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事实向舆论的转化

媒介事实向舆论的转化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事实每天提供零散的意见,使舆论时时都有新材料,引起人们接连不断的议论,使社会意识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媒介按照人民的要求表达观念,媒介事实转化为大众舆论的机遇就大。媒介事实吸引的公众数目越大,越能造成更大的舆论,也越能代表广泛的舆论。
媒介事实向舆论的转化_舆论学概论

三、媒介事实向舆论的转化

媒介事实充满“去蔽”机制,把社会深层的东西揭示出来。当新闻界社会问题放在大众的眼皮下,便把许多事件从暗处带到明处,社会问题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媒介事实成为舆论因素,主要不在于它是否被报道,而在于它有没有普遍意义,有没有公共性。事实具有公共性,牵动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媒体把不被人注意的隐晦的认识变成许多人的观点,就启迪了大众的社会意识。

媒体在一定新颖度内多次重复同类事实,维系长久不衰的“当日意见”,就打破了舆论的潜伏状态,迅速激起无数议论圈。媒介事实每天提供零散的意见,使舆论时时都有新材料,引起人们接连不断的议论,使社会意识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对一个大的事件进行十天或一周的报道,连续地在受众那里形成观念,零碎的意见这种滴水穿石的功效,使舆论渐进地形成并具有稳固的特性。许多人在接受外界观点时,一时难以全盘理解他人的意见,如果媒介每天向受众渗透零星的见解,伴以具体事实作为依据,就容易受到他们的信赖。新闻报道供给片断的、不间断的当日意见,能牢牢地把人的思想锁在同一个方向,按照新闻界的立场去思考社会问题。

许多媒介的重要报道和评论,引起人们议论不休,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媒介按照人民的要求表达观念,媒介事实转化为大众舆论的机遇就大。记者按照公众的关注点选择媒介事实,编辑部里弥漫的不是编辑者的意愿,而是公众的精神,媒介的舆论意识自然转化为人民的意识。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容器,成为人民舆论的表达者,能造成亿万人的舆论主体。媒体每天向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说话,在同一时间内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听到与自己相同的声音,思想感情越加相互接近,就出现了共同的心理整体。媒体的魔力在于能在大范围内趋合人的意志,使公众从媒介事实看到相同的舆论目标,形成稳固的共同意见。媒介事实吸引的公众数目越大,越能造成更大的舆论,也越能代表广泛的舆论。

对某些事物,社会舆论处在朦胧状态,大众不知道社会问题的性质。在这种时刻,媒介事实启迪大众的觉醒,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媒体的使命是以影响受众意识为目的的,媒介事实转化为这种意识要经历渐进感化的过程。第一,新闻界通过反复披露某种媒介事实,产生潜移默化的觉醒作用。第一次陈述的事件,能够得到意见的证明,或者说媒介事实引申出令人能够接受的意见,人们便渐渐确信它的正确性。第二,评论有时与媒介事实相伴随,给受众提供有理有据的结论,公众接受媒介的舆论引导就更顺畅。第三,媒体符合大多数受众的意图是媒介事实转化为舆论的关键,为了不损害受众的感情,媒体的报道真诚而符合实际,其意见就容易为受众接受。

公众舆论的形成,必须依赖人们所接触的世界,大量媒介事实渗透着关于世界的观念,所以,新闻界是用确切的事实铸造着公众的看法。一个人能亲身接触到、亲眼看到的世界很有限,也很不全面,如果没有新闻媒介对事实的全面报道,民间那些有限和片面的对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舆论必然是错误的。媒介事实自始至终都在努力给人们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力求向人们传递世界的真实信息,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传媒长期报道中,人们对社会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的看法,正是连续不断的媒介事实影响的结果。如果媒介反映的世界是虚假的,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认识,媒介事实就造成荒谬的舆论。

今天,传媒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更加深入,但绝不能认为,新闻界完全可以左右一切舆论。不是媒介任意驱使舆论,而是舆论支配媒介。“所谓大众媒介的‘舆论指导’其实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荒唐说法,它不过是操纵舆论而已。信息接收者越受这种指导,越不具有自主的意见,最终使判断力衰竭乃至完全丧失。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作用应当是为了有助于信息接收者的意见形成,准确地传递争论双方围绕争论点所列举的全部有关事实和主张。”[26]

