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部人格结构论评析

三部人格结构论评析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在临床治疗的实践中形成的。
三部人格结构论评析_人格改造论(增补本)

(二)三部人格结构论评析

对于三部人格结构论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指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都是缺乏科学的根据,完全是建立在臆造的泛性论基础上的,是脱离科学轨道的荒谬的‘理论’。”(13)这种全盘否定的评价在弗洛伊德时代已经有了,当时也有人“把心理分析学的基本原理看成是思辨幻想,不受合理而有秩序的实验的控制;理由是说,心理分析学毫不注意一般的科学世界,缺乏对科学的内容和方法的任何理解”(14)。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所认为的,这类评价是对弗洛伊德学说“耸人听闻的和强烈排斥的反应”(15),对于这种评价“大多数具有心理分析倾向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继续进行着他们的工作,而且,总的说来,是耸一耸肩作为回答”。(16)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范围而对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医学、教育、文学艺术、人类学、文化学、犯罪学等等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无视这种影响而妄加否定是无益的。对这一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则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仅就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我作一简要的评析。

第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在临床治疗的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弗洛伊德整个理论大厦基础的无意识,是无法通过直接的观察认识的。但弗洛伊德创立了完全不同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揭示人格深处的无意识世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谈话,自由联想、释梦,患者把心理生活披露给精神分析者,使后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揭示了压抑在患者无意识中引起患者行为变态的原因,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有关无意识和人格结构和机制的原始材料。正是在临床实践和对丰富的原始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结构论。例如,他在早期提出两部人格结构论,后期又修正了这一理论,把两部人格结构论发展为三部人格论,原因就在于他在临床的精神分析实践中发现许多病人都表示为违背良心而内疚,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由此,他发现许多强迫自我遵守的清规戒律并非出于对外部环境的应急,而来自内心,这就是“超我”在人格中的存在。可见,弗洛伊德是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来构建和修正自己的人格结构论的。

第二,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对以后心理学家探索和认识人格结构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德国精神病学家霍夫曼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欲求层是人格结构最深部的层次,其中充满欲求和冲动;它起着满足生命最一般、最原始、最简单需要的作用;心灵层能选择特定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欲望和冲动;处在人格结构最高层次的精神层,是意识、意志、理性思维、自我控制的层次(17)。另一位德国哲学心理学家罗特哈克把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由植物性、动物性机能和本能、欲求、冲动等组成的深部个性;深部个性之上为人层。它是中间层,起着协助自我,控制深部个性的作用;最上层是自我,它是整个个性心理活动的中枢,它唤起知觉、决定对象、集中注意、紧张意志、进行思考、控制深部个性(18)。在诸如此类的人格结构论中,都不难看到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论的巨大影响。

第三,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能够同时得到人类的种族进化史和个体发展史中的支持和证实。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的本我作为人格的基础,而自我则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由本我的外皮层演变而成,最后,又由于社会文明和道德的内化,使自我的一部分道德化了,形成了超我。这实际上是弗洛伊德所研究和描述的一部人格进化史。弗洛伊德曾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把自己的研究看作是达尔文工作的继续。事实也正是如此,达尔文所揭示的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含了人格进化:当人类还未脱离动物时,还仅仅是本能的、野蛮的人,并不存在我们所说的人格,当时只有本我;当人类逐渐脱离动物界而把自身与自然区别开来以后,原始人从本我中分化出自我,开始形成人的概念;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明的进化中,特别是在血缘家庭和氏族公社原始道德初步形成时期,人类的超我也逐渐形成了。人类种族进化史印证了:本我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自我主要为人类所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因与环境接触,自我多少可以发展一些”(19);而超我作为社会道德文明在人格中内化的产物则为人类所特有。三部人格论既表明了人与动物相同的一面,又表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20)。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不仅得到人类种族进化史的印证,而且得到个体发展史的印证。任何个体在其出生时,在其人格中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更没有超我,这时对于个体来说,主体和客体是混沌一片的。初生的婴儿只遵循本我的快乐原则,他是非理性的,饿了、冷了或者痛了就大哭,除了追求自身欲望满足之外,什么也不顾;在婴儿成长过程中,在人格中逐渐形成自我,实验资料表明:“早自生命的最初阶段——从出生到出生后三个月,婴儿就对外部社会客体发生兴趣,并且能从纯情感方面区分自己与他人了;三个月至八个月之间,便能记住‘我——他’的区别,孩子能够在某些场合认知自己;八个月到十二个月之间,‘自我性’以及据以知觉这种‘自我性’的某些特征趋于恒定,婴儿开始区别自己的某些外部属性;一周岁到两周岁之间,据以知觉‘自我性’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作为活动本源的‘自我’等,便巩固下来,对自己的特征也开始可以固定地、在不同情况下认知了。”(21)这就是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超我的形成则更晚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观察和实验,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运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对儿童道德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刻的阐述,其结论是:初生的婴儿到1—2岁的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他们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儿童的道德规则是由成人教给他的。这同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的形成过程大体是一致的。因此,个体的发展史也支持了三部人格结构论。

