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疾病的主要症状

心理疾病的主要症状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疾病的症状与正常心理活动有质的差别时较易识别,只有量的差异时作出判断就较为困难。心理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学标准来判断。因此了解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十分重要。心理疾病症状学一般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基础,将症状分为感知、思维、情感等方面进行叙述。下面介绍的是重症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并根据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法予以简述。第六,某些重精神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理疾病的主要症状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有些心理活动很容易识别是否正常,有些则很不容易识别,即使是有经验的临床精神科医师,也不能一眼就作出判断。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都不正常,常常是正常和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交错出现或重迭出现。有些病人的不正常心理活动只是偶尔出现,或者只是在某些场合下出现(例如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常只有牵涉与其妄想有关的情境时才出现),因此必须在做出较全面的观察后方能作出判断。心理疾病的症状与正常心理活动有质的差别时较易识别,只有量的差异时作出判断就较为困难。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①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精神状况作比较;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人目前的精神状况比较;③当心理活动正常与否只有量的差异时,就必须把这种表现与出现时的背景和处境联系起来作出具体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至今心理学界关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心理疾病诊断均采用的是精神病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中国采用的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简称CCMD-3),美国使用的是《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简称DSM-Ⅳ)。心理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学标准来判断。因此了解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十分重要。

心理疾病的异常表现也称为精神症状,在具体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当事人一般不能通过意识控制症状的出现,也就是说出现精神异常,并不是患者自我能完全掌控。②精神症状出现后,经医生或他人解释说明并不能令它消失。③精神症状与患者周围客观环境并不相称。④精神症状对当事者社会功能会造成一定损害。人类心理活动的形式不外乎几个方面,但表现的精神症状却千差万别。心理疾病症状学一般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基础,将症状分为感知、思维、情感等方面进行叙述。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这种区分是人为的,是为了医疗、教学和研究的方便,因此各有各的提法。下面介绍的是重症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并根据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法予以简述。

一、感知障碍

感知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意识到的过程。人类的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中视觉器官,感觉的范围很大,而触觉所感觉的范围很小,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知却常是各种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内容的综合。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感知障碍可以分为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在精神疾病中比较少见,但在脑出血、神经炎等神经疾病中相对多见。

1.感觉过敏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一般的声音特别刺耳,普通的气味异常刺鼻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心理障碍、感染中毒后脑功能减退等。

2.感觉减退 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强烈的疼痛刺激患者则几乎感受不到。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称为感觉缺失。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其表现与相应的神经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不同。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挤压、牵拉、游走、蚁爬感等。病人不能明确指出具体不适的部位,此有别于内脏性幻觉。内感性不适可继发于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错觉产生时有客观刺激的存在,如黑暗环境下将地上的草绳看作是蛇,这就是视错觉。

错觉的产生常见于下述情况:①感觉条件差:例如视力不足、光线不足、声音模糊等。②情绪因素:在伴有强烈的恐惧或期待情绪时可出现“草木皆兵”等错觉。③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亦可影响感知的清晰度而产生错觉。④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时可出现大量错觉。

以上几种因素引起的错觉,前三种在正常人也可见到。但是,正常人的错觉只要改善感觉条件或加以解释,很易纠正。

2.幻觉 是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主观感知体验。诸如在周围没有人讲话时,无故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这是听幻觉。正常人在极度恐慌或在睡眠前后似醒非醒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幻觉,短暂的幻觉并不说明就一定有心理障碍。幻觉的产生可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强烈的情绪因素:例如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产生与自罪妄想内容有关的幻觉。第二,暗示:例如癔症患者可产生幻想性幻觉。第三,脑器质性疾病。例如颞叶癫、痴呆等。第四,催眠期及觉醒期幻觉。第五,意识障碍:常出现片断性幻觉。第六,某些重精神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症状中表现出来的幻觉各不相同,一般按感觉形式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幻听(听幻觉):可以表现为无意义的噪声或有意义的声音(通常为话语声),前者可由听觉器官疾病引起,不一定就是心理疾病,尤其是重精神病。言语性幻听(通常称为“声音”)则常有诊断价值。幻听的内容可以是对患者的命令、赞扬、辱骂等。有时把患者作为第三者,声音的内容是几个人在讨论患者的有关情况(评论性幻听)。

