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治疗计划的“决策树”上,首先面临的“分枝(选项)”是判断治疗措施是否对改善目前状况有帮助?然后判断口腔修复是否为最佳治疗措施?通过这一层基本的选择和判断后,才讨论采用何种口腔修复材料技术的细节。
(一)是否需要修复治疗
并不是所有缺牙都必须进行口腔修复,而是根据对于具体病例做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后,作出是否修复治疗的决策。
1. 高龄患者放弃修复治疗 高龄患者因机体适应能力和认知配合能力逐渐减退,某些个体做可摘义齿修复治疗后满意程度较差,弃用比例较高。对于此类患者有时可能放弃修复治疗,而叮嘱家属采用适当的食谱保证营养需要。如果患者有旧义齿,即使存在明显缺陷,在修理后的使用效果可能也优于新制作的义齿。
2. 不能在治疗目标上取得一致意见的病例放弃修复治疗 制定治疗计划时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目标,分析患者要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一些情况下患者的期望不符合有关的专业知识,例如不符合修复原则、客观条件不足或是超出现有的技术能力。在这类情况下应尽量说服患者取得共识,在患者表现不配合甚至有对抗情绪的情况下应停止治疗进程。
3. 短牙弓的咀嚼效率基本保持正常 第三磨牙拔除后无需修复已是普遍接受的原则。如果没有对颌牙过长导致咬合关系紊乱的顾虑,第二磨牙缺失后修复的功能意义也不大,因此如果是上下第二磨牙同时缺失,一般可不予修复。这样形成的短牙弓咀嚼效率能够基本保持正常。
(二)替代治疗方法
1. 正畸治疗方法关闭缺牙间隙 一些情况下用正畸治疗方法关闭缺较小的缺牙间隙,治疗效果优于修复方法,可向患者推荐。
2. 正畸治疗方法排齐前牙 一些前牙排列不齐的患者可能寻求用修复方法改善外观,但是冠桥不能改变牙根的位置和长轴方向,通过固定修复体调整牙齿排列改善美观的程度是有限的。人工牙冠不可偏离长轴过远,以免造成对于牙周支持组织的创伤性扭矩。勉强用“悬突”状态的人工牙冠排齐牙列,还容易造成崩瓷、基牙或邻牙龋坏等不良后果。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采用口腔正畸技术疗效更理想。如果患者不介意较长的治疗时间,前牙排齐问题首选用正畸解决。
3. 直接法恢复或改善牙体外形 近年来复合树脂的性能有很大改进,对于那些需要恢复牙体外形的患者,有时直接充填治疗牙体缺损的性价比优于间接法制作的嵌体。对于需要改善前牙外观的病例,采用复合树脂直接贴面技术在时间和费用方面对于间接法制作的冠桥贴面等口腔修复体也有一定的优势。
(三)一般性的预后评估
各种修复治疗效果可以维持多长时间?是患者最常问到的问题,也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参考以往临床统计和科研数据,可以大约估计修复体效能维持时间。以往文献资料对于各种类型修复体的预期使用寿命有大量报告,但因牵涉的因素过于复杂,相互间的可比性也很低。Nesbit SP在其2006年新版的《口腔治疗计划》(Treatment Planning in Dentistry)一书中通过67篇参考文献(大部分发表在近20年)提供的数据,报道了各种修复体的生存率(survival rate)。虽然列举的数据表现出很大变异,从中仍然可以看到一定的趋势。
1. 虽然由于美观方面的原因以及对汞污染的忧虑目前临床上更多采用复合树脂充填窝洞,但统计数据表明银汞充填的持久性更好些,在复合树脂充填病例中,Ⅰ类洞的预期寿命长于Ⅱ类洞。
2. 金合金铸造的嵌体预期寿命长于复合树脂或银汞的充填体。近年来流行的瓷嵌体观察时间较短,尚没有可供比较的数据。
3. 对于冠类修复体(包括金属全冠、烤瓷冠、树脂烤塑冠等)的寿命评估长于充填体或嵌体。
4. 传统类型的固定冠桥预期寿命长于树脂粘接桥。
5. 可摘局部义齿的预期寿命短于固定冠桥。
6. 种植体支持固位的单个冠修复体预期寿命长于传统类型的冠修复体。
(四)个体差异的影响
患者保健知识、卫生习惯、行动能力、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可以显著影响口腔修复效果和维持时间。例如在未能很好地采取必要的家庭保健措施时,罹患疾病的风险较高,有时导致修复体效能下降以至失败。又如患者的审美标准受时尚影响而发生变迁时,对修复体的外观可能从满意转为不满意。对患者的教育包括提供保健知识,了解按时复诊的重要意义,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采取的对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