第一舆论机构的重要任务是转述和解释事件,使受众能对事件有正确的了解,需要记者具有诚实和公正的立场,有敏锐和良好的判断力。在新闻中添加意见需要慎重而准确,不如此就会压制公众的立场,或歪曲事实。在重大问题讨论中,媒体把主观意见强加给事实,那不是在塑造和渗透意见,而是粗暴地蒙蔽受众。正确的途径是,新闻界通常把意见排除在新闻之外,多用社论或评论去影响舆论,但表达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意见。“‘无观点’规则在日报某些特定的新闻写作体裁中可以例外,这些特定的体裁包括新闻分析、社论、观点文章、个人专栏、评论和某些深度报道。即使在这些文章中,你也得用事实性的信息来支持你的观点。”[27]

本章内容的重点: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第一舆论机构?

2.新闻媒介怎样反映舆论、代表舆论?

3.新闻媒介如何形成舆论合力?

4.大众媒介引导舆论的关键问题。

【注释】

[1]参见[日]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日本东京堂1947年版。中文为内部译本,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1960年译,第171~173页。

[2] [日]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第177~178页。

[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42页。

[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42页。

[5] 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6] 转引自[美]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

[7] [英]希瑟萨维尼:《公众舆论、政治传播与互联网》,载《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9期。

[8] [英]希瑟萨维尼:《公众舆论、政治传播与互联网》,载《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9期。

[9]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10]见施正康:《新闻与政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0~231页。

[13]见《有效的新闻管理》,《国际新闻界》1994年第2期,第2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1页。

[15][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16]Timoty Cook,Governing with The News: The News Media as A Political Institution,Chicago: Unive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p.164.

[17]Nicholas Burns,Talking to the World abou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 Politics,Fall 1996.Vol.1,No.4.pp.10~14.

[18]Frank J.Stech,Winning CNN Wars,Parameters,Autumn 1994,p.38.

[19][日]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内部译本,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1960,第198~199、171~173页。

[20]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时奉命执行此项任务,决定采用舆论宣传为主、以小股武装突袭为辅的手段。中情局花了2000多万美元拉起一支由叛逃军官卡斯蒂略上校为统帅的150人组成的反危地马拉政府的队伍,而后在危地马拉邻国的一个谷仓里设置了一个秘密电台“解放之声”。为了吸引听众,五一节前,中央情报局在危地马拉报纸上做了大量广告,说五一节用某个频道可以收听到拉美歌星演唱的歌曲。五一节那天,危地马拉所有的人,包括国家广播电台都在休假,许多人按报纸广告的指点收听那个频道的歌曲。这个频道就是中情局设置的秘密电台“解放之声”。“解放之声”在播放歌曲中插播消息说,卡斯蒂略上校将于6月1日率军越过国境打回危地马拉,而总统阿本斯将会向外国人出卖危地马拉人的利益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不久,一位危地马拉的空军飞行员叛逃出境,中情局立即安排他在“解放之声”向危地马拉听众发表广播讲话。在几周时间里,危地马拉人就对总统阿本斯失去信任。接着,中情局在美国、危地马拉及其周边国家的报纸、广播中造谣说,卡斯蒂略上校的反政府队伍迅速扩大,在危地马拉的一些地方打了好几个胜仗。为了阻止“解放之声”的宣传,阿本斯总统在危地马拉首都和其他大城市实行了灯火管制,切断家庭用电,这一措施反倒使民众相信卡斯蒂略的叛军力量强大。1954年6月18日,卡斯蒂略的“军队”真的进入了危地马拉,没遇到任何阻击。中情局操纵的电台却报道说,反政府军队打了几个大仗,取得了节节胜利,正日夜兼程向首都挺进。几天后,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要求,美国飞机在危地马拉首都的一个公园扔下一颗小型炸弹,要求炸弹不能伤着任何人。但在“解放之声”广播电台等传媒的渲染下,人人都以为战斗在家门口发生了,纷纷逃离危地马拉。6月27日,危地马拉总统阿本斯逃离了他的国家,宣布下台。卡斯蒂略和他的150人反政府“军队”,乘美国飞机进入危地马拉首都,接管了全国政权。

[21]曾文经:《传媒的魔力》,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9页。

[22][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2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201页

[24][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页。

[25]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参见《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26]日本社会学编辑委员会编:《现代社会学入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1页。

[27][美]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尔:《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