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比部分药学类高影响因子期刊引发的若干思考

对比部分药学类高影响因子期刊引发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的学术编辑工作让笔者对SCI从耳闻到了解,再到现今的如雷贯耳,这也促使笔者初步了解和分析了一下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特点和共性,对比在《中国药学杂志》十几年来的工作,由此引发出关于期刊和编辑自身发展的若干思考,在此简要陈述,以期抛砖引玉。2 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分析现在在互联网上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各类SCI期刊的名单,笔者也检索后草列了一个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表单,见表2。
对比部分药学类高影响因子期刊引发的若干思考_论文

对比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引发的若干思考

戴 罡,田 菁,韩 凤*

(《中国药学杂志》杂志社,北京 100022)

摘 要:随着SCI进入中国,到近几年SCI热席卷国内科技界,如何对待SCI,如何加入SCI,向SCI期刊借鉴些什么,一直是国内学术期刊界热议的话题。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对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情况进行了一些了解,对比本人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16年的体会,从科研论文成果量化评价标准、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办刊思路、稿件处理、期刊经营等不同方面将一些即兴的思考罗列来,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学术期刊,SCI,编辑,标准

Title:Some Thoughts Triggered by Contrast Some Pharmaceutical Journals with High-impact Factor of SCI

Abstract:With SCI to enter China,and in recent years,the SCI heat swept the domestic.How to treat SCI,how to join the SCI,how to learn from SCI journal have been a hot topic of domestic academic periodical.After studying the pharmacy SCI high-impact Factor journals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ence of 16years academic journal edit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ntitative journal ideas,dealing with manuscripts,periodicals business improvisational thinking set out to explore together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research paper results.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SCI;editor;standard

近些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SCI已然成为了国内学术期刊界最炙手可热的词汇。笔者从事药学学术期刊编辑工作16年,所供职的《中国药学杂志》为中文核心期刊,曾连续三次获国家期刊奖,在国内药学学术期刊中有一定代表性。长期的学术编辑工作让笔者对SCI从耳闻到了解,再到现今的如雷贯耳,这也促使笔者初步了解和分析了一下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特点和共性,对比在《中国药学杂志》十几年来的工作,由此引发出关于期刊和编辑自身发展的若干思考,在此简要陈述,以期抛砖引玉。

1 相关背景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1]。其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并列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用于科学统计与评价的检索工具,以SCI最为重要。它本身是个数据库,创办于1961年,1963年第一版SCI出版。其最初的目标就是帮助研究人员在其所从事的领域中对过去的重要文献作检索和回顾,以此判别自己目前正在或将要展开的工作是否有创新。1972年其提出的影响因子这一概念可说对学术期刊界影响深远,为期刊评价订立了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也由此展开了SCI成长为国际上最流行的期刊乃至科研成果评价“金标准”的历程。由于我们国家一直以来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公知公认的学术科研论文成果的量化评价体系,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以来,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用作评价标准,文献检索的本色反而相对淡化[2]。近几年来更是愈演愈烈,SCI被简单化和绝对化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现今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SCI,互相比较的还是SCI,这样的标准量化到了完全的数字化,SCI的数字化。表1是笔者了解到的部分药学研究单位在学生毕业和职称评定中涉及论文的相关标准,SCI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3]

表1 部分国内药学科研究机构评定体系中对SCI文章数量的要求

img66

与此同时,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的各项研究所产生的成果纷纷变成一篇篇SCI论文投向国外期刊,国内学术期刊的稿源和作者流失严重。“投你们期刊没用,不算数”成了笔者近两、三年在约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在笔者入行之初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这个严峻的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自由来稿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降低,尤其是后者。这一背景促使笔者静下心来研究一下这些SCI的期刊,所谓知己知彼,也算是对自己后知后觉的一种补救。

2 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分析

现在在互联网上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各类SCI期刊的名单,笔者也检索后草列了一个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表单,见表2。

表2 2008、2009年部分药学类高影响因子SCI期刊情况(以影响因子排序)

img67

笔者通过查阅期刊的主页,浏览期刊稿约、部分文章的摘要和简文以及一些对期刊的评论,初步了解了SCI收录期刊的一些整体情况,同时受专业影响,还对如《Talanta》(3.29)、《Electrophoresis》(3.077)、《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4.101)等做了些了解,粗略总结如下。

通过表2可以看出,排在前几位的高影响因子期刊都是以刊登综述性文章为主,包括了新闻述评与分析(短评、快报)、研究亮点、学科前瞻、综述等内容,而且主要的文章(full paper)基本都是基础研究领域或涉及方法学内容的综述。可见综述性文章,特别是基础研究方法学方面的综述对一本期刊影响因子贡献之大。同时,这些SCI的综述类期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编辑约稿,基本不刊登自由来稿。这15种期刊中只有3种《Clin Pharmacol Ther》、《Neuropsychopharmacol》、《J Control Release》是以刊登实验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间偶尔也会有综述,但也都为编辑约稿。这些高影响因子期刊每年刊出的文章数基本不多,甚至有个位数的。这也和我们国内许多期刊评价里追求的信息量是有显著不同。

