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三角地区历史人口的阶段分析(上)

长三角地区历史人口的阶段分析(上)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及至隋唐,长三角地区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此推算,西汉初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有60万口,人口密度不足7人/平方公里。与之相反,同时期,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一直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没有发生剧烈波动。
长三角地区历史人口的阶段分析(上)_转型中的亚洲文化社会

二、长三角地区历史人口的阶段分析(上)

秦汉以前,长三角长期处于独立发展状态,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秦、汉以后,随着北方人口不断迁入,这种状况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浪潮,从根本上改变了长三角地区的人口面貌。及至隋唐,长三角地区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后,这种强势地位再未发生过逆转。综观历史,根据长三角地区历史人口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特点,我们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论述: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朝时期、隋至唐中叶、中唐至北宋、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1.秦汉时期

由于缺乏必要的史科,秦汉以前长三角地区人口状况我们只知大概而难窥其详,更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汉初的50余年是长三角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虽然景帝初年的“七国之乱”一度造成较严重的人口损失,但随后东瓯、闽越内迁于江淮间,区域人口又有所补充。武帝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至元始二年(2年),达到峰值。元始二年,长三角大体有广陵国全部、临淮郡南部、丹阳郡北部、以及会稽郡北部,总共3郡、1国、37县[10]。《汉志》记载有各郡国户口总数,但无分县户口数,假定郡国内各县的户口数相等,取其算术平均数,4郡国37县的总户数约为30余万,共130余万口,户均4.4口(参见表1),这是西汉长三角峰值人口数,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11],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葛剑雄的研究表明,西汉吴国的人口增长率约为4‰[12]。据此推算,西汉初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有60万口,人口密度不足7人/平方公里。

表1 西汉元始二年(2年)长三角户口数

img10

数据来源:梁方仲:《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3。

两汉之际全国人口因战乱造成的损失高达50%,直到东汉末年才基本上恢复到西汉元始二年水平[13]。与之相反,同时期,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一直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没有发生剧烈波动。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这一时期造成人口严重损失的战争,如绿林、赤眉起义及光武中兴的统一战争等,都没有波及长三角地区;其二,这一时期发生的蝗、旱、疫、震、水等天灾大都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及关东地区,长三角地区发生的天灾较少,永初年间曾数次自长三角地区征调粮食赈济关东灾区[14];其三,北人南下避乱谋生,长三角是主要迁入地,史载更始政权初建时“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15]

东汉户籍隐漏的状况非常严重,大量被豪强地主霸占或庇荫的徒附、宗族、宾客、部曲以及奴婢等人口都没有列入户籍统计范围之内。因此,东汉户口数据严重失实。长三角地区的官僚、豪强势力虽然不及中原地区,但由于是开发中的地区,人口增长较快,户口隐漏的概率更大。

永和五年(140年)长三角著籍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的3.3%[16],假定全国各地的户口漏报率是一致的,若以当时全国实有人口6 000万计算,永和五年长三角人口规模已接近200万,与西汉末年相比,长三角人口在全国的人口比重大约上升了1.3个百分点,人口净增加约70万,人口密度增加至22人/平方公里。

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的138年间,长三角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7.8‰,如此高的年均增长率是外来人口入迁的结果。经过两汉三四百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人口总量从西汉初年的60余万增加至200万,人口密度也从最初的不足7人/平方公里增加至22人/平方公里多。不过,总的来讲,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还是非常少的,在全国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地广人稀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2.三国两晋南朝时期

从这一时期开始,长三角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以外来移民补充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移民型人口发展模式。晋末永嘉之乱,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的序幕。长三角地区靠近移民迁出地,社会稳定,拥有充足的未开发区域,因此,成为最主要的移民迁入地。受移民入迁的影响,长三角人口增长较快,向上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到梁末“侯景之乱”前。

今天我们所能找到的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户口数据不但非常有限,而且支离破碎,很不完整。同时,东汉以来的户口漏计及隐匿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和普遍,因此,已知的户口统计数据严重偏离实际。再加上人口的频繁迁移,要查清这三四百年间各阶段的人口数量显然不太可能,就算是作大概的估计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迁皖城三万余口于吴[17]。十八年,江淮间十余万余户南下江东[18]。魏正元二年(255年),淮南又有数万人为躲避战乱渡江南迁[19]。汉末永和年间,长三角人口总数已接近200万,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又接纳了数十万的北方移民,估计至吴国末期,长三角人口总数至少在250万以上。

吴亡后,虽有部分人口被强制北迁,但仅限于统治集团中的官僚、贵族,人数有限,区域人口向上增长的势头并未被打断。永嘉以后,北人大批南迁,比较集中的阶段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余波更长达近三百年。至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永嘉以来的北方移民及其后裔的人口总数有200多万[20],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今天长三角的北部地区,如南京、镇江及江北的扬州等地[21]。经过东晋南朝近两百年的发展,又接收了近二百万的移民,估计至侯景之乱前,区域人口的峰值可能接近500万,或者更多一些,这个人口数相当于当时萧梁人口总数的1/4,约占全国人口的10%[22]

3.隋至唐中期

自“侯景之乱”后至唐代隋的六七十年,是长三角人口逐渐恢复的阶段。尽管其间争夺政权的斗争、隋炀帝的暴政及对高丽的战争等,都对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区域人口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入唐以后,经贞观、永徽两朝休养生息,人口持续增长,至开元、天宝之际,已历130余年,人口臻于极盛。

大业五年(609年)长三角著籍户数为15.6万,人口尚不足80万[23],仅为梁末峰值人口数的1/7。天宝元年(742年),长三角著籍人口有67.4万户,共443万口[24],约占全国户籍人口总数的8.7%左右。大业五年至天宝元年的133年间,长三角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13.4‰,没有外来人口补充的情况下,如此高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表明,六朝以来,江东士族“挟藏户口,以为私附”[25]的情形并未改变,大业五年人口数据严重不实。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指出:“我国家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汉室,而人户比于隋氏,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26]可见,唐代户口隐漏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天宝元年的官方的户口统计数据同样存在隐漏状况,远低于实际人口数,根本无法反映唐代户口的真实状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唐代峰值人口出现在天宝十四年,约8 000余万口[27],假定各地户口的增长率及漏报率是一致的,以8.7%的人口比例计算,天宝十四年长三角人口约700万,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与汉末永和年间相比,长三角人口在全国的人口中比重大约上升了5.4个百分点,人口净增长接近500万。从永和五年至天宝十四年的615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2‰。魏晋以来,长三角一直是北方移民的主要迁入地,人口机械增长相当明显,2‰的年平均增长率是偏低的。我认为,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可能主要是由梁末侯景之乱及其后的战乱造成的。

葛剑雄的研究表明,唐初的8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可能会比后期高4个百分点,高达12‰,但这并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而是包括了各种数量增长如外流人口的回归和境外人口的内迁等。同时期长三角地区基本不存在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迁入,因此,唐初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估计在8‰左右[28]。以此回溯,唐初长三角的人口总数在250万口左右。这一人口总量基本与三国末期的长三角人口数持平,也就是说,经过东晋南朝近两百年发展逐步积累起来的人口,在梁末侯景之乱及其以后的战乱中基本消耗殆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