第二,幻视:可以看见无意义的色彩、闪光或成形的东西(常常是能引起恐惧感的形象,如无故看到动物,死者的脸等)。视幻觉常见于谵妄、某些物质中毒、颞叶癫、精神分裂症等器质性精神障碍和重精神病。

第三,幻嗅和幻味:这两种幻觉常同时存在,所感觉到的常是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如患者吃饭时闻到的不是饭菜香,却闻到什么农药味,臭味等。可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等。

第四,幻触:可以表现为触摸感、虫爬感、针刺感、触电感等,也可有性接触感。前者可见于某些周围神经炎、某些物质中毒(例如可卡因)、精神分裂症等,后者(性幻觉)则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

二、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正常的思维一般都具有目的性(指向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问题)、连贯性(思维过程中,前后概念互相衔接)和逻辑性的特点。这是思维的一般特点。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是语言,也可通过写作、艺术品或行动等表现,因此思维的异常也常表现为言语和书写等方面的异常。思维障碍的表现很多,分类不甚统一,可以大致分为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两大类。

(一)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思维的速度、连续性和内容的连贯性等方面。

1.思维奔逸 病人表现为联想增快、语量增多、语速变快,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也十分丰富。思维常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常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 与思维奔逸相反,此时表现为联想缓慢或语速缓慢,回答问题很慢而且答语很简单。病人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变笨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等。常见于抑郁症,亦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贫乏 对问题的回答只能在表面上产生反应,缺乏进一步的联想,例如问:“老虎头上拍苍蝇是什么意思?”答:“消灭苍蝇,搞好卫生。”常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或痴呆患者。

4.病理性赘述 在叙述某件事时不紧不慢,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细节,无法把内容讲得简明扼要,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病人表现讲话啰唆,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病理性赘述可见于癫性精神障碍、黏滞性性格者及言语表达不良者等。

5.持续言语 在回答问题时对第一问题的答语(一般都比较简单)要重复多次才能转入第二问题的答语,而此时检查者可能已提了许多问题。可见于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

6.思维中断 在谈话中思路突然中断,不能再接上去,或接上去的是另一件事。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正常人疲劳时,注意分散时或神经症患者也可有类似现象,但其中断常有原因可寻,而且经提醒后常可按原题接下去。

7.思维散漫 思维散漫就是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主要的表现是谈话谈了半天,但不知道病人要说明什么问题,严重焦虑的患者有时也说不清问题。但当他镇静下来就能说清楚;智能障碍者也会出现表达困难,但如检查者把问题提得简单一点,他就能表达清楚。思维散漫的病人即使在很平静的情况下,对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较轻的思维散漫时,病人的每句话意义都很清楚,但各句话之间缺乏联系,因此不能说明问题。严重思维散漫叫做思维破裂,此时病人甚至连完整的句子也不能表达,只是把许多词堆砌起来,称为语词杂拌。思维散漫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8.语词新作 病人有时会自创一些文字或语言,虽然别人不懂而只有他自己懂,但他却认为别人应该懂。西方国家这种症状较多见些,可能与使用拼音文字有关。语词新作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图19-1)。

图19-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词新作(正常人无法理解的图形他却能讲出它的特定含意)

9.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以一种事物象征另一事物,通常是以一种具体的东西象征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称为象征性思维。例如以鸽子象征和平,以红色象征革命等。正常的象征性思维是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的,即彼此能够理解的,而且不会把象征当作现实的东西,例如不会以多养鸽子当作防止战争的手段。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的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则具有把象征和现实混淆起来的特点,同时他使用的象征往往是别人所不懂的,例如以冬天不穿衣服来象征他的坚强,吞食骨头说可以使自己具有硬骨头精神。他认为这种行为的象征应该是人人皆懂的,就像在十字路口看见红灯应该停车一样。