这些期刊的主编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权威,都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Med Res Rev》的主编Binghe Wang是从事药物化学研究的著名专家;《Adv Drug Deliver Rev》的主编V.H.L.Lee在药物缓释、药物安全方面的影响很大;《Pharmacol Therapeut》的主编S.J.Enna在实验室里领衔从事脑部神经递质受体的研究;《J Control Release》的主编K.Park是从事药物载体研究的权威。在编辑人员方面,好多期刊有专门处理稿件的编辑(Handling editor),还有审核文章质量的编辑(这类编辑有不少是知名专家兼职作的)。这些期刊的编辑在其所参与的领域都有很高的水平,对文章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并不是完全以审者的意见马首是瞻。这也是他们完成高质量约稿的基础。比如初审修改过后,编辑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但觉得文章没有写好,就算审稿人同意接收了,编辑还是会要求作者再修改,然后另外再找审稿人审阅。

在稿件处理流程上,所有这些刊物的初审时间都不会超过3个月,一般多为30天或45天,特殊情况会短于10天,而且多数情况下在作者修回稿件的几天内就通知作者录用与否,同时附上校样。通过对Electrophoresis编辑部与作者稿件处理过程中往来邮件的阅读可以了解到以下一些内容。如初审合格后寄上格式化的退修函,内容主要包括首先表示刊物(编辑)对作者的这篇文章有兴趣,但在发表之前有必要接受审稿人(有时是评论人)的意见或注释,做出一些细小的改动或答复,而且在再次上交修改稿时请仔细核对全文,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印刷、语法或文献方面的错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所有的缩写准确;把有改动的部分在修改稿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如果有没修改之处请说明理由,编辑会第一时间给出录用与否的判定。还有很有特点的一条是,上传修改稿后,审稿人会给你一个空间作注释,记录下你对原稿的任何一次改动。作者可以通过作者中心上传修改稿,要求在7天之内上传。如果稿件被接受会以邮件方式通知作者,并在刊出之前附上校样(Proof Correction)以及填写版权转让协议书、询问是否彩印(纸质版彩印需要付费)。以上这些环节与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很相似,

审稿方面多采用通信审稿的方式,这些期刊很重视审稿专家在其领域里的学术影响力,比如说发表过多少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达到他们的标准,期刊就会将其选为审稿人,他们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待审稿件(多是简文或摘要)连同审稿确认函(征求审稿人愿否审稿,以及询问此稿是否属审稿人专业范畴)发至专家邮箱,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期刊会将待审稿全文再次发来,同时还会提供同类型文献工具给审者(如与此文相关的文献列表,以及送审期刊所属数据库的检索权限等)。相对于审者来说这也很方便。

这些期刊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都属于国际知名的大出版集团旗下,并有大的研究机构或行业学会支持,有很强的资金和学术资本,并已经实现成熟的商业运作。比如:《Nat Rev Drug Discov》(自然评论:药物发现)是英国著名的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15本综述性系列期刊之一,至2009年,这15种期刊已全部被SCI收录;《Pharmacol Rev》是美国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ASPET)主办的旗舰刊物,以发表的论文少而精著称;《J Control Release》也是著名的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由Controlled Release Society(CRS)主办的刊物。当然,就连SCI本身也是隶属于大名鼎鼎的汤森路透科技集团旗下。

3 SCI期刊引发的几个方面的思考

在国内学术期刊受到SCI影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不少期刊选择了向SCI靠拢和过渡的做法。SCI的选刊标准初看并不苛刻,如期刊的读者、作者、编委是否国际化;期刊的编排是否符合国际惯例(论文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图表数据、引用文献等);是否使用英语等。但如果深入研究其所收录的期刊就会发现,这些标准之上还有一些许多期刊较难达到的要求。如SCI收录的期刊,尤其是收录的国内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学报类的刊物,几乎都是基础研究领域以报道方法学为主的刊物;很多期刊都有大学或大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的背景,基础研究水平的厚度与广度非大多数期刊所能及,尤其在我国当前出版业并未形成规模化、集团化优势的大背景下,一般期刊能达到这样要求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就是语种的要求,这对于主要面向国内发行的大多数学术期刊来说无疑是最难把握的,放弃母语出刊显而易见会损失大量的读者与订户,而且被SCI收录也需要过程,这会立即牵动期刊生存这根神经,但如果不改语种,被SCI收录的难度就会很大,在国内现有的这个评价模式下,吸引优秀稿源就成了问题,这对学术期刊来说同样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笔者对此的观点是国内学术期刊对SCI应采取“三不”,即不回避、不抵制、不盲从。接下来笔者阐述以下几方面的个人观点。

