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言和谐论

语言和谐论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语言自身的发展要求,是人类交际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关键词]语言;和谐;构建语言和谐问题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它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和谐不和谐,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陈先生所论述的这些,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语言不和谐的具体体现。
言和谐论_语言和谐论集

冯广艺

[摘 要]语言和谐问题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语言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语言自身的发展要求,是人类交际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社会中的语言如果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基石,人们的美好愿望就不可能实现。

[关键词]语言;和谐;构建

语言和谐问题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它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

在一个双语或多语的环境里,如果正确地对待不同的语言,恰当地处理语言关系,就能推动社会发展,使经济腾飞,人们就可生活在和睦的环境里。每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文化,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语言之间的和睦关系以及它们在这个社会交往中的互补关系,正反映了这些群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接纳。例如,中国的香港是一个双语社会,由于正确地处理了汉语和英语的关系,使两种语言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发挥着它们各自的功能。香港的社会一直处于持续、稳定的发展状态,这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的澳门是一个多语社会,同香港一样正确地协调了汉语、英语和葡语的关系。程祥徽、刘羡冰在《澳门的三语流通与中文的健康发展》一文中说:“澳门是汉、葡、英三语流通的社会。汉语在华人和土生葡人中流通,是澳门民间的主要交际工具。葡语是从葡国派来的官员们的日常语言,当然也为土生葡人掌握;华人加入政府公务员行列要达到一定水平的葡语为前提(近十年这项标准有改变),在行政事务中如遇对方使用葡语,华人公务员一般要能以葡语应对。”罗世贤先生用“一国两制,一区多语”对澳门地区的语言和谐现象做了总结。

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和谐不和谐,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文明,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是语言和谐。因此,在抓社会的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和谐问题。在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语言的极端不和谐,陈松岑先生在《文革语体初探》一文中对这一时期语言的极端不和谐现象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指出“文化大革命”正式语体中含有批斗这些语素的词出现频率很高,火药味重;句型上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频率上升,而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下降;句式上词语对偶、排比结构多,重复部分词语乃至整个词组、句子的关系结构多;大量直接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领袖语录、毛主席诗词,表现在文字上是双引号多、黑体字多;散文中夹杂韵文;粗话、脏话对书面语的严重污染。陈先生所论述的这些,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语言不和谐的具体体现。

和谐语言的建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秦朝时期,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当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语言现实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为了改变这种语言不和谐的情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七国之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秦朝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以后,语言和谐了,社会进步了,国力也强大了。再如我国“五四”时期,言文不一致的矛盾极大地妨碍了人们的言语交际,造成了语言使用中的不和谐,于是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他们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发起了白话文运动,促进了语言的和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本走向是一致的,语言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也是一致的。和谐的社会采取一定的语言政策可有效地对语言文字的发展进行调节、推动,使语言在社会的运作中处于和谐状态。现代希腊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雅语和俗语之争,凯得罗斯·安德烈在《希腊语的统一问题》一文中说:“希腊的穷人是他们历史的牺牲品(甚至在最近也是如此),他们无法从不完备的教育机构中获得起码的教育,一直使用着所谓的俗语。这是一种活的语言,适应性强,富于表现力。但它也是那种脱离了丰富西方文化的思想主流的语言,因而多少受到限制,像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一样贫困。另一方面,雅语因为受到教会的保护,与古希腊语很接近,所以蕴含着丰富的词汇,保留着优秀传统语言的许多微妙特色。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语言严谨刻板,古风甚浓,一般老百姓几乎不能理解。……在不久的将来,语言战不复存在。希腊人讲话、读书和写字都将用同一种语言,这就是现代希腊语。”作者相信,希腊语的雅、俗之争在不久的将来会达到和谐统一,希腊语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日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其文字是一种“汉字假名混合体”,属借源文字,其片假名和平假名是根据汉字的楷书和草书而形成的。但无论是“形”(片假名、平假名、汉字),还是“音”(音读、训读),日语在形成借源文字之初还存在着不和谐现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变这种不和谐现象,采取了普及国语、对假名进行改革(即片假名和平假名分工)、减少和简化汉字等措施,大大地方便了语言使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而从不同民族语言的相互关系看,语言之间是在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状态下共同发展的,这就要求语言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关系。现代汉语的发展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论及汉语的发展时指出:“现代汉语曾经接受和正在接受西洋语言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包括语法在内,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现代汉语中大量的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给汉语的表达带来了鲜活的特质。现代汉语中适当地运用了一些欧化表达方式(结构上的和句法上的等等),也能使现代汉语的表达功能得到加强。英语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和法语、德语等语言的密切接触,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使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进化,李赋宁先生在《英语史》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英语从公元五世纪几千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开始,到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目前世界上有三亿五千万人的第一语言(母语)是英语,另外约有四亿人的第二语言(即政府语言或学校语言)也是英语。全世界人口大约有四分之一都是或多或少熟悉英语的。……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种,这是因为它接受外来语并把它吸收和改造成为本国语的能力特别强。……英语的演变过程证明词法的变化引起了句法的重要变化。词法的改变指的是词形曲折变化的消失——英语从综合性结构的语言变为分析性结构的语言。……在教育普及和信息迅速传播的影响之下,英语变得更为实用,更为随便和自然,结果促使书面语言和口语更为接近。从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看,语言和谐不仅是言语交际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详述见下),同时也使语言运用者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功能,使语言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语言和谐是人类交际获得成功的前提。在现实社会里,人与人进行语言交际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第一,从事语言交际的人必须是具备语言能力,胜任语言运用的自然人;第二,语言表达者和语言接受者必须建立良性互动的语言关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principle of cooperation);第三,交际的双方都有一定的交际动机;第四,交际的双方都能够得到一定的语境条件的支持。要满足语言交际的这几个基本条件,根本的一条就是语言和谐,语言不和谐,人类的交际不可能获得成功。