(二)思维内容障碍

包括妄想、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

1.妄想 是一种病态而顽固的心理感受,它不符合事实,但病人却坚信不疑,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妄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特点为发生突然,内容荒谬离奇,不可理解。原发性妄想对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客观动因或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如继发于错觉、幻觉、情感低沉或高涨;亦可继发于某种期待心理或心因性障碍基础上。继发性妄想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多种重症心理疾病。按其主要内容将妄想归类为以下几种。

(1)被害妄想:这是最常见的妄想。病人觉得他被跟踪、被诽谤、被迫害等。主要见于重症心理疾病,如伴有幻觉,则以精神分裂症可能较大。通常病人对迫害者是愤恨的,但如病人认为自己被迫害是罪有应得,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的话,则可能是抑郁症。

(2)关系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对他有特殊的意义,例如他进入一个房间,室内的人突然停止谈话,就认为这一定是在议论他,即把与自己无关的事牵连到自己身上来。关系妄想并不指明特定的内容,它通常是其他妄想(特别是迫害妄想)的基础或前奏。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亦可出现此种情况,但可以根据其心理背景作出解释,通常只称为牵连观念而不称为妄想。关系妄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夸大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是非常的人物,有特殊才能。如笔者曾遇到一名躁狂症病人,称自己可以当联合国秘书长兼“地球球长”等。夸大妄想主要见于躁狂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4)自罪妄想:常见于抑郁症。病人把自己过去的一些缺点错误看成是很大的罪行,认为自己对不起家人,对不起人民,认为自己已不配正常生活下去,应当处以重刑等。常可伴有自杀自伤行为。

(5)虚无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五光十色的事物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虚无妄想常伴有消极情绪。主要见于重症抑郁症。

(6)疑病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脑瘤等。虽经医生仔细检查证明无病,但并不能说服病人。疑病妄想常见于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其中内容荒谬者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7)嫉妒妄想:病人捕风捉影地认为自己的配偶另有新欢,对自己不忠实,常跟踪、逼问自己的配偶以求证实,即使不能证实也坚信如故。有时可出现报复行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患者。

(8)钟情妄想:较常见于年轻女性,认为自己被一男性所爱,常是被著名的男性如影星、歌星、大人物等所爱。患者坚信不疑,有时甚至可出现相应的性幻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9)被控制妄想:患者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例如被电波或某种先进仪器所控制(文化层次低及迷信色彩重者,常认为被神鬼所控制),因而不能自主。这种控制常只指对具体行为的控制。被控制妄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关于思维从属的妄想:正常人从不怀疑自己的思维不属于自己,思维从属障碍的病人常感到思维不是自己的。如果在思维的从属方面出现问题,一般都是病态,而且大多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如下。①思维插入:病人认为自己的某些想法或所有的想法是外界插入的,自己的头脑在被别人使用。思维插入与强迫观念不同,后者虽觉得某些想法不能控制,但从不怀疑这些想法不是自己的。②思维抽取: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被外力抽走了,脑子突然空了,常伴有思维中断的体验。③思维被播散(又称思维被洞悉):病人觉得自己的思想即使不说出来别人也会知道,可能是通过别人植在自己体内的窃听器传播出去的,或者是通过“传心术”或其他神秘的方式传出去的。有时病人说能听见自己的思想(没有讲话的情况下),同时别人也能“听见”自己的思想。

2.超价观念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均有事实因素。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但在逻辑道理上并不荒谬。超价观念的内容往往与切身利益有关,并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影响其行为。如艺术家对本身天才的超价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3.强迫观念(强迫思维) 在病人脑内反复出现某一概念,病人想摆脱,但摆脱不了。强迫性思维可拘泥于某一种想法、某几句话、某些事情的回忆、计数(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计数),追求某些毫无意义的荒谬的问题。强迫思维主要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也可见于早期精神分裂症。

三、注意障碍

在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称为注意,此时人对这一事物的感知最为清晰,因而有利于识记和分析。注意过程与人的感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人的年龄不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不同。2-3岁儿童的专注时间为10~12分钟,7-10岁为20分钟,12岁以上持续注意时间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

