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人口视角下的长三角范围

历史人口视角下的长三角范围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地理学的角度讲,长三角属于自然区划的范畴。人口变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以沪、宁、杭为中心的15个中心城市,历史上属同一个联系密切的经济区,在这一区域内进行长三角历史人口的研究有其合理性。
历史人口视角下的长三角范围_转型中的亚洲文化社会

一、历史人口视角下的长三角范围

中国古代并无长三角的概念,我们现在称之为长三角的地区古人泛称为江南。历史时期,不论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泛指某一习惯性区域的“江南”,还是作为行政区划的“江南”,抑或是以这些政区为基础称为“江南”的人文地理区域,都与现代意义上的长三角有很大区别[3]。因此,对长三角历史时期的人口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历史人口视角下的长三角范围。目前对于长三角的定义,以下三种观点比较流行:

一是地理学概念说。从地理学的角度讲,长三角属于自然区划的范畴。现代长江三角洲是冰期结束后近10 000年以来长江泥沙在入海口附近不断堆积形成的新生土地[4],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镇江以东,通扬运河以南,杭州湾以北,里下河平原南缘及河口沙洲地区。长三角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面积约有4万平方公里,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5]

二是15中心城市说:该说属于经济区划的范畴,即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北面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市,南面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以及地处杭州湾东部的绍兴、宁波、舟山等15个中心城市,同时,也包括这15个中心城市下属的市、县、乡、镇等,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6]

三是苏、浙、沪两省一市说:该说将长三角经济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全部区域,也就是有些专家主张的“大长三角”的概念,两省一市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7]

人口变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纯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将长三角与相邻的地区生硬地割裂开来,并以此区域作为研究长三角历史人口的基础,显然不太合理;苏、浙、沪两省一市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大范围的经济区域;而江南的概念,则过于模糊,所指区域亦不确定,因此,以此区域为基础研究长三角历史人口也不合适。

以沪、宁、杭为中心的15个中心城市,历史上属同一个联系密切的经济区,在这一区域内进行长三角历史人口的研究有其合理性。不过,清季以来,区域内小尺度的政区变动非常频繁,不但政区名称多有更改,辖区范围亦多有变化。因此,以现在的政区来研究历史上的人口变动势必会增加不必要的难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15中心城市为基础,结合清代政区来定义长三角的范围,对于研究这一区域内的历史人口更为方便。《大清一统志》所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政区为清朝极盛时期的政区,如果我们把15个中心城市为主体的长三角区域叠加在1820年的清代政区图上,很容易就会发现,长三角的范围大体包括有扬州、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11个府,通州、太仓两个直隶州以及海门一个直隶厅,总共14个大政区,面积约8.9万平方公里[8],我们把这14个政区所涵盖的区域定义为长三角历史人口研究的基本区域。历史时期,凡治所在这个区域内的县或县以上政区就作为长三角历史人口研究的范围,反之则否。对于辖境只有一部分在这个范围内,而另一部分在这个范围外的县或县以上政区,我们参照谭其骧先生对历史时期中国范围界定的方法[9],以此类政区的治所为转移,凡治所在这个范围内则作为长三角历史人口的研究区域,反之则否。至于研究的时间跨度,本文限定为先秦至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后,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近代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区域人口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此后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发展状况,本文不多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