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常见于特异性感染的患者,病程中常有特异性感染症状。
(一)肠结核性息肉
结核杆菌没有内毒素和外毒素,中毒症状是由于变态反应和破坏组织被吸收而引起。
1.发热见于病情进展时,初起病变或活动性不高者,多无发热。病变活动性较高者才有发热。初时多表现为午后低热(可能经过1天体力活动,破坏组织产物吸收入血增多所致)或劳动后体温升高,重症病人有不规则高热甚至稽留热,对身体消耗很大,故称之“消耗热”。发热常常代表结核病的活动性,一般讲热度愈高,活动性愈大,但慢性重症肺结核病人不一定发热,只是在病情进展时,或在大咯血或播散时,才有发热。病人对发热常不自觉。发热期内,其他全身症状常较明显。肠结核发热一般为38℃左右,多为不规则热或低热。
2.盗汗 是指入睡后出汗,严重时衣被都可湿透,盗汗原因不明。
3.其他
(1)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部分病人有失眠、急躁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2)心跳加快,常与体温升高一致。
(3)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
(4)体重减轻、消瘦。
(5)月经失调,经期不准,往往推迟,血量减少。
(二)血吸虫卵性息肉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偶见虫卵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黏膜下层,引起组织增殖、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血吸虫病病程可分4期:侵袭期、急性期、慢性期及晚期。
1.侵袭期(invasive stage)12%~90%患者在感染后数小时至2~3d内,尾蚴侵入处出现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发痒,数目多少不定,经3~5d自消,称为尾蚴性皮炎。常被疏忽。皮炎出现后1周,由于幼虫通过肺部,重者出现血性炎症变化,引起咳嗽及血丝痰。亦可有畏寒、微热、荨麻疹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异性蛋白反应。
2.急性血吸虫病(acute schistosomiasis)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也可见重度感染者。患者以来自非流行区青壮年和生长于流行区的少年儿童为多,此与缺乏免疫力有关。多见于夏秋季节。潜伏期15~73d不等,平均1个月左右。患者每日下午畏寒、发热不规则或弛张型,午夜后逐渐下降,退热时盛汗,清晨体温大多恢复正常。重症可高热稽留,伴相对缓脉,类似伤寒。热程自数日至数月不等,多次重复感染者,多为长期发热。发热时伴有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时有痢疾样腹泻,黏液脓血便3~5/d。肝脏肿大,多数在肋下2~3cm。少数在7cm以上,以左叶较明显,表面光滑,柔软,并有压痛。脾脏亦可肿大,一般在肋下1~2cm,质软。此外尚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压痛。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加及嗜酸性细胞增多(一般均在20%~90%)。
重度感染者由于虫卵沉积结肠浆膜及肠系膜,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部饱胀,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大量虫卵沉积肝内所致炎症性病变,导致肝内循环阻塞,发生黄疸、腹水,甚至形成显著消瘦(marasmus)及恶病质(cachexia)。此类严重病例,血液嗜酸粒细胞并不增加,或反见减少,为预后凶险之兆。
3.慢性血吸虫病(chronic schistoomiasis)多见于流行区居少量多次重复感染者,一般距急性期发病半年以上,亦可无急性病史。此期如无大量重复感染,病人并不发热,仅感乏力,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或有黏液脓血便,3~5次/d,里急后重不多,腹泻可长期反复,大便中可找到虫卵。久后肠黏膜增生、肠壁增厚,可形成肠息肉、肠狭窄。病变的肠系膜、大网膜及淋巴结等可粘连缠结,形成腹部肿块(痞块)多见于下腹部。病人可有贫血、消瘦及劳动力减退。重者可有内分泌功能障碍,男性有性欲减退,女性有月经不调、闭经、不育。肝脾均可肿大,早期肝大于脾,左叶肿大较明显,表面光滑,质地中等。久后肝内纤维组织增生,门脉血流阻滞,故脾日益增大,肝渐缩小,硬度增加。流行区内常见病人无何自觉症状,仅见普查时发现肝脾肿大,或大便孵化阳性,亦可归属慢性一类。
血象:血液白细计数基本正常,嗜酸粒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加。肝功能试验结果大多在正常范围,重症则有轻度或中度异常。
4.晚期血吸虫病(late schistosomiasis)病人自初次感染至出现晚期症状,短者年余,长者十数年不等。主要表现可分如下3型,3者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并存。