注意可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主动注意为对既定目标的注意,需要个体做出努力,与个人的思维、情感等有关。例如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听讲属于主动注意,此时教室门口如有人经过亦可进入意识领域,这称为被动注意。被动注意的对象常不十分清晰和明确,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要个体做出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通常讲的注意是指主动注意。常见的注意障碍有:

1.注意增强 注意增强不一定完全是病态的,完成某一精确任务要求主动注意增强。病态的注意增加可见于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妄想症状的病人对与其妄想有关的事物十分注意,即使很小的细节也不放过,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躁狂症的病人虽然注意容易转移,但往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捕捉到事物的某些特点。

2.注意减弱 或称注意涣散、注意不易集中。主要是指主动注意的稳定性降低,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常见于神经症患者及多动症患儿。

3.随境转移 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被动注意增强,因此主动注意常因周围环境变化而转移,这是躁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4.注意范围缩小 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即主动注意范围缩小,被动注意明显减弱,可见于癔症及智能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正常人的注意也受兴趣、心境和身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因而对没有兴趣的事物注意不易集中就不是病理现象。疲劳时注意也不易集中。

四、记忆障碍

记忆是最基本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记忆我们就不能认识自己,也不能认识世界。因为认识本身通常是通过与过去的经验对比分析来形成的,而过去经验的保留就是记忆。例如不能记住英文字母,就无法认识英语单词。同样,如果对自己过去的形象和经历毫无记忆,那就无法确认今天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的同一性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识记、保存和再现。

识记: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可以用摄影来类比,识记就是取景、调距离和按快门的过程。各种影响注意集中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识记,因而影响记忆;对识记的对象缺乏基本认识也影响记忆,例如同样听一个医学报告,医生就比非医务人员容易记住。

保存:是把识记的印象保存在脑里,是记忆过程的第二步,这就像摄影时把景物保存在底片和照片中一样。保存的障碍常常与脑器质性疾病有关。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感知的印象全部保存下来,因此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程记忆、中程记忆和长程记忆。对于一个不常用的电话号码,我们往往只保存数秒钟或数分钟,打过电话后很快就忘了,这是短程记忆。想要长期记住,就要进行适当复习,特别关心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这就是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比较特殊的事物也较易记住,这是因为常见事物的印象容易互相干扰,而特殊事物的这种干扰较少之故。

再现:保存的印象在需要的时候能提取出来,这就是记忆的第三个过程,通常称为回忆。不能回忆称为遗忘。有时对过去见过的某人的面容不能回忆,但再次见到此人时却能认出来,这称为再认。再认往往比凭空回忆容易。记忆障碍可分为遗忘和记忆错误两大类。

(一)遗忘

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再现以往的经验称为遗忘。遗忘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是由于识记过程的障碍或没有进行适当的“复习”引起的。脑器质性疾病常影响保存过程,因此对所经历的事物无法铭记,这种遗忘属于器质性,以后无法再现。当需要回忆某一事件一时想不起来,但以后因为其他事件的诱发,又会把原来想不起来的事回忆起来,这是再现的障碍,这种障碍常见于神经衰弱患者,亦见于正常人,通常不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除以上所述外,尚有以下各种较特殊的遗忘形式。

1.界限性遗忘 表现为把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对患者特别不利的事件有关。

2.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 通常因脑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意识障碍引起。对外伤以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称为顺行遗忘,对外伤以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称为逆行性遗忘。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3.近事遗忘和远事遗忘 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常常不能记忆,称为近事遗忘;但在疾病早期,对过去已铭记的事情也不能回忆,称为远事遗忘。正常的规律是近事较易回忆,远事较不易回忆。

