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业的学员已有数百人,成为促进中国宗教研究的生力军。李秋零的译著《康德著作全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至2010年间出版。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特授予李秋零教授“校长特别奖”。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宗教学理论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12月,2000年9月经教育部专家组的评议和审查,被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研究所拥有宗教学本科专业、宗教学硕士点、宗教学博士点和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序列。它既是我国培养佛教学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团结了全国高校系统中宗教学尤其是佛教研究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此基地下设佛教研究室和宗教学理论研究室,以中国佛学、西方基督宗教、宗教学原理和宗教社会学最为见长,涌现了方立天、何光沪、杨慧林、李秋零、刘小枫等著名学者,形成了以国际知名学者带头、中青年学者为主力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科研队伍,奠定了在国内宗教学术界领先、在国际宗教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地位。

此基地着力为师生的科研调查创造良好条件,2008年至今在我国多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河北柏林寺、河南白马寺、山东崂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福建开元寺、广东云门寺、广东千佛塔寺、广东尼众佛学院等)建立宗教学教学实习基地。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此基地经过10余年的探索,在举办高级学术研讨班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经验。通过举办高级学术研讨班,既增进了海内外学术交流,提高了基地的学术地位,锻炼了队伍,而且还将一些较新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向学术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者)和宗教领袖界,及时而广泛地进行传播,在学界和教界都发挥了很好的效果,社会反响积极。

(1)2004年至今,此基地在北京连续召开四届“中日佛学会议”。中日佛学会议每2年一届,每届会议各设一个主题,中、日各5位正式代表围绕该主题发表论文,同时邀请国内佛教学者围绕该主题参与讨论。该会议的持续举办,在国内外佛教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学者们誉为最具学术内涵的佛教学术会议,为缩小中日佛教学术研究水平的距离、提高我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2004年至今,此基地连续举办了7届“宗教社会学国际学术会议”和“中美欧宗教社会学暑期研讨班”。此班以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普度大学为中心,由海内外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研究基金鼎立支持,以培养中国的宗教社会科学研究人才为己任,成为促进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增进中外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结业的学员已有数百人,成为促进中国宗教研究的生力军。

(3)2006年至今,此基地受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委托,连续举办了五届“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该班在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下,为全国性和省级五大宗教团体数百位中青年爱国宗教界领袖人士进行了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训,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宗教事务局领导和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其中有些学员现已走上全国性宗教团体的主要领导岗位,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反响,被誉为新时期培养我国爱国宗教界领袖人士的“黄埔军校”,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特别是中青年爱国宗教界领袖人物的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4)2007年至今,此基地与台湾辅仁大学宗教系连续举办四届“两岸宗教学术论坛”,论坛每年在北京、台北两地轮流举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多所著名高校学者积极参与,为两岸宗教学术界深入而持续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方立天著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书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并采用问题解析体来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其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该书是继汤用彤、吕澂后,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大部头学术专著,是20世纪佛学研究的重要总结,集大成的著作,在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分别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优秀著作一等奖,入选“中国学术文库”,被誉为“十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四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光明日报》2006年2月15日头版)。

该书还于2005年1月由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用繁体版出版,翻译的韩文版第一卷已于2006年12月底在韩国首尔佛教大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的日文版被日本著名出版社春秋社购买版权正在翻译陆续出版之中,翻译的英文版权已被美国Thomson Learning出版集团购买,正在组织翻译。

(2)李秋零的译著《康德著作全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至2010年间出版。康德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李秋零教授主持翻译的康德全集,是从拉丁文、德文原著出发,第一次将康德全部著作展现在华语世界。康德全集的翻译出版对于学术研究,对于中国人深入理解西方文明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李秋零教授的翻译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其中康德的《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荣获香港道风山“艾香德学术译作奖”。《光明日报》等多家重要媒体对李秋零教授的译著《康德著作全集》全9卷的翻译出版均做了大篇幅报道,发表了多篇专访和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重大反响。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特授予李秋零教授“校长特别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基地将与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以及哲学院、文学院、国学院等相关院系所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大力扩展对外科研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研究能力、科研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继续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和基地网站建设,力求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相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宗教学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此基地将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宗教学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按照基地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重点开展:

(1)佛教研究。继续加强佛教与儒道交涉互动关系的研究;组织学术界、出版界相关力量,对中国佛教历史发展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十种佛教典籍进行系统的校释和研究;系统地选择、译介日本和欧美相关领域最权威的佛教研究学术名著,为全面促进我国佛教学术研究迈进国际一流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宗教学理论和基督教研究。继续做好《宗教学理论研究译丛》的翻译出版工作;加强世界宗教史、世界宗教关系史、宗教冲突与对话的研究,借鉴中国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的相关成果,力争提出处理世界宗教史、世界宗教关系史、宗教冲突与对话等问题的新的理论模型,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宗教学基本理论。

(3)中国宗教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中国宗教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是中国宗教学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也是本基地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的重要任务,基地自“十二五”起,将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有关调查研究。

(4)宗教学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力争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编撰出版一套适应我国高校宗教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研究性的宗教学专业系列教材及若干配套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