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可造成免疫性病理损伤。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而异。抗体与病毒感染的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使病毒感染细胞溶解。同时,隐性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隐性感染动物仍有向外界散布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第二节 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机体经病原微生物抗原作用后,可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生长的细菌,对胞内菌的感染要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一、体液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引起感染部位的组织破坏(炎症)和产生毒素。因此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在于排除细菌及中和其毒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抑制细菌的吸附 病原菌对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是感染的先决条件。这种吸附作用可被正常菌群阻挡,也可由某些局部因素如糖蛋白或酸碱度等抑制,尤其是分布在黏膜表面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对阻止病原菌吸附具有更明显作用。

2.调理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杀灭和清除胞外菌的主要力量,抗体和补体具有免疫调理作用,能显著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效应,对化脓性细菌的清除尤为重要。

3.溶菌作用 细菌与特异性抗体(IgG或IgM)结合后,能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最终导致细菌的裂解死亡。

4.中和毒素作用 由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毒素,主要为IgG类,可与相应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能阻止外毒素与易感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外毒素不表现毒性作用。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随血循环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二、细胞免疫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主要停留在宿主细胞内者,称为胞内菌感染。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沙门菌、李斯特菌、军团菌等,这些细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宿主对胞内菌主要靠细胞免疫发挥防御功能。参与细胞免疫的T细胞主要是依赖性T细胞TD(CD4+)和细胞毒性T细胞TC(CD8+)。此外,分布在黏膜、皮下组织和小肠绒毛上皮间数量众多的淋巴细胞称为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IEL)中95%为T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可造成免疫性病理损伤。

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而异。有些病毒能迅速引起细胞破坏,释放病毒颗粒,称为细胞破坏型感染;有些病毒感染不引起细胞破坏,称为细胞非破坏型感染。根据病毒感染类型的不同,在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侧重性也不相同。

(一)体液免疫

1.中和病毒作用 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IgM,IgA),其中有些抗体能与病毒结合而清除其感染者称为中和抗体。IgG为主要的中和抗体,能通过胎盘由母体输给胎儿,对新生儿有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SIgA产生于受病毒感染的局部黏膜表面,是中和局部病毒的重要抗体。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可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或穿入细胞内,对于抑制病毒血症、限制病毒扩散及抵抗再感染起重要作用。

2.抗体依赖性细胞毒(ADCC)作用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CDC)作用 抗体与效应细胞协同所发挥的ADCC作用,可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抗体与病毒感染的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使病毒感染细胞溶解。ADCC作用所需要的抗体量比CDC所需的抗体量少,因而是病毒感染初期的重要防御机制。

(二)细胞免疫

参与抗病毒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TC)和依赖性T细胞(TD)。病毒特异的TC必须与靶细胞接触才能发生杀伤作用。TC分泌两种分子:一为穿孔素,使靶细胞膜形成孔道,致胶体渗透,杀死感染的靶细胞;另一为颗粒蛋白酶,能降解靶细胞的胞核。TC的杀伤效率高,可连续杀伤多个细胞。病毒特异的TC有CD4+和CD8+两种表型。CD8+TC受Ⅰ类MHC分子[1]限制,是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细胞。病毒特异性TD,能释放多种淋巴因子。

病毒感染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学和病理学过程,而目前关于机体病毒感染的所谓各种类型,则都是从某个侧面或某个角度加以描述,当然不能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包括一切不引起临床症状的病毒感染。可能是病毒不能最后侵入或到达靶器官,因而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也就是说,病毒侵袭与机体防御两者之间的斗争使病毒侵犯至适当阶段而中止。这类感染最为常见,是人和动物自动获得抗病毒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来源。同时,隐性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隐性感染动物仍有向外界散布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隐性感染的发生,既决定于病毒的性质,更决定于动物机体的免疫生物学状态。如上述,同一种病毒可能引起显性感染,也可能引起隐性感染。例如,乙型脑炎病毒常可引起人与动物(例如马)的急性致死性感染,但在大多数人和动物群中,乙型脑炎病毒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虽然可能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是不呈现明显的症状。病毒血症后,病毒迅速在机体内消失。类似的隐性感染也发现于许多其他病毒感染,例如人和动物的某些腺病毒以及肠道病毒感染等。

人畜体内是否也有正常菌谱那样的正常病毒谱?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可以肯定,人及动物体内的带毒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经常能从健康人畜体内发现或分离到诸如呼肠孤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以及小RNA病毒和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但是应当指出,与人畜体内的正常菌谱不同,机体内这些病毒的存在,即使可能没有严重的危害,也不会给机体带来任何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