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幸福”的词源释义

“幸福”的词源释义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重在从“幸”和“福”的字源考释中来探求“幸福”的本源含义,并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最终对“幸福”给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科学化定义,希望对人们理解“幸福”含义有所借鉴和帮助,并对人们追求幸福有所启示,同时还希望给国家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一些借鉴。社会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以及民众的幸福感下降已成为当前的焦点,由此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田东兴 王珺娴

内容提要:幸福问题永远是当下人们最为关切的现实性问题之一。本文重在从“幸”和“福”的字源考释中来探求“幸福”的本源含义,并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最终对“幸福”给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科学化定义,希望对人们理解“幸福”含义有所借鉴和帮助,并对人们追求幸福有所启示,同时还希望给国家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幸福;词源;道德生命;文化;唯物史观

作者:田东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王珺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自习总书记当政以来,在公开正式的高层会议上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统计不少于十次,可见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官方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重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说明时下中国急需要传统文化对于民众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浸润和涵泳。社会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以及民众的幸福感下降已成为当前的焦点,由此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其中,“幸福”的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最具典型性和根源性,“幸福”与道德直接相关,同时也与个人信仰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幸福”,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什么是“幸福”,如果仅仅从一种种具体的幸福感来看,那必然是莫衷一是的。那是不是说“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呢?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这样的!这可以从人们每当被问及“何为幸福”时基本上都会顿时陷入难以捉摸和名状的境地中得到很好的证明。虽然当时他们可能有种种关于幸福时刻的具体的身心感受,但总难以用一言而概括出来。不管怎样,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发生的条理,也有其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包括类似诸如“幸福”这样的内在精神心理感受。下面将分别从“幸”和“福”的词源释义开始着手,主要探索“幸福”产生的内在机理,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而给出一个对“幸福”相对比较合理且准确的定义,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幸福”以及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幸”的字源考释

关于“夭”字义,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这样解释,“屈也。从大。象形。象首夭屈之形也。《隰有莀楚传》曰:‘夭,少也。’《桃夭传》曰:‘夭夭,桃之少壮也。’《凯风传》曰:‘夭夭,盛皃也。’《月令注》曰:‘少长曰夭。’此皆谓物初长可观也。物初长者尚屈而未申。叚令不成遂,则终于夭而已矣。故《左传》、《国语》注曰:‘短折曰夭。’《国语注》又曰:‘不终曰夭。’又曰:‘夭,折也。’孟康注《五行志》曰:‘用人不以次弟为夭。’皆其引申之义也”[2]。由此可得出,“夭”的本意为植物正长得比较欣欣向荣但又没有达到非常茁壮粗稳的状态,类比到人的身上,则差不多对应为少年到青年的这个阶段,所以后来引申为人少壮而早死为夭折,也简称“夭”。

综上观之,“夭”本是指事物呈现欣欣向荣之盛貌,象征事物正处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之情状。《论语》云:“血气方刚,戒之在斗。”[7]可见当时古人已深察到,人到青少年则容易逞血气之勇,容易与人发生争斗,而争斗则必定有伤亡,故人生“夭”(盛貌)之时亦是人生最容易“夭”(夭折)之时!“夭”下加一个“屰”字,更是取战争中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拼杀械斗而牺牲死亡之意象。由此可见,古人以“幸”为“吉而免凶”之义,可见古时之人以免遭战祸为人生之“幸”!所以《说文解字注》曰:“幸,所以惊人也!”[8]一个“惊”,意在让年轻人引起足够警觉,不要轻易暴怒而打斗;更是提醒年轻的君王不要逞一时血气之勇,而让整个国家的年轻人去为之争夺战斗,此是人生之“凶”,亦更是国运之“凶”,故不可不特别谨慎和警惕!

在人类文明早期,对人的生命构成最大危险的莫过于天灾和人祸。而天灾基本上是难以防范,甚至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古人一方面对天地万物基本上都恒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还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像祭祀天地、祭祀山神和土地神等,其主要目的无非是祈求太平或能够幸免于灾祸。《说文解字》解释“凶”字为“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9],又《康熙字典》“徐曰:恶不可居;象地之堑也,恶可陷人也”[10]。可见,人类早期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难以克服自然界比较恶劣的环境,所以以陷入地之堑为“凶”,盖指一旦惨遭天灾便难以幸免。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祸最烈的莫过于战争,而战争的主角永远是年轻人。黄沙战场,硝烟战火,樯橹灰飞烟灭的同时,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之时,多少正处在风华正茂之龄的年轻人葬送于此!故“幸”免于天灾和人祸成为古代人们共同的主要愿望。从中也可以得出,这其实也是“幸”字最本初的主要含义!

