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植物化学物

植物化学物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营养学十分注重对非营养因子的研究,其中大多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植物化学物。一些动物性组织中也可能含有此类化学物。当植物化学物被用于控制某些疾病时,其通常被认为是药物而非膳食营养素。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将某些植物化学物用于疾病的防治了。植物化学物的层出不穷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宜的健康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以满足特殊的生理或病理需求。

现代营养学十分注重对非营养因子的研究,其中大多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植物化学物。目前人们尚未将其定义为营养素。植物化学物通常定义为植物性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植物的自身防御和生存。一些动物性组织中也可能含有此类化学物。

当植物化学物被用于控制某些疾病时,其通常被认为是药物而非膳食营养素。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将某些植物化学物用于疾病的防治了。植物化学物的层出不穷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宜的健康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以满足特殊的生理或病理需求。常见的植物化学物可分为以下几类:非维生素A前体(包括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异类黄酮)、多酚、异硫氰酸酯、吲哚、萝卜硫素、单萜、叶黄素以及不被消化的低聚糖等(表9)。

表9 植物化学物推荐意见

(1)植物甾醇

①背景:植物甾醇(phytostemls,plant sterols)是存在于植物中的结构类似于胆固醇的化合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植物甾醇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的研究。Peterson等发现大豆甾醇(soystero1)能降低血浆和肝脏中的胆固醇水平之后,Pollak等发现膳食中谷甾醇能显著降低人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

②证据:20世纪50年代后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甾醇和甾烷醇可以降低血浆TC和LDL-C水平,并且不影响HDL-C和TG水平。一项关于32项植物甾醇补充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植物甾醇或甾烷醇降低LDLC的最大作用为10%,所需剂量为2g/d,而继续增加摄入量对于进一步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很小。Baker WL对5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植物醇和植物甾烷醇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给予糖尿病患者补充植物醇和植物甾烷醇,可有效降低LDL-C并升高HDL-C水平。

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项目(the US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建议:在特定人群的膳食中每日补充2g植物甾醇酯或甾烷醇酯可以降低血浆中LDL-C的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2)肉碱

①背景:肉碱于1905年由俄国科学家Dulenitsh和Kremberg从肌肉提取物中发现。人体内的肉碱有两个来源,一是从膳食中摄取,二是在肝脏、脑、肾脏等组织中合成。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各组织,主要分布在心肌和骨骼肌。血浆中的肉碱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结合型是指酰基肉碱,占总肉碱的14.8%,而游离型肉碱占85.2%。

肉碱是参与糖尿病患者心肌脂肪代谢的重要物质,左旋肉碱在胞浆中与脂肪酞辅酶结合,由肉碱乙酞转移酶催化,转运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脂肪利用异常,肝脏脂肪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增加,β氧化增强,血浆及肌肉中的肉碱流向肝脏,参加β氧化,导致肉碱消耗增加,血浆肉碱水平下降。正常情况下心脏能量供应60%~80%来自脂肪的β氧化,而在糖尿病条件下,糖尿病患者的心肌中由于缺乏胰岛素,葡萄糖氧化受抑制,心脏能量供应对脂肪代谢的依赖性增加。但是,心脏本身不能合成肉碱,只能从血液中摄取,而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游离肉碱含量是减少的。因此,心肌中肉碱含量减少,持续的肉碱缺乏一方面加重脂肪代谢紊乱,使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可能使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冠心病;另一方面肉碱缺乏使线粒体中脂肪代谢中间产物长链乙酰辅酶A、长链乙酰肉碱含量增高,这些中间产物对心脏代谢及心肌能量供应不利,使心脏线粒体功能减退,心肌功能减退,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变。

②证据:国内横断面调查发现,糖尿病伴心脏病组血浆游离肉碱浓度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肉碱浓度,也低于单纯冠心病患者血浆游离肉碱浓度,提示肉碱缺乏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易患冠心病的原因之一。

国内研究显示,左旋肉碱可使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下降,并有助于降低体脂含量。

(3)叶黄素

①背景:叶黄素(Lute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水果与某些藻类生物中的天然色素,它属于类胡萝卜素族物质,是构成人眼视网膜黄斑区域的主要色素。叶黄素在西兰花、羽衣甘蓝、菠菜等深绿色叶菜以及金盏花、万寿菊等花卉中含量最高,其次,南瓜、桃子、辣椒芒果柑橘中则含有丰富的叶黄素酯,叶黄素酯是叶黄素的前体。植物所含的天然叶黄素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抗氧化剂,同时能预防细胞衰老和机体衰老。

②证据:糖尿病患者处于高糖状态下,由于代谢异常引起氧自由基的增加。叶黄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氧自由基的活性,阻止氧自由基对正常细胞的破坏。叶黄素是存在于视网膜的类胡萝卜素之一,是视网膜血管抗氧化所必不可缺的。叶黄素可吸收大量蓝光,蓝色可见光的波长和紫外光接近,是能达到视网膜的可见光中潜在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光。在到达视网膜上敏感的细胞前,光先经过叶黄素的最高聚集区,这时若视黄斑处的叶黄素含量丰富就能将这种伤害减至最小。

Dwyer JH等的离体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叶黄素对早期的动脉硬化进程有延缓作用。血液中叶黄素的含量与动脉主干道血管内膜厚度的变化相关。血液中叶黄素含量较低时,极易引起动脉血管壁增厚。随着叶黄素含量的逐渐增加,动脉壁增厚趋势降低,动脉栓塞也显著降低。同时,动脉壁细胞中的叶黄素还可降低LDL-C胆固醇的氧化性。

(4)生物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是指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是一类由20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的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这些活性肽在细胞生理及代谢功能的调节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不仅如此,其中许多活性肽可能还具有原蛋白质或其组成氨基酸所没有的新功能。特别是以数个氨基酸结合生成的低肽不仅有比蛋白质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还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抗菌、抗病毒、降血压和降血脂等生理功能。但对证据进行检索后发现,缺乏生物活性肽的临床研究证据。

①海洋胶原肽

海洋胶原肽(又称海洋鱼低聚肽)是海洋鱼骨/鱼皮蛋白进行分解后得到的小分子肽类,分子量小于1 000kDa。它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人体内的利用率明显高于氨基酸和整蛋白。海洋胶原肽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预防和纠正营养缺乏、消瘦、贫血等诸多营养缺陷状况;具有明显的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并减少医疗费用。

证据:临床研究显示,海洋胶原肽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的血糖曲线下面积,可显著缩短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调整期并降低夜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还具有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一项为期3个月的前瞻性双盲人群对照研究显示,海洋胶原肽干预后1.5个月和3个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胰岛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均呈下降趋势。

②玉米肽

玉米肽是从天然食品玉米中提取的蛋白质,经定向酶切及特定小肽分离技术获得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玉米肽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在动物实验中,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的竞争性抑制剂,减轻血管紧张,降压效果明显。此外,玉米肽作为疏水性肽,具有降低胆固醇、促进体内胆固醇代谢,增加粪甾醇的排泄等功能。但对证据进行检索后发现,缺乏玉米肽的临床研究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