语言交际由交际的双方共同完成,它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表达者、接受者、媒介物。在媒介物的作用下,表达者和接受者在和谐的氛围里不断地转换角色,即不断地进行施受关系的逆转,从而完成语言交际任务。表达者和接受者的政治态度、职业特点、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都对构成和谐的语言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在外交语言的使用上必须注意语言的和谐,稍不留神,轻则影响语言交际的完成,重则导致国与国不和,引起战争的爆发。不同国家,如果使用不同的语言,彼此语言不通,需要通过翻译的桥梁构造语言的和谐,翻译在不同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双语或多语的环境里,更需要做到语言和谐。J.艾奇逊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中说:“在意大利与北部色雷斯附近的阿尔卑斯山顶上,有一个很典型的多语环境。那里的居民日常生活要讲三种话:德语方言、意大利语和佛罗棱语(一种罗曼方言)。意大利语是他们的宗教用语,也是学校用语,佛罗棱语是男人在酒吧间讲的粗话,而德语只限于家庭里使用——在外面是不用德语的,除非在半夜三更闯进酒吧间来责骂丈夫的妇女口中才可以听到。”艾奇逊所讲到的三种语言在共同的多语环境里明确分工,和睦相处,形成了和谐的语言关系,因而语言交际没有什么问题。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部的语言交际,也需要人们在语言和谐的氛围里来完成。试想:交际双方有敌对情绪、交际者有语言障碍、交际双方互不适应、互不配合等等,都不可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个山村老太婆:“你有配偶吗?”老太婆当然难以适应,形成不了和谐的语言关系。以上说明:无论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交际,还是同一国家同一语言内部的语言交际,无论是双语环境里的语言交际,还是多语环境里的语言交际,都必须做到语言和谐,没有这一前提,任何形式的语言交际都是不可能的。

和谐,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当然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我们认为,和谐社会、和谐语言(或语言和谐)中的“和谐”,更是一个哲学概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以,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那么,和谐语言(或语言和谐)中的“和谐”又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认为也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1)语言人——文明和善。语言和谐首先要求使用语言的人应该是文明和善之人、诚信高雅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文明和善的程度决定了语言和谐的程度,人类社会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标志是人的文明和善程度越来越高,语言和谐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里文盲越来越少,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程度当然会越来越高,争做文明和善之人自然会蔚然成风,语言和谐的构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2)语言体系——规范纯洁。规范纯洁的语言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语言和谐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语言的规范纯洁的。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提倡语言规范化,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规范工作。

(3)语际关系——平等互惠。语言与语言之间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接触,不存在任何语言歧视;语言使用者在语言选择上对所有的语言一视同仁,一切从交际的实际出发;语言与语言在接触过程中彼此从对方获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词汇,优化自己的结构,完善自己的表达。汉语、英语等语言通过与其他语言的频繁接触,不仅取得了与其他语言平等的地位,还大大地强化了自己的表达功能。帕塔纳雅克、迪比普拉桑纳在《印度——多语种的次大陆》一文中谈到印度人的语言态度时说:“印度人认为,在其多种文化结构中,每一文化成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因此,在家讲一种语言,在外讲另一种语言;与邻邦交往中讲一种语言,在全印度的交往中又讲另一种语言;而在国际交往中则使用一种或多种语言,这在一个普通人看来并不发生任何矛盾。”在不同的语境里讲不同的语言,“并不发生任何矛盾”,表明语言与语言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的语言态度是公平公正的。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给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实惠。

(4)语言发展——井然有序。和谐的语言要求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盘散沙,而是井然有序的循序渐进。正如爱德华·萨丕尔所说的:“语言变异(这里指语言的发展演变——引者)的倾向,它的沿流,顺着历史先例给它规定的渠道无情地向前流;它不顾及说话人的感情和情绪,就像一条河的河道不顾及当地的大气湿度一样。”语言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逐步完善。语言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它自己的轨道,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势必造成它的不和谐,这当然是语言使用者不希望看到的。

(5)语言运用——适境应情,恰当有效。适境应情既是语言运用的一条基本原则,又是语言和谐对语言运用的一个基本要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赵元任先生说:“什么是正确的语言,这要看什么场合适宜于说什么话和说话人(或写作者)是什么身份。如果你要在交际中达到最大的效果,那么你就应该怎么怎么做——如此说来,语言的正确似乎成了有条件的规定,而不是绝对的规定。但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他的责任就是要进行有效的交际,他使用的语言应该始终切合相应的场合。”语言运用者应该做到这一点。以上几点是语言和谐的基本内容,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是人类交际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研究语言和谐问题是语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原载《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

【注释】

[1]作者简介:冯广艺,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