(二)记忆错误

由于再现的失真而引起的记忆障碍称为记忆错误。正常人对较复杂或较久远的事件的回忆,也经常有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例如对同一事件调查几个目击者,所得的描述很少会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人在记忆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常根据自己的心理背景加以筛选或加工,回忆的内容常是加工过的材料,这并不是有意的伪造,而是无意地忽略或强调。记忆的图像实际上并不像照片那样逼真,它实际上像幅图画,只突出画家认为应突出的部分,这里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成分。当你回到阔别多年的儿童时代生活的地方时,你会觉得那里的房屋、道路似乎变小了,这当然是记忆错误,但都不是有意的,而是可以用客观因素解释的,也是可以用事实来校正的。常见病态的记忆错误有:

1.错构 这是将过去经历的事情在具体时间、具体人物或具体地点上搞错了,造成张冠李戴而不易校正。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

2.虚构 这是指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关于自身经历的记忆的缺损。由于虚构是在严重记忆障碍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虚构的内容下次也不能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可以变化。虚构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它与病理性谎言不同,后者常见于人格障碍者。病理性谎言所叙述的内容虽也可以海阔天空、信口雌黄,但其记忆能力基本上无损害,其“虚构”的目的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或注意。

3.似曾相识感和旧事如新感 在经历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种过去曾亲身经历过的感觉,称为熟悉感。例如碰见一个过去从未见过面的人,就觉得过去曾经见过面一样。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重新经历时如有完全陌生的感觉,称为陌生感。熟悉感可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精神疾病患者,前者很快就会认识这是自己感受或记忆方面的错误,后者则常坚持认为自己确是经历过的。陌生感可以是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的组成部分,亦见于有严重记忆障碍的病人。

五、情感障碍

情感是指相对较短暂的一种心理状态,情绪是指伴有较明显的自主性神经反应的短暂心理状态,而心境则是指较持续的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情感障碍有以下几种情况。

1.情绪高涨 表现为表情喜悦,言语响亮,动作增多,自我感觉良好等。这种表现如果是可以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则常见于躁狂症,称为躁狂状态;如果表现为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绪高涨状态则称为欣快,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酒醉状态。

2.情绪低落 表现为表情忧愁,言语低微,动作减少,觉得自己前途是灰色的,甚至自卑自罪,严重时可导致自杀。严重情绪低落可伴有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现象,例如食欲缺乏、性功能减退、闭经等。

3.情感不稳 表现为情感反应(喜、怒、哀、愁等)极易变化,由这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情绪不稳可能是一种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可见于各种精神疾病。

4.情感淡漠 指对各种事情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即使对本身有密切利害的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由于对某些事物不认识、不了解其利害关系而缺乏情感反应,这不属于情感淡漠。严重情绪低落时,病人处于抑制状态,对应该喜悦的事情愉快不起来,这也不属于情感淡漠。

5.情感不协调 正常的情感反应应与本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及处境相协调,这种协调包括情感反应性质及强度(包括持续时间)等方面,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相反者(例如碰到不愉快的事反而表现喜悦)称为情感倒错,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反应如同小孩、与其年龄不符者称为情感幼稚,多见于癔症或痴呆患者。

6.焦虑 正常人在预期不利的情况下或将执行无把握的任务时可出现相应的焦虑反应,所以焦虑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反,如果在应该出现焦虑的场合反而无动于衷,有时倒可能是一种病态。病态的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惶惶不安、坐立不定、精神十分紧张的状态。焦虑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等自主性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为惊恐发作,常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症状貌似心脏病发作而急诊于综合性医院。焦虑症状可见于各种疾病,是焦虑性神经症的主要症状。

7.恐惧 面临不利的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称为恐惧。任何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恐惧体验,恐惧时除精神极度紧张外,都伴有明显的自主性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正常人在面临不利处境时可表现抵抗或逃避的反应,恐惧时常导致逃避。病态的恐惧可由幻觉、错觉或妄想引起,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被迫害妄想时常出现恐惧、逃避或对抗行为。对特定的事物的恐惧是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此时焦虑和恐惧常同时存在。

六、意志和动作行为障碍

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动以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强弱常决定于情感,强烈的追求才会使人坚持采取某些行动。动作是指较简单的运动(如点头、挥手);行为则是指一系列动作的有机组合。动作行为障碍又可称为精神运动性障碍。意志和动作行为障碍通常有以下表现。