(1)巨脾型:脾脏显著肿大,其下缘达脐线或右缘过中线,质坚硬,常伴有脾功能亢进。
(2)腹水型:出现门脉高压症状,可有明显腹水,肝缩小,肝质硬,表面不平;脾亦肿大,病人明显消瘦、乏力,劳动能力显著减退。如病情发展,则腹水继续增多,腹大如鼓,腹壁静脉怒张。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则大量呕血;内痔静脉曲张破裂则便血。常见面色苍白,毛发枯干,皮肤萎黄;由于血浆白蛋白过低,常见下肢水肿,极度营养不良,消瘦。呈恶病质状态;最终可致黄疸及肝功能衰竭。
(3)侏儒型:以生长发育障碍为特征。患者除可有肝脾肿大及腹水外,主要表现身材矮小而匀称、面色苍老、性器官不发育,第2性征缺乏、停顿于12~14岁水平,但智力正常。X线摄片可见骨骼细小,骨骺板闭合延迟,骨骺线粗糙不规则、骨质钙化不足等现象。
(三)阿米巴痢疾
或称肠阿米巴(intestinal amoebiasis)。阿米巴痢疾在病变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消退和淋巴细胞消失,而代以结缔组织增生,重者肠壁增厚,肠腔变窄,亦可形成息肉或肉芽肿,称为阿米巴瘤(ameboma)。
1.急性阿米巴痢疾(acute amebic dysentery)典型症状为起病缓,全身症状轻微,不发热或仅有低热(由于阿米巴不产生毒素,低热可能由于坏死组织产物吸收引起)。如有高热,通常指示有并发症。一般以腹痛、腹泻起病,大便次数逐渐增加而变为痢疾样,10次/d左右,腹痛及里急后重的轻重依病变程度及受累部位而异。两侧下腹部或脐周可有压痛。便量中等,糊状或成形,含黏液、脓、血;由于血液遇酸变质,故多呈暗红色或红色,似果酱样,有恶臭,含多量滋养体;如为成形便,则果酱样的粘血常包于外层。症状持续数天或数周,可自行缓解;如未彻底治疗,往往复发。
2.慢性阿米巴痢疾(chronic amebic dysentery)急性症状持续不消,时发时愈,时重时轻,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反复发作缠绵20~30年不愈。在间歇期可以健康如常,或有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排出含包囊的软便。在劳累、受凉或饮食失常情况下,易有腹泻加剧,出现痢疾症状,排出阿米巴滋养体。久病不愈,则有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结肠增厚及压痛,或伴肝脏肿大(由于肠道毒性物质作用所致)。
(四)慢性细菌性痢疾(chronic dysentery)
慢性菌痢主要由于身体抵抗力低下,不能彻底消灭痢疾杆菌,使组织修复;其次,急性期治疗不及时、用药不恰当、疗程不足,亦易使病程迁延;其三,病原菌菌型不同亦有关系,如弗氏菌痢有12%~20%转成慢性,宋内菌痢仅5%~6%转成慢性,而志贺菌则无转成慢性者。不少慢性菌痢患者并无急性病程,身体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不足可能是主要因素。慢性患者肠道溃疡病变彼状此起,病情时好时坏,形成慢性溃疡。其溃疡形状多不规则,边缘多呈潜掘状,底部高低不平,少数深达肌层;周边黏膜上皮过度增生,可有息肉形成;溃疡中心如有黏膜残留,则呈岛屿状。或因愈合不全,黏膜上有囊肿形成,由此间歇地排出病菌。久后,溃疡附近肠壁可有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致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及肠腔狭窄。
1.迁延型(protracted form)常有腹部隐痛或不适,腹胀或便秘与腹泻相交替,或长期腹泻,大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出现粘液或脓血。此外,常有食欲不振、乏力、腹部不适、压痛,常可触及乙状结肠呈条索状。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多梦、多汗、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病程较久者,可有贫血、维生素缺乏、营养力减退等表现。凡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发作典型或不典型,时发时愈,或病程超过2个月者,均属此型。
2.急性发作型(acute exacerbation)慢性过程中因受寒、疲劳、饮食失常,以致机体与病原体间平衡破坏,发生急性痢疾症状,但程度较轻,恢复多不完全。凡半年内有菌痢病史或复发史,此次复发有急性症状且无再感染可能者属此型。
复发与再感染的区别:具下列情况者判为再感染:①上次发病已经彻底治疗;②有明显接触史,且卫生不良;有条件时应鉴定前后两次菌型。以资参考。凡半年内有病史,同时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可判为复发。
3.隐伏型(inapparent form)过去有菌痢史,但症状早已消失,至少最近2个月健康状况已基本正常,经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或肠镜有显著病变者属此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