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导舆论讲究方式方法

引导舆论讲究方式方法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及时问责。不要动辄把公安,甚至武警推上第一线,警力主要是维护现场,制止过激行为的,防止流血伤亡。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公开信息,这可以适当扭转主场劣势。
引导舆论讲究方式方法_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十、引导舆论讲究方式方法

第一,恰当评估互联网作用。不要把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看作是麻烦事,它可以作为社会减压阀,是集权政治的修正和补充。

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Lewis A.Coser)形象地把“排气阀”应用于社会学研究,指出:社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对于这些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体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使这种情绪不断堆积,便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一个社会,需要设置一类经常化的、制度化的通道,以保障社会运转的安全,及时排泄累积的不满情绪。[8]

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而多样,管理网络意见,与其采用强制删除的手段,不如运用温和的管理办法。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不用过于惊慌失措,一味妄图强制性的遮盖,应该给网民一些发泄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民关注的热点转移,热度自然消退。

管理网络应重在疏导而不是封堵,可以有一些灵活的应对办法。不妨换一个角度去考虑,使网络充分扮演好“排气阀”的角色,将网络视为一个适当的出气渠道,最安全的意见环境是多种意见并存的环境,较为极端的意见在这种环境中往往被稀释,其作用的发挥变得有限。

网站除了提供排气渠道外,更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疏导公众的情绪。例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在网民中就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权威信息的来源,网站理性的观点,容易得到较多人的响应。传统媒体对网络意见的适当报道,也会影响网络意见,成为网络意见的必要补充和权威引导的外在力量。央视的“新闻1+1”栏目,经常就网络中流行热点话题组织讨论,也许争论形式上很激烈,其实一旦有机会表达,即使没有得到公众的热烈反响,当事人的火气已经变得平和多了。

处理事件的原则:

第一,分清性质,区别对待。要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有深刻认识。80%的中国老百姓走上街头不是反规则,而是要求官员守规则,与西方相反。中国的情形是:你说给10块钱,结果只给2块,讲话不算数;西方是你给10块,根据人权,你应该给100块。性质不同。

第二,就事论事。不做过度政治化解读。越向政治这边引,越把自己陷进去。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高明的领导者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问题就容易解决。把具体的经济、民生问题政治化,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第三,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滚动增加信息,不要扭扭捏捏。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杞县因为钴-60辐射问题而发生10万人大逃亡现代“杞人忧天”的事件不能再发生了。

第四,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有人跳楼,就说跳楼,不要抢先说自杀。这样既不失语,又不妄语。危机管理实质上是“危机沟通管理”,不要先入为主。要尊重网民的判断力,讲求沟通技巧,不要“侮辱公众智商”。

第五,上一级领导靠前指挥敢于露面。老百姓对乡长有意见,还叫乡长靠前指挥不行,要上一级的县长来指挥。同时要讲究策略,无论是胡斌还是邓玉姣,他们的“生”或“死”,法律上是有一定弹性的。

第六,及时问责。事件发生后,中央要与地方切割、政府要与无良官员切割,基层不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上级,不要置上级政府于不义。

第七,慎用警力。不要动辄把公安,甚至武警推上第一线,警力主要是维护现场,制止过激行为的,防止流血伤亡。

在中国,党政权力组织天然拥有主场优势:公权力优势,媒体优势,知情优势。但是,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优势变成了“主场劣势”:网民对公权力丧失信任,对司法公正失望,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公开信息,这可以适当扭转主场劣势。“一壶已经烧开的水,如果还使劲捂着盖子,结果只能是连壶底都被烧穿;而盖子一揭,尽管有可能会烫着自己的手,但沸腾的民意也就会变为蒸汽慢慢消散”(伍皓)。

另外,要重视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在当前情形下的运用。网上新意见阶层关注新闻时事,他们是非公经济的反映,一定的经济能量自然会伴随意见的能量。他们不是部下,不是敌对势力,应该放下身段,平等对话,保持他们意见的相对独立,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灵活处理网上言论,也是一种执政能力。

【注释】

[1]参见奥尔波特,波斯特曼.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参见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参照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具体叙述有所改动。

[4]参照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李冠礁.试论流言传播变异的社会心理[D].陈力丹(导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9.具体叙述有较大改动。

[5]材料来源:才鸟的窝博客http://hi.baidu.com/gip0/blog/item/1963638bebd2f917c9fc7a5e.html.

[6]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7]同上,第17页。

[8]参见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OL].电子书: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97060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