3.1 联合呼吁国家尽快建立起一个学术科研论文成果的量化评价标准

现行的SCI评价体系使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大量人力物力产生的学术成果以很廉价的方式成为了国外数据库的资源,而我们今后需要用时又要以较高的代价来购买。同时对SCI的神化和绝对化又会造成一种务虚的氛围,学术浮躁与投机现象时有发生,急功近利超越了脚踏实地,这些都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伤害。

希望国家,尤其是国内科学界尽快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学术科研论文成果的量化评价标准,这样的一个标准不把SCI排除在外,但一定要根据国内当前的科研形式和需要,更多地把国内优秀期刊纳入进来,把中文学术论文纳入进来,把研究向应用转化的实际成果纳入进来。当然,若有条件的话,作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甚至编辑个人能够参与到此一标准的建立工作中去会是一件很好的事,代表了期刊人的话语权

3.2 关于编辑培养和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考

正如前文分析SCI期刊时提到的,这些期刊的编辑在其所参与的学术领域内有很高的话语权,极富个性,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学术判断力,尤其是预判能力。举个例子,笔者有个朋友投了一篇论文到《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审稿人初审后的意见是不建议接收,但是编辑觉得此文有意思,就让作者修改后再投,结果接收了,后来也证明编辑是对的,那篇文章刊出后的引用率也比较高,有20左右。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学术期刊编辑在整个发稿流程中绝不应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纽带,而更应像个把握全局的导演,对文章内容、对审稿专家意见、对作者的各种回复都要有科学客观的判断能力。而且当今的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有能力和勇气完成从幕后走到台前的转变。这就要求像我们这样学药学专业出身的专职编辑们在自己的学术本行上要多下力气,甚至可以再进实验室、可以再下临床,最终的目的是要编辑拥有学科知识的高度和广度,这样在收稿的第一时间才能对论文的整体水平有个正确的初步评价,包括学术导向、新颖性、实用性、热点性,以便及时做出进一步处理的相关动作[4]。至于像综述专家约稿这样的工作,对编辑的专业知识和领域的前瞻性要求就更高了,而这又恰恰是学术期刊编辑最重要、最能体现水平的工作。编辑部的编辑队伍组成上不应拘泥于专职编辑办刊,完全可借鉴许多SCI期刊的做法,吸引学者型(尤其是有国外研究或出版机构背景)的兼职编辑参与办刊,利用他们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科研经验以及很强的学术人脉为期刊做国内外约稿、制定组稿计划、进行栏目选题、与国外同类期刊交流与合作、初审文章内容的把握等各项工作,至于编辑方面的修改加工工作完全可由专职的处理稿件编辑负责。这也拓展了专家办刊的思路,更容易把学术期刊办成科研人员自己的刊物。

3.3 在办刊思路和稿件处理环节上的思考

首先,中文学术期刊在语种上不能盲目地为迎合SCI的要求改英文刊或过分加大英文比例。第一,作为立足国内发行的中文学术期刊,还是要首先满足国内市场,力争不断扩大其国内期刊界的学术影响力和读者作者群。第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许多作者花大量精力撰写的有相当水平的英文论文主要是为了发表在SCI期刊上,他们很难进入国内非SCI英文刊的选稿范围,而另一部分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其作者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写成英文,或为了提高其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力而直接投给了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轻易地转换语种会让期刊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国内这样还是以纸质期刊为主的出版环境下,如没有雄厚资金支持,刊物的生存都会有问题。

其次,作为中文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核心期刊一定要突出中国特色,要立足国内、扎实发展,稳步走向国际。这就要正视SCI现象,认真了解SCI期刊成功背后的种种努力,辩证地吸取他们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为己所用,在学术选题上,在编辑服务上,在策划发行上向优秀的SCI期刊靠拢,但不是片面地只以进入SCI为终极目标。同时,我们要注重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通过不断刊发高质量的中文论文、积极以期刊主体参与到有影响力的评奖、评选活动中,参与到专业学术领域标准制定中,参与到政府课题项目的承担中,不断扩大刊物在国内甚至华语药学专业领域的认知度和公信力,力争成为专业内SCI期刊之外发表中文文章的首选。还可以建立荣誉作者体系,对长期多次在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作者给予荣誉称号。每年进行期刊优秀论文评选。这从一个方面也宣传了期刊和论文,会提升其被关注程度,也会进一步吸引年轻作者投稿。

建立栏目项目制管理运作体制,在不背离期刊整体办刊宗旨的前提下,突出各栏目的独立运作,围绕共性,办出个性。要有个性化的文章、个性化的栏目、个性化的编辑。这种有特点的期刊或栏目一定会吸引到优秀的稿源。

