的那块山地
到这个家
就是她短而长的路

——《母亲》

这虽是诗人早期诗作的片断,但有分量。年轻的诗人似乎想从另一面为母亲唱赞歌,注目的是缠着小脚的母亲从山地到自家这“短而长”的人生之路。母亲的路,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走过的路,诗中充满了令人沉重的思考和对人民的挚爱。

当秋风吹白
老墙上稀疏的茅草
岁月把碱和盐的白花
贴在身上
我不讳言,你
渐渐老了,矮了
可你仍把收拢的阳光
撑起一间暖烘烘的土房

——《故乡的老墙》

这诗句很动人!它以凝重的色彩再现了黄土高原的一角风景,如一幅静谧的油画,记录了生活真实的瞬间。诗人曾就读于上海师大美术系,专攻油画。这幅关于故乡老墙的油画,就显示了他作为画家的眼力。无庸讳言,这里的老墙,是为诗人遮风挡雨的父亲的形象。老墙与人在形象上相去甚远,但我们在欣赏诗作时,没有隔的感觉,这主要是情在起作用。和《母亲》比起来,《故乡的老墙》内涵少了些,但其选择形象、借景抒情的方式是别致的。用墙的特征象征人的精神风采,不但准确,而且令人醒目,且回味的余地也较大。所以我觉得,戴凌云的诗歌创作,有自己的追求,这不只表现在内容的开拓上,也反映在形式的创新上。

那段动乱的历史,在诗人的童年记忆中不可能不产生影响,所以诗人渴望温暖,祈求阳光的照射。这是本能,是自然现象。但现实是严峻的,八面来风的今天,人和人之间并不是那么容易沟通的。“你看我是一个黑点/我看你是一个黑点”(《遥远的人》),就是作者这种心态的写照。人在青年时期,比较敏感,也最易动情。处于这个时节的诗人,他的声音中偶尔有环境造成的不谐和之音。由于诗人感受不到生活的亮色,便“希望有暴雨落下”,“布满空无一人的雨的世界”。即使“土路已洗得清亮了/我还希望暴雨下个不停”(《想起暴雨》),诗人感情的风暴,比起现实世界的暴雨自然强多了。戴凌云写世态炎凉,并没有只停留在自我这一点上,他的眼光更为辽远。黑点与黑点之间只有落雪时节距离最近,这不只是客观写实,它还宣告了诗人感到了压在自己双肩上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医治时代和生活的痼疾。

总之,戴凌云对生活的认识,不像有些青年诗人老是在自我的恩怨中兜圈子。反思之后应是奋起,应是对生活充满信心。“潮汐在额头写下条条岁月/那是生活的路”(《船夫老大速写》)。这虽不是戴凌云最好的诗句,但那指向是清楚的,它告诉人们生活就像潮汐,有涨便有落。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哲学观念的演绎,而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感受。作为一个油画家,戴凌云更擅长形象思维。从黎明的到来中,诗人感到了“从此辽阔的海上/就有了一条汹涌着阳光的路”。这不只是客观存在的海,它还是生活的海,人生的海。洒满阳光的路,就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人生也并不是只有眼泪,没有欢歌;生活也不是只有痛苦,没有春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深化了,而且这种认识溶化在形象里,使诗作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音乐就这样洒下来
就这样洒在你的桌子上
你旁边的木制椅子上
靠背上挂着的吉他上
阳光像一位偷渡者
穿过玻璃窗
做着轰轰烈烈的旅行中
一次短暂的停留
人有时就需要这么一次
偷渡一样的冒险

——《安宁无事》

音乐洒下来,这是不可能的。洒下来的是阳光,阳光中有音乐,音乐中有诗人自己情绪的律动。善于思考的诗人的这种发现叫人无法平静。诗人表面的平静无法掩饰内心“不可开交的厮杀”。如果说《母亲》等诗作是从外在形象的勾勒中显现自己的所思,寓无限于有限之中,在偶然中显示必然;那么《安宁无事》则是在感觉的导引下,直探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诗空灵洒脱。这是一种渐次推进的思维方式,反映了诗人对诗艺的新探索。他在《山之情绪》写道:“一队人马从夜里开过来/在最寂静时分/推动人间最缓慢的秒针/在乌云微开的山巅/挥手指处,满天风云/成一首壮丽的诗篇”。写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的诗歌,我接触的已不算少,但最叫我倾心的还是这几句。这不只是手法新,更重要的是惊人的准确,且又富有诗的质感。不仅在诗艺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诗的境界上亦有所拓展。

站在离你最近的河边
许多飘落的叶子顺流而去
河水倒映的是缥缈的山顶
游人如晨星般寥落
只有农民还沉浸在收成的重量里
他们的孩子
肩上是书包和一捆尚青的柴禾
微风吹动白云
它不能明白你的思绪

