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党报改革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江海波《巴音郭楞日报》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机关报。推进党报改革,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巴音郭楞日报社几代报人不懈的追求。

坚持党报改革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img33

江海波

巴音郭楞日报》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机关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6月23日,是新疆五个、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由蒙、汉、维、回等37个民族组成。全州辖八县一市,首府为库尔勒市。巴州周边除与八个兄弟地州相连外,还与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接壤,总面积48. 2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行政区划最大的地州,号称华夏第一州,总人口11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

《巴音郭楞日报》的前身是库尔勒专区机关报《库尔勒报》,创刊于1959年元月1日。1960年12月1日,库尔勒专区撤销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报》即改为《巴音郭楞报》。之后,便以汉文、维吾尔文两种文字四开四版,每周出版一期。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财政无法支持,报纸停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了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学习,报纸又以蒙古文、维吾尔文、汉文三种文字重新出版。1971年10月,《巴音郭楞报》再次停刊。1985年,《巴音郭楞报》经过五年的试准备时期,终于第三次出版。

复刊初期的《巴音郭楞报》为周三刊,四开四版,以汉文、蒙古文、维吾尔文三种文字通过邮局在国内公开发行。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1992年发生了飞跃性变化,报纸告别了铅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1995年,报社对报纸版面进行了全面改革,采取了三大一小的报纸版面设计方案。经过数年的努力,报纸愈加走向成熟。

为了适应自治州大开放、大发展的需要,《巴音郭楞报》(汉文版)于1998年由周三刊改为周六刊。2001年12月1日,《巴音郭楞日报》出版对开大报。

多年来,尽管《巴音郭楞日报》做了许多努力想加快发展步伐,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未跳出传统党报的理念和模式,政府投入逐年递减,开发能力有限,发展建设缓慢。推进党报改革,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巴音郭楞日报社几代报人不懈的追求。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践始于2003年8月8日。

2003年8月8日,巴州党委决定和新疆经济报系合作出版《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后,我们不但引进了先进的办报理念,而且在人事、工资、版面、发行等方面实施改革,短短三年时间内使党报影响力日益增强,发行量由合作前的一万余份增加到现在的四万余份,广告年收入由合作前的3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国有资产不断增值。班子团结、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印刷设备更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初步实现了巴州党委提出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坚持党报改革、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工作中,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党报性质不动摇,强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政治优势

2003年8月8日合作办报后,根据巴州党委和报系的要求,结合《巴音郭楞日报》实际,我们提出“权威、快捷、可读、新锐”的办报理念。采编工作中,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坚持党管媒体和党报性质不动摇。努力把党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新闻特点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三贴近”和“三深入”要求,紧紧围绕州委、州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作为州委机关报的权威和高度,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巴音郭楞日报》常年开设“政令发布”、“政令解读”、“政令追踪”、“政令盘点”等栏目,在政策引导和百姓关注之间寻找结合点,每当遇到老百姓关注的重大决策,都认真进行解读,真切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我们坚持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失语、不添乱、主动参与、正确引导。2004年4月,改制企业库尔勒棉纺厂的上千名职工到州委、州政府楼前上访静坐,要求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由于静坐上访人员较多,对立情绪较大,州委和州人民政府的声音一时传达不下去,工作人员深入不进去,社会上议论纷纷。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巴音郭楞日报》立即组成报道小组,详细采访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点突出了企业改制的背景、原因、存在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措施等,连续报道见报后,职工的情绪逐步稳定,谣言不攻自破。由于舆论引导正确、及时、到位,加之政府很快采取应对措施,使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很快得到平息,没有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和其他损失,报道的效果使党委政府满意、群众高兴。

二、提高办报质量,巩固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

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努力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党报能否赢得读者、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的关键,是主流媒体能否巩固主流地位、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改革与合作办报前,《巴音郭楞日报》为黑白套红印刷,2003年8月实现彩印,合作办报三年来,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已进行五次改扩版,使每个版面的定位和栏目的设置更加符合党委的宣传要求和报纸的健康发展及读者的阅读需求水平,赢得了广大读者对《巴音郭楞日报》的信赖与支持。第五次改版后的《巴音郭楞日报》在体现党报特色、传递党的声音、反映人民心声的同时,提出了“创新经营特色资源”的新理念,即把“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语言特色”和回到新闻本身作为改版的追求。强化新闻的深度和思想内涵;传播具有巴州特色的地域新闻、地域文化;增强民生服务意识,传递基层声音。改版后的《巴音郭楞日报》还增设了“记者调查”、“互动声音”、“百姓故事”、“新闻发生”、“石油新闻”、“兵团新闻”、“巴音笔会”、“作家专栏”、“重点要闻”、“时事热点”、“财富经济”等全新的栏目和内容。在时政要闻上,我们改进党政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把更多版面留给基层;在国际国内新闻上,我们注重广泛性和典型性;在文体娱乐新闻上,我们注重健康和准确,不偏颇、不猎奇;在社会新闻上,我们重视真实和深度,不低俗、不炒作;在民生服务新闻上,我们重视贴近性和实用性,不误导、不跟风。五次改扩版使报纸质量逐年提高,体现了主流舆论的正面引导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全社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05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给巴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团员青年回信,当时正值五一长假,报社马上通知三种文版的全体采编和印务出版人员回到工作岗位,并在5月5日的报纸上全面报道了事件的经过和意义,紧接着又连续报道了总书记回信后在巴州大地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响。通过报道,鼓舞了全州各族人民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士气,凝聚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力量。