二、“福”的字源考释

其次,再来探索一下“福”字的含义。在古代中国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字比“福”字更受民众欢迎了,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福”字情有独钟!过年过节,挨家挨户都会贴个“福”字;“百福图”也可谓“洋洋大观”;还有道教三神“福禄寿”,“福”神排在第一位。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对“福”字是何等地钟爱!那么人人皆渴望得“福”并通过各种形式来祈“福”,是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或者说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事物?估计大部分人是有笼统的感觉而不能给出精准的概括。下面将从考查“福”字的本源意义着手,然后结合其引申义,最后给出“福”字的定义。

第二,正在祭祀的这个人若是贤者则必受其“福”。言外之意,不是贤者,或者说贤者以下的则不会受其“福”,只有贤者及其以上的才能受其“福”。为什么只有贤者及其以上的才能受其“福”?这与贤者本身有什么关系呢?“贤”这个称呼本来只有从道德的角度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才有的,也就是说“贤”与“不贤”只是评价这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与该人的职业、性别以及社会地位等等都没有必然关系。那么“贤”这个道德境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从根本上讲,这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多也只能从一些相关经典文本中找到关乎此道德境界的文字性描述,大致了解其概貌。宋代周敦颐在其《通书·志学》中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19]的道德修养次第论。后来近代醇儒伍庸伯先生又根据儒家经典《大学》的“慎独”功夫进阶情况,将儒家的道德境界分成了如下三大层次[20]

如《孟子·尽心下》中记载:“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21]由此也可以大致想见,“贤”的道德境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充实而有光辉”盖形容贤者内在的道德生命境界,与“示”字“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有一定程度上相契合的地方。贤者达到此种道德境界方可以“依于仁”而“新民”吧?是故也只有“贤者”及其以上之“圣人”、“神人”祭祀方可以受到“天”赐之“福”吧?!虽然现在还是不能详细知道“福”到底为何物,但至少可以知道此“福”与人内在的道德生命境界有关,应为一种生命体验,而不是具体的一种事物,这点应该是确证无疑的。

三、“幸福”的词源释义

最后,看一下“幸福”这个词义。在中国文言文中,“幸”与“福”一般都是单用,即使合在一起用,那也是各取单字义。据查考,“幸”和“福”最早并联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新唐书·李蔚等传赞》:“至宪宗世,遂迎佛骨于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获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但这里也是两个单字字义合在一起的意思,即祈求得福,与今天所讲“幸福”的词义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那么“幸”和“福”合并在一起,其最初的本源意义是什么呢?结合以上对“幸”和“福”字源意义的考释,应该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幸福的本义就是因免于灾祸且感到身心安泰愉悦的一种类似祭祀时内心无比充实且光明的“仁”的生命状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幸”的本义应该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有直接关系,当时人们主要应该还处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个层次,免于天灾人祸(包括避免战争和自然的疾病)而获得安定和健康,成为人们最为关切的愿望。从“福”的本义上看,似乎与人的道德生命直接相关,而且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光明愉悦的身心感受,这似乎已经是处于“自我实现需要”或已经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这不得不令人诧异,根据史料和考古材料,“福”字最起码在商周时期便有了,难道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先贤就已经实现了人需求的最高层次?按照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的观点,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主的文化实属于一种“早熟”的文化,其特点是“理性早起”,道德生命开发较早。梁漱溟先生更是在其《东方学术概观》中将人类的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身的文化,主要解决人与外物的关系,所以西方文化以科学见长;第二期是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心”的文化,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情理发达;第三期是以印度的佛教文化为代表,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所以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一切烦恼和痛苦并实现永恒的性悦。由此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中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就有的已经实现了或已经开始追求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或更高需求层次的满足,其主要表现为开始追求人的道德生命的深度开发,追求更为深醇的“福”感,这便是《礼记·祭统》所说的“非世所谓福也”[34]。由此便不得不对“幸福”要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认识,给“幸福”一个更为深刻的定义。

纵观全篇,“幸福”应该为人在免于消极因素影响后,实现了相应层次的需求而获得满足,身心处在安泰愉悦的一种道德生命觉受。虽然幸福与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条件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幸福与否,可以说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德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因此政府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涵养人的性情和培育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这样人民才能享有物质财富增长充裕带来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元]陈澔注.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5]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王炜.福字溯源[J].人才资源开发,2011(3).

[10]刘小强.黄河祭祀[J].音乐天地,2012(1).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注释】

[1][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494.

[2][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494.

[3][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77.

[4][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87.

[5][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87.

[6]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716.

[7][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1.

[8][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494.

[9][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334.

[10][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5.

[11]王炜.福字溯源[J].人才资源开发,2011(3).

[12][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845.

[13][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3.

[14][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2.

[15][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839.

[16][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0.

[17][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605.

[18]刘小强.黄河祭祀[J].音乐天地,2012(1).

[19][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22.

[2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1.

[21][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6.

[22]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04.

[23]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06.

[24][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

[25][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3‐34.

[26][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

[27][元]陈澔注.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78.

[28][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5.

[29][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5.

[30][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5.

[3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5.

[32][元]陈澔注.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78.

[33][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8.

[34][元]陈澔注.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