在山的影子出生
如何逃开山的影子
度过一生

这大概是《山之情绪》里最能凸现诗人自己的两节诗了。

作为土地的儿子,诗人最不能忘情的便是他的父老乡亲他想的是农民的命运,他关心的是这些数量众多的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诗人一方面写劳动者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单调刻板的生活态度提出善意的批评。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乡亲们的勤劳、忠厚、朴实,心地善良,经得起艰辛生活磨练的品质。但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又不能不对他们有时流露出的庸俗给予顺手一击。每当这个时候,诗人也许很痛苦,但又不能睁着眼睛把疮疤说成花朵。“在山的影子出生/如何逃开山的影子/度过一生”。这里不光包含着关心他人命运的情思,诗人也意识到了自己也在一种影子中生存。不错,几千年相沿成习的民族素质和思维方式,不可能不影响这批从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诗人。然而生活是向前发展的,科学的态度是:该发扬光大的就发扬光大,该抛弃的就坚决抛弃。

《山之情绪》,其实是诗人关于山的有关情绪。这里既有对山所象征的劳动者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也有对诗人自己的剖析。劳动者生活的艰辛、沉重,诗人自己的感慨,这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情绪流,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我们不仅窥见了诗人与土地的联系,而且也看到了诗人与土地的不同,他们已不再满意过去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目光在向前延伸。他们有“牛车的向往”,又有“马达的希冀”,他们比老一辈有着更为辽阔的视野。

对于“山”的命运的思考,使诗人觉悟了。世界上唯有劳动者是可敬可佩的,他们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母亲那条“短而长”的人生之路,父亲那像老墙一样“收拢阳光”的无私奉献精神,船老大额头上写下的“条条岁月”,以至辽阔的大海上“一条汹涌着阳光的路”,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是令人困顿的,但又是充满希望的。劳动者“他们并不知道后羿”,可“他们知道夸父”,他们像夸父一样始终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而我们知道后羿又怎么样呢?此时此刻,作为知识者的思维特征似乎淡化了,诗人也变得单纯了。但这种单纯乃浓后之稀,由厚变薄,是对生活更深一层认识的表现。

高原的太阳,整整一个夏天
都溢发着向日葵的芬芳气味
家乡的天空辉煌如金
父老们的胸怀
太阳般温馨而宽广

——《向日葵》

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礼赞!这种礼赞比起诗人以前的感激之情来得深刻多了。是的,在经过了对苦难父辈的不同角度的审视后,诗人心甘情愿地“认同”。

“向日葵的形状是我们崇拜的/太阳的形状/从远古的祖先开始/崇拜你的道路就一直延续至今”。追求“太阳”,从我们远古的祖先就开始了。意识到这一点,诗人的自尊可能会挫伤,甚而为自己的近视感到好笑。然而像大山一般普通,像向日葵一样执著的劳动者,却并不在乎什么,他们永远注目的是给大自然带来生机的太阳,他们崇拜的是给人类带来温暖的光明之源。

太阳呵,你注入我的肌肤
让我们免于严寒的侵袭
朴素如衣服上的补丁
在阴雨的日子里
我们仰视你指出的道路
深入泥土和河流
听遍草叶一次次变绿的声响
在无边无际的阳光下
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攀援离你最近的草木
靠近你——太阳
我的兄弟和姐妹呵
切不可丢掉太阳的这种品格

——《种植太阳的土地》

在诗人的眼里,劳动者就是太阳,而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则是“种植太阳的土地”。诗人深情地呼唤,太阳庇护了我们太阳培养我们长大,因而我们“切不可丢掉太阳的这种品格”这感人的歌吟,既是对人的感情世界、精神品格的概括,又是对理想社会的呼唤。

向日葵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我的家乡遍植向日葵”,向日葵的朴素亦如劳动者。诗人在这儿做文章,就能以形传神,反映出劳动者特有的精神风貌,以及自己的思想认识。

“天晴的时候”,母亲“背倚老墙”晒太阳,“为了天天能看见/绿的希望”;而父亲则“收拢阳光”,“撑起一间暖烘烘的土房”。他们的眼前终于有了一条“汹涌着阳光的路”……执著的《向日葵》始终追随着阳光。从戴凌云对太阳这个意象的运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青年诗人的认识轨迹和情感历程。

是的,戴凌云追求的并不是对生活现象做些“素描”或是“速写”,他更为关注的是探讨生活的本质,用凝重的油画这种形式真实地表达劳动者的意愿,以及他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戴凌云从开始创作到现在,已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数百首诗作,40多篇小说、散文、评论,以及大量美术作品。上海学林出版社曾给他和友人出版了诗合集《蓝潮》。然而无论用何种形式创作,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他都没有停止过对劳动者命运的思考。而他自己则像高原上的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执著于自己的理想。

199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