(一)意志增强

在病态或妄想的支配下坚持某种行为,表现极大的顽固性。例如有迫害妄想的病人四处控告,有嫉妒妄想的病人对其配偶坚持跟踪,有疑病妄想的病人到处求医等。

(二)意志减弱

常与情感淡漠或情绪低落有关,缺乏主动性及进取心,即使开始做某事也不能坚持到底。严重的意志减弱称为意志缺乏,表现处处被动,即使本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也要别人督促。

(三)精神运动性兴奋

是指动作和行为增加。可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类。

第一,协调性兴奋。这种动作和行为增加与其思想感情是协调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也是协调的,例如情绪激动时的兴奋,轻躁狂时的兴奋都是典型的协调性兴奋。第二,不协调性兴奋。主要是思想感情与其动作行为不协调,例如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愚蠢淘气的行为和装怪相、做鬼脸等。谵妄时也可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性兴奋。

(四)精神运动性阻滞

是指动作和行为减少。可分为①木僵:患者动作行为减少。并经常保持某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不解大小便,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给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有些患者可能在夜间无人时活动,有些则有发作性冲动行为,接触此类患者应特别注意。患者好转后一般能完全回忆病中发生的事情,有些也不能,或只能叙述一些令人不解的片断体验,或者归结为“做了一个噩梦。”②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患者静卧或呆立不动,但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听人摆布,即使把他摆成一个很不舒服的位置也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才慢慢恢复,就像塑成的蜡人一样,因此称为蜡样屈曲。这种病人躺在床上把他枕头抽去,他的头仍可悬空维持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空气枕头”。③违拗症:也常在精神分裂症木僵的基础上出现。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相反的行动,例如要他立,他偏要坐;要他张口,他偏闭口,这种情况称为主动违拗。如果患者只拒绝执行嘱咐而不表现相反的行动,称为被动违拗。

(五)本能行为异常

人类的本能可归纳为保存生命的本能和保存种族的本能两大类。具体的表现为躲避危险、饮食、睡眠、性的本能等。本能行为异常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杀 一般是属保存生命本能的障碍,但也有许多例外。自杀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一是因为受到外界强大压力;二是因为一时感情冲动;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扬言自杀,弄假成真;四是因为各种精神病引起,以抑郁症为多见。

2.饮食障碍 包括以下四种。

(1)食欲减退:有许多躯体疾病可以产生食欲缺乏的症状。在心理障碍中,有许多疾病也可以出现食欲减退的表现,有时甚至成为心理障碍的唯一表现。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食欲减退,称为神经性厌食。

(2)食欲亢进:在精神病病人中,因本能意向增强的食欲亢进亦较常见。

(3)拒食:因猜疑(怕中毒)、命令性幻听及木僵等症状而引起的拒食亦不少见。

(4)异食症:指嗜食普通人不吃或不常吃的东西而言,如污泥沙土、石灰等。钩虫病患者的异食癖,是由于体内缺乏铁之故,如给予驱虫和铁剂治疗,很快就可以消除其异食症状。有些痴呆患者因丧失判断能力而乱吃东西,则不属于异食症范围。

七、睡眠障碍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生理现象,连续数十小时的不眠首先可引起各种精神症状,进一步可引起躯体衰弱,因而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之一。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如下几种。

1.失眠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统称失眠。在环境允许睡眠的情况下通宵失眠者很少见。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大多是神经症的表现。有时病人虽然睡着过,但却缺乏曾睡过的感觉,因而可以引起严重的焦虑,这种情况被称为“主观性失眠”或“睡眠缺失感”。

2.嗜睡 常由衰弱引起。另有一种发作性睡病,发作时不管环境如何,不可抗拒地进入睡眠状态,但时间短,易叫醒。发作性睡病患者亦易于出现猝倒症,即突然眼睛闭上,肌肉松弛倒下。常由于强烈情绪因素引起。