SCI期刊比较的也是影响因子,作为国内学术刊物,影响因子也是质量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编辑部可否考虑对每年自刊发表的高引用率、高下载量文章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期刊的作者习惯性地引用其发表过的文章,带动刊物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提高。

在稿件处理的各个环节上可借鉴SCI期刊之处也有很多。

众所周知,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大量优秀的科研论文是其生命之源、发展之基。现在国内期刊界的SCI热无非是由于SCI期刊大量分流了原属于国内期刊的优秀稿源而引发的,众多期刊急切地要进入SCI也是想在稿源争夺中握有筹码。可是能进入SCI的中文期刊毕竟是极少数,要与SCI期刊争夺稿源,单纯寄希望于国内科研领域现行评价标准的改变也是不切实际的。被认可要先发展,SCI期刊在稿件处理全过程中许多共性的特点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作为学术期刊绝对不能过分依赖自由来稿,更不能闭门造车。加大约稿力度、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优秀的稿源将是编辑工作的第一要务。一定要增大向专家约稿的比重,综述类应超过70%,研究类论文也不应低于40%。编辑每年至少要组稿一至两篇其领域内权威综述,以方法学的回顾和前瞻为主要内容。这样的文章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最大。编辑还要随时了解和跟踪各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内容和分期进度,不断从中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动态,第一时间发现选题,伺机约稿。同时编辑也应该广泛接触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有潜力有影响的博士生课题科研工作及时了解,前期约稿,编辑部甚至可以进行部分的前期资助,并对论文给予免费和优先发表的待遇。

收稿后要花大力气加快处理速度,缩短刊出周期,尤其是第一阶段决定能否刊出这一步。笔者曾与一位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十余篇SCI论文的学者聊起发表文章的感受,他直言不讳地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期刊当然就是接收最快的,他与导师合写的一个Electrophoresis的约稿综述,文章发过去之后7天就给结果,修改稿发回当天就被接收了。可见稿件处理速度,尤其是录用与否的判定速度对于投稿作者的吸引力有多大,对于一本学术期刊的口碑有多重要,较快的稿件处理速度也是维持老作者吸引新作者的最重要一环。

审稿环节中应多采用SCI期刊那样的通讯审稿的方式,针对文章内容因稿选人。同时可将各研究领域内发表论文数量多,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尽可能多地纳入期刊审稿人范畴,这是提高审稿质量和速度的保证。

3.4 在学术期刊经营理念上的思考

21世纪以来,国际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纸媒出版发行形式早已落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期刊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等新的出版形式,论文的开放存取(OA)也渐成潮流。国外的大多数SCI期刊在新媒体出版上领先于我们,市场化运作方面也有优势,能够很好地将学术属性和商品属性相结合。

对于国内的学术期刊来说,尽快响应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的号召进行转制,早一天参与学术出版的市场竞争;早一天适应学术期刊新的发展环境与要求;早一天建立起集团化合作化的出版模式,就会赢得先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求与SCI期刊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比如合办专栏,合作出版中文版,共享发行渠道等,充分学习利用他们的出版技术、学术策划思路以及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寻找进入SCI,走向世界的捷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

国内的学术期刊也应联手同一主办单位或同一行业内的期刊,将数据库、期刊网类整合资源做强做大,同时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发行体系,形成立体化的期刊发行模式。

可以尝试吸引大的医药企业以资金入股;大的国内外研究机构以学术、技术资本入股;大的出版集团以成熟完善的策划和发行体系入股,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这些无疑都会给刊物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与动力。

总之,SCI现象从出现到这几年的风起云涌,把封闭了多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界被动地引入到了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让我们长了见识,也逐渐练就了自身过硬的本领,中国的期刊由此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新的世纪里我们期刊人仍任重道远,SCI会继续是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但我相信,我们的使命感,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推动中国的学术期刊跨越发展,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国龙,朱佩华.我国SCI源期刊研究[J].中国索引,2006,4(2):36-38.

[2]龚放,曲铭峰.南京大学个案:SCI引入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10,(3):4-17.

[3]李彦丽,吴秀玲.SCI在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误区分析[J].情报探索,2010,(5):34-36.

[4]陈翔.科技期刊编辑初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J].编辑学报,2010,22(3):211-213.

作者简介

戴罡(1973—),男,大学本科,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从事药学论文编辑。通信地址:北京巿朝阳区建外SOHO 9号楼1803室《中国药学杂志》杂志社(邮编:100022)。电话:010-58699279-828,13661176768。电子邮箱:daigang@cpa.org.cn。

通信作者:韩凤(1960—),女,大学本科,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杂志社,编审,副主编。通信地址:北京巿朝阳区建外SOHO 9号楼1803室《中国药学杂志》杂志社(邮编:100022)。电话:010-58691633。电子邮箱:hfz@cpa.org.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