三、提高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深得读者认可,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实效

发行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张报纸是否受到欢迎和认可的重要指标,也是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巴音郭楞日报》从2003年8月8日起就和新疆经济报系联合成立巴音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由广告中心、发行中心、印务出版中心、行政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和督察人力资源中心组成,开创了邮发、自发和零售三位一体的发行体系。改革与合作办报前,《巴音郭楞日报》以公订和邮发为主,少有零售,改革和合作办报后,由于发行体制的创新,实现了公费订阅和自费订阅相结合,期订和零售相结合,邮政发行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已由联办前的对开四版扩为现在的四开24~32版,发行量由过去的一万余份增加到四万余份,在汉族人口中平均15个人就有一张汉文报纸;在蒙古族人口中平均17人有一份蒙文报纸;在维吾尔族人口中,平均40人有一份维文报纸。

发行改革不仅使《巴音郭楞日报》的订阅面覆盖到巴州所有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县、乡、镇、村、农牧团场、石油、部队、铁路等行业和单位及广大市民、农牧民手中,还使发行速度加快,确保了新闻的时效性。库尔勒市区、市郊的读者当天早晨开门见报,机关和附近县城都能上班见报,远离首府800公里之外的且末县也能在第二天一早阅读到《巴音郭楞日报》。

四、采编经营分离,加强队伍建设,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

采编与经营相对分离,是保证党报性质不变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版《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实行采编与经营相分离,采编系统在报社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州委意图,确保州委机关报性质和地位不变;报纸的广告、发行、印务等经营活动主要由新成立的巴音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作。全体员工除州委任命和《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管委会任命的干部外,一律打破身份、资历、职称、学历、职务、工龄、年龄等限制,采编、广告、发行、印务、后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全部进入公司,实行聘任上岗。所有人员的岗位设置、工作安排、考核标准、升迁去留、福利待遇等均严格按照有限责任公司的章程和党报管理特点进行设置和管理。

加强采编队伍建设是确保报纸质量的关键,也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创新舆论引导水平提供保证。2003年合作办报以来,大量新人、年轻人参加到党报的改革中来。为了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尽快成长,报社通过多种形式对采编人员予以培训:将采编骨干送到自治区举办的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邀请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社、新疆经济报系等中央、自治区媒体以及大学、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记者通过集中培训、讲座、稿件指导等形式予以培训,学习新疆经济报系新闻报道的采写手法,使新闻报道和表现手段实现多样化;常年坚持通过每周五采编例会进行培训;每日的“新闻选题策划会”、“编前会”、“要闻定稿会”采编程序,也通过执行副总编协调指导进行培训。2006年7月份,还邀请全国著名学者黄克剑教授前来报社讲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一支新型的采编队伍健康成长,为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合作办报后,通过专业的经营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巴音郭楞日报》的广告年收入增长四倍,由过去的330万元猛增到1500万元左右,发行年收入由过去不足百万元达到现在的400多万元。收入的增长、设备的升级和员工待遇的改善为党报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使正确引导舆论、媒体发展壮大、读者市场认可形成良性循环。

五、精心策划,全面互动,充分发掘新闻资源,努力增强党报的影响力

合作办报后,报社编委会专门成立新闻策划机构,并根据州委对宣传工作的要求和新闻事件的特点,针对党和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重大决策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陆续策划了“人在巴州五十年”、“十大杰出青年”、“感动巴州的十大女性”、“大山里的孩子进城过六一”、“接残疾儿童回家过节”、“关注农民工”、“贫困大学生的命运”、“时代先锋”、“新农村、新生活、新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新型工业化园区建设”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和良好反响。通过“贫困大学生的命运”系列新闻报道,激发出广大读者关注贫困大学生命运的热情,截至目前,不仅使数十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而且促使州、县(市)各级党政及教育、民政、工会等部门分别出台了确保州域内贫困学生就学的保障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就学的困难。

经过几年的努力,《巴音郭楞日报》还建立起良性的读者互动、商家互动、市场互动、新闻互动、媒介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如手机短信新闻互动;报纸与巴州人民广播电台、巴州电视台互动;与新华网、巴州政府网、亚心网等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依托新疆经济报系互动平台,与全国30多家媒体建立了互动合作关系,全面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报道内容、形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重点报道、典型事件、民生经济、娱乐休闲及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也使得报纸的实用功能与亲和力得以充分展示。

三年来,报社共有50多人次荣获全国新闻奖两个,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奖20多个,新疆新闻奖30多个。巴音郭楞日报社还被评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荣誉单位和自治州成立50周年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获“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专版银奖”和“头版优秀奖”,荣获全国八省区蒙古语协作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新闻摄影专版优秀奖、摄影优秀奖等殊荣。

《巴音郭楞日报》的改革和合作办报引起了新闻界的高度评价。近两年来,全国记协、中宣部有关部门、自治区宣传出版单位以及兄弟报社经常到巴州调研,总结推广我社改革和合作办报的成功经验。

改革和合作办报的实践,也使我州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地州党报归属于公益类文化事业,特别是地处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经济总量不大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州,在坚持党报改革、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进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党委、政府对党报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坚持处理好人的问题。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不搞一刀切,要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妥善处理,不留尾巴。《巴音郭楞日报》的改革实践说明,不断推进报社改革是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的唯一途径。

〔江海波:巴音郭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