3.睡眠麻痹 表现与猝倒症相似,但常在睡后将苏醒时出现,病人感到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十分焦虑,但稍加刺激即可使这种麻痹消失。

4.周期性嗜睡贪食综合征 表现为发作性的沉睡和贪食,发作一般持续数天,患者醒了就吃,食量很大,吃了又睡,所以发了一次之后,体重常有明显增加。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5.睡行症(旧称梦游症) 病人于夜间睡过一阵后起床活动,行动较呆板,意识恍惚,问之不答或含糊答应,走动一阵后又睡,次日不能回忆。多见于儿童及癔症患者。

6.某些特殊症状 刻板言行;持续言行;模仿言语和模仿动作;作态;强迫动作等。

八、意识障碍

正常人在清醒时意识是清晰的,即能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并作出适当的反应。意识障碍是由脑功能的抑制引起,不同程度的抑制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急性脑损害(例如脑外伤、脑缺血)可以使人从意识清醒立刻转入意识丧失(昏迷);非急性的病变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展或不发展到昏迷。根据严重程度的大小,意识障碍可分为下列几种。

1.意识浑浊 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表现为似醒似睡,缺乏主动,行为迟缓。如果缺乏刺激,常像要睡着一样,但还能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反应,例如叫他张开嘴、伸出舌头等,他都能做,不过缓慢些。跟环境有一些接触,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语音低,语速慢。

2.嗜睡 表现淡漠、迟钝、瞌睡。如果让他独处,很容易就睡着,但可以叫醒。叫醒后短时间内有点迷迷糊糊,有时答非所问,发音含糊。无自发行为及言语。

3.昏睡 整日处于熟睡状态,要用强刺激(推、针刺、拧)方能弄醒。无法对答,也无痛苦表情,如果处于不舒服的姿势,也不会自动调整。

4.昏迷 此时即使使用强刺激,也不能将病人弄醒,给予痛刺激时缺乏回避反应,肌肉松弛。浅昏迷时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应仍存在,深昏迷时则所有的反射检查都失去反应,瞳孔扩大,呼吸变慢,不规则,时有暂停。

5.谵妄 此时不但有意识障碍,而且有杂乱无序动作的增加。患者对时间、地点、人物认识清晰,思维零乱,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常伴有幻觉,多为视幻觉,视幻觉内容有时可因暗示而变化。亦可有错觉。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常带有恐怖性质。病人有时可以有些接触,例如呼之能应,简单问题能对答,但常不切题。此种接触仅能维持很短时间,病人旋即陷入喃喃自语或兴奋混乱之中。夜间往往谵妄加重,骚动不宁,日间则可表现嗜睡。常伴有出汗、心搏加快、皮脂腺分泌增多、面色潮红、粗大震颤、体温升高及脱水等躯体症状。

九、智能障碍

智能(或称智力)一般是指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它牵涉感觉、记忆、判断、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人的智能有高低,这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决定的?这方面过去争论很多,有人强调天赋,有人强调学习。目前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对某些特殊的技能,天赋起更大的作用。智能障碍主要的表现有:

1.智能低下 是由于大脑发育受遗传、感染、中毒、颅脑外伤、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缺氧等有害因素引起脑功能发育受阻所致。患者的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这类现象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大脑发育不全)。

2.痴呆 是大脑发育完善后受各种有害理化和生物学因素所致的脑损害引起的严重智能障碍,常呈慢性或进行性加重,包括记忆、理解、计算、学习工作能力及判断力等在内的全面脑功能减退。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和脑炎、重症颅脑损伤等后遗症。

3.心因性假性痴呆(Ganser综合征) 主要由于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无任何器质性脑损害的证据。病人表现为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而不准确甚至荒谬的回答。如问3+4=?答:等于6;问:你父亲今年多大?答:父亲18岁,我40岁。这类假性痴呆主要见于癔症和强烈精神因素刺激所致的精神障碍。

4.童样痴呆 病人主要表现类似孩子般的天真、稚气样子。如成年者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3岁,见人就叫“阿姨”“叔叔”等,这类症状多见于癔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