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内特异性感染

颅内特异性感染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结核瘤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发病率随地区性而异。病灶单发者多见,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小儿幕下发生率较高,以小脑半球多见。如果患者有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有生命威胁者,可以采取手术摘除结核瘤。脑蛛网膜炎是常见的颅内非化脓性感染疾病,主要病变是蛛网膜增厚与粘连,常常由于颅内感染、脑部邻近的感染、全身感染、颅脑损伤术后、鞘内给药、颅内原发病变等引起。

第二节 颅内特异性感染

一、脑结核瘤

【概述】

脑结核瘤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发病率随地区性而异。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经血行扩散而来。病灶单发者多见,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小儿幕下发生率较高,以小脑半球多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幕上脑结核瘤的首发症状为头痛和癫痫发作,随后出现进行性局灶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患者同时有其他脏器活动性结核病灶,可伴有发热、咳嗽、咯血、盗汗等征象。

2.辅助检查

(1)X射线胸片检查 肺结核和胸膜结核病变阳性率高。

(2)血生化检查 血沉正常或高于正常水平。

(3)头部CT扫描 可发现病灶环形中心有钙化,成熟结核瘤有串珠状,强化明显。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及相应的局灶症状,伴有癫痫者,如果CT扫描发现病灶有“靶环征”或串珠状环,可高度怀疑本病。

【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常与链霉素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有生命威胁者,可以采取手术摘除结核瘤。病情允许时,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

二、脑真菌性肉芽肿

【概述】

常由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真菌等引起,其中以新型隐球菌多见。随着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长期、广泛应用,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起病缓慢,脑部首发症状为额、颞部逐渐加重的头痛,伴恶心、呕吐,有时出现颈项强直、克氏症阳性、布氏症阳性。患者可出现低热、颅神经损害症状,严重者有意识障碍

2.辅助检查

(1)腰穿 脑脊液压力增高,无色或黄色浑浊,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减少。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找到新型隐球菌。

(2)CT平扫 脑实质内的真菌肉芽肿,CT平扫时为等或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头部CT或MRI检查、脑脊液涂片找到真菌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治疗】

脑真菌性肉芽肿形成占位病变,出现颅内高压或局灶症状者,可以行开颅手术切除。术后继续使用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是治疗脑真菌性肉芽肿的首选药物。

三、脑蛛网膜炎

【概述】

脑蛛网膜炎是常见的颅内非化脓性感染疾病,主要病变是蛛网膜增厚与粘连,常常由于颅内感染、脑部邻近的感染、全身感染、颅脑损伤术后、鞘内给药、颅内原发病变等引起。脑蛛网膜炎主要侵犯的部位是大脑半球凸面、视交叉和后颅窝。

【临床表现】

1.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 早期主要症状是头痛、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发作较慢,时好时坏。

2.视交叉部蛛网膜炎 是最常见的类型,常以慢性头痛为首发症状,伴一侧视力进行性下降,数月后波及对侧。经抗炎等药物治疗后可好转,而劳累、感冒后又再发加重。

3.颅后窝蛛网膜炎 很常见,容易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压迫小脑半球出现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累及颅神经出现颅神经受累症状。

4.辅助检查

(1)脑脊液 压力可正常,但在有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时显著增高。淋巴细胞计数增多,细胞总数常在50×106/L以下。

(2)头部CT或MRI 显示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时局部形成囊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①全身或脑邻近结构感染外伤史;②急性、亚急性起病,渐转为慢性,时好时坏;③有颅压增高症状,癫痫、颅神经损伤的症状等;④腰穿压力正常或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⑤头部CT或MRI显示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扩大,有时局部形成囊肿。

【治疗】

1.一般先采用药物控制蛛网膜炎症,松解炎症粘连和降低颅内压,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2.出现颅内高压可行手术探查,脑积水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