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基地在原有机构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新搭建成立了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等新兴学术研究机构,各机构得到了社会各类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较大贡献。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作为宗教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主要研究方向、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跨学科学术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取得了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科评价系统”宗教学学科排名第一的不错成绩;在与本校历史文化学院合作的“十五”“211”工程项目“区域历史与宗教文化”评估中成绩优异;2003年获得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成功申请成为国家“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2005年、2010年分别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验收,进入新一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见表1)。

表1  2001年和2010年主要建设指标对比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加强队伍建设,建设合理人才梯队

目前,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干的学术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研究领域等方面更为优化:10年间,相继完成国家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国家重点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11工程”二期建设、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工作,并在各类建设工作检查与评估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加强人才培养,输出优秀毕业生

十年间共计毕业博士研究生158人,其中韩国2人,德国1人,泰国1人,斯里兰卡2人,台湾地区7人,香港地区3人,澳门地区1人。内地毕业博士生大多数在大专院校和社科院系统参加工作,一些已成为知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有的进入各级政府机关,主要是宗教、统战、国安、公安等部门工作;还有7人进入国内外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毕业硕士研究生82人,共计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此外,来进修的海外学者计有15人,国内学者计有9人。

3.深化科学研究力度,确保精品产出

在科研项目与经费方面,10年间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共计58项,经费共计2100多万元。其中,包括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经费80万元。在科研成果方面,国家社科“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作为优秀项目结项并正式出版;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中国道教考古研究》作为优秀项目结项并正式出版;按时合格完成了各级各类课题15项;已出版专著61本,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A&HCI期刊8篇,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389篇,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论文25篇,同时,在学术界比较知名的国际及港台学术刊物如《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台北)、Les Sogdiens en Chine,sous la direction de la Vaissière et Eric Trombert(法国)上发表论文8篇。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10年来,此学科共获得省部级奖12项,其中国家级2项。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次。

4.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为地方社会建设做贡献

此学科点先后向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宗教局、成都市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交了《关于组织开展中国道教节活动的建议》等5项建议,使成都成为国务院宗教局批准的道教节固定举办地,为韩国驻成都领事馆提供中国宗教知识培训服务,并在青城山、峨眉山等地合作建设了本学科的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参与了“5·12”汶川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如北川、青城山的灾后宗教文化恢复重建、灾民灾后心理辅导等工作。此基地正在成长为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思想库”、咨询基地和宗教文化建设的服务窗口。

此基地在原有机构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新搭建成立了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等新兴学术研究机构,各机构得到了社会各类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较大贡献。

5.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基地海内外影响

此所每年都派出了2~3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与海外大学互换培育半年至一年;每年都邀请了两名以上的海内外著名学者来本学科交流访问;10年共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15次。有60多人次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荷兰、法国、土耳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合作参与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国际合作项目“仪式、诸神和技术——唐以前的中国宗教史”(法国教育部资助),该项目的具体组织者是本学科一位精通法语的副教授。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卿希泰任主编,詹石窗任副主编的《中国道教思想史》,200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耗时12年,凡四卷,236万字。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这项成果“填补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学术空白,是我国道教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2)张勋燎先生、白彬副教授著的《中国道教考古研究》,2006年1月由线装书局出版。此书有1150千字,图片580余幅。《中国文物报》、《考古与文物》等均载文对该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对道教考古遗存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巨型专著,填补了中国宗教考古学一大空白”,并“从新的角度帮助解决了单纯依靠文献记载难以解决的一些古代道教史上的重大问题”。

(3)陈兵著的《佛教心理学》,2003年4月由台湾现代禅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耗时11年;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做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做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佛学心理学的力作,已成为国内外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4)征集、遴选出版了《儒道释博士论丛》系列丛书近100本,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丛书有力地扶持了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生力量,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将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和经费投入,打造出一支国内一流的学术创新团队,全面推进宗教学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继续保持道教研究在国内外学界的领先地位,力争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处理国内外宗教问题的权威咨询机构,成为我国宗教学学科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建成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宗教学信息资源数据库,成为全球宗教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培育和打造本学科核心竞争力,以道教学研究为龙头,以当代宗教学理论、世界主要宗教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为主干,以解决现实的民族、宗教和社会问题,尤其是现实的西部民族、宗教和社会问题为导向。在各个专业研究方面争取新突破。

(3)组织集体攻关项目,形成集合优势,铸造学术精品。

(4)改革管理模式,拓展研究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