皮亚杰(1896—1980):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学者

瑞士心理学家,10岁至15岁时,就从事动物学研究。曾经在苏黎世和巴黎从事实验心理研究、精神病诊治以及儿童心理测验工作;曾经在日内瓦大学和巴黎大学执教。主要学术成就是:对儿童智慧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形成了儿童智慧发展阶段理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代表作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智慧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导论》等。他先后获得哈佛、巴黎、布鲁塞尔、剑桥、耶鲁等20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被西方心理学界推崇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学者。

第四,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相符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其基本哲学范畴是矛盾,它反映了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即矛盾着的对立面既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如毛泽东所归纳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22)。在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中,本我是本能的承担者,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归结为生的本能(它包括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和死的本能两种(23),这两种本能的对立统一构成本我的基础,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自我产生于本我,而超我则产生于自我,这三者都与人的本能相关;它们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这样就势必存在本我与自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矛盾与冲突。正是它们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了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了人的行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把心理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这个区分代表了我们认识的某种进展,它就应该使我们更彻底地理解和更清楚地描述心理的动力关系”(24)。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被称为人格动力学,原因就在于他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矛盾体,人格结构的三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动力,支配个体的行为。

第五,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能在个体的自我认识得到证实。弗洛伊德曾写信给爱因斯坦,其中有一段话的大意是:您所创立的相对论,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而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每个人都可以来检验的。事实也正是这样,三部人格结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这一人格结构。无意识的本能是否存在呢?尽管人们对于本我是否对人格具有决定作用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无意识的本我存在于人格深层则已深信不疑,这一不争的事实已广泛影响了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凡是了解一点弗洛伊德学说的人,都可以通过对自己梦境的分析意识到本我的存在;至于自我,则更是人们能时时体验到、认识到的人格要素,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谁不意识到自我呢?对于超我,也是这样。我在研究罪犯有关内心世界自白方面的材料时常常看到他们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愧疚和罪恶感,这证实了超我的存在。总之,由于人格结构是任何个体所共有的,因此,人格结构论是否真实客观,将被每一个人所检验。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能经得起每一个人的体验和分析。

但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过于强调了无意识的本我对人格的决定作用,否定了意识对人格发展的主导作用,这就走向了生物还原主义的极端。弗洛伊德揭示和否定了理性主义所蕴藏着的压抑、扭曲、损害人性的一面(25),给予人的本我以重要地位,但他走向了非理性主义的另一端,颠倒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夸大了非理性的力量,从而把人降低为动物。特别是,他把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冲动)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偏激而又极端的观点。他没有看到,人既保留与动物相同的兽性,更发展了远离动物而形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因为人在摆脱动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不仅仅是量变,而且有质变。

第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人格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在弗洛伊德那里,决定人格发展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虽然也被论及(例如对超我的形成原因),但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在他看来,人格主要是由生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第三,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完全是自私的,因此,人性本恶;人格不仅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所决定的,而且,人格在个体儿童时期形成以后,就基本定型,以后一直维持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看法,对人格完善、人格发展的看法是悲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