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父亲三部曲”到“西片三部曲”

从“父亲三部曲”到“西片三部曲”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苦熬六年的李安终于迎来个人电影事业的重大转机。1994年,李安执导完成了“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虽然后两部电影的卖座状况不佳,但对于李安来说,从“父亲三部曲”到“西片三部曲”的种种尝试,其最大意义是他一次次突破旧有题材,在驾驭更多元化电影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全面激活了在电影世界中游走的自己。

1990年,苦熬六年的李安终于迎来个人电影事业的重大转机。

那一年,台湾新闻局以高额奖金征选剧本。李安编写的剧本《推手》成功入围,并获得台湾1990年度的政府优秀剧作奖,奖金为40万元新台币。另一份由他和冯光远合写的剧本《喜宴》也同时获奖。

之后的1991年,《推手》由中央电影公司投资、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制片,正式开拍,李安担任导演,这一年,他37岁。影片的构思及细节处理、灵感几乎全部来自他闲居美国的生活经历,郎雄饰演的老拳师,亦成为李安电影作品中的第一个“父亲”形象。

《推手》为真正意义上首执导演筒的李安带来了“开门红”,助其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并与日后的另两部电影被业界合称为“父亲三部曲”。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让中影公司对李安更有信心,决意继续与库德玛西恩公司联手,投拍题材较为敏感的《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颇具功力地将同性恋题材拉回普通生活,放置于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中加以考量,并收获最现实亦最具人情味的结论。作为“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喜宴》再度大获成功,在美国拿下近700万美元的票房,更让李安捧回柏林影展金熊奖。但直到此时,一直不赞成李安入行的父亲,对儿子的成就全都“不以为然”,老人家心心念念的愿望,是期盼李安在50岁时退休,转行教书。

迟迟得不到父亲的认同,令李安在收获荣誉后的喜悦大打折扣,他唯有继续奋力朝更高远的目标前行。1994年,李安执导完成了“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影片把中国烹饪艺术带入家庭伦理以及情感纠葛的戏剧冲突之中,亦将他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

“父亲三部曲”之后,李安已经为自己在行内打下兼具实力与口碑的根底,也受邀回台湾拍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功成名就后的衣锦还乡无疑是理想归宿,但李安偏偏不恋栈这些,他酝酿着事业路径的全新变革。

就在此时,英国制片人林德塞·道拉正抱着《理性与感性》的剧本物色一位外籍导演,希望重新诠释这部英国文学名著。他与伺机出手的李安一拍即合。

影片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并邀请一众好莱坞当红名星参演,于1995年在英国正式开拍。“这是我进军大联盟、大制作的前哨战。”李安兴奋地想。

但一个连英文都讲不熟练的东方人,想要挑战英国文学史上的百年名著,难度落差之大,更甚于预想。作为率先前往英国执导文艺片的华裔导演,李安面对的团队成员,几乎全部都是毕业于牛津、剑桥、莎士比亚剧团的高手,而彼时,他自己连完整的英文句子都讲不全。身为导演,经常连文字发音都要被演员指正,而且上至演员下至摄影师,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干预他的想法。“这个过程当然会受很多气。拍东方电影,导演很像皇帝,大家听令于我。而西方电影的导演则很像总统,必须拜托、取悦每个人,才能争取到想要的支持。”李安说。

这个时候,六年韬光养晦的经历,让他的心性逐渐在拍摄过程中闪闪发光。这样讲不通,就那样讲,一口气讲不通,就几个字几个字地慢慢讲,中国式的含蓄、隐忍最终成就了李安的导演权威,也成就了电影中欲说还休、百转千回的情感基调。大约3个星期后,一切流程终于步入正轨。

这次跳转西方电影题材的探索,为李安迎来全新开局——凭借独特的叙事手法,《理性与感性》拿下金球奖、金熊奖等四项国际大奖,全球票房达到1.35亿美元,并被英国影艺学院誉为电影史上罕见的、由东方人诠释西方素材的绝佳之作。

但此时的李安,却筹谋着更为猛烈的跳转,理由是:“《理性与感性》在题材上并没有跳脱家庭亲情的范畴,某种程度上只是将‘父亲三部曲’做熟的东西,再以英文外搭古典服饰的方式重温一遍。”于是,在接下来执导的第二部西方主题电影《冰风暴》中,一改过去温馨的家庭戏路数,将时空背景拉回70年代的美国,瞄准性开放与伦理错乱的尖锐议题,直面人性中最虚伪丑陋的成分,以悲剧收尾整个故事。此后,在1999年上映的《与魔鬼共骑》一片中,他更将题材扩大到美国南北战争,挑战大规模动作爆破场面。

虽然后两部电影的卖座状况不佳,但对于李安来说,从“父亲三部曲”到“西片三部曲”的种种尝试,其最大意义是他一次次突破旧有题材,在驾驭更多元化电影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全面激活了在电影世界中游走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