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见心理疾病

常见心理疾病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帮助人们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摆脱心理疾病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1.临床表现 抑郁症是一组综合征,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主要包括抑郁心境,快感缺失,疲劳感,说话思维和运动迟钝,食欲改变,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激越,性欲低下,日常工作及娱乐活动兴趣降低,思维和注意能力减低,无价值感、自责感、罪恶感和羞耻感,焦虑,自我评价低,无助感、厌世感和绝望感,死亡和自杀观念等。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严重,心理疾病也就越严重。帮助人们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摆脱心理疾病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一、心理疾病分类

(一)青年

考试综合征、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恋爱挫折综合征、网络综合征等。

(二)成年人

1.工作适应疾病 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处理不当。

2.职业性心理疾病 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声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3.性心理疾病 花痴、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自恋癖、同性恋、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

4.其他 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二、主要心理疾病

(一)考试综合征

这是指患者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并多次反复或经常面临考试情境时屡屡出现相似的病症。表现为考试前后,出现较严重的紧张恐惧心理,伴面色潮红,全身出汗,双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自觉原已记熟的复习内容,一时无法回忆想起,导致考试失败;有的尚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尿频尿急,严重者可大汗淋漓,头脑轰鸣、手指震颤,甚至虚脱、昏厥。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错误地夸大了考试成绩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减少了必要的睡眠时间而过度疲劳;自信心不足,由于对考试缺乏自信,错误地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过分担心自己应对考试准备不充分。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1.3%,在大学生中为0.3%~10%,多数患者是16~40岁发病,患病率在两性之间无差异。目前认为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大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1.临床表现 精神疲劳,这类患者感到精神不足和易疲倦,轻微脑力劳动便感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精力不足,效率下降;身体疲劳,表现为轻微体力劳动便感到四肢酸软,精疲力竭,且不易从休息中恢复过来。神经衰弱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疲劳的烦恼,以心情烦恼,易激惹、紧张为主要情绪体验;兴奋症状,思维异常活跃,联想增多,喜回忆,浮想联翩,恋床而辗转不能入睡,脑子兴奋而往往不合时宜;头部不适,是神经衰弱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80%以上的人自觉头脑不清爽,头重脚轻,头部有压迫紧缩感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夜间不眠或无睡眠感,白天瞌睡而不能入睡;紧张性疼痛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治疗与护理 心理疗法是治疗神经衰弱的首选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药物、物理治疗;重视精神预防,性格要开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或减少外界不良的精神刺激;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在医生的指导下,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三)更年期忧郁症

1.临床表现 早期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患者常诉说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手抖、对声光刺激敏感、情绪烦躁、不稳、易激惹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情绪忧郁、坐卧不宁、搓手顿足,终日惶惶不安,犹如大祸临头;患者常过分夸大一些细微小事,把自己过去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缺点,看成莫大罪过,常常追悔莫及;对躯体变化十分敏感,认为自己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可出现消极观念和自伤行为;患者往往不厌其烦地纠缠医护人员,反复诉述自己躯体的不适症状。

2.诊断 根据初次发病年龄在更年期,有焦虑、紧张、抑郁、疑病等精神症状,结合在更年期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生理变化,更年期忧郁症即可成立。但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为此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3.治疗与护理

(1)心理治疗:对本病患者应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向患者讲明疾病的性质,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消极念头,消除他们对健康的疑虑。在各项检查都正常的情况下,对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的感受,应该认识到是自身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加剧,排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和负担。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四)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又称为老年性精神症,是一种常见的能够引起记忆力、计算力、语言和认知思维能力等智能障碍的神经变性疾病,记忆力下降是其核心症状。老年痴呆症通常起病缓慢,好发于老年后期,由于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理障碍,在老年群体中占有很高的发病率。

1.临床表现

(1)人格的改变:患者早期表现为主动性差,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对人缺乏热情,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亲人漠不关心,无法完成平时已经成习惯的行为。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不讲卫生,喜欢收藏杂物,没有羞耻感和道德感的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变得呆滞,常伴有恶病质,大小便失禁,无法与人交往,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出现痴呆综合症状:记忆力出现障碍,表现为特别的健忘,对前一分钟放下的东西,后一分钟就会忘记放的位置。远隔记忆很清晰,病情加重后,对远隔记忆也发生障碍,虚构和抽象思维也出现障碍,思考问题容易偏激,固执己见,判断力出现障碍,变得多疑多虑。

2.治疗与护理 家人的关爱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保证。家人应多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中给予周到细致地照顾和关心。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除有家人的关心和爱护,更要有国家给予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制度,给予社会的支持。音乐疗法是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有助于改善、促进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促进老年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和相互交流。

(五)抑郁症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其终生患病率为6.1%~9.5%, 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据1990年的统计,仅美国就有1 100万抑郁症患者,其中约800万患者正处于工作年龄段。抑郁症又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疾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有15%因自杀结束生命。

1.临床表现 抑郁症是一组综合征,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主要包括抑郁心境,快感缺失,疲劳感,说话思维和运动迟钝,食欲改变,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激越,性欲低下,日常工作及娱乐活动兴趣降低,思维和注意能力减低,无价值感、自责感、罪恶感和羞耻感,焦虑,自我评价低,无助感、厌世感和绝望感,死亡和自杀观念等。

青少年期是抑郁及自杀的高发阶段,大量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和诊治上。抑郁症还具有一过性抑郁反应、隐匿性抑郁与行为问题等特点。

老年抑郁症严格地说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心境障碍不能归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可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老年期抑郁症具有疑病性、激越性、隐匿性、迟滞性、妄想性、抑郁症性假性痴呆、自杀倾向、季节性等特点。

2.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①确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②确定是否需要继续工作;③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⑤适时评定疗效或进步情况;⑥选择疗效评定工具及疗效评定指标。

治疗方法:青少年治疗方法主要为预防自杀、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法、药物及电痉挛治疗等。老年期治疗方法主要为音乐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等。

老年期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预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①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安排老年人互相之间的交往与集体活动;②改善和协调好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亲友、邻里对他们的支持和关怀;③鼓励老年人参加一定限度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多种爱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